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4-11-03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会议文集: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气象因素和大气污染物对干眼发病的急性影响,为开展干眼气象环境预报服务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9-2012年上海地区的每日干眼门急诊就诊数据以及同期的气象和环境数据,包括气温、相对湿度、风速、PM10、PM2.5、NO2、SO2和O3,应用广义相加模型和滞后非线性模型控制长期趋势、季节趋势和星期几效应,研究当日气象因素和大气污染物对干眼门急诊就诊人数的影响.结果:干眼的发病与气温、相对湿度、风速、NO2和O3密切相关.干眼与气温和NO2呈正相关,气温每增加1°C,干眼的发病危险就增加0.68%(95%CI:0.33%-1.04%),NO2浓度每增加10μg/m3,干眼的发病危险就增加3.61% (95%CI:2.67%-4.56%).相对湿度与干眼发病呈负相关,在干燥环境中(相对湿度<45%),相对湿度每上升1%,干眼的发病危险降低1.48%(95%CI:0.53%-2.43%).风速达到2级和3级时,干眼的发病危险比风速为1级时分别增加16.16%和21.44%.O3浓度低于185μg/m3与干眼的发病危险呈负相关,O3浓度每增加10μg/m3,干眼门急诊人数降低1.15%.风速和NO2对女性干眼患者的影响较大,气温对儿童发生干眼的影响最大,相对湿度、风速和NO2则对老年人的影响最大.结论:环境与干眼的发病密切相关,温度过高、相对湿度过低、风力大和NO2浓度高都能导致干眼的发病增加,特别是女性和老年人.
  • 摘要:利用1980-2012年天津地区13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的温度、相对湿度、风速资料和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的高度场、风场资料,分析了天津地区温湿、风寒指数和舒适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气候背景场,结果表明,天津地区气候舒适型呈双峰型分布,人体感觉最为舒适月份为4、5和9、10月份,冬季以寒冷为主,7、8月是较为炎热的月份.温湿指数分布有"夏高冬低"的特点,年际变化体现出波动上升趋势.温度和风速的地区差异和变化趋势是温湿指数和风寒指数差异和变化的主要原因.冬季温湿指数偏低年,北半球环流表现为"北高南低",西北风偏强,利于冷空气向中低纬度地区扩散及东亚大槽的维持,夏季温湿指数偏高年乌拉尔山低槽偏西,印度低压偏强,华北地区主要受大陆高压脊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受西南暖湿气流影响较大.
  • 摘要:本文使用GEOS-Chem来模拟全球主要人为污染源的远距离传输结果,并以CO作为示踪气体探究03的传输路径,着重分析其他地区对我国03传输贡献的季节变化和垂直分布.研究显示:欧洲人为排放所造成的03传输主要影响我国35°N以北地区,且在对流层低层浓度达到最高,O3主要依靠西风带和边界层的水平传输影响我国;北美对我国的影响比欧洲偏南,由于对流混合作用强于欧洲,加上更远距离的传输,其对我国对流层O3的影响随高度分布较为均匀,传输量在对流层中层最大;欧洲与北美的O3传输量都在春季达到最大而夏季最小;亚洲对我国O3传输主要影响西南和沿海地区,越往高层其传输越明显,在秋季时传输量达到最大,并且夏季风对O3的传输具有重要的影响.
  • 摘要:采用小型飞机安装温压湿和风传感器进行气象探测.本文对2013年7月5日及2013年11月5日两次东南沿海飞机探测数据进行了分析.2013年7月5日采用分层平飞探测的方式进行了远距离飞行探测,以获取不同下垫面上空的探测数据,其中还采用了口字型、盘旋水平一圈飞行,以及盘旋下降和上升等不同的飞行方式.在进行飞行探测的同时进行加密探空获取相近时刻的探空数据,作为真值检验飞机探测数据的精度.2013年11月5日主要采用平飞及垂直盘旋飞行探测的方式对海洋和陆地的大气数据进行了探测.飞机与探空数据相比较,温度、风向风速差别不明显,而湿度差别较大.在3100m和2100m陆地和海洋上空的探测数据无明显的差异,在较低层1600m受下垫面影响较明显,海洋上空温度低、湿度和风速大,而陆地上空风速脉动要大.
