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平衡
供需平衡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250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工业经济、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73篇、会议论文206篇、专利文献82292篇;相关期刊1096种,包括地下水、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中国农资等;
相关会议176种,包括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1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第十二届中国水论坛、中国烟草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供需平衡的相关文献由352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祝堂、封志明、茹铁军等。
供需平衡—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82292篇
占比:97.42%
总计:84471篇
供需平衡
-研究学者
- 王祝堂
- 封志明
- 茹铁军
- 刘刚
- 刘鑫
- 李敏
- 李波
- 王伟
- 郭怀成
- 黄书汉
- 龙兴超
- 关颖
- 刘春华
- 刘杰
- 刘树海
- 刘颂
- 单卫国
- 周自翔
- 夏清
- 姚鹏举
- 崔新颖
- 崔远来
- 康重庆
- 张卫红
- 张学儒
- 张爽
- 张磊
- 张雷
- 彭涛
- 徐爱东
- 徐长斌
- 易永仙
- 曹庆臣
- 朱希刚
- 朱琦
- 李强
- 李德智
- 李治军
- 李芳
- 杨勇刚
- 杨艳昭
- 杨贵草
- 樊秀梅
- 王伽伯
- 王强
- 王文全
- 王晓青
- 王莹
- 王蕾
- 石坤
-
-
郭晓禹;
李良明
-
-
摘要:
数字化人才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及建设体育强国的宏观背景下,基于产业经济学基本理论,以供需平衡机制为中心,探究体育产业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认为:1)供需失衡:体育产业数字化人才供给量少质低,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2)模式固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缺乏对体育产业数字化人才的针对性培养;3)缺乏保障:体育人才流动配置不足;4)机制缺陷:人才评价机制存在缺陷,限制了对优秀人才发掘.结论:建立体育产业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从政府、市场、企业、学校四个维度联合参与人才培养:1)加强政府对人才的保障;2)贯通市场人才流动配置;3)融入企业人才培养管理;4)创新专业人才教育模式.
-
-
张震宇;
孙广东;
田川;
陈诗扬
-
-
摘要:
宿迁市是南水北调节点城市,中心城市西南片区排水直接进入沿线调蓄水库洪泽湖,是水环境敏感区域。本文分析当前推进污水处理厂资源化利用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根据西南片区的工企业类型、地域情况等特征研究,按照按需定供、按用定质、按质管控的供需模式,科学制定污水资源化利用规模、标准等方案,并提出相关推进建议,为实现区域自然社会良性水循环,推动片区的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
-
张彦;
寇利卿
-
-
摘要:
依据保定市主城区水资源供需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以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为目标,构建了水资源系统供需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分析水资源供需比敏感参数,设计5种不同参数调控方案。通过对比不同方案的模拟结果得出,采用节水控制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的方式,是改善保定市主城区水资源供需平衡的最佳发展模式,并进一步提出该区域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建议。此模型的量化调控措施为保定市主城区水资源管理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
-
-
赵龙
-
-
摘要:
以赫章县灌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灌溉水渠的问题分析与改造必要性探讨、项目实施前灌区用水供需平衡分析、项目实施后灌区用水供需平衡预测,分析了该节水改造工程实施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主要得到以下结论:改造前水源地供水充足,供水量大于灌区需水量,但由于水利渠道及枢纽工程年久失修导致水资源利用系数严重降低,在低灌溉保证率(50%)条件下也不能满足灌区水资源的正常需求;改造后水资源利用系数明显提高,该区域的总用水需求量为151.20万m^(3),而可供给的水资源为176.20万m^(3),供需水资源的余量为25.0万m^(3),改造工程对于节约水资源、提高粮食产量具有明显作用。本研究的研究成果可为其他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经济效益评价提供参考。
-
-
侯明扬
-
-
摘要:
回顾2021年,疫情肆虐,极端天气频发,气候环境治理是各国关注的重点,世界油气市场整体呈现动荡变化的局面,全球LNG(液化天然气)市场发展表现出5个方面的特点:一是LNG主要相关价格屡创历史新高,二是亚洲地区引领全球LNG需求市场增长,三是美国等国家主导全球LNG出口增量,四是长协合同签署量创历史新高,五是LNG接收站建设规模大幅提升。展望2022年,全球LNG市场发展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地缘风险或将影响全球LNG市场供给,天气因素将在需求侧对世界市场形成扰动;而受气候与环境治理以及现货市场价格高位波动等因素影响,预计部分资源国油气公司将进一步探索“碳中和LNG”发展,部分消费国油气公司则将持续加大本土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
-
-
李战国
-
-
摘要:
结合渭干河灌区高效节水工程,依据相关政策制定灌区用水总量红线。根据灌区规划,充分考虑作物种植结构及灌溉需求上制定灌区灌溉制度,计算灌区不同月份灌溉需水量,通过理论计算及类比分析,综合确定灌区现状及规划年灌溉水利用系数,从而分析灌区供需水平衡。结果表明:高效节水工程建设后,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灌区毛灌溉定额及灌溉水利用系数均符合用水效率指标。
