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保障制度
住房保障制度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849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建筑科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6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7146篇;相关期刊379种,包括中国房地产金融、上海房地、住房保障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博士论坛等;住房保障制度的相关文献由71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志峰、刘国栋、陈华等。
住房保障制度
-研究学者
- 刘志峰
- 刘国栋
- 陈华
- 孔令娴
- 伍冠玲
- 唐黎标
- 郭伟伟
- 文林峰
- 杨红旭
- 浦湛
- 王春华
- 董佳懋
- 远立
- 兰相洁
- 刘冰
- 尹中立
- 张亮
- 徐圣泉
- 徐炉清
- 施琳琳
- 本刊编辑部
- 李国敏
- 王晓勇
- 申睿
- 胡志刚
- 胡非
- 赵路兴
- 代刃
- 任方红
- 何欣华
- 侯淅珉
- 倪鹏飞
- 傅尔基
- 关长坤
- 冯京津
- 刘星
- 刘琳
- 刘莹
- 吴宏根
- 吴清
- 周敏
- 周果立
- 周江
- 唐焱
- 孔令刚
- 孟晓清
- 张元端
- 张协奎
- 张敏
- 张永岳
-
-
袁玲玲
-
-
摘要:
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与金融政策是为居民提供住房保障支持的首要条件,文章就针对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政策与供给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金融政策存在的问题,包括保障性住房财政投入不足、土地出让金制度不完善、缺少专门住房金融机构、缺乏金融创新,从中分析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金融政策的支持策略,引导金融机构参与保障房建设、建立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房建设、引入廉租房融资模式。 最后,在完善我国住房金融政策的相关建议中,提出强化住房消费信贷功能、推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进程、保障住房两级市场合法运行。
-
-
-
-
摘要:
1月2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在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表示,2022年,要推进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租购并举,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优化住房供应结构。王蒙徽说,要大力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以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为重点,全年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40万套(间)。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指导各地合理确定本地区住房保障制度安排。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健全住房公积金缴存、使用、管理和运行机制。
-
-
梁城城
-
-
摘要:
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国住房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和产权型保障性住房“两大支柱”住房保障体系。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在近几十年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但仍存在一些进一步改善的空间,建议完善城镇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健全住房保障财政投入机制、优化住房保障准入审核和轮候机制、完善住房保障退出机制、健全住房保障后续管理和服务机制。
-
-
蒋知曈;
张宏纬;
陆连红;
黄滢妃;
张金娟(指导)
-
-
摘要:
青年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住房状况是影响青年发展提升的关键要素。如今,青年群体面临着较大的住房压力,其住房问题亟待解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别从青年就业人群的住房现状与面临的困境、当前解决青年住房问题的相关政策、我国青年住房分层情况及其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青年群体居住水平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承担着较重的住房经济负担,国内缺乏针对大部分青年群体的住房保障与住房支持。由于"先赋因素"和"自致因素"的影响,青年住房分层问题日益严重,缺乏精准的解决方案。对此,本文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并以未来雄安新区为例,总结解决青年就业人群住房问题的相关建议。
-
-
严荣
-
-
摘要:
经过住房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尤其是近些年来不断加强和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城镇户籍居民住房困难问题已经得到了非常大的缓解。当前,我们国家已经建立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住房保障体系,建成了近8000万套各类保障性住房,应该说城镇户籍居民住房困难问题得到了非常明显的改善。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有一部分群体住房困难比较突出,这部分群体主要是目前在城市中的新市民和青年人。
-
-
胡非
-
-
摘要:
本文首先解释了住房保证制度的内涵和必要性,分析了主要发达国家的社会住房保障制度,并结合“过滤”模型和我国实际情况为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完善提供了新的思路.分析表明,通过政府补贴旧房改造和兴建保障性住房工程,可以有效降低国内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贵、住房难问题.
-
-
周冉
-
-
摘要:
住房保障是各国社会福利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居者有其屋"是居民和政府共同的愿望。各国与地区国情区情各异,建立的住房保障制度也各具特色。文章首先对美国、新加坡、瑞典和中国香港地区主要的住房保障制度进行了介绍。其次,研究发现上述四个国家和地区在住房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住房保障法律体系方面存在着共同的发展规律。最后,借鉴美国、新加坡、瑞典和中国香港地区的经验,并结合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发展情况,提出从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完善住房保障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三个方向,促进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健康长远发展。
-
-
胡非
-
-
摘要:
本文首先解释了住房保证制度的内涵和必要性,分析了主要发达国家的社会住房保障制度,并结合“过滤”模型和我国实际情况为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完善提供了新的思路。分析表明,通过政府补贴旧房改造和兴建保障性住房工程,可以有效降低国内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贵、住房难问题。
-
-
胡非
-
-
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飞速发展和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困难问题,分析了部分发达国家的社会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和维护情况,再根据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发展现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在保障覆盖范围、法律制度建设、住房福利制度改革等方面为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完善提供了新的思路.
