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行政化

行政化

行政化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1048篇,主要集中在法律、中国政治、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41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557280篇;相关期刊682种,包括法制博览、法制与社会、社区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10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盐城法院审判管理理论研讨会、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制度创新与新农村建设)等;行政化的相关文献由1097位作者贡献,包括熊丙奇、蔡海龙、顾昕等。

行政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41 占比:0.19%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57280 占比:99.81%

总计:558328篇

行政化—发文趋势图

行政化

-研究学者

  • 熊丙奇
  • 蔡海龙
  • 顾昕
  • 黄泽龙
  • 卢中原
  • 吴月
  • 姚何煜
  • 孙发锋
  • 张瑜
  • 徐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望超凡
    • 摘要: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提高农村社会的自治能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浙江宋村的治理实践表明,基层政府以改善村民自治运作条件为核心的行政介入是提高农村社会自治能力的有效路径之一。随着农村社会的持续快速变迁,保障村民自治顺利开展的基础条件正在逐渐瓦解,其结果是农村社会的自治能力快速弱化。通过选择性治理事务下沉、民主性议事规则供给、发展性经济资源输入,基层政府可以将行政力量有效嵌入村级治理。生活性治理事务下沉可以重建农民与村级治理间的利益关联,从而增强村级组织对农民的动员能力;规范性协商规则供给可以为农民之间的理性协商提供空间与指导,从而引导农民围绕治理事务达成共识;发展性经济资源嵌入可以壮大集体经济,从而为自治活动提供灵活、持续的资源保障。由此,基层政府的行政介入能够重塑村民自治的实践基础,进而再造农村社会的自治能力。
    • 齐薇薇
    • 摘要: 实现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素是人才,然而在城市化背景下,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外流,农村空心化、老龄化日益严重,基层组织普遍面临人员老化、后继无人的问题。许多地方推出了村级后备干部制度,这些村级后备干部普遍较为年轻,具有学历高、年轻化、家庭负担不重、女性居多的特点,但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优势不足。成为村级后备干部,符合县域范围内部分年轻人的职业选择,包括对体面生活的向往和对家庭生活完整性的追求。村级后备干部由乡镇在本地统一招考,地方财政发放工资,经过专业培训制度培养,通过考核后经选举进入村委会,在成为正式村干部后有职业流动的空间。村级后备干部制度的建立,稳定了基层组织人才建设,提升了基层组织成员的整体素质,推动了基层组织人才振兴。但与此同时,后备干部制度也产生了村级组织行政化、弱化村民自治等不良影响。
    • 时艳芳
    • 摘要: 教育评价结果是评价活动和实践改进的桥梁,只有完善评价结果应用,才能形成教育质量闭环的提升过程,凸显评价的发展价值。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评价结果要么不被重视,要么呈现为竞争性、等级性等不利于评价持久发展的现实样态,尚未充分发挥以评估结果落实“强硬度”“长牙齿”、推进教育治理效能提升的目标。当前学界在谈及评价时通常会涉及评价结果相关问题,但缺少专门研究。实践和理论的双重不足为开展评价结果研究提供了空间。2020年10月,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改进结果评价,在对当前流行的结果评价的负面影响认识基础上进行反思,改革阻碍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五唯”倾向,促进“双一流”大学建设,进而以评价赋能育人。该文件的出台既体现了国家对教育评价问题的重视,也突显了解决评价中所出现问题的紧迫性。基于此,以“改进结果评价,强化结果使用”为价值追求,从评价结果的呈现形式、反馈方式及相关主体的秉持态度、解读路径和运用取向等方面全方位谛视高等教育评价结果。发现当前教育结果评价普遍存在“五轻五重”现象,即呈现形式上重量化轻质性、反馈方式上重告知轻协商、对结果的态度重接受轻质疑、对结果的解读重实体轻关系、对结果的运用重功利轻价值。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是能追溯造成问题的根源,只有如此,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遵循“理念—制度—操作”的思维逻辑,深入系统地反思问题产生的根源,发现其既有教育评价理念的偏差,也有评价制度的不科学,还有评价结果运用的复杂性。完善结果评价运用,落实《方案》的评价理念,实现“破五唯”的价值追求,是研究的归属和落脚点。鉴于评价落地的关键在于人,而人的任何行动都离不开制度的支持,所以,选取“人—制度”的分析框架,提出详实可行的意见,为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建立健全立德树人机制提供参考,推进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到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体包括提高行政人员的评价能力、增强实施人员的专业性、调动落实人员的积极性;健全评价过程的监督机制、优化评价结果的使用机制、建立评价改进的追踪机制等建议。