  • 摘要:根据Aura卫星微波临边探测(MLS)2.2、3.3版水汽和臭氧廓线,本文采用线性内插方法,将夏季在青藏高原(西藏的那曲和拉萨)及其周边地区(云南腾冲)通过冷冻霜点仪(CFH)和电化学反应池型(ECC)探空仪分别测得的水汽和臭氧数据插值到与卫星产品规定的气压高度进行比较分析,以检验MLS水汽和臭氧廓线产品.结果表明:MLS2.2、3.3版水汽相对误差在100hPa的对流层顶附近分别为(9.8±46.0)%(n=18)、(23.0±45.8)%(n=17);在小于并包含82.5hPa在内的下平流层则分别为(-2.2±15.7)%(n=74)、(0.3±14.9)%(n=75);而在对流层316~121hPa高度则分别为(21.5±90.6)%(n=104)、(6.0±83.4)%(n=99).相应MLS2.2、3.3版臭氧的误差分别为:(-3.5±54.4)%(n=27)、(-8.7±41.6)%(n=38)-100hPa;(-11.7±16.3)%(n=135)、(15.6±24.2)%(n=305)-下平流层:(18.0±79.1)%(n=47)、(34.2±76.6)%(n=160)-对流层上层.MLS水汽和臭氧的误差垂直分布在对流层上层-平流层低层振荡和离散分布明显,部分误差可能由于此高度层水汽和臭氧浓度梯度大和比较用线性插值探空数据引起."臭氧低谷"期间,拉萨地区70hPa高度以下MLS卫星臭氧浓度误差明显增加;腾冲、那曲与拉萨三地的MLS臭氧误差的垂直分布特征较一致.卫星产品与探空测值的初步关系表明,MLS廓线的灵敏度与水汽和臭氧在大气中垂直分布有密切联系,3.3版水汽产品的灵敏度在82.5hPa以上高度略有提高,臭氧产品灵敏度没有明显变化.文中还讨论了导致MLS水汽和臭氧廓线产品误差的可能因素.
  • 摘要:中高层大气放电事件是发生在雷暴云上方的一类高能量大空间尺度瞬态放电现象.为对我国大陆地区的中高层放电事件开展研究,利用自主集成的中高层放电微光观测系统,选取合适的观测地点开展夏季野外观测实验,首次获得了我国大陆地区中高层放电的观测数据,随后又首次报道了我国大陆地区巨大喷流放电事件,得到了一些与其他工作者不同的研究结果.最后对中高层放电观测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应用进行了探讨.
  •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微波矢量辐射传输模式,该模式包括大气吸收模块、粒子吸收和散射模块、地表发射率模块和矢量微波辐射传输模块,可模拟任意频率的大气光学厚度、云水和云冰的吸收和散射、地表发射率和任意频率的向上和向下辐射值及亮温.该模式在晴空情况下与单次散射模式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该微波矢量辐射传输模式可用于模拟已有的微波传感器的观测结果,也可用于新的微波传感器的通道选择.
  • 摘要:本文选取2006年12月24-27日(平流辐射雾)南京大雾的外场观测资料及NCEP的2.5°×2.5°NC再分析资料和GDAS全球1°×1°气象资料,结合天气形势、气象要素、物理量场,并利用轨迹分析方法,对这次浓雾的边界层特征及水汽输送进行分析,探讨本次浓雾形成和持续的主要边界层物理和天气学成因.分析表明:(1)这次浓雾过程期间始终存在深厚的逆温层结,甚至出现多层逆温.浓雾过程中,在中上空不同逆温层顶温度比地面温度高出2-5°C.逆温层厚多在200m以上,26日08时逆温层厚达500m.逆温层的存在,使大气层结更加稳定,在雾形成前期利于低层水汽聚集,雾形成后又抑制水汽的扩散,利于雾体的发展和维持,是这次浓雾能持续约64个小时,强浓雾时段(能见度<50m)持续约37个小时的重要因素.(2)这次平流雾雾过程低层水汽通量散度呈负值,上空持续出现水汽辐合,最强水汽辐合出现在25日02时左右,为-30×10-7g·s-1·cm-2·hPa-1.低层辐合利于水汽的聚集,雾得以形成和发展,而雾过程后期水汽辐散则加快雾的消亡.贯穿整个雾过程的水汽辐合是这次平流辐射雾长时间维持的重要条件.(3)这次平流辐射雾雾过程中水汽输送路径是自中国东部沿海抵达南京;雾期间,水汽又来自海上源源不断的输送,最大时南京上空水汽通量达到2g·s-1·hPa-1·cm-1.水汽的供应和后期补充量,决定了浓雾的持续时间.
