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高功率微波

高功率微波

高功率微波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3年内共计1691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物理学、武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89篇、会议论文187篇、专利文献512096篇;相关期刊223种,包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国防科技大学学报、电波科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74种,包括第十届全国高功率微波学术研讨会、第一届复杂电磁环境技术及应用学术会议及第二届中物院复杂电磁环境重点实验室学术会议、第九届全国高功率微波会议等;高功率微波的相关文献由2406位作者贡献,包括袁成卫、张运俭、丁恩燕等。

高功率微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89 占比:0.21%

会议论文>

论文:187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512096 占比:99.75%

总计:513372篇

高功率微波—发文趋势图

高功率微波

-研究学者

  • 袁成卫
  • 张运俭
  • 丁恩燕
  • 孟凡宝
  • 陈昌华
  • 钱宝良
  • 舒挺
  • 张强
  • 王冬
  • 张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金祖升; 施佳林; 李建轩; 李国林; 王瑜卫
    • 摘要: 高功率微波可通过雷达、电子战装备的天线进入装备内部,这种方式耦合能力强、峰值幅度大,容易造成装备电磁干扰或损伤.因此,有必要开展高功率微波对电子设备的作用效应和防护研究.针对设备级高功率微波效应研究较少的现状,以某X波段微波接收前端为对象,采用注入法开展高功率微波损伤效应实验,获取了效应现象和数据.结果显示,无限幅器保护时,注入微波的峰值功率达到48.8 dBm,单个脉冲就能损伤微波接收前端的低噪声放大器;采用限幅器防护后,注入微波的峰值功率需增加到60.7 dBm,脉冲数增加到100个才能实现微波接收前端的损伤.实验表明,能量沉积是进行损伤的必要条件,通过高峰值功率短脉冲或长脉宽脉冲串,高功率微波都可以对电子设备中的敏感器件造成损伤,综合运用峰值功率、脉宽和脉冲数等参数可增强高功率微波作用效应.在此基础上,还分析了典型参数高功率微波武器对电子设备的作用距离、作用规律,可为武器装备高功率微波效应评估和防护设计提供参考.
    • 赵旭浩; 毕绍锋; 张建德; 孙云飞; 张强; 袁成卫
    • 摘要: 提出了一种伸缩式全金属反射单元,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可用于高功率微波领域的全金属反射阵列波束扫描天线。通过反射单元的上下独立滑动,阵列中每个阵元所接收电磁波的传输路径可改变,从而实现了相控波束扫描。由电磁仿真可知,设计的反射单元能够在10~13 GHz的频带范围内实现0~360°的线性相位调节,且可在15°~40°偏馈条件下相位调节时保持高功率容量。由该型单元组成的中心工作频率为10 GHz的伸缩式全金属反射阵列扫描天线具备90°锥角范围内的二维波束扫描能力,功率容量可达5 GW/m2。同时,在波束扫描过程中,天线增益变化小于3 dB,副瓣电平低于-13 dB,最大口径效率为54.59%。
    • 摘要: 2022年恰逢电子信息控制重点实验室成立30周年,“第三十届全国电子战三新学术年会”计划将于9月在成都召开。热忱欢迎广大学者、专家和技术人员积极投稿和参会。一、征文内容主题:栉风沐雨三十载,创新超越向未来主要内容:1.未来电子战作战概念研究2.未来电子战的系统与体系架构3.电磁频谱感知、利用、攻击与管控技术4.电磁认知与认知电子战技术5.高功率微波与定向能技术6.电子战仿真技术7.未来电子战的天线、微波与微系统、信号与数据处理技术二、征文要求1.会议保密级别为“非涉密”。会议论文不得涉及国家秘密,须通过所在单位保密审查。请自行脱密处理,论文文责自负。论文应该有所创新,重点突出,论述严谨,文字流畅,采用国际标准计量单位,未在其他会议和刊物公开发表过。全文包括图表、参考文献在内,限5页篇幅。会议语言以中文简体为主。
    • 童允; 肖建平; 罗尧天
    • 摘要: DSRD(Drift Step Recovery Diode)是超宽带高功率微波脉冲发生器的关键技术之一,介绍DSRD的工作原理和影响器件性能的电气参数,提出一种利用DSRD级联实现多级脉冲压缩的方法。建立器件在导通和截止状态下的等效电路模型,开展多级级联脉冲压缩仿真。搭建一个两级DSRD加SAS整形器的脉冲产生装置,通过桌面实验验证理论分析与仿真的正确性。
    • 黄贵春; 李相强; 孔歌星; 王庆峰; 张健穹
