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都市计划

都市计划

都市计划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140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经济计划与管理、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6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4997篇;相关期刊97种,包括北京党史、书摘、城市问题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3第五届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2006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第十三届海峡两岸都市交通学术研讨会等;都市计划的相关文献由125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芸、本刊记者、梁思成等。

都市计划—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6 占比:2.65%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4997 占比:97.27%

总计:5137篇

都市计划—发文趋势图

都市计划

-研究学者

  • 李芸
  • 本刊记者
  • 梁思成
  • 宋昆
  • 张志国
  • 汪江华
  • 王南
  • 龙应台
  • FARO Achifeden
  • J-M.Montriers(图片摄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WANG Xinxin
    • 摘要: 背景与挑战——从100到0.1北京老城是“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然而在近代,随着城市人口增长和房屋产权归属变化日趋复杂,老城呈现产权碎片化和人居环境质量低下。主要挑战包括居住面积狭小、基础设施破旧、院内违建等。策略与设计——0.1+|-0.05“0.1+”开间是老城居民的基本房屋产权单元,也是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基本空间单元,开间更新即在上述空间范围内通过预制装配式模块置入实现生活核心功能最大化集成,并提出具有普适可能性的居住户型改造方案。
    • 杜安
    • 摘要: 城市绿带对于遏制大城市无序蔓延、提升生态环境品质、满足市民游憩需求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追溯上海城市绿带规划思想的演变:始于1945年的《大上海都市计划》首次全面吸收和导入欧美城市绿带理论,对上海城市绿带的实施提出了具体设想;计划经济时期上海城市绿化建设处于缓慢发展阶段,城市绿带构想受苏联环楔绿带模式影响;20世纪90年代启动的上海环城绿带工程是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积累的各种矛盾而采取的必然手段;新时期上海环城生态公园带体系规划回应了超大城市存量发展阶段的现实要求,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此基础上,从战略规划、建设实施、政策法规等层面展望并研判下一阶段上海绿带规划建设思路与发展方向。
    • 梁思成
    • 摘要: 北京成为新中国的新首都了。新首都的都市计划即将开始,古老的城墙应该如何处理,很自然地成了许多人所关心的问题。处理的途径不外拆除和保存两种。城墙的存废在现代的北京都市计划里、在市容上、在交通上、在城市的发展上,会发生什么影响,确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应该慎重地研讨,得到正确的了解,然后才能在原则上得到正确的结论。
    • 摘要: 本套书是近代中国建筑资料的集成,共200卷,约358个品种,不仅收录了建筑大师的作品,如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王国良的《中国长城沿革考》、杨廷宝的《汴郑古建筑游览纪录》、吴柳生的《航空站设计》等众位大师的设计专著和文稿,也收录了近代历史时期的多种建筑期刊,还收录了古建筑修复计划和当时一些重要城市与地区的行政规划文档、调查报告,如《国民学校运动场之设计》《北平市都市计划设计资料》《北京特别市房基线规则、建筑规则、沟渠取缔规则》,本书所收资料十分齐全,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 亚当士; 林本(译)
    • 摘要: 译例一、本书之原著者,系世界唯一的都市计画家Thomas Adams。Adams氏曾参与Ebenezer Howard氏之Letchworth田园都市计划,而为该市专任董事之第一人。嗣任英国地方政务院(Local Government Board)都市计划监察官。继应加拿大政府之聘而为市政顾问,该国都市计划,大都出其擘画,成绩斐然,脍炙人口。
    • 王睿智
    • 摘要: 1梁思成的《建筑概论讲义》梁思成先生把建筑归纳为“包罗万象的综合性的科学艺术”,提倡在内容方面涉及“建筑、建筑工程、都市计划、庭园、户内装饰等”[1]。1949年7月,梁思成先生编写了《清华大学营建系(建筑工程学系)学制及学程计划草案》。他非常重视学生的启蒙教育,每届学生的《建筑概论》课程他必亲自讲授。作为建筑系主任,梁思成先生制定了《建筑概论讲义》(图1),由清华大学土建系1962年9月刊印,并投入教学使用。《建筑概论讲义》的整体目录框架整理如下(表1)。
    • 周兴; 吕文正(图)
    • 摘要: 梁思成先生在《北京一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中这样描述:“一条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笔者亦有同感,一条城市轴线不仅架起了城市的脊梁,也串连着一座城市的来龙去脉和前世今生。
    • 吴志强; 杨婷
    • 摘要: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教育萌芽于1920年代,同济大学作为最早开设城市规划设计课程的高校之一,受德国及欧洲规划设计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的影响,在课程开设的最初阶段,已具备了清晰的教育思想和知识框架.基于史料,追溯1922年同济大学土木科开设“城市工程学(St(a)dtebau)”课程后的规划设计教育历程,梳理同济规划设计教育在1920-1940年代的发展脉络.以此聚焦同济规划设计教育初期的课程体系及思想内涵沿革,并建立西方城市规划教育中国本土化的早期转换范式.
    • 杜功仁
    • 摘要: 一般而言,我们提及“物业管理”时指的是“一栋建筑物”的物业服务与维护管理。而什么是“楼宇经济”呢?或许我们可以从更大的区域,甚至都市计划的角度,来评估“群体建筑物”、透过不动产经营管理的方式,所能创造的经济价值。我将用这样的角度,从五个面向跟大家分享台北市办公楼宇经济的一些经验。
    • 唐相龙; 王德; 李百浩
    • 摘要: 以时任兰州市市政建设科科长任震英主持完成的1 951年《兰州市都市建设计划草案概要》和1 952年《兰州市新都市建设计划工作报告》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社会制度变迁与国民经济恢复的历史宏观背景之中,分析了兰州都市建设计划从“工业为副”到“工业为主”的规划思想流变过程,以及从“欧美模式显性延续”到“苏联模式隐性介入”的规划范型演进历史.认为中国近代都市计划被欧美模式等外来城市规划思想介入的过程是非连续性的,明显具有阶段性和局部性.兰州市1951年和1 952年先后编制的都市建设计划的发展变化过程极具历史代表性, “以小见大”地印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城市规划范型从以欧美模式为主导的都市计划向以苏联模式为主导的城市规划演变的路径.%Based on archival research,this paper provides a holistic picture of the Outline of Lanzhou Urban Construction Draft Plan in 1951 and Work Report of New City Construction Plan of Lanzhou in 1952 by Mr.Ren Zhenying,who was the Section Chief of the Municipal Construction Department in Lanzhou.By putting it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system changes and national economic recover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of China,it analyzed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planning thoughts from "Industry as the Supplementation" to "Industry as the Priority" and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planning paradigm from the explicit continuation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models" to the implicit intervention of "Soviet models" of the construction plans of Lanzhou City.It is considered in this paper that the process of Chinese modern urban planning which was affected by the western and other urban planning thoughts is not continuous,and it was obviously characterized as intermittent and localized.The typical example of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the Lanzhou construction plans from 1951 to 1952 confirmed 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planning paradigms guided by "European and American models" to "Soviet models"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new China.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