  • 摘要:本文将WDM6(WRF Double-Moment 6-Class)双参数云微物理方案引入到GRAPES_Meso(Global/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System_Meso)模式中,对2012年7月21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特大暴雨进行模拟,将预报结果与实际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对2012年7月4日华北地区的中、小雨降水过程进行模拟,将WDM6方案、WSM6方案和CAMS冰相方案模拟的24小时降水量结果与观测结果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21日00时,分别采用WDM6方案和WSM6方案的GRAPES_Meso模式,模拟的24小时和6小时降水量结果基本一致;WDM6方案降水量预报结果和实际观测资料相比,WDM6方案能正确预报全国范围内的降水区域,对北京地区的降水中心落区预报虽有偏差,但对北京西南地区的强降水,不论是分布还是量级都能很好的预报.分别采用WDM6和WSM6两种方案,对21日北京地区(39.6°N~44.1°N,115.0°E~117.1°E)的冷凝物混合比进行模拟.冷云降水过程中,两者对雪、霰和云冰域平均混合比垂直分布情况模拟结果大致相同;暖云降水过程中,由于两方案中云水向雨水开始转化条件不同,使得云水和雨水的域平均混合比模拟结果略有不同,但空间和时间上云水和雨水域平均混合比分布规律大致相同.WDM6双参数云微物理方案的引入,使得GRAPES_Meso模式可预报云凝结核、云滴和雨滴的数浓度;对21日00时起的24小时模拟结果分析,可大致了解此次北京地区降水过程中三者数浓度的变化和分布规律.将WDM6方案的预报结果和CAMS冰相方案对比可知,此次降水过程中,WDM6方案对降水量的预报比CAMS冰相方案更准确,且其对雨滴数浓度的模拟更符合实际情况.对2012年7月4日华北地区数值试验模拟结果分析可知,WDM6方案比其它两方案对小雨降水过程的模拟情况要好.由两个例的敏感性试验可知,无论强降水还是弱降水过程,随着云凝结核数浓度的增加,云滴数浓度都会增加,雨滴数浓度都会减小;降水量都会减小,云水路径都会增大,在云凝结核数浓度刚大于100cm-3时变化尤为明显,随后趋于稳定,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引入WDM6双参数云微物理方案后的GRAPES_Meso模式能较好地对降水量、混合比、数浓度等进行模拟,且预报结果与WSM6方案模拟结果、实际观测资料大体一致,并对小雨降水情况模拟更准确.所以,WDM6双参数云微物理方案或许可以作为GRAPES_ Meso模式备选方案之一.
  • 摘要:结合泰安市1987年、2005年遥感影像资料,运用遥感影像处理软件和地理信息系统,对其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论是:泰安市1987-2005年生态环境总体呈变好的趋势,其中变好和略微变好的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44%,多分布在泰安中部和南部地区.
  • 摘要:文章通过高分辨率卫星夜间灯光数据获取最新的城市地表分布,利用高分辨率数值模式对2013年8月14-16日太原区域的一次高温过程进行研究,探讨城市下垫面扩张对大气边界层的影响.结果表明:根据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对模式地表修正后,能够准确反映太原主城区和高速公路沿线小规模建筑群的扩张,能够改善模式的预报性能,显著提高对近地面气温、地表温度的预报能力.城市下垫面的扩张,使城市区域夜间升温明显,热岛强度增强.与1992年的城市化状况相比,相同的晴空天气条件下,2012年太原城区夜间气温上升5°C,热岛强度升高2-3°C.城市下垫面扩张,改变了地表能量分配关系,地表感热传输明显加强,潜热通量明显减弱,城市冠层作用下储热能力增强.对边界层内部湍流交换、水汽输送等进一步研究表明:城市地表水汽输送减弱,边界层水汽含量减少,2-4km高度水汽含量增加;湍流动能的影响高度增高,湍流混合加剧:14:00BT城区边界层高度抬高了800m,城市上空混合层加深,持续时间更长.