-
-
杨雪
-
-
摘要:
近10a来,我国生姜的价格波动显著,经历了多次的暴涨暴跌现象,如此大幅度的价格波动明显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环境,打破了常规的农产品供求关系,打击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基于此,本文选取2013—2021年我国生姜市场批发价格作为研究对象,从供需角度深入分析得出生姜价格波动的特点,总结出影响生姜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保持供需相对平衡、稳定生姜价格的对策建议,正确认识农产品价格波动规律,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促进农产品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
-
张士民;
张玫娟;
李文峰
-
-
摘要:
水库灌区发展,节水是主题。本文以北邢家水库灌区为例,分析供需现状,总结灌区供水经验,提出对策和建议,为同类灌区发展提供借鉴。
-
-
刘晶;
许月萍;
郭玉雪;
王贺龙;
郑超昊;
吴垚
-
-
摘要:
从义乌市实际情况出发,确定68个系统变量,结合水文、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四者之间的交互关系,充分考虑再生水的回用,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设置48种未来经济-社会-环境耦合需水情景,对区域2020-2050年的需水量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增加3种再生水回用组合情景,对得到的144种供需情景进行3轮方案比选,选出两个方案集。其中一个方案集包括最有利于水安全保障和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6种组合情景,另一个方案集包括极端缺水情况适用的6种组合情景。这些组合情景可为中长期水资源规划和决策提供可选方案集,模型可动态反映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义乌市用水特点的影响,综合考虑了生活、工业、农业和生态部门的用水需求,为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
-
曹丹;
Cao Dan;
易秀;
Yi Xiu;
陈小兵;
Chen Xiaobing
- 《2020第八届中国水生态大会》
| 2020年
-
摘要:
为减弱水资源短缺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自然和谐发展的制约,急需量化农作物的耗水关系,以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优化水土资源的供需关系.本文以垦利区为例,通过计算当地主要作物各生育阶段及整个生育期内的作物需水量、有效降水量以及淋洗需水量,发现作物所需灌溉水量从小到大依次为玉米、棉花、小麦、水稻.通过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作者认为应适当增加玉米种植面积或者把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更换为一年种两季玉米;减少棉花在中、轻度盐碱地的种植面积,对耐盐性较好的棉花改用排水回用或微咸水灌溉;兼用灌溉用水和洗盐用水种植水稻,在经水稻改良成轻度盐碱地的土壤上种植玉米和小麦.本研究可为黄河三角洲的种植结构优化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
-
刘李霞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小学的均衡性及步行可达性一直是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2018)也提出了小学应处于居住区十分钟生活圈内,并一如既往地提出设施规模与居住区人口规模的对应.然而,当前的小学设施可达性研究多基于车行道中心线网分析,少关注到步行交通层面的可达性;均衡性分析多采用缓冲区分析或泰森多边形,与实际上下学路径、距离相差较大,且过于宏观笼统,不利于精细化设计和管理.本文通过建立步行交通模型,引入均衡性评价双控指标——平均步行距离和空间匹配系数,结合供需平衡算法对现状小学设施与居住小区进行空间匹配,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从步行视角来审视小学设施的供需平衡.最后,本文选取中部某城市YZ-03片区小学设施为例进行了模型算法验证,验证结果证明模型算法在供需平衡分配中可行,对规划人员进行现状评估/精细化设计/规划方案比选、教育部门学区划分、公众宣传及公众监督均能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
-
-
罗梦婷;
杨蕊源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中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的高潮期,随着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的增加,老年人对机构养老产生迫切需求.然而,中国的机构养老正面临着需求对象不明确、供给与需求现状极端不平衡的状态.目前文章利用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及养老网站检索数据,坚持贯彻"以人为本"思想,尝试结合区域老年人口特点、老年人经济支付能力等因素估算中国各省份机构养老设施的有效需求,从而确定各地区不同类型机构养老设施的供需缺口,为地方政府进行养老资源的精准配置提供依据.
-
-
程佳佳
-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8年
-
摘要:
当前,中国保障性住房正在大规模建设,旨在解决城市中低收入阶层居住问题.由于保障性住区的居住人群的特殊性决定了居住者对公共设施需求特征与市场主导建设的商住小区形成较大差异.对此,本研究选取广州市的聚德花苑为例,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立足于保障房住区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供需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1)保障房住区老龄人群与低收入人群占主导;(2)居民对社区公益性服务与健康医疗等设施的需求具有偏向性;(3)保障房住区基础设施的全面布置与需求的偏向性间存在矛盾,导致部分设施的使用效率较低.因此,要使保障房社区的设施配置达到高效而精准,不能完全按照居住区配套标准去建设,而应基于对保障群体的需求特征的把握,以实现保障房建设“质”的保证.
