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具身

具身

具身的相关文献在2009年到2022年内共计151篇,主要集中在教育、心理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1篇、专利文献166627篇;相关期刊121种,包括心理研究、社会心理科学、学术界等; 具身的相关文献由21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阳、刘华平、张震等。

具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1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166627 占比:99.92%

总计:166768篇

具身—发文趋势图

具身

-研究学者

  • 张阳
  • 刘华平
  • 张震
  • 王思怡
  • A·克诺特
  • M·萨加尔
  • 李睿
  • 洛易克·华康德
  • 潘少华
  • 胡臻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燕
    • 摘要: 具身技术快速发展,通过对身体经验的模拟塑造动态影像和虚拟体验,使身体成为数字化内容有效呈现和传播的重要载体。本研究以河南卫视《鹤归来兮》节目为例,从“身体”观念出发,探讨具身技术如何为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传播赋能。将具身性解构为两个维度:感官之身体、技术之身体。作为感官存在的身体行为是触发情感体验的先决条件,身体可以感知外界也可以将内化于身的情感体验向外传递;而作为技术之身体,具身传播技术通过实现身体“缺席的在场”,以图像化的身体符号在虚拟场景中感知传统文化,并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因此把握两者的相互建构关系,便能实现技术对身体感知最大程度地赋能,为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传播研究提供可行性策略。
    • 王鹏; 陈长松
    • 摘要: 主流传播学对于“身体”的研究,主要强调身体背后的意识和话语实践,而往往“遮蔽”了对身体本身的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去身体化或离身理论的研究范式在以移动传播为主导下,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以“媒介:身体的延伸”和社会空间理论重新思考具身传播的必要性,并且探讨了关于具身具身化的具体概念,在大众传播时代下表现为有限的具身,而当下移动传播时代,传播媒介的具身已经进一步发展为具身化。
    • 陈昊
    • 摘要: 2018年,中国的传播研究出现了明显的身体转向,长期以来“缺席”与“离场”的身体开始受到重视,并初步产生了一些理论成果。本文基于2018-2021四年间北大核心期刊的70余篇相关研究成果,提炼归纳出具身传播研究的五个热门话题:传播研究中身体的缺席回归及内涵探析、具身理念下的理论考古、智能传播下的新型在场与具身批判、作为研究与分析方法的具身性和具身传播研究范式探寻。以期在梳理总结我国具身传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后期研究提供借鉴。
    • 刘广隶
    • 摘要: 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曾用他的记忆方法——在脑海中搭建虚拟记忆宫殿——给中国人留下深刻印象,即便当时的他是想以此引起中国人对他文化的兴趣,进而引导他们对上帝产生兴趣。在今天,互联网设备持存着我们外化的回忆,成为一座巨大的,充满废墟的宫殿,即便人们会忘记,数据却不说谎。我们的身体曾创造了具身化(embodiment),甚至在古老的记忆术中,具象化的人物形象也作为记忆的媒介出现,它映射着身体隐喻与文化构建之间的关系,但在数字媒体让真实的对方逐渐消失于无形的当下,我们的身体是否还在为持续继续记忆这个世界而发挥着作用?或者说,我们如何走出认知科学的框架,在信息科学和控制论的背景下,寻求一种虚拟身体的替代制造方法,以便重新成为人类?
    • 曹佃福; 张小勤
    • 摘要: 实现科学育人的路径从不同的维度有不同的建构,学生从线下适应线上再到混合以致融合的科学学习应该成为小学科学育人的一种重要的方式。针对疫情期间和“双减”下弹性作业的现状,科学学科被冷落、学生想学不便学、学习被停滞与搁浅的现象,以学生思维可塑性为前提,重组教材统整性为趋势,以微课视频精品性为成果,以学科资源共享性为愿景,达成以生为本构筑线上学习的生态场。在这期间,学生学习时间自主化,结构材料替代化,亲子实验和谐化进而实现做思共生具身化。由此让线上单一的学习不再枯燥,线上线下混合的学习成为可能,深度融合的学习形成趋势,学生、教师与家长三元一体化达成共识,从而形成良性的连锁效应链,让学生真正体悟具身科学的深度学习、科学育人的潜能借助教育技术同样可以达成。
    • 赵蕊; 付本卓; 郑利群
    • 摘要: 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时代要求和精神支柱。本研究在建党百年视域下,基于历史文化的挖掘,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以党史学习梳理为契机,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将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及地域文化进行系统分析和梳理,并探索适合大学生教育特点的传播途径和教育范式,从“离身”教育到“具身”教育,创新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方式。
    • 林源源; 邵佳瑞
    • 摘要: 目的地意象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建构过程。基于西藏网络游记文本,采用建构主义扎根理论的方法,探索具身视角下的西藏旅游目的地意象。认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旅游活动、旅游功能、旅游环境、具身感知、意动意象是游客感知到的西藏旅游目的地意象的主要要素;西藏旅游目的地意象的形成本质上是一种具身化的目的地意象生成途径,研究识别的各主类属均可围绕该核心范畴展开;具身化的目的地意象的生成具有历时性特征,基本遵循“游前想象、神往-游中具身感知-游后情感升华”的基本架构动态变化。
    • 吴静
    • 摘要: 数字时代,全球化、媒介融合和万物互联一方面拓展了人类思维与行动边界,另一方面也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的本质,并对人与世界关系产生焦虑与担忧。回溯原型之源,追寻人类发展中的永恒性、共同性和重复性,正是为了回应这一问题并缓解时代焦虑。通过对原型之源的历史梳理和思辨论证,肯定原型本源在心理(精神),在宇宙初创时物我不分的浑沌或纯粹体验,它具体演化为交感思维和具身情感,并不断激励人类通过文艺创作和技术革新弥合人与世界的裂缝。因此,全球化、媒介融合、万物互联是人类原型心理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本质所决定的。人总是一方面与世界分离,另一方面又不断回归世界,克服焦虑、积极对话,在与世界的充分互动中建构自身才是人类发展的长久之道。
    • 姜庆荣
    • 摘要: 物理规律的得出往往是科学家通过观察、猜想、实验等方法对自然现象进行的总结提炼.课堂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具身参与到规律发现的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创设具身的物理情境,挖掘物理学史的教学意义,还原历史原型实验,让学生在具身体验中深入理解规律本质,以达到提升学生高阶思维的目的.
    • 黄华林; 霍祉曦; 黄向
    • 摘要: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中小学劳动教育,具身劳动教育形式越来越多元化,学农实践为其中之一。通过对广东省某中学“三同”学农实践课程的分析,可以了解学生的劳动教育课程真实性感知对课程价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在“三同”学农实践中,学生的客体相关真实性感知对认知性价值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第二,存在主义真实性感知对功能性价值、认知性价值和情感性价值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第三,学生的客体相关真实性感知能够引致存在主义真实性感知;第四,存在主义真实性感知在客体相关真实性感知和功能性价值、情绪性价值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客体相关真实性感知和认知性价值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该结果从理论上证明了具身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也为劳动教育课程开发提供了科学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