  • 摘要:公共气象服务的核心是增强气象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扯安康服务的能力;重点是强化防灾减灾公共服务和气象信息的分发;基于气象短信自身迅速广泛传播的特性,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公共气象服务在服务面上的转变和拓展。利用气象短信进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科普宣传,努力提高气象预警产品的精细化、可用性和实用性,可以有效提升公众防灾自救技能。充分发挥气象科技产品—气象短信在防灾、减灾、抗灾、救灾各个环节中的作用,能提高民众对重大突发气象灾害事件的应用和防范应急能力。
  • 摘要:近年来,山西境内雾霾天气时有发生,雾霾对健康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PM2.5污染是导致雾霾的根本原因,探讨了PM2.5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癌症、生殖与胎儿发育的影响,并对防护雾霾健康危害提出了若干建议,减轻雾霾污染从你我做起,居民住宅尽量远离交通要道,雾霾天气少开窗,最好不出门,外出须戴专业防尘口罩,多喝“清肺除尘”茶饮,不吸烟,远离二手烟。
  • 摘要:雾霾天气会造成能见度降低,空气湿度较大,气溶胶污染等环境灾害问题,严重破坏人类生存环境.雾霾天气已成为一种新的气象及环境灾害性现象,本文介绍了雾霾天气定义,阐述了雾和霾的区别,探讨了雾霾天气的成因,有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等。雾霾天气可影响人身体健康,造成农业减产、绿地生态系统生长受阻,能见度降低,大面积的高速公路被迫封闭,航班被取消、工厂关闭,造成交通不便和拥堵,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等,因此,作者提出雾霾天气的防治措施: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和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恢复及补偿,为依法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证;解决相关机制问题,让“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成为常态;纳入官员GDP考核;大力推广除尘效率,工业脱硫、脱硝是降低二次污染最重要的手段等。
  • 摘要:本文采用2010-2012年PM10粒子浓度及相应的气象资料,对西安市PM10粒子浓度时空分布及相关因子进行分析表明:近三年PM10年浓度变化相差不大,等于或近似于0.01mg/m3,最大值出现在冬季,最小值出现在夏季,春、秋季次之,且冬季浓度逐年增加、夏季逐年减小.PM10浓度特征主要表现为供暖期>沙尘期>降雨期.西安城区6个监测站点PM10浓度总体逐年下降,草滩站下降显著,由前两年的最大值,2012年降为最小值.西安市相对湿度为50%-80%易形成≥Ⅲ级污染日的有利条件,且相对湿度与西安城区PM10浓度在前半段呈正相关关系,后半段呈负相关关系.较重的污染的风速基本集中在≤2.0m/s的范围内.日平均气压为960-985易形成≥Ⅲ级污染日的有和条件,而日平均气压低于960和大于985几乎不能形成强污染.
  • 摘要:利用西安市7个观测站点1970年-2012年的雾日和霾日观测资料,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分析了西安雾霾、霾日数的变化特征,并结合西安及其周边地区主导风向进行了成因分析.结果表明:43年来西安地区雾霾平均出现次数以城区最多,2000年以后大值中心明显向东南方向——长安、蓝田一带偏移:雾霾出现频次总体呈减少趋势,2010年以后有所增加.雾霾天气主要发生在冬季,最多出现在12月或1月:夏季较少,最少出现在5月或6月.据分析,雾霾的形成主要有三方面因素:气象条件——周边地区风吹向西安中心城区,是形成西安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之一、人为因素——污染物的排放以及西安地区特殊的地形因素——秦岭的屏障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建议.
