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多孔介质
饱和多孔介质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136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力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1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721700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地球物理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振动与冲击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一届全国软土工程学术会议暨上海市岩土力学与工程2013年学术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等;饱和多孔介质的相关文献由262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洪武、杨骁、赵成刚等。
饱和多孔介质—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21700篇
占比:99.98%
总计:721831篇
饱和多孔介质
-研究学者
- 张洪武
- 杨骁
- 赵成刚
- 陈少林
- 郑勇刚
- 石志飞
- 胡亚元
- 刘雪梅
- 卢梦凯
- 周凤玺
- 李伟华
- 杨新瑶
- 黄淑萍
- 刘干斌
- 卢永飞
- 吴孟桃
- 巴振宁
- 李培超
- 杨冬英
- 杨悦锁
- 柯小飞
- 梁建文
- 白冰
- 章梓茂
- 邓仕槐
- 郑荣跃
- 丁伯阳
- 刘占芳
- 刘宇
- 叶宏飞
- 唐国金
- 张燕
- 戴倩
- 李立云
- 李芬
- 李锡夔
- 杜修力
- 柳鸿博
- 汪焰恩
- 王超
- 肖正康
- 胡丹
- 胡志强
- 董俊
- 袁雪梅
- 赵宇昕
- 郝磊超
- 金妍
- 闻敏杰
- 陈军
-
-
赵军;
唐骏;
党廷辉
-
-
摘要:
本文探究了人工纳米颗粒(NPs)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传输规律和影响机制,重点阐明生物膜和土壤矿物对纳米颗粒传输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在干净的石英砂介质中,不同种类和粒径NPs的传输效率具有明显差异,不同种类NPs传输效率表现为ZnO>CeO_(2)>Fe_(2)O_(3);对于报告粒径在20~100 nm之间的CeO_(2) NPs,粒径的增加有助于其在多孔介质的传输。溶液离子强度的增大会降低ZnO NPs的传输,而NPs浓度的增大不利于其在饱和多孔介质的传输,传统的DLVO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NPs在无涂层饱和多孔介质中的传输。生物膜和土壤矿物均能抑制纳米颗粒在饱和多孔介质的传输,其主要通过对纳米颗粒的吸附和异质聚集作用影响纳米颗粒的传输,非DLVO相互作用以及介质涂层的表面特性对增强纳米颗粒沉积有很大贡献。
-
-
黄朝龙;
陈少林;
沈吉荣;
张丽芳
-
-
摘要:
海域场地地震响应分析是确定海洋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地震动输入的重要环节。然而,针对海水、饱和土、基岩之间的流固耦合分析,目前一般通过对3种介质方程进行离散,然后整体求解或分区耦合求解的方式进行,过程复杂而低效。因此,大规模海域场地地震反应分析仍是一个挑战性问题。本文基于流固耦合统一计算框架求解海域近场波动问题,采用透射边界模拟无限域,通过将海水和基岩视为孔隙率分别等于1和0的广义饱和多孔介质,使得海水、饱和土、基岩之间的相互耦合可在统一计算框架中实现,避免不同介质求解器之间的数据交换。采用集中质量显式有限元并行计算,不同进程之间采用MPI进行数据交换,提高计算效率;采用逐元技术,按单元类别存储单元刚度,大大节省了内存,便于大规模计算。通过自编程,输入界面高程数据和材料参数,实现建模-自由场-三维地震动模拟全流程自动化。以东京湾为例,使用该方法和程序在超级计算机上模拟SV波垂直入射时的地震响应,证实了该方法用于三维大规模海域地震波场模拟的高效性和可行性。
-
-
李芬;
彭晓宇;
黄蔚源;
胡丹
-
-
摘要:
在深水环境下,流体-桥梁桩基的动力相互作用会对桩基水下部分产生动水压力,同时在地震、波流等循环荷载作用下海床的土体特性发生变化,进而对桩基的抗震性能产生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流体-桩基-海床的动力相互作用展开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文中基于饱和软黏土刚度衰减模型,建立了考虑地震动水效应的桩基-海床数值模型,探讨在不同地震动输入下,地震动水压力对桩基位移、剪力、弯矩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动水压力对桩基动力响应的影响程度与输入的地震动特性有关,一般在频率较低(如f=1~5 Hz)、烈度较大的地震激励下,动水压力的影响更为显著。考虑动水压力时,桩基出水面部分的位移增大,埋置在土层内的桩身剪力增大,桩底负弯矩增大,且从出现响应峰值时刻开始,动水压力对桩基位移、剪力、弯矩时程反应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在开展深海桥梁桩基设计时,有必要考虑地震动水效应对桩基抗震性能的影响。文中还进一步讨论了考虑动水压力时,桩基入水深度、土层厚度和地震烈度等因素对桩基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深增加、地震烈度变大,动水压力对桩基弯矩响应的影响更为显著;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动水压力对桩基位移的影响更为明显,该研究为深水桥梁桩基的抗震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
-
戴倩;
李培超
-
-
摘要:
为探究多孔材料中流体流动和温度变化,课题组对溶质和溶剂在孔隙内发生的多物理场耦合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基于局部热非平衡理论(LTNE),分析发生的THMC耦合反应,推导出其控制方程组;其次,将其物理模型简化为内含圆孔无限大平面,通过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选用一维轴对称坐标系模拟仿真,研究多孔介质应力、孔隙流体压力、溶质摩尔分数和流固体温度分布规律;最后,分析各物理场参数影响。结果表明:随时间增加,各因变量峰值和谷值逐渐沿径向伸展,各物理场之间相互影响愈加深远;反应过程中需衡量参数取值。该研究既可为相关实验和解析方法提供参考,也可直接应用于实际工程中,有助于深入了解饱和多孔介质热流固化完全耦合行为。
-
-
戴倩;
岳飞龙;
李培超
-
-
摘要:
针对目前多孔介质热流固耦合数学模型多为不完全耦合模型,且物理模型多为一维或一维轴对称模型的现状,对二维饱和多孔介质平板热流固完全耦合问题进行数学建模和数值分析.采用强耦合方式实现热流固3个物理场的完全耦合.在平板左侧施加30°C流体和固体温度边界条件及固定位移边界条件,平板其他边界温度场和位移场假设为自然边界条件,平板四周加载0 Pa的孔隙压力边界条件.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分析软件的偏微分方程(PDEs)模式实现上述完全耦合模型的求解,得到渗流场、应变场以及双温度场的数值解.数值结果表明,随时间增加,流体和固体温度、应变及孔隙压力沿x轴方向传递,同时发现x轴方向应变远大于y轴方向应变.此外,随时间增加,y轴方向应变和孔隙压力最大值逐渐减小.研究建立的数学模型和数值解有助于深入认识二维饱和多孔介质热流固完全耦合力学行为.
-
-
孔曦骏;
邢浩洁;
李鸿晶
-
-
摘要:
流固耦合地震波动问题主要研究由流体和固体构成的复杂系统中地震波传播特性及其规律.传统模拟方法中一般以声波方程、弹性波方程的数值解分别描述理想流体和弹性固体中的波动,并实时地处理两种不同性质介质之间的相互耦合作用,数值格式复杂且限制数值模拟精度与计算效率.本文采用谱元法结合多次透射公式人工边界条件实现了一种流固耦合地震波动问题的高阶显式数值计算方法.该方法利用了流固耦合问题统一计算框架,可将饱和多孔介质的Biot波动方程分别退化为理想流体的声波方程和弹性固体的弹性波方程.通过P波垂直入射的水平成层理想流体-饱和多孔介质-弹性固体场地模型、P波斜入射的不规则层状界面以及任意形状界面的理想流体-饱和多孔介质-弹性固体场地模型等三个算例,与传递函数法解析解以及集中质量有限元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相较传统有限元法可以少得多的节点数量获得更高的数值精度,并且在较宽的频率范围内都能可靠地模拟出流固耦合系统的动力响应,充分体现出本文方法兼顾高精度、计算效率和复杂场地建模灵活的特点.
