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错误记忆

错误记忆

错误记忆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62篇,主要集中在心理学、教育、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6081篇;相关期刊103种,包括应用心理学、心理与行为研究、心理研究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老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全国“普通与实验心理学”2007年学术年会等;错误记忆的相关文献由25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鸣、杨治良、郭秀艳等。

错误记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0 占比:0.61%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6081 占比:99.38%

总计:26243篇

错误记忆—发文趋势图

错误记忆

-研究学者

  • 刘鸣
  • 杨治良
  • 郭秀艳
  • 周楚
  • 曹海丽
  • 张霞
  • 毛伟宾
  • 张庆林
  • 张积家
  • 郭晓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浩钰
    • 摘要: 当接触到具有误导倾向的信息时,人们的记忆有可能产生扭曲甚至发生错误产生错误记忆。许多研究者致力于寻找提高记忆准确性或降低其暗示性的方法。测试或提取练习可能是一种可行的方法。测试效应指的是,在同等的时间内多次重复测试或提取练习比多次重复学习更能促进记忆的长期保持。已有研究表明测试效应在教学实践和学生学习中的有效性。本文总结了关于提取练习对错误记忆影响的研究。主要关注RES效应的产生与其理论机制,总结和分析了错误记忆产生的可能原因与解释,最后概述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张峻瑜; 李颖; 张志谋; 杨硕; 尹宁
    • 摘要: 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会产生漏报等错误记忆,区分出产生正确记忆与错误记忆的大脑运行认知机制,对提高人类正确记忆发生率、抑制错误记忆产生以及改善患者记忆障碍问题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脑电信号探索正确记忆与错误记忆的差异性,能更全面地理清人脑活动过程中正确记忆与错误记忆加工机制的异同。设计了基于Deese-Roediger-MC-Dermote(DRM)范式的改进的脑电实验,采集被试的脑电数据,探究正确记忆与错误记忆的差异性。采用时频域分析的方法分别对δ、θ、α、β、γ波进行了差异分析,对具有显著差异的频段采用皮尔逊相关方法分别构建脑功能网络,并对脑网络特征属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脑前顶区错误记忆θ、α_(2)波能量谱密度显著大于正确记忆(P<0.05)。对脑网络的分析结果显示,大脑前后额区、后顶区θ、α_(2)波脑功能网络连接正确记忆显著多于错误记忆;正确记忆θ、α_(2)波节点度均显著高于错误记忆,α_(2)波聚类系数正确记忆显著高于错误记忆;正确记忆与错误记忆θ、α_(2)波介数中心度均无显著差别。正确记忆任务θ、α_(2)波大脑功能连接通路较错误记忆任务更多。正确记忆平均反应时长是961.56 ms;错误记忆平均反应时长是1097.99 ms。与正确记忆相比,错误记忆反应时长明显长于正确记忆。大脑前顶区正确记忆与错误记忆脑波活动能量差异表现最明显,差异波中错误记忆大脑活跃度均显著高于正确记忆;大脑后额区θ、α_(2)波脑网络连接程度及节点度差异最明显,正确记忆均显著大于错误记忆,可能同存在后额-前顶记忆机制,使得正确记忆与错误记忆存在明显差异。
    • 谭成慧; 幸琪琪; 宋欢
    • 摘要: 根据提取准确性,记忆可分为错误记忆和真实记忆,错误记忆是指个体在记忆中错误地把未曾发生过的事件当作发生过,或对事件的记忆与其本身并不相符.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总结了影响错误记忆的年龄、人格和情绪等内部因素,以及呈现方式、预警提示、加工水平和时间压力等外部因素.基于各种影响因素,以多样化形式呈现并注意信息的多元特征,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有意识的认知监控,同时尽量避免在高唤醒状态下记忆和回忆重要信息等应对策略能够预防错误记忆的产生.
    • 郭浩然
    • 摘要: 以33名在校大学生为实验对象考察不同词汇效价对错误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词汇具有负性、正性或者中性情绪效价时被试对其产生的错误再认率没有明显区别。这与当前普遍的研究结果不一致。
