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
201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

201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9
  • 召开地:江苏徐州
  • 出版时间: 2019-09

主办单位:;中国土地学会;;

会议文集:201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研究目的:检验、刻画、解构地方政府住宅用地出让价格跨区域联动系统. 研究方法:空间计量分析、全局向量自回归(GVAR)模型、网络分析. 研究结果:①中国大陆35个大中城市地方政府的住宅用地出让价格存在显著的跨区域联动.②从地区横向比较视角观察,相比其他地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4个典型城市——上海、武汉、重庆、大连的住宅用地出让价格冲击对自身所在地区的影响更大.从跨地区比较视角观察,4个典型城市对自身所在地区之外的其他地区的影响差异明显,影响大小按照上海>武汉>重庆>大连的规律递减,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③地方政府住宅用地出让价格跨区域联动系统呈现出高聚类、短路径的"小世界网络"特性.地方政府住宅用地出让价格跨区域联动网络分为3个板块:板块1为"领导人"角色,板块2为"经纪人"角色,板块3为"谄媚人"角色. 研究结论:应该从跨区域联动视角,深化对地方政府住宅用地出让价格形成机制的认识,有效管控地方政府住宅用地出让价格的跨区域影响.
  • 摘要:研究目的:通过系统分析土地增值类型、收益分配主体、分配环节、分配形式等,揭示当前城乡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为目标的增值收益分配路径建议. 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 研究结果:土地增值类型与马克思地租一一对应,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的增值收益分配主体均为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和社会管理者,国有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存在"重转移、轻保有"的问题,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手段单一. 研究结论:土地增值收益应按照"谁贡献、谁收益"的原则,结合不同增值类型,合理确定收益配的比例,并从统一分配主体、平衡分配环节比例、统一分配形式、提供征地补偿标准和完善增值收益税收立法等方面逐步构建城乡统一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体系.
  • 摘要:房捐与妓捐均系民国时期苏州市税之大宗,但随着1928年苏州娼禁的实施,妓捐因妨碍除害之良政而停征.为抵补妓捐及解决财政困境,市政当局开始筹划房捐,主要以拓展观前和修建商场为节点重构城市商业空间,从而为房租改革提供产业支撑.此规划出台后,市政各方歧见迭出,态度复杂.拆除照壁,改建商店,产业遭遇侵蚀,故有保商保古之争执,参与市政规划;抬高房价,加征房租,民众倍受影响,则有改进会之房业组织,反制政府干涉.这些改革和参与实则是地方权力资源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重新配置,而地方财政是基于自治力量实现筹划和抵补的.
  • 摘要:"三农"问题一直关系着中国大陆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富强.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中共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将"乡村振兴战略"列入实现中国大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目前,农村土地制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着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重视这些问题,并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摘要:研究目的: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首次提出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缩小城乡差距的重大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和综合分析法.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农民集体所有权的落实有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农民集体所有权的虚置更易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研究结果:振兴乡村,必须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农民集体所有权.研究结论:探索农村宅基地所有权、使用权、资格权"三权分置",本质是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为支撑,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农村供给更加符合中国大陆整体利益并确实能够提升农民实际收入水平的土地制度.
  • 摘要:中共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要从全局性、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视野正确理解乡村振兴战略,走适合地区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地资源禀赋差,依靠农业产业难以实现乡村振兴;区位和交通也制约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因此,这个地区是很难实现产业兴旺的.作为中国大陆精准扶贫重点地区,应当将乡村振兴的重点放在"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建设上来.而要做到这四点,很可能需要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扶持.
  • 摘要:分类推进、精准施策、规划先行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思路.以99个美丽乡村示范村为代表构建乡村发展"成功案例"数据库,深度挖掘乡村发展内外性"要素-组合"信息,结合投影寻踪分类法构建乡村振兴诊断体系,对乡村进行科学分类.结果表明:①生计资源、工业基础、区位交通、文化/生态环境及市场需求要素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要素,其中市场需求决定着乡村发展的外部性,生计资源在内部性要素中最为关键;②要素的组合直接影响乡村的振兴潜能,"成功案例"识别出10类乡村振兴要素组合,其中生计资源优越-工业基础薄弱-区位交通优势-文化/生态环境优越的组合最具备振兴潜能;③基于"要素-组合"信息建立包含评价体系和分类体系的乡村振兴诊断体系,划分优先振兴型、预备振兴型、保留维持型和衰弱搬迁型乡村发展类型.中国乡村振兴工作应尊重客观规律,分门别类有序推进,同时借鉴国内外乡村发展成功经验,科学制定乡村规划,形成一套兼顾科学性与实用性的振兴策略体系.
