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传输路径

传输路径

传输路径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669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4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214109篇;相关期刊84种,包括电子设计应用、电子设计工程、现代电子技术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全国抗恶劣环境计算机第二十三届学术年会、第九届全国高功率微波会议等;传输路径的相关文献由1267位作者贡献,包括胡志波、何涛、刘涛等。

传输路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4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14109 占比:99.94%

总计:214229篇

传输路径—发文趋势图

传输路径

-研究学者

  • 胡志波
  • 何涛
  • 刘涛
  • 周凯
  • 大矢智之
  • 姚俊达
  • 李海涛
  • 贺茂华
  • 陈龙
  • 夏靓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闻译竣; 卢志贤; 李勇
    • 摘要: 选取金昌市2019年3月—2020年2月PM_(2.5)和PM_(10)逐小时观测数据,分析该市颗粒物污染水平的季节差异,并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和GDAS气象数据,分析不同气流轨迹对金昌市颗粒物浓度的影响及不同季节颗粒物的潜在污染来源。结果表明,2019年金昌市冬季PM_(2.5)污染最严重,春季PM_(10)污染严重;春、秋季PM_(10)污染程度最高的气流轨迹主要来自西北的长距离输送,而夏、秋、冬季来自周边的短距离气流PM_(2.5)污染程度较高;春季PM_(2.5)贡献源区主要位于新疆东部和俄罗斯南部,秋季主要位于甘肃东南部和阿拉善盟,夏、冬季主要位于青海中西部、西藏北部和新疆西部。
    • 孙莹; 单璐璐; 徐金秀
    • 摘要: 在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制度作用下,中国境内荒漠化导致的沙尘暴天气发生次数明显减少。政策积极作用的同时,沙尘暴天气产生的颗粒污染物元素组分有所改变。为了更加准确了解沙尘暴颗粒物对大气的污染特征及其传输路径的影响,对其元素组分、结构、浓度展开数据分析,通过元素特征数据分析,获得颗粒物传输路径。通过与实例数据的对比分析,证明沙尘暴天气下大气颗粒物污染组分以自然构成为主,整体传输路径南移的结果可信度高,可以作为沙尘暴天气研究与颗粒物污染防治的依据。
    • 彭燕; 叶香; 何涛
    • 摘要: 利用2016—2020年常州市可吸入颗粒物(PM_(10))和细颗粒物(PM_(2.5))逐时质量浓度进行统计和分析,研究常州市受北方沙尘天气影响的污染特征、沙尘传输路径和影响。通过后向轨迹模型(HYSPLIT4)计算沙尘天气过程常州市近地面100 m高度的逐时后向轨迹(轨迹时长96 h),并进行聚类分析和统计,研究不同传输路径对污染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常州市每年平均受沙尘天气影响天数为3 d,沙尘天气过程对PM_(10)年均质量浓度贡献在0.8~3.7μg/m^(3),对PM_(2.5)年均质量浓度贡献在0.2~1.5μg/m^(3)。长三角区域的沙尘传输路径主要有3条,其中偏北沙尘传输路径对常州市的影响最大。此外,需关注沙尘的海上回流影响。
    • 艾沙江·艾力; 徐至远; 徐海量; 木合塔尔·吾提库尔; 麦麦提艾力·麦麦提敏
    • 摘要: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绿洲为研究区域,使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和NCEP的GDAS全球气象要素数据,将和田绿洲西北部的墨玉县城作为模拟受点(79.72°E,37.26°N),对2004—2018年墨玉县发生的2891次沙尘天气进行36 h的后向轨迹模拟,并通过k-means聚类分析法,定量分析沙尘天气期间气流的传输路径及气象特征。结果表明:2004—2018年,研究区沙尘天气的发生频率变化幅度不大,没有明显的增减趋势;年内沙尘天气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夏季(3—7月),占全年沙尘天气总数的70.23%,5、6月是强沙尘暴最活跃期。在沙尘天气期间气流的移动高度和轨迹相差较大,按照气流的起源地和到达墨玉县的方向将沙尘暴分为NW-W簇、N-N簇、NE-E簇和E-ES簇4簇轨迹类型,其发生天数占比分别为18.9%、12.3%、60.1%和7.8%。由东向西的沙尘天气发生天数占比最高(60.1%),但主要以浮尘天气为主;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的沙尘发生频率不高,但移动速度最快,强沙尘暴和扬沙主要来自西北和西部方向;由北向南的沙尘暴速度最慢(1.36 m/s),空气湿度最低(26.4%),但气温最高(292.58 K)。定量印证了墨玉县沙尘暴不同传输路径,可为绿洲区沙尘暴研究提供参考。
    • 马康; 林跃胜; 方凤满