    • 吴文春; 杨柔君; 孙悦亮
    • 摘要: 随机抽取80名大学生参与实验,采用DRM(Deese-Roediger-Mcdermott)范式,探讨了激活水平和呈现方式对错误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随机呈现条件下,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率显著低于分组呈现条件,但学过项目的正确再认率在两种条件下无差异.(2)在高激活水平条件下,学过项目的正确再认率明显低于低激活水平条件,但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率在两种激活条件下的差异不够明显.这表明,呈现方式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率有显著影响,而激活水平的影响则不显著.由此可知,人们的记忆可以在没有任何外界信息干扰的情况下因内在联想过程而自发地发生改变.
    • 郭滢; 龚先旻; 王大华
    • 摘要: 采用信息加工视角,在划分不同信息来源的基础上分析编码、存储(巩固)、再激活/再巩固和提取的一系列加工过程如何导致错误记忆形成,由此总结出错误记忆产生的三个可能原因:(1)因缺乏针对目标事物特异性细节的记忆表征而侧重于编码和提取目标和非目标事物共享的抽象记忆表征,使被试更倾向于依赖抽象表征对缺失的目标细节进行重构,引发错误记忆;(2)目标事物启动了对应图式,导致与图式相关的非目标事物记忆表征得到增强,引发错误记忆;(3)误导信息干扰了再度激活状态下目标事物的记忆表征,妨碍其进行准确的记忆再巩固,从而引发错误记忆。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目标事物特异性细节的表征区域、不同类型的图式表征促进非目标事物记忆表征的具体机制以及提取阶段的图式复现对错误记忆形成的影响等问题。
    • 王宝玺; 唐晴; 芦婷; 向玲
    • 摘要: 该实验以经典DRM词表为实验材料,采用简化后的联合范式来探讨注意资源对老年人错误记忆的影响.比较老年人和青年人在注意集中和注意分散条件下的错误记忆成绩.结果发现,老年组的虚报率显著高于青年人的虚报率,特别在注意集中条件下.更重要的是,老年人在注意集中条件下的虚报率与青年人在注意分散条件下的虚报率相比无显著差异,同时两种条件下的判断标准差异也不显著.结果显示,老年人相比于青年人有更多错误记忆的原因可能是注意资源的不足.
    • 陈文琴
    • 摘要: 错误记忆是指错误的声明一个前所未呈现过的词或从未发生过的事曾经呈现或发生。本文拟从错误记忆的研究范式、 影响因素、理论模型这几个角度系统阐述错误记忆研究的进展。作者集中介绍了错误记忆研究中目前公认的五种研究范式:集中 联想范式、类别联想范式、无意识知觉范式、误导信息干扰范式、KK 研究范式。作者从学习材料,背景词的加工程度与被试三个 方面介绍了错误记忆的影响因素。并介绍了当前得到一定证实的的几种解释错误记忆的理论模型,包括内隐激活反应假设 (IAR)、 模糊痕迹理论 (FTT)、来源检测框架 (SMF) 矛盾—归因假说。目前关于错误记忆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对于其理论模型及 生理机制的探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 斯文·博内克; 郭仲谦
    • 摘要: 相对于真记忆,是什么定义了记忆虚构?当前的两个对记忆虚构的解释是"假记忆"和不良基础的记忆,基于无法解释真实虚构、不良基础的记忆以及在良好基础上的虚构之可能性,因而显示出它们是有问题的.记忆虚构要被定义的特征是,它缺乏恰当的因果历史.在虚构的案例中,似乎记得的状态与其对应的过去表征之间,并没有适当的反事实依赖关系.
    • 谢丹丹; 曹莉; 王雄; 袁良津
    • 摘要: 目的探讨老龄化对错误记忆的神经心理学影响,并对产生老年人错误记忆的神经心理学机制进行研究。方法将60名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受试者分为青年组人(44岁及以下)、中年组(45~59岁)、老年组(60岁及以上),每组20名;采用图片诱发的和词汇诱发的错误记忆的实验范式(DRM范式)进行研究。结果老年组图片诱发的错误记忆高于青年组、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0,P=0. 000)。中年组词汇诱发的关键诱饵错误再认高于青年组、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1,P=0. 000)。老年组词汇诱发的无关项目的错误再认高于中年组、青年组,中年组的高于青年组,这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32,P=0. 000,P=0. 005);且无关项目的错误再认和学习项目正确再认呈负相关(P=0. 000)。结论老龄化错误记忆的增加不仅与其本身记忆编码和提取功能减退有关,还可能与记忆监测的障碍有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