-
-
-
-
摘要:
各区住房城乡(市)建设委(房管局),各区财政局:为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加快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根据《关于进一步规范发展公租房的意见》(建保[2019]55号),经市委市政府批准,现就调整本市市场租房补贴申请条件及补贴标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
-
陈松
- 《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1年
-
摘要:
住房问题在今天已经演变成一个社会的共同话题,同时也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不可忽视的重大领域.住房社会保障职能是城市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能之一,同时住房保障制度也是促进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基础.本文以部分发达国家的住房保障制度建设为例进行讨论,探讨我国现行廉租房制度的优缺点,同时,为我国的廉租房制度改进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
-
张兵
- 《“产业集群、区域创新与区域治理”学术研讨会》
| 2010年
-
摘要:
本文通过对日本住房保障制度的考察,明确了其经验教训以及对我国的启示.(1)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应该主要依靠政府来解决;(2)解决的方式可以多样化,例如:直接建造住房然后出租或者出售给用户、买下或者租用民间住房然后出租给用户、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并辅以补贴和减税等手段帮助居民持有私房等等;(3)制定和健全相关的法律政策以及住房管理制度:(4)解决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难的重点在于增加住宅的数量,但是同时也应尽可能顾及住宅的质量和标准.
-
-
-
-
-
-
-
张璐
- 《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5年
-
摘要:
1998年房改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建立了我国新的住房制度,并预期建立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然而,受外部经济环境和国家发展导向的影响,住房保障的定位和制度体系发展经历了一系列波折和变化,总体上以2008年为分界点可分为两大阶段.改革初期,在土地财政和GDP绩效考核导向下,房地产市场迅猛发展而政府保障职责却相对缺失,致使住房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发展失衡,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日渐凸显.2008年以后,国家住房发展重点逐渐转向保障领域,通过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极大提升了保障性住房的供应规模,有效促进了住房供应体系由“重市场轻保障”向“市场配置与政府保障相结合”转变.未来,由“配售主导”转向“租补并举”、由“保障户籍”转向“覆盖常住”、由“规模集聚”转向“倡导混合”、由“增补数量”转向“优化存量”仍将成为我国住房保障发展的重要特征与趋势.
-
-
张璐
- 《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5年
-
摘要:
1998年房改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建立了我国新的住房制度,并预期建立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然而,受外部经济环境和国家发展导向的影响,住房保障的定位和制度体系发展经历了一系列波折和变化,总体上以2008年为分界点可分为两大阶段.改革初期,在土地财政和GDP绩效考核导向下,房地产市场迅猛发展而政府保障职责却相对缺失,致使住房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发展失衡,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日渐凸显.2008年以后,国家住房发展重点逐渐转向保障领域,通过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极大提升了保障性住房的供应规模,有效促进了住房供应体系由“重市场轻保障”向“市场配置与政府保障相结合”转变.未来,由“配售主导”转向“租补并举”、由“保障户籍”转向“覆盖常住”、由“规模集聚”转向“倡导混合”、由“增补数量”转向“优化存量”仍将成为我国住房保障发展的重要特征与趋势.
-
-
张璐
- 《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5年
-
摘要:
1998年房改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建立了我国新的住房制度,并预期建立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然而,受外部经济环境和国家发展导向的影响,住房保障的定位和制度体系发展经历了一系列波折和变化,总体上以2008年为分界点可分为两大阶段.改革初期,在土地财政和GDP绩效考核导向下,房地产市场迅猛发展而政府保障职责却相对缺失,致使住房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发展失衡,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日渐凸显.2008年以后,国家住房发展重点逐渐转向保障领域,通过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极大提升了保障性住房的供应规模,有效促进了住房供应体系由“重市场轻保障”向“市场配置与政府保障相结合”转变.未来,由“配售主导”转向“租补并举”、由“保障户籍”转向“覆盖常住”、由“规模集聚”转向“倡导混合”、由“增补数量”转向“优化存量”仍将成为我国住房保障发展的重要特征与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