-
-
柳鸿博;
周凤玺;
郝磊超
-
-
摘要:
针对饱和多孔介质中热弹性波的传播特性问题,基于多孔介质理论和广义的热弹性模型,研究平面S波在饱和多孔热弹性介质边界上的反射问题。以考虑流-固耦合的饱和多孔介质波动方程和热-弹耦合的广义热弹性基本方程出发,建立饱和多孔介质的热-流-固耦合弹性波动模型。通过引入势函数并考虑自由透水和绝热的边界条件,经过理论推导最终给出在饱和多孔热弹性介质边界上的四种反射波的振幅反射率的理论表达式。在此基础上进行数值计算,分别讨论平面S波的入射频率、入射角和热膨胀系数等参数对四种反射波的振幅反射率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各反射波的振幅反射率分别随频率和热膨胀系数的增大而增大,同时也受到平面S波入射角变化的影响。该结论对于土动力学的理论研究及其相关的工程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
柳鸿博;
周凤玺;
郝磊超
-
-
摘要:
针对饱和多孔介质中热弹性波的传播特性问题,基于多孔介质理论和广义的热弹性模型,研究平面S波在饱和多孔热弹性介质边界上的反射问题.以考虑流-固耦合的饱和多孔介质波动方程和热-弹耦合的广义热弹性基本方程出发,建立饱和多孔介质的热-流-固耦合弹性波动模型.通过引入势函数并考虑自由透水和绝热的边界条件,经过理论推导最终给出在饱和多孔热弹性介质边界上的四种反射波的振幅反射率的理论表达式.在此基础上进行数值计算,分别讨论平面S波的入射频率、入射角和热膨胀系数等参数对四种反射波的振幅反射率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各反射波的振幅反射率分别随频率和热膨胀系数的增大而增大,同时也受到平面S波入射角变化的影响.该结论对于土动力学的理论研究及其相关的工程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
-
-
张文生;
庄源
- 《第十四届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
| 2014年
-
摘要:
本文基于三维流体饱和多孔介质方程的混合有限元形式,用四阶谱元方法来模拟波场传播,为模拟吸收边界,推导了相应的完全匹配层(PML)方程,数值计算表明本文方法具有精度高和边界吸收效果好的优点.
-
-
吕雪艳;
董姝楠;
陈亚妮;
孙媛媛;
吴吉春
- 《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采用室内石英砂柱出流实验,研究了不同环境因子(腐植酸、离子强度)对纳米二氧化铈(Nano-CeO2)在饱和多孔介质中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本体溶液腐植酸浓度的增加,Nano-CeO2的Zeta电位随之升高,滞留常数(k1)逐渐减小,Nano-CeO2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能力增强.随着本体溶液离子强度的增大,Nano-CeO2的双电子层被压缩,Zeta电位逐渐降低,滞留常数逐渐增加,Nano-CeO2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能力减弱.当降低本体溶液的离子强度,会使沉积在多孔介质中的Nano-CeO2得以释放.利用HYDRUS-1D对实验穿透曲线进行模拟,拟合结果与实验数据非常匹配,说明利用该模型模拟饱和条件下Nano-CeO2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迁移完全可靠.该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Nano-CeO2在地下水系统中运移的机理.
-
-
卢梦凯;
张洪武;
郑勇刚
- 《2010年中国计算力学大会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
| 2010年
-
摘要:
采用饱和多孔介质u-U 形式控制方程,在两相物质点方法基础上,提出了饱和多孔介质与固体及饱和多孔介质间的接触算法.在饱和多孔介质与固体的接触中,通过接触节点上固相与液相速度信息来处理孔隙流体非渗透条件;在饱和多孔介质间相互接触的问题中,分别考虑了固相与固相、液相与液相的接触.用一维饱和土体与固体的冲击算例,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与正确性,并模拟了二维固体对饱和多孔介质基础的冲击和二维饱和多孔介质之间的相互接触.
-
-
-
-
-
-
-
-
杨骁;
刘雪梅
- 《第九届全国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
| 2004年
-
摘要:
基于多孔介质理论,在固相、流相不可压和小变形的假设下,建立了非局部热平衡流体饱和弹性多孔介质热-力耦合的动力学数学模型,给出了动力响应的一个Gurtin型变分原理,并对变分原理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