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大桥
钱塘江大桥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03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1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942篇;相关期刊74种,包括瞭望、民主与科学、老年世界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十届全国海事技术研讨会、21世纪桥梁技术发展论坛——纪念钱塘江大桥通车65周年等;钱塘江大桥的相关文献由92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楠枰、杜心全、汪玚等。
钱塘江大桥
-研究学者
- 陈楠枰
- 杜心全
- 汪玚
- 郭鹤艺
- 丁永辉
- 书生二少
- 任泉铭
- 伍新
- 何德湛
- 侯莲梅
- 冉绵惠
- 冯晓蔚
- 凤懋润
- 刘建峰
- 刘芳
- 包怡寿
- 卢祥兴
- 印薇
- 叮当
- 叶介甫
- 吕伟民
- 周敏
- 周新力
- 周瑞锋
- 周红梅
- 唐锋
- 夏课先
- 夏颖奇
- 姜浩峰
- 娜娜
- 孙承佩
- 孙秀荣
- 宁滨
- 宋志坚
- 岳一丹
- 崔云
- 崔瑜
- 庄嘉敏
- 张培元
- 张玉庭
- 徐利军
- 徐寅超
- 徐文杰
- 徐炎章
- 徐裕茹
- 戴宗诚
- 易戟
- 曾剑
- 朱镇华
- 李汉瑜
-
-
-
-
摘要:
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爆发之前,茅以升临危受命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为了建桥,他不顾个人安危。面对“没有工艺、没有设备、没有经验,天上还有日本人的飞机”等诸多困难,茅以升和他的工友废寝忘食,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解决了建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最终打破了国外专家的断言,建成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结束了中国近代大桥设计和建造由外国人包揽的尴尬历史,为中国现代桥梁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钱塘江大桥更是一座凝结着民族精神的爱国之桥。
-
-
-
-
摘要:
茅以升(1896年1月-1989年11月),桥梁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土力学的开拓者,也是杰出的科普工作者。20世纪30年代打破外国人的垄断,在自然条件比较复杂的钱塘江上主持设计、修建了钱塘江大桥,成为中国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
-
叶介甫
-
-
摘要:
奋斗,追求--这就是茅以升一生的写照。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人生征途“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茅以升(1896-1989),我国著名的桥梁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近代桥梁工程学的重要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主席。早年留学美国,他在博士论文《桥梁桁架之次应力》的科学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
-
-
-
-
摘要:
茅以升(1896年1月-1989年11月),桥梁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王力学的开拓者,杰出的科普工作者,也是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的发起人之一。20世纪30年代打破外国人的垄断,在自然条件比较复杂的钱塘江上主持设计、修建了钱塘江大桥,成为中国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工程教育中,始创启发式教育方法,致力教育改革,培养了一批杰出的桥梁工程专门人才。
-
-
-
-
摘要:
茅以升(1896年1月-1989年11月),桥梁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土力学的开拓者,也是杰出的科普工作者.20世纪30年代打破外国人的垄断,在自然条件比较复杂的钱塘江上主持设计、修建了钱塘江大桥,成为中国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工程教育中,始创启发式教育方法,致力教育改革,培养了一批杰出的桥梁工程专门人才.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30余年.
-
-
-
-
摘要:
茅以升(1896年1月-1989年11月),桥梁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土力学的开拓者,也是杰出的科普工作者。20世纪30年代打破外国人的垄断,在自然条件比较复杂的钱塘江上主持设计、修建了钱塘江大桥,成为中国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工程教育中,始创启发式教育方法,致力于教育改革,培养了一批杰出的桥梁工程专门人才。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
-
-
李蕊(整理)
-
-
摘要:
茅以升(1896年1月-1989年11月),桥梁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土力学的开拓者,也是杰出的科普工作者。20世纪30年代打破外国人的垄断,在自然条件比较复杂的钱塘江上主持设计、修建了钱塘江大桥,成为中国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工程教育中,始创启发式教育方法,致力教育改革,培养了一批杰出的桥梁工程专门人才。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
-
-
-
-
摘要:
内容简介“少年飞虎队”系列是以浙江四明山革命根据地为原型,以抗日战争中真实历史事件为素材创作的一套抗日小英雄儿童文学作品。全套共三本,分别为《清福门》《瓦罐鱼》《欢喜桥》。《清福门》取材于浙东梁弄营救美军飞行员托勒特的真实故事,《瓦罐鱼》以日军俘虏转变为抗日战士为素材,《欢喜桥》以茅以升先生屡建屡炸钱塘江大桥的故事为蓝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成长起来的“儿童团”,用他们的勇气和智慧,为我们留下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留下了催人奋进的红色精神。
-
-
徐寅超
-
-
摘要:
2005年,刚上高中那会儿,只有一辆公交车194路可以载着我从江对岸抵达市中心的学校。这辆在景区里走走停停的公交车,一路途经钱塘江大桥、虎跑、杨公堤、杭州花圃……比起其他穿过城市街道来上学的同学,我是幸运的,因为有幸见证了西湖四季的美好。春日的暖阳下,水波潋滟,游船上的旅客怡然自得;夏日炎炎,堤旁的梧桐树郁郁葱葱,抵挡了烈日的强光;落叶萧萧,风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桂花香;清冷的天气里,湖面的薄冰冻住了凋落的枯荷。每一季的景致,都被珍藏进惺忪的睡眼中。偶尔一阵清醒,我还会暗自窃喜:真好,还可以再眯上一小会儿。
-
-
徐文杰;
钟一菲
-
-
摘要:
9月26日,是杭州钱塘江大桥通车日,1937年的这一天,西湖之南,六和塔附近钱塘江上,由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正式通车,天堑变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