  • 摘要:本文从案例的角度调查分析了董岭村双重保障型"三变"改革的背景、基本思路和做法,以及取得的成效和启示.董岭案例表明:以公有制为主体,用双重保障解决农村土地市场化流转集中过程中村民转出土地和转入土地者(公司、企业或个人)的各种后顾之忧,建立双重保障型土地股份化流转集中机制,是农村产业兴旺和共同富裕的关键.该案例给农村集体公有土地市场化提供了一个现实而有力的答案.
  • 摘要:为了解决中国大陆当前城乡差别较大和土地供求矛盾突出的问题,2014年正式在中国大陆33个市县进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规划允许范围内进入市场流转,与国有土地"同权同市".本文选取北京市大兴区、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四川省郫都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分析试点现状,以法学视角浅析当前改革困境与出路,从《宪法》障碍、《土地管理法》修改、建立入市体系以及规范收益分配机制提供革新建议.
  • 摘要:土地制度的"公""私"性质讨论一直是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焦点.自1949年以来,两岸农村土地制度渐出分野,中国大陆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而中国台湾则实行土地私有制.在借鉴国内外现代产权理论和梳理两岸农地制度变迁的基础上,本文从产权强度、产权长度和产权广度考察了两岸农民拥有土地产权的实际差异.结果表明,两岸土地制度除在自由买卖、非农建设以及税费收取等方面具有微小差异之外,两岸农民拥有土地的法定权利相差无几且有殊途同归的趋势.中国大陆虽不是土地私有制,但愈加重视农民的个体财产权利;中国台湾虽不是土地公有制,却有着共享权利的公有成分."公""私"之别并非土地制度的泾渭分明,两种制度安排也有共通之处.因此,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两岸都应当抛弃成见、相互借鉴,更加重视农民拥有土地的实际权利,不断做强、延长和拓广农民的土地产权.
  • 摘要:切实保障农民建房,是法律赋予各级中共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是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最基本保障.当前,农村建房需求大,但供给显得不足,老百姓对此很有意见.必须正视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对症下药,综合施策,切实解决建房难问题,落实好农民建房这项农村最重要的民生.即要优先保障农民建房用地空间,加快编制实施村土地现划,实事求是抓好村庄布点调整优化,全面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要完善配套政策和工作机制。
  • 摘要:研究目的:对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中央政策与地方政策进行分析,对部分地区探索的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实践进行比较,并对中国未来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进行展望.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 研究结果:目前只有部分地区出台了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政策文件;实践样态主要有浙江"义乌模式"和"象山模式"、安徽"旌德模式",不同模式的实施目标和特征有一定差异;基于乡村振兴背景,未来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须探索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行使宅基地集体所有权,探索和建立宅基地农户资格权认定获得与退出机制及推进社会主体共享宅基地使用权,探索和建立放活宅基地使用权的实现机制. 研究结论:中国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关键在于拓展宅基地使用权的主体范围及实现农民的宅基地资产价值.
  • 摘要:政府行政工作也在探索不断使用大数据、信息化,能否把互联网科技的成果应用到当前土地管理的日常工作中,以达到提高效率、真正把违法用地“发现在初始、消灭在萌芽”,用科技手段加人工智能来弥补单靠人工巡查的不足,从而有效降低违法用地数量,为创建“无违建”县市作出应有的努力。
  • 摘要: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及房屋所有权是农民的重要物权,通过确权登记发证,依法确定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性工作,是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秀洲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将此项工作列入"双百"专项行动,在上半年开展"百日攻坚"的基础上,下半年继续发力开展"百日冲刺"行动.本文介绍了秀洲区为推进农房确权登记工作的一些做法,分析了在确权登记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农房确权登记工作的对策.
  • 摘要:农村房屋所有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是农民的重要物权.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房屋和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明晰产权,从而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财产权益已刻不容缓.本文在对南湖区农村宅基地及住房确权登记工作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不动产确权登记工作的方法步骤及项目进展,分析了目前南湖区农房不动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和措施,以期为今后的不动产确权登记工作提供借鉴经验.
