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骨黏合剂

骨黏合剂

骨黏合剂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1年内共计67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6篇、专利文献53099篇;相关期刊21种,包括中国防痨杂志、河北中医、医学临床研究等; 骨黏合剂的相关文献由28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建新、任东林、何二兴等。

骨黏合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6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53099 占比:99.88%

总计:53165篇

骨黏合剂—发文趋势图

骨黏合剂

-研究学者

  • 张建新
  • 任东林
  • 何二兴
  • 吴梅祥
  • 吴金伟
  • 宋鑫
  • 尹知训
  • 王健
  • 白波
  • 符乙敏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学科

年份

    • 肖飞; 张锋锋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黏度的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宝鸡市第二中医医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97例,根据术中所用骨水泥黏度不同分为观察组(n=54)和对照组(n=43),对照组予以低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观察组予高黏度骨水泥PVP,对比两组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疗效评估指标、骨代谢指标、骨水泥用量及渗漏率、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临床疗效评估指标VAS评分、ODI指数、SF-36评分与影像学疗效评估指标(伤椎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3个月、半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水泥渗漏率9.26%(5/54)低于对照组25.58%(11/43)(P0.05).[结论]高黏度骨水泥PV 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比低黏度骨水泥渗漏率低,可明显缓解疼痛、改善椎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骨代谢,值得临床推广.
    • 宋鑫; 任东林; 张锋; 韩帅; 王健
    • 摘要: 目的 探讨压力引导式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G-PKP)治疗中段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及骨水泥渗漏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8月采用PG-PKP和传统PKP治疗的39例中段胸椎OVCF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PG-PKP组(A组,20例)和传统PKP组(B组,19例).记录所有患者术前骨密度、术中骨水泥用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测量手术前后X线片上骨折节段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Cobb角,评估伤椎恢复情况;在术前CT上测量手术通道影像学参数,在术后CT上观察骨水泥渗漏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3~12(8.64±2.84)个月.手术时间40~90(63.33±13.59)min,住院时间4~8(6.15±1.16)d.2组患者术后1 d和术后3个月的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VAS评分、O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骨水泥注入量和骨水泥渗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骨水泥渗漏率为10.00%(2/20),B组为26.32%(5/19).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骨水泥渗漏致脏器栓塞及脊髓、神经根受压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与传统PKP相比,PG-PKP治疗中段胸椎OVCF临床疗效及影像学指标恢复满意,骨水泥渗漏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 冯学烽; 邹伟民; 庞祖才; 吴金伟
    • 摘要: 目的 评价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骨水泥钉道强化技术治疗伴神经症状Kummell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收治的12例伴神经症状Kummell病患者纳入研究,患者均采用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钉道强化技术.评估患者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观察术后后凸Cobb角和椎体高度变化,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系统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随访12~1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3个月.患者术后3 d及术后1年JOA评分、VAS评分、后凸Cobb角及椎体高度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前ASIA脊髓损伤分级C型1例、D型4例、E型7例,术后12个月改善为D型3例、E型9例.发生骨水泥渗漏2例,术后观察神经症状未加重.结论 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钉道强化技术治疗伴神经症状Kummell病,可加强骨折端稳定性,缓解疼痛,改善椎管狭窄引起的神经症状,短期效果满意.
    • 张荷权; 张西龙; 谢承辉
