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面孔

面孔

面孔的相关文献在1951年到2023年内共计173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心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28篇、专利文献806篇;相关期刊472种,包括当代工人、名人传记:上半月、青年文学等; 面孔的相关文献由2754位作者贡献,包括黄平平、谭维贤、姜祥奔等。

面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28 占比:53.52%

专利文献>

论文:806 占比:46.48%

总计:1734篇

面孔—发文趋势图

面孔

-研究学者

  • 黄平平
  • 谭维贤
  • 姜祥奔
  • 张建新
  • 张殿坤
  • 李世龙
  • 牛丽英
  • 陈锐杰
  • 孙长库
  • 李利华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李东; 吴琦; 闫向博; 崔倩; 蒋重清
    • 摘要: 人们会根据陌生人的面孔线索或语音线索迅速地对其人格特质进行主观推断而形成第一印象。面孔−人格知觉第一印象和语音−人格知觉第一印象在维度结构和内在机制上具有相似性;在对具体人格特质和维度的敏感性,以及具体的认知机制方面又具有各自的特异性。未来研究可以基于同一批被知觉者开展面孔−人格知觉第一印象和语音−人格知觉第一印象的直接比较,并着力探究二者的过程特点,以及人格知觉第一印象形成时面孔和语音知觉的跨模态整合效应。
    • 周培蕾
    • 摘要: 肖像画经历了数世纪的发展,从早期对人物五官特征、神态、表情等进行如实地描绘,追求对真实场景的记录与再现,到现当代艺术中,肖像更多是作为一种传递作者情感与观念的载体。面孔,似乎失去了它在肖像绘画中原有的主要地位,肖像画形式语言的演变反映了艺术家对“人的主体性”的思考。
    • 班李嘉乐
    • 摘要: 我是一尊千年前的兵马俑,我有一张来自千年前的中国面孔。我的嘴角偶然留下了缔造我的工匠的指纹,于是在被那个总是拿着摄影机勤恳工作的朴实的男人发现时,被他那张微微颤动的中国面孔注视时,我得以出露于世。人们惊讶地看着我嘴角的指纹,而我则惊讶地看着这一张张千年后的中国面孔
    • 田珈源; 龙彦伶; 杨虹; 吴惠芳; 薛鹏; 蒋重清
    • 摘要: 人们常常会基于他人面孔特征对其人格做出相应推论。在影响面孔−人格知觉的五官特征中,眼部特征最具复杂性。总体上,眼部线索可分为可变和不可变两大类。可变线索包括注视方向、眼睑开放程度与眼部区域的表情等;不可变线索包括眼睛大小、巩膜着色程度、虹膜颜色以及巩膜暴露指数等。从以上线索效应的潜在作用机制来看,可以将眼部线索分为三大类,即受病理因素影响的眼部线索、与特定群体相关的眼部线索和受主观意识或生理因素调控的眼部线索。此外,也进一步指出了未来研究还需加以考虑的其他眼部特征效应,以及待拓展深入的研究视角。
    • 周志鹏
    • 摘要: 身体的社会性决定了面孔的建构本质.面孔在时尚影像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肉身的面孔主导着时尚影像奇观的创作过程,人造面孔则负责将肉身化为偶像,从而使面孔成为连接时尚与偶像崇拜的桥梁.正是面孔的存在,才使偶像崇拜成为可能,进而将偶像崇拜转换为对商品的崇拜.时尚影像中的面孔身份多变、异彩纷呈,他们是身体借以表达自我的符号,同时也是观看者识别身体的媒介.因此,揭示这些奇异面孔的不同身份,有助于解读时尚影像,并进一步理解面孔在时尚偶像崇拜中的意义.
    • 高玲
    • 摘要: 我们对他人的印象往往是基于有限的信息。在初始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当对对方行为特征一无所知时,个体会依据对方的面孔特征进行随后的行为。而面孔作为人们社会互动的信息源之一,除了可以帮助个体识别对方的性别。
    • 席金合
    • 摘要: —些常见的蔬菜,早已在人们的心目中形成特定形象可是,不知何原因,导致它们变种后,尽管营养成分出入不大,但所呈现的怪异面孔,让人无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 郝强
    • 摘要: 对德勒兹而言,艺术在其哲学思想中一直扮演着"他者"的角色,正是通过艺术,我们才得以接近哲学的界限并重新思考世界.哲学关注内在性平面和概念,而艺术则是关注组合平面和感觉,这种组合的平面没有主体、等级和形式的限制.艺术就是以去主体化的方式存在,是纯粹的情感运动和变化.艺术家的任务则是摆脱现有艺术体系的制约,打破面孔化的模式,进而捕捉到贯穿面孔与身体的不可见之力.
    • 左航
    • 摘要: 当今社会已形成对颜值的普遍关注,颜值的影响渗透于政治、经济、管理等多个领域。颜值对员工绩效同样存在影响,认知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对此提供了理论解释,即高颜值更能引发他人关注,更具有吸引力。但颜值并不总是发挥积极效应,员工面孔与工作绩效之间呈现倒U关系,在一定水平下员工面孔会正向影响工作绩效,超过一定水平后员工面孔则会起到负面作用,这种关系还会受到工作场景与公平感知的内外调节性影响。基于此,领导者要构建对员工颜值的中庸管理,坚持科学管理观,保障员工能力与颜值的平衡;打造"高高组合"工作场景,促进良性竞争合作;提升组织分配公平,增强员工分配公平感知,争取实现颜值资源在提升员工绩效上的最大化效用。
    • 李雅宁; 田杨阳; 吴琦; 冷海州; 蒋重清; 杨伊生
    • 摘要: 面孔社会知觉指知觉者基于面孔所有者的面孔信息对面孔所有者的人格特质等进行知觉推断的过程。表情是人们进行面孔社会知觉的关键线索之一。表情可以单独通过本身的局部特征和结构信息影响面孔社会知觉,还可以通过对知觉者的情绪诱发或表情传达的行为倾向性来影响面孔社会知觉的结果。考虑到现实生活中多种表情类型的组合及特定表情(伪装表情)高频出现以及知觉者判断人格特质存在主观性,未来研究要加强多种表情类型对面孔社会知觉的影响研究,还要进一步将知觉者因素作为未来研究的变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