  • 摘要:"最多跑一次"改革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放管服"改革和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要求,为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实现"最多跑一次",切实提高政府部门办事效率和提高企业、群众满意度的一项改革工作,具有显著的"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等特点,是浙江省得以实质性推进简政放权的重要经验.嘉兴市不动产登记在"最多跑一次"改革中积极创新、大胆实践,推出"一窗办""容缺办""并联办""会审办"等改革举措,优化联动办、同城办、即时办、延伸办等工作机制,办事企业和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 摘要:研究目的: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江苏省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工作总体进展有序,但是仍然存在部分地区进度严重滞后、成果总体质量不高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群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不够、权源材料缺失严重、空心村问题、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政策依据不足和调查工作费用较高.研究结论:为了实现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任务的目标,应从协同推进、确保进度,规范调查、严格质量,提升效率、鼓励创新,广泛宣传、推动应用几个方面加快推进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工作.
  • 摘要:2017年,中共嘉兴市委办公室、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四个平台"建设的通知》,标志着以打造"综治工作、综合执法、市场监管、便民服务"四个平台为主要内容,大力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工作正式开启.本文主要对"四个平台"改革下基层国土资源所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要切实加强中共党风廉政建设,切实加强依法依规行政,切实加强各类风险防控,切实提升干部队伍素质。
  • 摘要:存量建设用地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物质保障,而通过分割登记,可以有效实现乡村土地资源的分割赋权和综合利用,是显化乡村土地资源价值,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改革举措.贵州省湄潭县针对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方式重叠的现实情况,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提出的创新举措,是通过同一地块上不同功能的分割,从而明晰各自权利,进而实现改革目标的一项技术手段和制度设计.本文在相关概念辨析基础上,对分割登记的现实基础以及统筹推进改革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理论分析;在相关制度设计及具体案例介绍之上,分析认为:分割登记可以在综合类集体建设用地上同步实现宅基地"三权分置"与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目标,最大限度地释放农村土地的潜在价值;为统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利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 摘要:平谷区是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在新实施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该区坚持"生态立区、绿色发展"的理念,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非首都功能,科学谋划区域战略定位,全区农业等生产领域总体稳定,集体经济发展质量得到提升.该区在依靠生态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山区农村受地理位置偏僻、集体建设用地分散不集中、劳动力外迁、闲置农宅激增等因素制约,出现低收入村、低收入农户的"双低"问题,成为全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要任务.2017年以来,平谷区按照全市"脱低攻坚"工作部署,以实现乡村振兴和低收入农户增收为目标,持续推进土地委托流转试点,扶持土地股份合作社,探索村集体自主型闲置农宅利用模式,为实现"双脱低"奠定了基础.
  • 摘要:近年,台湾之区段征收制度屡受批评,认为地方政府常借由此制度谋取财政利益,致引起人民诸多不满,而力主积极改革.2019年4月,中国土地改革协会亦以「区段征收何去?何从?」为主题,举办学术座谈会.有关于此,个人以为现行台湾之区段征收制度确实是存有问题;然究竟其主要问题何在?容有阐明之必要.是以,本文从法学分析观点,检视指出现行台湾区段征收制度之问题贴.首先扼要说明台湾区段征收之实施时机与程式,而后撷取其若干法律议题,包括以比例原则检视现行区段征收之实施、关于区段征收之必要性与公益性判断及其理由附记问题,以及发给被征收人抵价地补偿之问题等项,予以检视,简要指出其所存在之问题贴.
  • 摘要:再生能源可降低「暖化效应」带来灾害性影响,其中生质酒精(E25)可降低1.87公吨CO2排放;黄豆精练生质柴油也有50~70%碳排放降低能力.然而,面临都市扩张与社会经济成长的土地需求,为降低生质料源与粮食土地排挤效应,欧盟执行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於2016年提出2050零净土地原则(No net land take by2050?).国际再生能源机构(IRENA)亦於2014年「Global Bioenergy」提出的生质能供需模型中,以土地需求、土地利用、及能源生产三面向,分析可供生质能源使用之「可用剩余土地面积」,此为本研究边际土地类别纳入筛选准则.本研究依据空间分析方法,建立适合栽种生质能边际土地,并以台湾地区常见生质酒精之甘蔗、及生质柴油之大豆两种类别进行分析,运用生命周期评估方法,探讨不同地区生质能推动造成外部性(exter-nality),包含水资源供应、能源供应及土地供应的交互影响,以评估外部性产生成本与效益间关系,提出台湾生质能发展优选地区策略.
