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黄花倒水莲

黄花倒水莲

黄花倒水莲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5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林业、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064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三明学院学报、玉林师范学院学报、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中国国际中医药博览会暨中医药学术交流会、海峡两岸中西医结合学术研讨会等;黄花倒水莲的相关文献由324位作者贡献,包括朱丹妮、王邦富、范繁荣等。

黄花倒水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9 占比:5.44%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18%

专利文献>

论文:2064 占比:94.38%

总计:2187篇

黄花倒水莲—发文趋势图

黄花倒水莲

-研究学者

  • 朱丹妮
  • 王邦富
  • 范繁荣
  • 黄云鹏
  • 张海龙
  • 王秋娟
  • 沈琼桃
  • 范小娜
  • 饶卫芳
  • 夏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根; 潘争红; 宁德生; 李连春; 符毓夏; 李海云
    • 摘要: 该研究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HPLC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1D-NMR波谱数据和文献比对,研究了黄花倒水莲花中黄酮类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1)从黄花倒水莲花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鉴定出6个黄酮苷类化合物,即紫云英苷(1)、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2)、槲皮素-3-O-β-吡喃木糖苷(3)、槲皮素-3-O-α-L-吡喃阿拉伯糖苷(4)、异鼠李素-3-O-β-葡萄糖苷(5)、芦丁(6),其中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分别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及FRAP法对花的不同极性部位和所获得化合物进行总抗氧化能力评价,结果显示化合物1-6均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作用,其中化合物4的总抗氧化能力达到(4.533±0.13)mmol·g^(-1)(Vc为5.951±0.25 mmol·g^(-1))。该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黄花倒水莲花的物质基础,而且为其今后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苏秀丽; 梁惠凌; 刘宝玉; 黄夕洋; 唐辉
    • 摘要: 旨在揭示黄花倒水莲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其遗传差异,为黄花倒水莲的良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以荷包山桂花居群为外类群,利用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分子标记对来源于10个地区的黄花倒水莲自然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显示,用11条引物共扩增得到132条条带,其中91条为多态性条带(PPB),多态性条带比例为68.94%。在物种水平上,黄花倒水莲10个居群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Shannon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0.1637、0.2501,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而在居群水平上,H、I的均值分别为0.0634、0.0988,表现出偏低的遗传多样性。Nei’s遗传多样性和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黄花倒水莲的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居群间,遗传分化程度较高(基因分化系数=0.6109,基因流=0.3185)。遗传一致度及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黄花倒水莲各居群间的亲缘关系较近(遗传距离为0.032~0.182),与荷包山桂花居群的亲缘关系较远(遗传距离为0.428~0.536),在遗传一致度为0.630处可以将黄花倒水莲与荷包山桂花区分开,在遗传一致度为0.867处可以将10个黄花倒水莲居群分为3类。由于黄花倒水莲居群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今后应对黄花倒水莲野生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与保护。
    • 韦明婵; 黄小薇; 马艳; 梁丽清; 黄汉儒; 秦祖杰
    • 摘要: 目的:基于Apriori算法、关联规则和熵聚类分析探讨壮药黄花倒水莲的配伍规律。方法:在《中国壮药学》《壮医方剂学》《中国壮医内科学》《中国壮医病症诊疗规范》《广西民族医药验方新编》等书籍及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收集含黄花倒水莲的方剂,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进行数据挖掘。结果:筛选到含黄花倒水莲的方剂152首,涉及中药337味,药物频次由高到低依次是鸡血藤、千斤拔、土人参、土党参、当归藤、黄精、虎杖、益母草、十大功劳等;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甜(甘)、麻辣(辛)味居多。关联规则发现以黄花倒水莲配伍鸡血藤为核心组合,药物模式多与调龙路火路、补虚、清热毒、除湿毒、祛风毒的药物进行配伍。熵聚类分析得到4个核心组合,分别为鸡骨草-黄花倒水莲-排钱草,黄花倒水莲-何首乌-羊耳菊,益母草-当归藤-香附-黄花倒水莲,益母草-当归藤-黄花倒水莲-莪术。发现2首新方,分别是鸡骨草、黄花倒水莲、排钱草、何首乌、羊耳菊,益母草、当归藤、香附、莪术、黄花倒水莲。152首含黄花倒水莲方剂主治疾病共17类46种,其中虚证,妇女经、带杂病,肝系疾病较为常见。结论:通过对壮药黄花倒水莲用药规律进行分析,发现黄花倒水莲的配伍和主治病证分布规律,能够为临床组方提供一定参考。
