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偶像崇拜

偶像崇拜

偶像崇拜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835篇,主要集中在教育、社会学、心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1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8篇;相关期刊581种,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天风、当代青年研究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07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第三次城市规划教育学术研讨会、2004年全球化下的中国城市发展与规划教育学术研讨会等;偶像崇拜的相关文献由940位作者贡献,包括彭文波、尹金凤、岳晓东等。

偶像崇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1 占比:95.19%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46%

专利文献>

论文:38 占比:4.35%

总计:873篇

偶像崇拜—发文趋势图

偶像崇拜

-研究学者

  • 彭文波
  • 尹金凤
  • 岳晓东
  • 朱晶璇
  • 刘电芝
  • 叶圣陶
  • 孙宏艳
  • 张宝君
  • 张敏
  • 张玉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苑君
    • 摘要: 【创作理念】追星,又名偶像崇拜。美国德锐大学的麦卡琴教授将其定义为一种“拟社会关系”,即一种主要源于单方面的社交关系。实际上,偶像崇拜的发生是个人将自我的欲求投射在偶像身上,并通过情感和行为的投入,在偶像身上获得替代性满足和自我实现的过程。由于受到个人认知偏差以及同质性群体的影响,学生追星容易出现盲目从众和不理智的行为,甚至有的还发展成为病态的追星行为。
    • 张钧莉; 方明东
    • 摘要: “饭圈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近年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粉丝在“饭圈”中进行控评、应援,以展示对偶像的喜爱从而实现自我认同与群体认同。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依附于偶像产业的“饭圈文化”经常与主流文化产生碰撞,疯狂氪金、虚假流量、无底线追星等失范现象频发。其原因在于粉丝的盲目服从、资本不良营销策略和粉丝群体价值观的迷失。“饭圈文化”的治理需要从偶像、政府、平台等方面入手,在粉丝抒发情感的同时,引导“饭圈文化”与主流文化融合,促使粉丝在理性追星中实现自我发展。
    • 宋雨婷
    • 摘要: 偶像崇拜作为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偶像崇拜一方面促进了青少年各种技能的习得并满足了情感方面的需求,一方面也使青少年思想道德异化,从而导致网络犯罪事件的发生甚至个人社会角色失败。为了强化偶像崇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积极影响,减少消极影响,需要从政府、社会、家庭及学校等方面共同努力。
    • 曲凯欣
    • 摘要: “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公安专业大学生作为人民警察的预备军,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将成为人民警察,公安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关系着公安队伍的未来。偶像崇拜从特定的角度反映了其价值观,了解公安专业大学生的偶像崇拜情况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培养更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公安专业大学生崇拜艺人和艺术家的比例要低于非公安专业大学生,女性崇拜艺人和艺术家的比例要远高于男性。通过偶像崇拜视阈来研究大学生价值观,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和正确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 许烽
    • 摘要: 在互联网融媒体时代,大学生偶像崇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征,对榜样认同提出了挑战。现阶段大学生偶像崇拜中榜样认同疏离主要表现为:偶像崇拜的泛偶像化导致的榜样权威偏离,偶像崇拜的符号异化导致的榜样精神偏离,偶像崇拜的非道德化导致的榜样价值偏离。破解榜样认同的弱化与偏离,需要从榜样重塑、榜样教育和榜样环境等方面协同推进,在偶像崇拜无序发展与合理选树榜样典型之间找到一定的融汇空间,并进行合理转化与正向耦合,为大学生认识榜样、重塑榜样、学习榜样、成为榜样提供更多可能和有益指导。
    • 陈潇怡; 王雪皎; 王立蕊
    • 摘要: 目的:探讨初中生偶像崇拜的潜在剖面及现状,以及性别在偶像崇拜与物质主义水平之间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偶像崇拜问卷和物质主义价值观问卷对河南省南阳市902名初中生进行测试,运用潜在剖面分析(Latent Profile Analysis, LPA)和多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 初中生偶像崇拜大致可以分为三组:非偶像崇拜组(42.9%),娱乐社交组(39.8%)和情感投射组(17.9%)。2) 性别在偶像崇拜类别与物质主义水平之间不存在调节作用。结论:初中生偶像崇拜存在非偶像崇拜组、娱乐社交组和情感投射组三个剖面,性别不能调节偶像崇拜类型与物质主义水平之间的关系。
    • 李东坡; 锁佳瑶
    • 摘要: 偶像崇拜和榜样教育都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都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发挥功能,因此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相通性。通过借鉴吸取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中偶像形象多元、传播现代化和互动便利化等积极因素,推动榜样教育在榜样传播现代化、榜样形象多元化、教育方式互动化等方面进行改进。通过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中消解青少年自尊水平、诱导非理性消费等消极因素的批判,推动榜样教育在内容实践性等方面得到优化。
    • 赵特; 王建新
    • 摘要: 偶像和榜样都是青少年追随、模仿、学习的对象。崇拜偶像与学习榜样对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要正确把握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行为之异同,深刻认识偶像崇拜现象产生的主客观原因,通过正确引导青少年树立理性的偶像观,推动青少年由崇拜偶像转向学习榜样。同时,社会媒体应担当起引导青少年学习榜样的责任,通过树立新时代榜样形象等方法,积极引导青少年从崇拜偶像转向学习现代榜样。
    • 解迎春
    • 摘要: 作为针对偶像的典型指控,偶像崇拜蕴含的焦虑情绪常常被遮蔽,以致忽视了偶像焦虑这一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通过媒介演化脉络梳理偶像的文本线索,发现在雕塑、画像、文字、图像等为主要媒介的偶像建构与传播时期,偶像崇拜蕴含着一个群体针对其他群体的焦虑情绪,产生诸如偶像破坏、偶像歧途、偶像威胁、偶像越轨等外在指控。这种焦虑情绪在互联网媒介下形成不断向内塌陷的情绪螺旋,外显的偶像崇拜日渐转向内隐的偶像焦虑。网络社会的偶像焦虑遮蔽了偶像的精神资源,具体表征为理想身体的焦虑、身份认同的焦虑和快速成名的焦虑。从社会规范角度来看,摆脱偶像焦虑最好的方式并非管理和调节焦虑情绪,而是唤醒偶像的精神资源,引导青少年追求向上向善的精神目标。
    • 张楠
    • 摘要: 大学生偶像崇拜出现了价值观念的不断异化、偶像精神内涵的逐步消解、劣迹偶像对大学生存在不良影响等现实问题,这些问题要求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偶像崇拜,发挥媒介的正向引导机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偶像崇拜教育,充分发挥科研偶像的积极作用,科学地引导大学生群体的偶像崇拜行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