  • 摘要:本文使用半结构性访谈法访谈台湾物业管理专业经理人,从公寓大厦管理契约之生产与交易成本以及SWOT分析,探讨台湾物业管理服务业对于公寓大厦管理所采用之契约模式与相关策略.本文发现,在生产成本上,顾问式契约之契约报价确低於全责式契约,在交易成本上,顾问式契约相对于全责式契约在事前、事中与事後等11顼交易成本专案皆较低,但若采用有额外委托事项的方式之顾问式契约,即会变成类似部分委托管理模式,则反而交易成本会增加.在SWOT分析上,顾问式契约具有节省公司人事成本与减轻公司税赋负担等二项优势,但也有管理权责不易划分、管理品质不易维护、容易造成劳资纠纷等三项劣势.不过却也具有提升得标机会、提升客户数量、降低外部查核次数等三项机会,但也隐含有职灾事件之连带赔偿、监守自盗之连带赔偿、企业社会形象易受损、可能面临补税之风险等四项威胁.在建议策略方面,在善用优势与机会下,建议可实行锁定经费不足社区、锁定契约总价采最低标社区、以物业管理顾问公司为签约主体、强化人员安全查核机制等四项策略;在善用劣势与机会下,建议可实行建立专责顾问式契约监督模式、提升与管委会构通次数、强化员工自我考核机制、明确告知雇佣身份等四项策略;在善用优势与威胁下,建议可实行协助管委会成立投保单位、协助管委会投保员工诚实险、利用节省经费回馈员工与社会、避免代收代付员工薪资等四个策略;在善用劣势与威胁下,建议可实行重要契约内容以显着方式标示、强化劳动契约之权益内容说明等两个策略.
  • 摘要:由于经济发展以及全球气候变迁,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生态安全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要课题.然而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取得平衡,更是值得深思.可持续利用理念下,对于国家之可持续生存,首重生态资源之保护及生活环境之维持,亦即生态环境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意指社会生存与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於良好而使生活不受威胁的状态,生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赖以持续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主要在于协调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墼力.本研究以新北市为研究物件,运用DPSIR模型建构土地生态安全指标体系,并利用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并计算之.选取2008-2017年新北市土地资源之生态安全指标资料,运用建立之生态安全模式,对于新北市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时间与空间的评价,拟为区域生态安全和土地可持续利用之参考依据.
  • 摘要:本研究探讨土地使用与交通运输整合下的发展模式,从AOD与TOD形塑出的都市型态,进而比较两者对于健康课题的影响为何,使都市朝向更为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透过建构一套可适用于评估T0D区健康步行友善环境的指标架构体系,进而分析指标权重及优先排序,以供规划者进行土地使用配置与步行环境改善之参考.并应用所建构之健康步行友善环境评估指标系统,以案例地区捷运板桥站进行实例分析,透过空间量化来检视步行环境友善程度,据以建立一套可用于分析TOD区内步行友善环境之操作方法.由研究结果显示Space Syntax方法以拓扑概念进行空间量化,确实与传统重力模式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可有效於将空间视为主体存在,相较於大尺度都市研究更适合应用于TOD区内之空间量化,且TOD的设计准则也有助於Space Syntax量化结果进行土地使用与人流及空间关系的讨论.
  • 摘要:传统上,工程应用上常使用之正高H以水准测量获得,然其所需成本高;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所获得之椭球高h具所需成本低之优势.因此,若能透过GPS水准测量,将GPS所获得之椭球高h转换为正高H,将能提升整体作业效率.为实现高精度GPS水准测量成果,求得精确之大地起伏(N)模型为关键之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LSSVM)具能解决小样本、非线性、高维度及局部最佳解(local optization)之特性,目前已广泛用於分类与回归问题上.本研究使用LSSVM撮合大地起伏,并使用基因演算法(Genetic Algorithm),利用其可获得全域最佳解(global optimization)之特性,优化LSSVM之系统参数,以提升大地起伏之精度.本研究以台湾中部283个一等水准贴为实验区,以基因演算法优化后之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GA))拟合出区域大地起伏模型.实验内容,包含以不同GA参数组合优化LSSVM系统参数、LSSVM精GA优化前後之大地起伏拟合精度比较等.实验成果显示,经GA优化后之LSSVM于大地起伏之拟合精度较优化前有所显着提升.