    • 摘要: 为了实现天线罩的轻量化,同时满足高功率的应用,提出了一种高功率内置弧形折线栅式极化转换天线罩。该天线罩将弧形折线栅式极化转换板放置于介质密封罩内部,通过对弧形折线栅单元结构及介质密封罩结构的联合设计,在实现轻量化的同时降低了金属栅上的电场,使其更加有利于在高功率微波领域的工程应用。针对C波段高功率线极化螺旋阵列天线的应用需求,优化设计了一个中心频率为4.3 GHz的高功率极化转换天线罩,将其加载至某高功率径向线螺旋阵列天线上开展了辐射特性和功率容量的仿真和测试,仿真和实验结果吻合,该天线罩可实现圆极化波到线极化波的转换,其中心频率下的插入损耗为0.2 dB,主射方向轴比为20 dB,功率容量达到48 MW。
    • 李文东; 张莎莎; 赵鹏飞; 张涛
    • 摘要: 针对当前卫星测控射频链路面临的安全威胁,文章分析了不同测控体制的抗干扰能力,提出一种兼容直扩/扩跳频等多种体制的测控系统方案,采用多体制融合设计及基于窗函数的频域抗干扰算法,并在射频接收通道增加限幅器设计,在某遥感卫星的测控系统中应用,经过工程试验表明:此测控系统方案具备较高抗干扰能力和抗毁伤能力,可为其他有高抗干扰能力需求的卫星测控系统设计提供借鉴。
    • 任杰; 翁明; 雷乐; 林舒; 曹猛; 翟永贵
    • 摘要: 在高功率微波传输系统中,为了提高功率容量和效率,往往采用过模波导,因此圆波导中往往出现TM_(01)和TE_(11)混合模式的情况。采用角向均匀分布的8孔圆波导耦合器,对提取TE_(11)模式的混合比和极化角度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分析了圆波导中TM_(01)和TE_(11)模式在耦合孔处的电场分布,并采用CST对各耦合孔的输出功率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出相互正对的耦合孔的平均功率与8个孔的平均功率之比与模式之间的相位差无关的结论。同时,发现该比值与TE_(11)模式的混合比成线性关系,线性关系中的比例系数是极化角度线性函数。通过线性拟合获得了计算TE_(11)模式混合比和极化方向的表达式。与仿真设定的参数相比,用该表达式计算的结果表明,在TE_(11)模式混合比小于30%时,用其计算TE_(11)模式的混合比和极化角度是可行的,误差不超过10%。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实际情况下TE_(11)模式信息的具体判断方法。
    • 张晓婷; 翁明; 任杰; 林舒; 曹猛
    • 摘要: 针对高功率微波辐射场相位测量中使用高速示波器而造成成本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且可测量辐射场相位的无源脉冲鉴相器。该鉴相器由1个I/Q混频器模块和2个同型号的低通滤波器模块组成,I/Q混频器模块内部包含了1个0°功分器、1个90°功分器和2个乘法器。两路被测信号经过I/Q混频器后分别进入两个低通滤波器,经低通滤波器滤除高频信号后输出相对应的脉冲信号;测量输出脉冲信号的幅度,将幅度比进行反正切运算即可计算出被测信号之间的相位差。由于所用的混频器模块和低通滤波模块是普通的国产微波元件,因此该鉴相器的成本远远低于高速示波器。在改变射频端被测信号相位的情况下,用该鉴相器对两路被测信号的相位差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鉴相器测量出的相位差与两路被测信号的实际相位差呈现出斜率接近于1的线性关系;鉴相器的本振端和射频端的动态范围分别不小于5 dB和27 dB。使用该鉴相器对一个标准20 dB角锥喇叭的辐射场相位分布以及相心位置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在方位角小于20°的情况下,辐射场相位分布以及相心位置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一致,误差小于10%。该鉴相器在做好电磁屏蔽的前提下,适用于高功率微波辐射场相位测量。
    • 周豪; 李天明; 汪海洋; 李浩; 胡彪; 周翼鸿
    • 摘要: 轴向级联的相对论磁控管含有多个共轴排列的谐振单元,各级高频系统设置了相互连接的阳极外壳和阴极结构以构建类似的正交场分布,每级高频系统之间以耦合结构连接,通过器件内部的耦合机制实现相位锁定,可实现多端口锁相输出。基于轴向级联谐振系统的相位锁定条件,设计了基于脊圆波导结构直接耦合的二级轴向级联相对论磁控管,每一谐振单元采用8腔旭日型慢波结构,两级高频系统中的较小谐振腔通过预留有4个扇形开槽的脊圆波导连接段实现直接耦合,较大谐振腔底部设置径向提取波导结构。在0.38 T外加磁场和400 kV外加电压的条件下可实现S波段2.9 GHz的8端口TE_(10)模式锁相输出,单路微波功率高于100 MW,总功率高于0.8 GW,驱动电流4100 A,总效率约49%。两高频系统锁相过程时长12 ns,相位抖动小于±2.5°。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