    • 摘要: 基于HYSPLIT、PSCF、CWT模型,系统分析了2014—2020年供暖期间中国北方核心城市(北京、天津、太原、石家庄和济南)大气污染物的污染特征、传输路径和潜在源区。结果表明:PM2.5、PM10、NO2是供暖期间北方核心城市的主要污染物,其浓度显著高于非供暖期。气温、雨雪天气、风速是影响供暖期间主要污染物浓度的重要气象条件,其中气温降低和雨雪天气有利于污染物的生成。供暖期间北方核心城市大气污染物主要由西北方向的远距离传输贡献,而近距离传输主要由周边地区和本地供给。此外,供暖期北方核心城市PM2.5潜在源区集中分布于内蒙古中部、陕西省、山西省和河南省东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中部、江苏东部和安徽省北部,需特别重视西北方向的风沙源与南部地区的工业污染源和交通源。研究结果揭示了中国北方供暖期核心城市主要污染物的传输路径和潜在源区,为今后大气污染的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 朱永琴; 田二林
    • 摘要: 为解决传统网络数据传输路径目标识别方法存在识别能耗和延迟高、准确率低问题,提出基于粒子群优化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传输路径目标识别方法.利用路径传输效率、路径剩余负载率、有效带宽估计值制定网络数据传输路径目标识别的目标函数,并采用粒子群法对目标函数进行求解,进一步提高识别准确性.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平均识别延迟为1.8μs,平均识别能耗为69.6 J,识别准确率较高.该方法整体识别性能优越,具有可靠性.
    • 贾丰溥
    • 摘要: 电磁攻击(EA)。联合电磁频谱作战(JEMSO)可以直接在电磁作战环境(EMOE)中产生效果。这些能力可用于拒止(即破坏、降级、摧毁)和欺骗敌人的军事活动。电磁攻击(EA)是电子战的一个分支,涉及使用电磁能(包括反辐射或反辐射武器)攻击人员、设施或设备,以降低或摧毁敌人的作战能力。典型的电磁攻击(EA)能力包括电磁干扰和人侵。电磁干扰是指故意对电磁能量进行辐射或反射,以防止或减少敌人对电磁波的有效利用,降低或削弱敌人的作战能力。电磁干扰是指有意将电磁能量插入传输路径,以欺骗或迷惑敌军。
    • 高凌翔
    • 摘要: 当前100G OTN(光传送网)已无法满足网络时代高速发展的需求,文章分析400G OTN部署技术难点及应用策略.研究400G OTN的大容量交叉技术难点和后期平滑升级的关键因素,同时探索400G OTN技术的200G×2与400G×1的传输路径.在载波数量稳定的前提下,通过转换调制方式,比较两种400G光网超低损方案,探讨400G OTN的应用策略分析.
    • 刘文成
    • 摘要: 无线网络通信资源分配节点间的路径信息混乱导致资源分配迭代冗余信息量过高,接收信息时间过长.因此,研究基于遗传算法的无线网络通信资源分配算法.设计无线网络通信资源分配函数,构建资源节点,以此实现传感节点信息分配.同时梳理路径信息,通过筛选遗传算法分配资源冗余传输路径,从而完成无线网络通信资源分配.实验结果表明基于遗传算法的无线网络通信资源分配算法的资源分配迭代冗余信息量最高不超过1.0×105 bit,即该算法可以大幅降低冗余信息量,具有更高的合理性与应用性.
    • 李瑞金; 郝乾龙; 刘洋; 董川; 翁建霖
    • 摘要: 山西省太原、阳泉、长治、晋城市属于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基于2020年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和同步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上述4城市在非采暖期和采暖期空气6种污染物质量浓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采用后向轨迹聚类(HYSPLIT)分析法、潜在源贡献因子(PSCF)分析和浓度权重轨迹(CWT)分析,探讨4城市PM2.5污染的输送路径和潜在源区.研究结果表明,4城市采暖期5种污染物(PM2.5、PM10、SO2、NO2、CO)平均质量浓度明显高于非采暖期,而非采暖期O3平均质量浓度高于采暖期.非采暖期O3和采暖期PM2.5超标天数占比较高.在各城市中PM2.5污染呈现不同的区域分布特点.除采暖期O3外,4城市非采暖期和采暖期PM2.5与其他污染物均呈正相关关系(P<0.001).4城市非采暖期PM10和O3与温度呈弱正相关(P<0.001),PM10、SO2、NO2、和O3与湿度呈弱负相关(P<0.001).采暖期PM2.5与湿度呈正相关(P<0.001),与能见度呈负相关(P<0.001).PM2.5污染传输中,太原、阳泉、长治和晋城非采暖期主要受东南向输送气团的影响,其占比分别为52.13%、40.35%、45.51%和51.31%;4城市采暖期PM2.5气团轨迹主要来自西北方向,气团携带的PM2.5浓度较高.PSCF和CWT分析显示,虽然不同城市PM2.5污染的潜在源区和浓度贡献存在差异,但4城市非采暖期的潜在源区和WPSCF和WCWT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河南和河北地区、江苏、安徽、山东等省份的部分城市以及山西省周边区域.采暖期的潜在源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冀传输通道-河南和河北部分城市、安徽、山东等省部分城市以及山西省四城市周边区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