  • 摘要:根据2004年1、4、7月新旧站址的气温、风的对比观测资料分析,最高温度的对比观测资料均明显大于0.6°C/100m的空气温度垂直递减率.现站址的平均风速均大于原站址,风向玫瑰图与原站址相比,各风向频率增多,静风减少.说明城市热岛效应和城市建筑对探测资料的准确性影响较大,处在城市包围中的地面气象观测场不符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对观测场的环境条件要求,所取得的气象资料的"三性"受到严重影响.
  • 摘要:对比分析2014年3月10日和1月26日常规气象资料、物理量场资料和PM2.5小时浓度数据,发现在相似的东风系统控制下,上海地区颗粒物浓度差别很大.初步研究了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海陆差异对污染物的垂直扩散有着明显的加强(减弱)作用,当上海为东风时,冬季海温较高,相对于内陆为暖平流,而在春季则相反,为冷平流,因此当850hpa是冷槽(暖脊),地面是暖(冷)平流时,上冷(暖)下暖(冷),大气层结趋于不稳定(稳定),有(不)利于垂直扩散.
  • 摘要:本文以青岛和台州作为黄东海沿岸带两个代表站,将其边界层分为三类,并利用L波段雷达数据对稳定边界层(SBL)和对流边界层(CBL)的边界层特征进行分析,探究不同类型边界层的稳定性、湍流以及湿度层结特征.利用CFSR再分析数据对不同类型的边界层进行合成分析后发现,青岛与台州的稳定边界层发生时几乎均处在异常高压后部,异常低压前部,有异常南风,对流边界层的发生处在异常高压前部,异常低压后部,有异常北风.
  • 摘要:目前定量研究下垫面不均匀性对大孔径闪烁仪(LAS)、涡动相关仪(EC)观测感热通量差异的影响还比较少.本文利用黄土高原庆阳观测站2012年6、7月典型晴天两主风向范围E-SE和SW-W的陆面过程数据,在建立并定量化下垫面不均匀性程度的基础上,分析了下垫面不均匀性与地表温度变率的关系及其对LAS、EC观测感热通量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庆阳站下垫面不均匀性大小η和地表温度变率.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高达0.566以上.下垫面不均匀性大小η和LAS,EC观测的感热通量差异HLAS-HEC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达到0.634.下垫面不均匀性对LAS和EC的感热通量差异影响显著,下垫面越不均匀LAS和EC测量的感热通量差异越大.对两主风向分别进行分析,在E-SE风向范围η和HLAS-HEC的相关系数为0.430,HAS和EC拟合的线性趋势系数为1.279,在SW-W风向范围η和HLAS-HEC的相关系数为0.680,HLAS和HEC拟合的线性趋势系数为1.297.下垫面不均匀性的影响程度越大,LAS和EC观测的感热通量差异越大.
  • 摘要: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扩展重建海温资料,结合天津市城市气象观测站提供的2009年1月至2014年2月日平均PM2.5和能见度资料和环境保护部网站数据中心提供的2014年1-2月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指数,探讨了异常的天气气候和海温特征与京津冀地区重污染天气的关系.结果表明,京津冀重污染天气过程期间,东亚大槽和东亚冬季风呈现偏弱的态势,此背景下京津冀整体为一致的弱下沉气流控制,地面为明显的东南风距平,有利于黄渤海的水汽向京津冀输送,相对湿度也呈现明显正异常,水平风速较常年相比偏弱.这种背景下,重污染期间京津冀近地面层水汽通量呈现辐合,这有利于水汽和污染物等在近地面层的汇集,导致能见度下降,形成重污染天气.重污染天气发生期间,京津冀地区逆温和修正K指数较发生前明显增加,污染天气结束后逆温层迅速降低,表明近地面层大气不稳定的增加反而有利于重污染天气维持.重污染结束前一天,1000hPa日平均Ri数有个突增过程,这可能是重污染天气将要减弱的一个信号.同期黑潮区和Ni(i)o3区的海温负异常以及前期秋季偏强的阿留申低压可能是京津冀重污染天气的同期和前期可以利用的预报预测因子.
