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话题
公共话题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103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文学、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3篇、专利文献17987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南风窗、人物、新闻研究导刊等;
公共话题的相关文献由103位作者贡献,包括任必歆、冬至、李北方等。
公共话题—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7987篇
占比:99.43%
总计:18090篇
公共话题
-研究学者
- 任必歆
- 冬至
- 李北方
- 王芳
- 石破
- 霍俊明
- Lin
- 丛上
- 中国质量报评论员
- 任达轩
- 余保刚
- 余维娟
- 俞佳帆
- 俞佳帆1
- 党国英
- 刘彦
- 刘时宇
- 励珍英
- 励珍英1
- 卢建平
- 卢语荒
- 印朋
- 叶眉
- 向健生
- 吴睿鸫
- 周伟红
- 喻国明
- 安安
- 宋金波
- 寿建伟
- 尹宝燕
- 尹灿虹
- 应晓静
- 张卓
- 张捷
- 张星
- 张晓涵
- 张金岭
- 张雅倩
- 徐勇
- 徐洁
- 戴玉
- 文一
- 时洁芳
- 普沙岭
- 曹林
- 曹灿辉
- 朱美君
- 李斌
- 李炜
-
-
应晓静
-
-
摘要:
【专题解释】演讲、新闻消息与评论等实用文体,实质是公共话题的交流与对话。在对话、劝服、说理过程中,我们需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情”是爱,“理性”不仅是明晓事理、辨知是非,而且是在说服别人时,提供敞亮、清晰、恰当的理由。本专题围绕“激情与理性”的主题,精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别了,“不列颠尼亚”》《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以对比阅读、词句欣赏、表格提炼归纳等方式,鉴赏实用文激情与理性兼胜的特点。
-
-
董瑞兰
-
-
摘要:
公共话题转换为文学话语,可能呈现为公共话语,也可能流露出个体话语。通过对《人民文学》“纪念鲁迅”散文话语的研究发现,主体如何揭示身份符号的价值和如何开展表意活动,这是对鲁迅公共形象或个体形象进行民族认同的过程,也是用鲁迅精神整合中华民族情感资源的过程。选择公共空间叙述,较大可能呈现公共话语,也有可能呈现个体话语;选择个体空间叙述,较大可能呈现个体话语,也有可能强化公共话语。“我”以怎样的话语纪念鲁迅,需要主体自觉调整公共认知与个体认知的含量,其背后隐藏着身份角色、目标受众和传播效能等复杂因素。从广义修辞学角度切入以上重要问题,是对鲁迅接受的再接受,可以为鲁迅纪念研究提供新的阐释路径。
-
-
陆易楠
-
-
摘要:
这届年轻人越来越多地关注心理健康,打开社交网站,心理问题的讨论和科普随处可见。对此,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今天年轻人心理问题突然多了起来原因只不过是过去人们的心理问题被种种原因遮蔽了。另一种则认为今天的心理问题是这个时代的种种变化“制造”出来的新现象。当然,无论事实更接近哪种看法,被认为是心理问题的种种症状今天已经成为一个公共话题。
-
-
吴睿鸫
-
-
摘要:
依据《广东省实施〈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办法》及《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广东省的女职工生育符合法律法规和计划生育政策的,除享有98天产假待遇外,另享有80天的奖励假。然而,在广东一家电气公司工作的女职工钟某,因为休生育奖励假,被公司以旷工为由开除。(3月14日《北京日报》)"女职工休生育奖励假被开除"冲上热搜后,由于与绝大数在职员工的利益相关,阅读量很快就达到了2亿,很快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公共话题。
-
-
李炜
-
-
摘要:
问题的缘起:为何要辨析中间阶层和中等收入者群体的异同?中间阶层(Middle Classes,中文通常译做"中产阶级")和中等收入群体(the Middle Income Groups)是源自西方社会但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内社会科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的两个概念。它们不仅是学术术语,也是公众热议的公共话题之一,并已进入到政府政策的话语体系中。
-
-
徐洁
-
-
摘要:
扑面而来的"大数据"时代,海量数据带来的不仅有浪潮般的民意,还带来了对媒体运营、政府治理的新理念。创办于2009年的杭州网"杭网议事厅",开办12年来,听民声、察民情,办民事、解民忧,集民智、保民生,关注城市公共话题2000余个,收集到的网络民意超过20万条,栏目总浏览量突破5亿。
-
-
杨敬之
-
-
摘要:
2020年春节前夕,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并迅速发展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防控成为国家的头等大事,也成了举国上下的公共话题。在这场防疫"战争"中,我们听到了质疑和指责,看到了恐惧和无助,体会到了悲情和苦难;同时,我们也听到了鼓舞和肯定,看到了勇气和热情,体会到了温暖和仁爱。这场突发事件,考验着国家和政府的治理能力。
-
-
-
-
武凤珠
-
-
摘要:
房屋设施损坏无人维修、房东涨租金、克扣租房押金……记者询问了数位正在租房或有租房经历的年轻人,发现几乎每一位年轻人都在住房租赁市场中遭遇过或大或小的租房“阵痛”;捆绑服务收费、欺瞒或强制性住房租金贷款等住房租赁市场经营乱象更是屡屡见诸报端,“卷款跑路”等部分住房租赁企业的行为甚至一度成为人们热议的公共话题。这表明,住房租赁市场亟待正本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