-
-
黄园园;
杨晗
-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8年
-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东部快速城镇化地区的居民对公共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经济条件所限,医疗资源在地域上分配不平衡导致城市边缘地区居民无法享受到城市建设带来的福利,因此需要对该类地区医疗设施布局现状进行研究.文章尝试将空间可达性分析和综合指标体系评价相结合来评价医疗供给能力,采用熵权法从多个方面评价社区的医疗需求.结果表明部分具有较高需求的偏远地区缺少医院.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在城市规划发展中应更多考虑改善大城市边缘地区就医条件,提升城市医疗设施分布的公平性.
-
-
-
LI Dan;
李丹;
LUO Hongying;
罗红英;
LUO Yufeng;
罗玉峰;
CUI Yuanlai;
崔远来;
LI Yuqing;
李玉庆;
MENG Qiang;
蒙强
-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以拉萨河下游河谷地区为研究对象,依据1989-2010年拉萨、墨竹工卡气象站气象资料和Lanssat卫星遥感影像提取的主要作物(青稞、冬小麦及油菜)种植面积,计算不同典型年份研究区总灌溉需水量;结合拉萨水文站1989-2010年径流序列资料,分析区域灌溉用水的供需平衡.结果表明:拉萨河谷地区的种植模式以粮食作物为主,河谷区种植面积在1990-2010年间增长约8%,作物种植结构没有发生显著性的变化.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引致灌溉需水量大幅度增加,2010年的灌溉需水量达到16亿m3,比1990年增长约35%,青稞为灌溉需求最大的作物.河流径流量及灌溉用水需求的季节性变化存在差异,每年4-6月灌溉供需关系较为紧张,灌溉量占径流量10%~20%,每年12月至次年4月正值河流枯水季,尽管该期间灌溉需水量较低,但对水资源造成的压力也是不容忽视的.拉萨河谷地区水资源供需关系较为紧张.
-
-
LI Man;
李曼;
TAN ShaoHua;
谭少华
- 《2018(第十三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 2018年
-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社区作为社会组成的最基本单元,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城市更新的进行,社区承担的功能正在丰富化,居住功能向多功能混合转变,居住空间形式也与老旧社区形成巨大的反差.在这一过程中,城市老旧社区由于受到诸多要素的影响,其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现状往往滞后于城市发展和居民需求,存在供需分异的问题,导致社区生活水平滞后,给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不便,亟待改造和转型.本文以重庆市土湾街道为例,选取社区基础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文化体育设施及养老服务设施四类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基于供给方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和公平性评价以及基于需求方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整体满意度评价的分析,探究基于居民需求导向的、可实施的城市老旧社区转变和更新方法,以期为其他地区老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优化提供参考.
-
-
江璇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本文在新时期产业转型和社会空间转型的双重背景下,探讨"双创"产业驱动的绅士化特殊机制.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初步发现新兴的"双创"产业空间已经跳出传统城郊园区形式,向"城区式"和"街区式"两种集聚类型转变.以南京市软件谷和珠江路为例,首先梳理其产业发展和社会空间变更的不同历程;接着从产业植入或替换、社会特征重构、物质空间更新等方面寻找证据,验证其确实有绅士化现象发生;最后结合供需两条分析途径,搭建理论分析框架.研究认为在供给端,"双创"产业绅士化的发生遵循创新产业的潜在效益低于实际收益这一规律;而在需求端,创客个性化偏好对社会空间产生了更新改造,且供给与需求两者间不同的先后组合会形成城区式和街区式两类不同的产业绅士化机制.
-
-
江璇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本文在新时期产业转型和社会空间转型的双重背景下,探讨"双创"产业驱动的绅士化特殊机制.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初步发现新兴的"双创"产业空间已经跳出传统城郊园区形式,向"城区式"和"街区式"两种集聚类型转变.以南京市软件谷和珠江路为例,首先梳理其产业发展和社会空间变更的不同历程;接着从产业植入或替换、社会特征重构、物质空间更新等方面寻找证据,验证其确实有绅士化现象发生;最后结合供需两条分析途径,搭建理论分析框架.研究认为在供给端,"双创"产业绅士化的发生遵循创新产业的潜在效益低于实际收益这一规律;而在需求端,创客个性化偏好对社会空间产生了更新改造,且供给与需求两者间不同的先后组合会形成城区式和街区式两类不同的产业绅士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