  • 摘要:统计2011-2012年6-8月滁州、淮南、潜山、黄山汤口、黄山光明顶5个站点的雨滴谱资料,根据降水率及其时间变化对降水进行分类,分析该地区不同降水类型下的雨滴谱特征.主要结论有:降水频率随着降水率的增加迅速减少,黄山顶的小降水率事件频率最高,黄山底小降水率事件频率最低.滁州和淮南雨滴谱比较接近,大雨滴浓度较高;潜山和黄山雨滴谱比较接近,小雨滴浓度较高.随着降水率的增加,雨滴谱各个粒径段的雨滴数浓度都在升高,雨滴谱曲线向大雨滴方向移动.特别是小于1mm的雨滴,当降水率从0mm/h增大到20mm/h,雨滴浓度增长较慢:而降水率一旦超过20mm/h,雨滴数浓度则迅速增加.比较黄山山顶和山底的雨滴谱,山顶的雨滴数浓度明显低于山底.-2mm雨滴对降水率的贡献最大,约占50%左右;2mm以上雨滴对反射率因子贡献最大,约占75%左右.不同地区对流降水的Gamma参数μ和λ差别不大,但是对于层云降水,滁州和潜山的μ和λ值大于潜山和黄山.比较对流降水和层云降水,μ值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层云降水的λ大于对流云降水.
  • 摘要:本文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搭载的测雨雷达(PR)和可见光/红外扫描仪(VIRS)1998-2007年的融合资料,研究了夏季青藏高原深厚降水(深厚强对流和深厚弱对流)及浅薄降水的水平分布、垂直结构及红外信号特征,并对其日变化特点和降水的经向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夏季高原降水主要以深厚弱对流降水为主(67.8%),浅薄降水次之(26.4%),深厚强对流降水出现最少(5.8%).不同云顶红外辐射温度的平均降水廓线表明,深厚降水从雨顶高度至近地面高度均经历先增大,后减小的过程,而浅薄降水只有增大过程.深厚强对流和深厚弱对流降水频次峰值均出现在16时(当地时,下同),降水强度峰值分别出现在18时和13时,其中深厚强对流降水强度在0时还出现次峰值.浅薄降水的降水频次及强度峰值均出现在20时,呈现夜雨特点.深厚降水和浅薄降水云顶红外辐射温度日变化特征相似,最低值均出现在19时.研究还表明,深厚强对流和深厚弱对流降水具有明显的东移特征,其中深厚弱对流降水的东移特征更为明显,而浅薄降水无明显的经向传播特征.
  • 摘要:对1980-2013年安徽霾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可能原因的分析表明:1)1980年以来,安徽霾天气年均发生日数总体呈显著的上升趋势,且年际波动较大.不同年代,霾的高发区的位置不同.2)按测站位置分类后统计发现地级市平均霾日数呈显著上升的趋势,而县城霾日数上升速度缓慢,且在2008年之后有下降趋势.3)城市化和汽车拥有量激增导致NOx排放量的快速增加可能是2000年之后城市霾日数显著增加的主要因素.县城测站霾日数的变化主要驱动因子是气候原因,如东亚季风强度的变化.
  • 摘要:乌鲁木齐市一直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本文选取2004~2006年乌鲁木齐市3个环境监测站逐时的PM10、SO2、NO2浓度数据以及乌鲁木齐市气象站、米泉气象站同期逐时的13类气象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本齐市PM10、SO2浓度冬季均达到轻微污染水平,其它3个季节属于优良级别,NO2四季都属优良级别;这三类大气污染物四季日变化基本呈现双峰型结构.冬季PM10、SO2浓度峰值出现在12:00~14:00时,最小值则分别出现在凌晨7:00时、傍晚19:00时,其它季节最大值(最小值)多出现在早晨(傍晚/凌晨):三类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各有不同,PM10、SO2都是南部城区浓度较大,NO2浓度则是北部城区居首;各类气象要素与S02度的相关性普遍高于与颗粒物PM10的相关性.全年与热力因素有关的气象要素与PM10、SO2浓度的相关性非常突出,冬季则是云量、降水等因素的影响明显提高;受蒙古高压和天山山脉地形的双重影响,乌鲁木齐冬季盛行偏南风和偏北风,山谷风交替现象明显:PM10浓度随乌鲁木齐市气象站、米泉气象站风速的增加均是先下降后上升,风速拐点分别是5m/s、3m/s,东南风对于污染物的远距离输送贡献较大:无论市区、还是北部城区,在偏北风和东南风的情形下,市区颗粒物浓度都比较大.