    • 沈立里; 池忠军
    • 摘要: 社会治理的重心不断下沉,社区成为重要的治理场域。居委会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角色,其行政化困境受到关注和再讨论。在行政化与自治的对立逻辑中产生的破解困境方法“去行政化”,存在行政化阻碍自治而“去行政化”却又无法自治的悖论。获得感角度不拘泥于行政化与自治的关系理解,从居委会的主体视角在实践层面重新审视行政化与“去行政化”。行政资源是居委会重要的物质获得感来源,产生行政化困境的原因在于居委会对外在物质获得感过分依赖,而奉献等精神所产生的内在获得感作用式微。“去行政化”剥离物质获得感,而精神获得感却难以支撑居委会社区治理。为此,社区治理还需特别注重共治过程中的资源整合能力建设,注重“德性”的激发和引领作用,完善基层多维激励机制,而非过多关注行政化程度的增减。
    • 马全中
    • 摘要: 社区治理行政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区治理任务的行政化;二是社区组织的科层化;三是社区自治的缺场;四是社区社会组织的行政化。社区治理行政化的生成逻辑包括管理型政府的运行惯性,社区居民缺乏自治传统,社区社会组织的行政化等。未来社区治理去行政化需要从树立服务理念、培育居民自治能力和社区社会组织等几个方面入手。
    • 王义
    • 摘要: 体制内公益慈善组织是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主力军,实行特殊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这类组织的"四化"(机关化、行政化、娱乐化、贵族化)问题严重损害了其社会公信力。中国红十字会作为三重赋权的组织在这方面尤为典型。"四化"的总根源是行政化。因此去行政化就成为体制内公益慈善组织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改革策略方面,分步推进的渐进式改革优于激进式改革,无论是历史逻辑还是理论逻辑、实践逻辑都不支持公益慈善组织采取激进改革模式。推进体制内公益慈善组织改革,要特别注意改革的整体性、协同性、联动性,在时间节点上应对接国家治理现代化确定的目标进度安排。
    • 张玉梅
    • 摘要: 学生自治管理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补充形式,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但在多方面要素的影响下,学生自治管理的行政化乱象频发,对青年学生的发展与学校管理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破除行政化乱象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学生自治管理工作改革的重点。为此,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从思想上瓦解学生自治管理行政化的基础;优化学生自治管理机制,阻止行政化趋势的蔓延;改革学生自治管理服务模式,促进学生自治组织发挥服务职能;强化对学生自治管理组织的内外部监察,规范学生自治管理行为;力争从根本上杜绝学生自治管理的行政化乱象。
    • 胡晓映
    • 摘要: 在国家治理转型过程中,资源充裕地区通过强大的资源能力推动村级治理行政化、进行村庄公共品建设,但却出现基层治理能力弱化、资源使用低效的现象。以人居环境整治为例,从制度、管理、资源、统计四个方面对村庄行政化路径及其表现进行分析,展现行政化对村庄社会的吸纳过程。研究结果发现:村干部受职业化身份、上级强考核监督、规范化资源使用程序的三重约束及村内网格管理体系对村组双层治理结构的取代,村级组织缺少能动空间,村级治理逐渐保守化、消极化,基层治理陷入困境。因此,要探索村级治理中行政化的限度,使其形成与自治的均衡关系,以实现基层善治。
    • 张灿灿
    • 摘要: 热搜是一柄“双刃剑”。被推上舆论焦点的城市,也被置于人人可评的架子上火烤,必须有“禁得起多大诋毁,才能受得住多大赞美”的觉悟。巴菲特有句名言:只有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疫情就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浪潮,席卷了全球各国,几乎无一幸免。防疫工作的行政化,也鲜明地传达了国家间、城市间的区别。今年的疫情似乎更加清楚地展现了城市的治理效能差异,甚至可以说“城设”的崩塌。与人设一样,“城设”立起来容易,维持起来则异常艰难。因为形象设定是一回事,舆论话语权是另外一回事。
    • 邓勤勤
    • 摘要: ]减刑作为我国刑罚执行变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犯罪分子的惩罚与改造有着重要意义。减刑程序的设计是为了保障减刑制度的顺利运行,当前,我国减刑程序存在着减刑提请程序具有封闭性、减刑程序审理行政化色彩浓厚,检察机关在减刑程序中没有充分起到监督作用等弊端,阻碍了我国减刑制度的发展,也不利于罪犯权利的保障。针对减刑程序现存的问题,在减刑的提请阶段引入听证制度,进一步推进减刑审理实质化、适当扩大检察监督的职能,最大限度发挥减刑改造罪犯的司法效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