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250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6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54605篇;相关期刊150种,包括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4年全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会议暨第二届中国中西医结合抗衰老微创技术研讨会、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微整形学术研讨会、中国超生医学工程学会第四届全国肌肉骨骼系统超声医学学术会议、第六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等;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相关文献由82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倩、范钦和、刘洪波等。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6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54605 占比:99.90%

总计:254855篇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发文趋势图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研究学者

  • 张倩
  • 范钦和
  • 刘洪波
  • 吴艳
  • 宋颖
  • 柳曦光
  • 涂亚庭
  • 钱悦
  • 陈开良
  • 陈思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莉苏; 方海燕; 梁银莹; 黄君
    • 摘要: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临床上较罕见,容易误诊为皮肤其他常见的良性肿瘤而做常规切除,应加强超声医生对此病的认识,为临床的术前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价值。为探讨DFSP的超声表现及鉴别要点、提高术前诊断、降低复发风险,现回顾性分析于2019年7月收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例DFSP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超声表现。超声表现:右侧胸壁处皮肤层见混合回声结节,大小约12 mm×24 mm,边界尚清,形态不规则,回声欠均匀,内见条索状强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结节内见丰富的血流信号。
    • 杨柳; 郑洁怀; 蔡一陶
    • 摘要: 目的:探究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的影像学表现及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在其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台州医院2020年3月收治的一例儿童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表现,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结果:DFSP典型的超声表现为边界清的低回声肿块,常高于皮肤,可有分叶,多有较丰富的血流信号。典型的CT表现为较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影,大部分增强后呈较明显强化。MRI表现为T_(1)WI多呈等或低信号,T_(2)WI脂肪抑制像及STIR呈高信号,而在DWI上多呈高信号表现。部分病例的表现亦不典型。结论:超声、CT、MRI等影像诊断技术缺乏特异性,需结合病理穿刺方能确诊,但是仍被认为是DFSP的首选检查,超声安全廉价,重复性好,可清楚观察肿块的边界、内部回声、血运情况等,且方便多次随访;CT、MRI则对于肿块的侵犯深度、与邻近结构的关系以及强化方式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不仅如此,影像诊断对于患者手术范围的评估及术后的随访也有重要的意义。
    • 彭睿; 李航; 涂平; 张国红; 杨淑霞
    • 摘要: 目的总结慢Mohs显微描记手术(sMMS)应用于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治疗的效果,分析术后二期愈合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020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106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分析其临床特征、sMMS治疗和二期愈合等相关参数。绘制散点图,采用直线回归方程分析临床资料的关系。结果患者发病年龄集中于20~40岁,男∶女为1∶1.16,95例(89.6%)患者病程>1年,76例(71.7%)患者发病部位为躯干部。sMMS治疗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局部复发率为1.1%(1/106);手术过程中57例(53.8%)患者可以1次手术切净,位于躯干部者更可能需要多次切除(57.9%);根据sMMS 1次手术未切净的主要方位评判,深部未切净为主的患者[含单纯深部未净、边缘及深部未净(深部为主)]占1次手术肿瘤未净总患者数的85.7%。术后常遗留大面积组织缺损,55例(51.9%)创面长径≥10 cm;术后创面随着病程延长逐渐扩大,病程每增加1年,术后皮肤创面长径增加约0.22 cm。接受二期愈合的患者中,50.0%可于3个月内实现伤口愈合,其余患者于3~6个月愈合,两者的皮肤创面长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期愈合时间与皮肤创面长径无相关性(R^(2)=0.005,P=0.660),躯干部位二期愈合时间与皮肤创面长径无相关性(R^(2)=0.0134,P=0.502),表皮爬行速度与年龄无相关性(R^(2)=0.0008,P=0.859)。结论本研究描述了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展示了sMMS治疗的特点及优越性,且初步明确了sMMS之后行二期愈合的可行性。
    • 上官景俊; 李九文; 冯秀栓; 杨志成; 王家臣