  • 摘要:区段征收系政府基于新都市开发建设、旧都市更新、农村社区更新或其他开发目的需要,对于一定区域内之土地全部予以征收,并按都市计画或土地使用计画所规划内容重新规划整理.是台湾地区办理重大建设开发相当重要之方式.但近年来此方式常遭征收浮滥或扩大范围之质疑,本文透过文献分析方法,对区段征收的制度设计,过去的发展历程,及现今遭质疑的争点,做一全面之检视,整理现今区段征收在都市开发时所面临之问题,提供未来再运用区段征收手段开发都市土地时之参考.
  • 摘要:土地利用长久以来即冲突不断,目前的农地利用与市地利用的冲突最为严重,因为人口不断流入城市,需要将农地变更为市地,以兴建住房,此势必影响粮食安全,故本文建议建立开发权市场,一方面可确保粮食安全,另一方面亦可满足全民对住房的需求,但须透过妥善的国土规划,方能达到「柏瑞图效率」,以增进全民的福利.
  • 摘要:都市的成长及发展具有生命周期,在土地资源有限及永绩发展的情形下,政府运用立意良善的都市更新,以容积奖励引导民间开发业者投入,利用其资金重建老旧社区复苏都市机能,改善老旧的居住环境.对已经历成长、停滞、衰退的地区而言,若得以重建成功,将能造就政府、所有权人、民间开发业者三嬴的局面.然在目前台北市核定发布实施案件中,重建完成或已开工之比例低于八成,对都市更新而言,重建完成才算是成功案例.在相同的都市更新案法令制度及执行机制下,各案例有来自基地相关之差异,如面积大小、使用分区、更新前所有权人数、可获取之奖励容积、座落地段、建筑规划、更新前後之房价差异等,本研究藉探讨更新单元的实质客观条件,自个案间之差异归纳及实证分析出影响重建成功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以全台湾重建成功数量最多的台北市为研究案例,取得332件样本,应用逻辑特回归(Logit Regression)分析,自更新单元各项实质因素之差异贴中实证得出重建成功的关键因素,实证结果指出影响都更成功的关键因素可归类为三种类型,分别为更新单元市场价值因素、所有权人产权因素以及容积奖励因素等,结果可提供给地主、开发商决策及协商及与政府施政参考.
  • 摘要:为维护公共安全保障居住权,加速众多既存建筑结构耐震能力不佳的建筑物更新,台湾於2017年三读通过并公布施行「都市危险及老旧建筑物加速重建条例」(以下筒称危老条例),期能加速都市计昼范围内危险及老旧濒危建筑物之重建,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建筑安全与国民生活品质.符合结构安全评估未达标准之危险建筑物及屋龄三十年以上老旧未设有升降备者,均可申请重建,并享有地价税、房屋减免之优惠及固定成数容积奖励.危老条例乃台湾为突破都市更新困境而另辟蹊径,着重于小规模、单贴式的重建,条文内容、执行方式、审议时程与都市更新不同,其性质应属建筑物更新.本文欲比较与归纳目前核准通过之危老建物重建案例,藉以探讨其法制效益.(1)研究目的:透过危老条例之实施案例成果分析,探讨危老条例加速重建之法制效益.(2)研究方法:本文系以台湾各县市政府截至2019年6月底前所核准通过之个案作为案例统整与分析的基础,用以检视其是否具加速重建之效益,并探讨其与都更条例在适用物件上所衍生之相关问题.(3)研究结论:危老条例确实具加速重建效益,但全体同意门槛於规模较大之危险建筑物及所有权人数较多之区分所有建物并无帮助,反而致其整合困难,无法加速重建.容积奖励非重建主要诱因且个案分布集中于高房价都会区.都更条例危老化,都更条例已可取代危老重建部分功能,惟受限於面积限制,个别危险建筑物无法适用,因此,未有规模要求之危老条例仍具有实施必要性,但其应聚焦於无法透遇都更条例改建之个别危险建筑物,以单栋、个别之危险建筑物为重建对象.