  • 摘要:本文应用MICAPS、区域自动站和风廓线雷达等资料,结合当天的城市气象服务,分析探讨了2014年4月3-4日乌鲁木齐罕见风沙天气的预报预警和服务.结果显示:这场风沙天气中引发东南风的环流形势有别于常见的四种典型形势,今后须关注;欧洲集合预报(EPS)和EC细网格风场对乌鲁本齐东南风的预报预警有很好的警醒和参考作用:风廓线雷达资料在乌鲁木齐东南风的起止预报预警中有定量指示意义;乌鲁木齐罕见风沙天气的预报预警与有效服务,离不开东南风的准确预报预警、预报员的敏锐性、实时与媒体和公众沟通与互动.
  • 摘要:本文统计计算了新疆南北疆的太阳高度和太阳辐射能,分析了全疆不同纬度、不同季节,太阳高度和太阳辐射能分布规律.通过分析太阳高度和辐射能分布规律,得出结论:夏至日纬度低的地方夜间时间长,纬度高的地方夜间短,喀什的夜间时间最长为9.22h,阿勒泰的夜间最短为8.25h;冬至日纬度低的地方夜间短,纬度高的地方夜间长,喀什的夜间最短为14.78h,北疆阿勒泰的夜间最长为15.75h;春分日和秋分日,任何纬度的地方夜间和白天的长度相等,长度为12h;春分日太阳能延续时间逐渐增长,在同一太阳高度上,纬度较低的地方维持的时间较短,纬度较高的地方维持的时间较长,喀什太阳高度角可以达到52.5°,而阿勒泰只能达到37.5°:在4个节气的一天中,不同时角的太阳能延续了时间不同,在春分日,随着太阳高度的增高,太阳能延续时间逐渐增长:在同一太阳高度上,纬度较低的地区维持的时间较短,纬度较高的地区的维持的时间较长.到夏至日,太阳能照射的时间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增强,只有当太阳高度角为75-80°N时,才随着纬度的增大而减小;冬至日,新疆各太阳高度角维持的时间相对较短,纬度高的地方太阳能高度角越低.通过分析太阳高度和辐射能分布规律,对新疆农业气候研究和城市建设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摘要:利用曲靖市城市和郊区1974-2011年38年的降水量、低云量等气象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后得出其日变化、月变化、年变化规律,并对城市和郊区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曲靖市降水量和低云量的影响因子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城市一天中夜晚城市降水量比白天多,14时低云量在一天中最大,降水量和低云量月变化都是夏秋季节多冬春季节少,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低云量的年变化趋势总体上升趋势.城市和郊区对比分析发现降水量的日变化是白天城市多,夜晚郊区多,年降水量城市和郊区差别越来越小,最近8年市区降水量超过郊区;城市和郊区低云量对比分析发现日变化是08时和20时前后都是城市少于郊区,而14时前后城市多于郊区,低云量的年变化是,前20年是城市少于郊区,近18年是城市反而多于郊区.对降水量和低云量影响最大的自然因子是年平均风速,人为因子是非农业人口,且人为因子比自然因子的影响更大.
  • 摘要:利用杭州1951-2013年的地面观测资料,对杭州市霾天气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杭州市霾天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霾天气主要发生在冬半年,秋冬两季占全年霾日数的80.7%;霾日数11-12月最多,7、8月霾日较少;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霾天气出现较多.世纪5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杭州市霾日数与日照时数、降水量呈反相关关系,霾天气多,则日照时数少:降水日数多,则灰霾天气少.进入21世纪,前两年霾日数的减少,更多是因为环境整治的效果.但到2013年268天,霾日数剧增,这与城市汽车数量大量剧增,污染物排放增大有关.从气候因素和污染物捧放因素,杭州市地形地貌等三方面分析了杭州市霾天气成因.利用杭州市近10年的来霾天气统计数据,杭州市霾天气频率显著升高,污染物排放是导致霾天气发生频率升高的直接原因,杭州市大气颗粒物中以细微颗粒物为主,大气污染类型已从煤烟型污染转变成复合型污染.结合杭州市大气污染现状,初步提出了灰霾天气防控对策.