    • 摘要: 目的 探讨骨水泥相关因素对经皮椎体成形(PVP)术后非伤椎再骨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于太康济民骨科医院行PVP手术的469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60例患者完成1年以上随访.将随访期间发生非伤椎再骨折的79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未发生再骨折的381例患者纳入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密度、骨水泥注射方式(单侧或双侧注射)和渗漏情况,采用骨水泥量体指数和分布指数评估骨水泥分布情况,对上述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水泥量、骨水泥量体指数相近(P>0.05).观察组中双侧骨水泥注射25例,对照组均为双侧骨水泥注射,对两组骨水泥注射方式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密度低于对照组,骨水泥渗漏率高于对照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骨水泥注射方式、骨密度、骨水泥渗漏、骨水泥分布指数是PVP术后发生非伤椎再骨折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上述4项指标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骨水泥注射方式、渗漏和分布情况对PVP术后非伤椎再骨折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双侧注射骨水泥、及时监测骨水泥渗漏和分布情况可有效预防PVP术后非伤椎再骨折.
    • 马航展; 陈建莲; 梁栋柱; 陈永强; 黄杰峰; 李伟宽
    • 摘要: 目的 评估一种改良骨水泥推注器在骨质疏松椎体钉道强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0个新鲜老年尸体腰椎标本(L1~L5),测量椎体骨密度,均符合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T<–2.5).将标本随机分为2组(普通推注器组和改良推注器组),每组5个椎体,各置入10枚椎弓根螺钉.采用影像学方法观察骨水泥分布情况,测量两组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Fmax)及发生Fmax时的线性位移(LD).结果 普通推注器组骨水泥主要分布于椎体前部,改良推注器组则主要分布于椎体前部、中后部及部分椎弓根.与普通推注器组相比较,改良推注器组Fmax及LD更大(P<0.05).结论 骨质疏松椎体置钉过程中采用改良推注器进行骨水泥钉道强化,骨水泥分布更加广泛,螺钉在椎体内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更好.
    • 唐本强; 陈学明; 崔利宾; 袁鑫; 刘亚东; 王永杰
    • 摘要: 目的 探讨Kümmell病经皮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9年6月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309例(351节椎体)Kümmell病患者资料,男80例,女229例;年龄(75.1±7.5)岁(范围60~94岁).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症状时间、Kümmell病分期、骨折位置(胸椎、腰椎)、有无椎体皮质连续性中断、骨折形态(楔形、双凹、压缩)、骨折程度(轻度、中度、重度)、椎体后壁皮质是否突人椎管、是否发现椎基底静脉孔、穿刺方式(单侧、双侧)、骨水泥形态(团块样、海绵样)、骨水泥量、渗漏(是、否)、骨水泥渗漏类型.骨水泥渗漏类型分为:经椎基底静脉型、经骨皮质型、经椎体节段静脉型.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临床因素与骨水泥渗漏的关系.结果 351节椎体,总渗漏发生率65.8%(231/351).经椎基底静脉型渗漏率21.4%(75/351),经骨皮质型渗漏率37.6%(132/351),经椎体节段静脉型渗漏率22.8% (80/35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渗漏相关的因素包括:椎体皮质连续性中断、存在椎基底静脉孔、骨水泥形态;与椎基底静脉型渗漏相关的因素包括:存在椎基底静脉孔、骨水泥形态;与骨皮质型渗漏相关的因素包括:椎体皮质连续性中断、骨水泥形态;与椎体节段静脉型渗漏相关的因素包括:存在椎基底静脉孔、骨水泥形态、骨水泥量、骨折位置.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Kümmell病时发生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包括椎体皮质连续性中断、存在椎基底静脉孔、骨水泥形态等.
    • 熊国相
    • 摘要: 目的 对比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KP) 中应用高/低黏度骨水泥对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 (OF) 患者疼痛缓解、脊柱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 2013年12月—2016年12月, 收治脊柱OF患者100例, 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 每组50例, 一组PKP术中注入高黏度骨水泥 (H组) , 另一组PKP术中注入低黏度骨水泥 (L组) .记录并比较2组单椎体手术时间, 骨水泥注入量, 术中出血量, 骨水泥渗漏率, 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椎体前缘高度、前凸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量表 (VAS) 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 .结果 2组单椎体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H组骨水泥渗漏率明显低于L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The leakage rate of cement in group 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group L,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 No complications such as pulmonary bone cement embolism and adjacent vertebral fracture occurred in the 2 groups. The height of anterior vertebral edge, Cobb's angle, VAS score and ODI at postoperative 3 and 6 months in the 2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ose at pre-oper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degree in group H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group L (P < 0.05) .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low-viscosity bone cement, the application of high-viscosity bone cement in PKP is more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OF. It can effectively restore the physi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vertebral body, improve the pain symptoms and spinal function of patients, thus being worthy of clinical popularization.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