  • 摘要:以往住宅政策过度鼓励家户拥屋,使得国人住宅自有率在世界名列前茅,但在遇度重视住宅权属而相对轻忽住宅品质下,也衍生出许多住宅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在少子化与人口老化的人口结构变迁下,住宅需求已从以往的供不应求转变为居住品质与生活协助配套服务不足.本研究建议政府在人口政策方面应积极调整移民与外劳政策,都市计昼方面应针对住宅与其他非住宅用地的配置有合理的调整,并对闲置的不动产有活化与转型策略,在都市设计与都市更新方面,应加强有安全疑虑与机能不足的地区有效率更新,并加强防灾逃生与环境友善设施的落实.在住宅政策方面,应使住宅租买选择的政策诱因能中立,并鼓励结合住宅与生活协助功能(包括赡养、托幼、医疗、休闲……)的专业出租住宅社区大量出现.
  • 摘要:研究目的:台清地区最早市地重划,肇始于日据时期,日人曾于1937年於高雄市第一区办理市地重划(称为「土地重划整理」),至1943年止,总计20处,总面积连4,397公顷.台中市自1965年开始办理,初期目的为配合土地政策的导向,最初十年内办理了三期市地重划;之後於1979年办理的第四市地重划,不但开通环状道路40米文心路,也将北屯路与台中港路串联起来,使得原本局限於旧市中心的工商业发展转移到北区、北屯区.民1986年台中市都市计昼第一次通盘检讨将原农业区变更为可开发地区并划分为优先发展地区及後期发展地区,2004年第三次通盘检讨将後期发展地区变更为整体开发地区,同时导入开发许可机制,订定整体开发单元、开发方式及开发优先次序原则,并优先奖励土地所有权人汇整开发意愿,拟定细部计昼及自办市地重划,期藉由市场机制导引土地开发,并依据主要计昼之人口调整与邻里单元规模考虑,共分派20万计画人口至整体开发地区.惟市地重划施行至今,亦产生不少争议问题,诸如:重划区人口进住率不如预期,以致土地及公共设施闲置;以致土地及公共设施闲置;都市都市蛙跃式的扩张与无秩序地蔓延、人文及自然景观因重划遭到破坏、不同意重划居民被迫搬迁居住、工作及财产权受不当之侵夺、重划後土地所有权人财产价值反倒缩减且未受合理补偿…等.市地重划之法律性质及目的究竟为何?其与都市计画之关联性及市地重划地区之勘选标准与范围如何决定?自办市地重划究否系受委托行使公权力?得否亦以多数决骏制他人参与重划?公有地得否不计入自办市地重划之同意比例?此等问题之肇因,究系法制上之缺失?解释之错谬?抑或执行之偏差?本文仅以台中市为例,就市地重划与都市计画之关联性及相关法规之规定,探讨市地重划之法律性质及目的. 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 研究结果:市地重划系都市规划手段之一,法令亦有相关规定,经过交换、分合的程式,将原先地籍零乱、畸形不整、未临道路的土地重新规划,增加建筑用地及公共设施,不但提升土地的利用价值及经济效益,增加居住人口,更因公共建设的建立,提升生活品质,进而增加政府的税收,形成民众与政府双嬴局面,也促使台中市逐渐脱胎换骨,变身为现代的大都会. 研究结论:市地重划即土地之「重新规划」,系以「使用者付费」之精神及公益性为主之重划目的,然重划区内众多公共设施却非「专属」区内居民使用,而政府动辄以纾解财政困境为由,积极办理市地重划,操控市地重划成为政府营利的工具,挹注政府财政,模糊其「公益性」之价值,使土地所有权人的负担比例遇高,侵害人民之财产权,此均为重划之弊病,应尽速改正之.
  • 摘要:本文自土地利用及土地产权之角度,采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探讨乡村于台湾各经济发展阶段中产生之产业与生活相关之实体环境问题,以及政府实行之土地使用与土地产权之政策与策略.期望在即将全面实施的国土计画规划与管制之下,台湾的乡村能走出目前的发展困境.