  • 摘要:通过对雾和霾定义的分析,发现原有雾与霾的定义对当前出现的空气混浊现象已经无法全面解释.从近期科学研究和学术论文中发现,当前大气中的污染成分与霾初始定义时的大气污染成分已大相径庭."雾霾"是近年人们对雾和霾的统称,但研究发现有一种介于雾与霾之间的天气现象,其成分与雾和霾有所不同,根据观测分析应是雾与霾的混合物,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气溶胶污染物与微小水滴混合使空气混浊现象.按其成分和危害而言应属于一种新的天气现象,且与雾和霾可以互相转化,这种天气现象或可称之为雾霾.
  • 摘要:利用浙江省气象观测站1981-2013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浙江省霾日的时空变化特征,发现浙江省霾日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季节性和月分布特征.金衢盆地是浙江省霾日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区,明显高于周边的山地和丘陵,浙北平原霾日明显多于东南沿海平原.近33年浙江省年霾日增多趋势显著,其中浙北的中西部增多趋势最为显著.年内冬季为霾日最多的季节,12月为霾日数最高的月份.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浙江出现大范围霾日的海平面气压场进行分析归纳,得到3类典型地面形势场:高纬大型冷高扩散型、变性弱冷高控制型、低压倒槽东移型.高纬大型冷高扩散型出现比例最高,且多发生于冷季;低压倒槽东移型比例最少,暖季也可发生.
  • 摘要: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及美国NOAA的GDAS数据,对浙中地区一次持续重霾污染天气的特征和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同时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对污染物来源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本次浙中地区持续6天重霾污染天气过程发生在高空西北平直气流,低层暖脊,地面均压场中,稳定少变的环流形势,是大范围持续污染天气的重要环流背景;边界层高度越低,水汽及污染物累积越强,气溶胶吸湿增长,导致能见度降低,污染加重,但是PM2.5质量浓度变化相对边界层高度变化存在滞后:持续重霾污染过程中,相对湿度基本上都在80%以下,相对湿度在60-70%之间,最有利浙中地区霾发展维持;近地面层弱的负散度、正涡度和垂直上升运动以及低层的正散度、负涡度和下沉运动是雾霾天气形成、发展的动力因子:在无降水产生湿清除的情况下,高空动量下传打破逆温结构和垂直上升运动加强冲破逆温层是雾霾减弱消散的两种主要机制;不利的空气污染气象条件和地形是造成此次区域性严重持续空气污染事件的主要原因,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分析表明:浙中污染物的来源可以分为3类:海上来源、北方污染物的输送、本地的局地污染物来源.本地的局地污染物受金衢盆地内山谷风环流作用,在边界层内充分湍流混合和堆积积累,利于形成高浓度污染.
  • 摘要:对重庆主城区2001年-2012年春节期间空气质量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气象观测资料以及TAMP模式,分析了2006年春节期间中度污染个例的天气形势,结果表明:2006年鞭炮燃放解禁前后,除夕到初一API指数的变化情况出现了明显的差异.特别是2006年达到了中度污染.利用气象观测资料分析2006年春节大尺度环流背景,发现29日高空为偏西气流,地面受均压场控制,不易于污染物随大气扩散,近地层形成了很明显的逆温,使得污染状况更加严重.利用TAMP模式模拟此次过程,与实况对比分析了TAMP模式模拟出的8:00沙坪坝站温度的垂直变化情况,发现TAMP模式能较好的反应出近地层的大气状况.TA肝模式输出的地面风场显示,在鞭炮燃放的高峰期,在渝中半岛以及长江以南沿江地区形成了偏北气流与偏东气流的辐合,主城区的风向辐合以及较小的风速,使得鞭炮燃放产生的污染物无法及时扩散,而近地层平均动能和湍流动能都维持一个很小的值,同样抑制了污染物的扩散.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