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者
传播学者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17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贸易经济、科学、科学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7272篇;相关期刊103种,包括对外传播、中国地市报人、国际新闻界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9中国传播学论坛暨第三届全球传播论坛等;传播学者的相关文献由222位作者贡献,包括喻国明、邵培仁、余也鲁等。
传播学者
-研究学者
- 喻国明
- 邵培仁
- 余也鲁
- 姚家锐
- 孙琳
- 毕研韬
- 洪长晖
- 王君超
- 王国均
- 郜书锴
- 陆高峰
- 项国雄
- 丁越亚
- 丁达
- 丁雪琴
- 严功军
- 乔丽荔
- 乔新生
- 习少颖
- 于丽银
- 任昌辉
- 何云蛟
- 何康杰
- 何志武
- 何燕
- 侯利强
- 修红宇
- 傅利昌
- 兰强
- 冯悦
- 冯莉
- 凌春迎
- 刘允
- 刘威
- 刘小寅
- 刘庆禄
- 刘春蕾
- 刘津
- 刘海明
- 刘淑娟
- 刘燕南
- 刘琦俊
- 刘琳
- 刘蓓蓓
- 刘蕊
- 刘锐
- 刚恒举
- 利群
- 包东喜
- 包临轩
-
-
游琪
-
-
摘要:
加拿大传播学者伊尼斯认为新媒介必然催生新生态.全媒体时代下,许多新兴媒介产品风起云涌,Vlog、H5等媒介产品的出现,丰富了时政新闻报道方式之余,更是衍生了新的传媒生态.传统电视台不再具有垄断信息的地位,时政新闻主持人需要全方位打造自己的媒介形象,从而反向赋能其所属的媒介组织.
-
-
韦路
-
-
摘要: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人的历史使命。国际传播作为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不仅对于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意义重大,而且直接关系到当下中国能否成功解决国际传播的现实问题。与传播学的其他分支一样,国际传播也是一个长期被西方理论主宰的研究领域。从文明的冲突到历史的终结,从世界系统理论到依赖理论,从报刊四种理论到比较媒介系统理论,这些耳熟能详的国际传播理论无一不体现出强烈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不仅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传播学者一直都在批判这一格局,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也很早就开始关注这一问题。1983年和2018年《传播学刊》(Journal of Communication)两次以专刊的形式讨论“领域的发酵”,就是国际学术界对传播学研究全球北方化、西方化和白人化的反思。
-
-
韩亚峰
-
-
摘要: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社会功能和效果之一,这一理论最初由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20世纪70年代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传播学中的诸多理论框架都受到了冲击,讨论最多的就是议程设置理论。同样引起广泛讨论的,还有新闻专业性。
-
-
胡伟;
丁越亚
-
-
摘要:
传播学者麦奎尔认为,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主要特点就是互动性强,国内外很多学者也很早就提出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融合互动的趋势。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应用技术的进步,受众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媒体和移动传媒来获取各类资讯信息,而且受众在传播过程中体现出的自主性越来越明显,可选择的信息渠道也越来越多,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特性和需求选择资讯平台和渠道为自己所用。
-
-
沙垚
-
-
摘要: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要求增加基层治理的“活力”。事实上,近年来基层社会治理作为整个社会治理的薄弱环节,缺乏的恰恰是来自群众和民间的活力。越来越“内卷”的行政化技术手段固然可以迅速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但也会客观上影响乡村本身的主体性活力。作为一个传播学者,结合多年的田野工作,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文化的角色与功能。纵观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乡村建设,文化实践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文化是充满活力的,能够撑开行政和市场所主导的二元结构。
-
-
-
-
摘要:
2021世界5G大会之“5G与碳达峰碳中和论坛”会前座谈会29日在北京举行,众多产业界精英、科技企业和传播学者,围绕论坛主题——5G技术如何促进碳达峰碳中和进行研讨,以助力5G技术的加速应用,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吴锋在会上表示,在与能源深度融合方面,5G技术传输的速率和内容从一维到多维,相比4G有了质的飞跃,这将引领今后的生产生活产生革命性的变化。
-
-
-
邵培仁
-
-
摘要:
2017年,我应邀为《华夏传播研究》创刊号撰写贺词:“华夏传播研究不应执拗于内,而应内外兼容;不要执意于古,而要古今贯通”,意在表明:华夏传播研究既是立足中国本土、历史的学问,也是面向当下、未来和世界的研究,肩负着十分繁重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今天,华夏传播研究已成为中国传播学者传承创新的重要领域。法国媒介学者德布雷的“焦虑”令人印象深刻:法国(以及许多欧洲国家)“应该从过去历史中提取什么东西才能够面对未来?”
-
-
-
赵立敏
-
-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的审美意蕴可能是一个容易被传播学者忽视的问题。关于美学的问题似乎主要是文艺工作者的研究领域。然而,媒介,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的问题,其本身也反映出人们的审美期待和美学感悟,这不仅是因为媒介传播的内容本身离不开美学的支撑,还因为媒介本身也能折射出审美的光晕出来,例如最初的"冷媒介"和"热媒介",就体现了人们对媒介所呈现出来的形象的不同的审美体验。所以,当我们研究传统的器物文本时,诸如服饰、瓷器、食物等等,我们除了要去关注他们的功能传播外(包括仪式功能),更应该注重它们的美学内涵、风格以及传递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