    • 夏伟
    • 摘要: 选择19年生马尾松人工林进行间伐,设保留马尾松450(SM1处理)、600(SM2处理)和750株·hm^(-2)(SM3处理)3个处理,分析马尾松不同保留密度下套种黄花倒水莲根系生长与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不同保留密度处理套种黄花倒水莲的根系年生长量与根鲜质量存在显著差异,以马尾松林分密度保留600株·hm^(-2)(SM2处理)套种6年的黄花倒水莲根系生长量最大,其中:根幅生长量达94.9 cm,根系深度达32.8 cm,单株根系鲜质量达506.4 g。黄花倒水莲根系较集中分布在水平距离0~40 cm,垂直深度0~20 cm的区段,与马尾松主根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交叉较小。SM2处理根鲜质量产值分别比SM1和SM3处理增收347.7元·hm^(-2)和520.2元·hm^(-2),具有显著的经营效益。
    • 佘炘锦; 吴秋烨; 耿依珂; 杨洋
    • 摘要: 黄花倒水莲(Polygala Fallax Hemsl,PFH)是一种应用历史悠久的民族中草药.近年来对其的研究较多,研究的内容也逐渐地深入全面,主要包括化学成分的种类、部分化学成分的提取方法、对在各个系统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其效果的研究.且在很多民族药理学研究中发现其针对部分疾病临床治疗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文章总结近20年来对黄花倒水莲的研究成果,并对其化学成分、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药理作用、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章淑玲; 陈晓波; 丁玲
    • 摘要: 2019年在福建省多个地方发现黄花倒水莲Polygala fallax遭受根结线虫的严重侵染,为明确病原线虫种类,运用形态学、rDNA-ITS序列分析及特异引物PCR扩增的方法对分离获得的根结线虫进行种类鉴定.结果 表明,该病原线虫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黄花倒水莲根结线虫病在我国为首次报道.
    • 王邦富
    • 摘要: 在杉木人工中龄纯林的林冠下,设计5个林分郁闭度(0.1—0.2,0.2—0.4,0.4—0.6,0.6—0.8,0.8—0.9),进行2年生黄花倒水莲苗套种试验,3 a后比较其生长及其根茎远志皂苷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郁闭度林冠下套种的黄花倒水莲,生长量及根茎远志皂苷含量均以郁闭度0.4—0.6的林分为最高,黄花倒水莲植株平均保存率为85.5%,平均地径达2.15 cm,平均株高达123.0 cm,平均冠幅达92.7 cm,平均根茎总质量(干质量)达99.28 kg/m2,根茎中远志皂苷平均含量达1939.12 mg/kg;郁闭度为0.2—0.4的上述各项指标值次之,低郁闭度(0.1—0.2)及较高郁闭度(0.6—0.9)的各项指标值均显著降低.认为选择郁闭度为0.4—0.6的杉木人工纯林林分套种黄花倒水莲,生长量及根茎药材产量与质量较高.
    • 刘育铖; 毛思宇; 李昱; 胡倩梅; 邹辉; 冯星
    • 摘要: 目的:研究黄花倒水莲总皂苷(total saponin of Polygala fallax Hemsl,PTS)的抗凝血、抗血栓作用及机制.方法: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分析预测出PTS可能作用的靶点及通路.利用FeCl3诱导大鼠颈总动脉血栓模型,通过染色切片结果来验证PTS的抗凝血、抗血栓作用.测定PTS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的影响及凝血因子II(coagulation factor II,FII)a和辅因子X(cofactor X,FX)a活性的影响,初步确定其抗凝血作用机制.结果:PTS中皂苷A质量分数为1.673%.经网络药理学预测PTS的抗凝血作用靶点为FII和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 receptor,PTAFR).体内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血栓通胶囊组和高剂量PTS组的血栓形成抑制率分别为39.7%和47.4%,血栓面积率分别为50.69%和43.51%.体外实验结果表明,在0~2 mg/mL范围内,PTS延长人质控血浆APTT、TT所需质量浓度分别为0.36 mg/mL和0.14 mg/mL,FIIa和FXa活力检测实验结果表明,PTS对FXa的活力无影响,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FIIa活力,其半数抑制质量浓度(half-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为(85.88±12.50) μg/mL.结论:体内外实验证明,PTS具有抗血栓和抗凝血作用,抗凝血作用机制之一为抑制内源性凝血途径上FIIa的活性.
    • 廖晨言; 吴明江
    • 摘要: 金秋时节,巍峨的大瑶山山脉亘古连绵,一场特殊的丰收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群山中酝酿。在金秀长青原生态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内,一棵棵布福娜树上饱满的“黑老虎果”,260亩布福娜即将进入采收期;林间,400余蜂箱再过个把月也将迎来“甜蜜财富”;林下砂仁、黄精、草珊瑚、七叶一枝花、黄花倒水莲等各类中草药正茁壮成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