  • 摘要:研究目的:为理解于推动自然农法过程中领导人动员集体行动的作用; 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并提出分析促成农法转型的三个重要驱动因素:农会总干事塑造愿景并规划诱因机制、农试所研究员提供栽培技术、产销班领导群成功动员. 研究结果:领导者的角色是启动和维持集体行动的必要「经理人」与「仲介人」;领导者寻求机会解决永绩发展面临的问题,应对合作和不确定性的挑战;通过领导者促进自然农法的耕地面积正在迅速扩大,不仅形塑优质农业生态环境,并将自然农法的产品转化为优质清酒.尽管集体行动似已成功推进,惟领导人仍然需要应付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因势利导,方能追求永绩发展. 研究结论:友善环境农法是指不施用化学农药、肥料及除草剂的耕作方式,对於生态环境的维护极有帮助.然藉此方式以提供农业环境公共财并无法由个别农民单独为之,必须透过地域内的利益相关者协同自主参与,经由集体行动,始能期待有效供给.而在此过程中,有赖地方领导人动员农民积极参与,方能期待立竿见影.
  • 摘要:在土地规划使用上,政府行为造成之剥夺或授予利益,形成私人财产产生暴损、暴利或改良增值、贬值现象,应有公平的工具或手段,来解决问题。尤其在土地的独占特性下,缺乏政府的有效公平作为,将产生机会主义者的策行为,在寻租的动机及对土地开发的「隐藏性财富」( implicit wealth )利诱下,造成财产权之公平原则的困境。国土计划法中,未有建置规划利得之基本规范,成有不足之处,在现行开发规划利得收取工具手段设计上,于政府行为介入土地开发所采取之回馈措施规定,政策目的一不甚明榷,对于回馈于涨价归公两者之区别,亦乏深入之探究与区分,而使寻租之机会主义者上下其间。这些问题,皆在于对政府行为造成授予利益之类型及其相应之政策于课题,历来缺乏细致深入之探究所致,其相映的政府行为造成剥夺之课题,亦乏系统性地就其类型分别探析,致仍为争议课题之所在。尤其在征收制度,现行体制对于公共利益之内涵、征收补偿基准、与征收程式上大众参与之密度与深度,迄未有明确之准据的权利,致仍有所争议,亦应速求解决之道。
  • 摘要:严重地层下陷地区大多是渐进的,当地表面高度平均低於平均高水泉的高度,并造成海水淹没的威胁.这些灾害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成为区域工业发展和经济活动的限制因素.为了恢复严重塌陷地区的生态环境,减少该地区的潜在破坏和环境资源的流失,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划定严重地层下陷区的土地复育范围外.评估和讨论如何实施复育所需法规和计画是必要的,例如综合水管理,景观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本研究依据质性研究,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并通过SWOT分析,讨论区域产业,人类环境和环境划分对土地复育范围的影响.根据研究结果,台湾严重地层下陷地区土地复育的重点有三大面向.首要工作是对基础资料的调查和分析,包括水文学,地理学,人文学科,社会学,土地利用和非大都市土地利用,地面沉降,污染,生态环境及相关.再者,国土计画仅在划定功能分区,更重要的是在严重的地层下陷地区进行土地复育的全盘性策略拟定.而地层下陷现象的掌握,海水入侵,水力设施(包括蓄洪工程,多目标人工湖,恢复湿地或生态公园)的定量评估皆在土地复育范围.更需要将综合性的土地复育内容(如水资源开发和管理、土地使用和管理、行业调整和促进)制定相关的影响评估和建议.
  • 摘要:196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快速增加,必须以变更边际土地为可开发建筑用地,来因应住宅、产业、都市发展的需求!早期在估计都市计昼范围与土地供给时,对於需求的预测,也就是人口成长的估计,永远都是乐观的,从来没有想过未来人口趋势会是减少的!台湾近年来面临少子化与高龄化现象,工作年龄人口在2016年开始负成长,国发会推估在2022年人口开始出现负成长,至2065年时,中推计缚人口减少至1735万人,只有2018年的73.5%,与2018年相比,减少了624万人.2015年底通遇的国土计画法将重新检讨划定各种土地分区,未来应如何因应人口减少趋势和分布情形,重新检讨产业区位,城乡土地计画,重视农地与自然资源保育,以均衡区域发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