    • 摘要: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DFSP的临床及MRI表现。结果17例患者共21个病灶,位置表浅(20个)或深在(1个),边缘清楚(10个)或不清楚(11个),呈单结节(16个)或多结节状(5个);9个病灶突出于皮肤外呈“悬挂征”,8个侵犯邻近皮肤、脂肪或筋膜。病灶T1信号类似肌肉(20个),T2信号均高于肌肉(10个)或与脂肪类似(4个),DWI呈高信号(12个),ADC图为略低信号(9个)。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不均匀明显强化(4个),动态曲线呈流入型(3个)或平台型(1个),延迟期呈不均匀高信号(8个)。结论MRI能反映DFSP的组织学成分,结合临床表现,可以比较准确地诊断DFSP。
    • 宋洪彬; 刘跃华
    • 摘要: 酪氨酸激酶(TKs)及其受体在肿瘤细胞生长、黏附、存活、分化、凋亡、血管生成和转移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还参与免疫调节,因而迅速成为抗肿瘤的重要靶点之一。近年来TK抑制剂(TKIs)已用于治疗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黑素瘤、肥大细胞增生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等多种皮肤病。本文综述了第一代和第二代TKIs治疗皮肤病新进展。
    • 罗妙旋; 张武; 古婉仪; 沈艳
    • 摘要: 目的 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20年4月该院诊断的30例DFSP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特征及术后随访。结果 DFSP患者中,肿瘤组织在真皮及皮下浸润性生长并排列成旋涡状或车轮状,免疫组化检测CD34阳性率96%、Vim阳性率100%,Ki-76阳性率1%~20%,平均9%,S100阴性率为96%。30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随访5年,13例复发,复发率43.3%。结论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临床表现多样,了解其临床及病理特征,可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提高患者预后。
    • 柳思宇; 吴兵; 李小敏; 赵露露; 陈骏; 艾松涛
    • 摘要: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术前规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招募2018年5月至2022年3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就诊的DFSP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和MRI检查,且随机分为MRI功能成像组(影像资料包含CT平扫+增强、MRI平扫+增强、DWI)与MRI常规成像组(影像资料包含CT平扫+增强、MRI平扫+增强);2组均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Medraw,通过CT与对应MRI图像配准[MRI功能成像组与DWI图像配准,MRI常规成像组与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图像配准],进行肿瘤边界勾画,形成DFSP三维肿瘤模型,完成皮肤肿瘤三维可视化报告,辅助设计手术切除方案。收集2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随访复发率及术区美观满意度评价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共招募临床资料及影像资料完善的DFSP患者34例,平均年龄(36.56±13.07)岁,肿瘤发生部位包括腹壁10例、胸壁9例、颌面部4例、大腿及肩部各3例、臀部及腰部各2例、足部1例,肿瘤平均直径为(2.25±0.92)cm。MRI功能成像组和MRI常规成像组各纳入17例患者,2组患者基本临床特征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病例平均随访(9.97±7.82)个月,MRI功能成像组患者肿瘤复发率(0)显著低于MRI常规成像组(29.4%),且MRI功能成像组的术区美观满意率(100%)显著高于MRI常规成像组(7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WI对于DFSP肿瘤边界判断较常规MRI更有优势,基于DWI的术前影像规划对降低DFSP复发率及提高术区美观度有一定价值。
    • 何璋海; 李宝璇; 李海刚; 王林
    • 摘要: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是一种发生在真皮层及皮下组织、发病率较低的低度恶性潜能的肿瘤,具有局部侵袭性且容易复发的特点[1],但极少发生转移[2]。DFSP按组织学可分为10多个亚型,其中以纤维肉瘤型(fibrosarcomatous 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FS-DFSP)最容易复发,侵袭性最强。现报告1例伴肺转移的纤维肉瘤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 赵静伊; 刘林嶓; 魏阳
    • 摘要: 目的 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临床特征、病理诊断、手术治疗和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40例DFSP患者(46个病灶)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特点、手术治疗方式和预后情况.结果 40例DFSP患者男女比例为1.86:1,中位发病年龄为27岁.躯干部发病最多(70.00%),临床多表现为质韧的红色或肤色结节(80.00%),以单发为主.依据组织病理分型,经典型占80.00%,纤维肉瘤样型占17.50%,黏液型占2.50%.免疫组化Vimentin均呈阳性,CD34阳性率为97.50%.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切除治疗,39例一期愈合,术后随访复发16例,切缘<3 cm者复发13例,切缘≥3 cm者复发3例,未发现死亡病例.结论 DFSP多见于中青年,男性多于女性,躯干为好发部位,最常见的组织学分型为经典型,其次是纤维肉瘤样型,黏液型少见,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可以明确诊断.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是广泛扩大切除手术(切缘距离瘤体≥3 cm),术后合适的辅助治疗可以降低肿瘤复发风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