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避税行为

避税行为

避税行为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298篇,主要集中在财政、金融、经济计划与管理、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7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25827篇;相关期刊188种,包括人民检察、瞭望、财会月刊(会计版)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国商业会计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2013南开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变革世界中的政府预算绩效管理、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等;避税行为的相关文献由347位作者贡献,包括吕伟、陈丽花、雷羽等。

避税行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7 占比:1.10%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25827 占比:98.86%

总计:26125篇

避税行为—发文趋势图

避税行为

-研究学者

  • 吕伟
  • 陈丽花
  • 雷羽
  • 佘名元
  • 戴德明
  • 付沙
  • 何建民
  • 刘严伟
  • 刘慧敏
  • 刘淑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颖
    • 摘要: 文章以2010—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高管薪酬契约有效性、避税行为与审计治理效应开展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企业避税行为的程度越高,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越大,支付的审计费用越高;企业高管薪酬契约有效性越高,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越大,支付的审计费用越低;高管薪酬契约有效性能够显著弱化避税行为对审计治理效应的影响。
    • 王齐琴
    • 摘要: 文章以2011—2020年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对业财融合、关联交易避税行为与企业价值三者内在关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关联交易避税行为的发生会对企业价值产生抑制效应,即两者显著负相关;业财融合与企业价值显著正相关,即业财融合的实施能显著提升企业价值;业财融合显著削弱关联交易避税行为对企业价值的抑制作用。通过研究,可以为有效治理上市企业关联交易及其避税行为、实施业财融合提供证据支撑,同时还能为企业价值提升提供有益的借鉴。
    • 耀友福
    • 摘要: 新审计报告准则是我国审计报告制度的重要革新,其备受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关注。本文以2017~2019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新审计报告税收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对公司避税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税收关键审计事项对公司避税行为具有明显改善效果。进一步地,当关键审计事项执行力度越大、关键审计应对事项中明确涉及与治理层沟通信息、利用技术(税务)专家工作对税收事项决策时,税收关键审计事项对公司避税行为发挥更强的治理效用。从公司信息环境来看,税收关键审计事项对公司避税行为的治理作用在信息透明度较低的公司中更显著;从公司所处税收征管环境来看,在税收征管强度较低地区的公司中,税收关键审计事项对公司避税行为的监管效用更明显。
    • 李贺; 王曙光
    • 摘要: 本文以沪深A股民营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对柔性税收征管在民营企业避税行为中的治理作用进行实证检验,并从收入分权和支出分权两个层面刻画财政分权,进一步探究财政分权视角下柔性税收征管与民营企业避税行为间的关系。经实证检验发现:柔性税收征管显著抑制民营企业的避税行为;财政分权对民营企业避税行为具有异质性影响,具体为财政支出分权对民营企业避税行为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而财政收入分权则显著加剧民营企业的避税行为;财政分权显著增强柔性税收征管对民营企业避税行为的抑制作用。
    • 周守亮; 韩艳美
    • 摘要: 以2010—2018年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分析机构投资者对企业避税行为的影响,以及经济增长放缓对二者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能够有效降低企业避税行为,经济增长放缓会使这种抑制作用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不同产权属性企业中机构投资者与企业避税行为关系存在差异.治理结构相对完善、多重性目标等因素使得经济增长放缓对国有企业避税行为的调节作用较强;经济增长放缓会促进机构投资者对民营企业治理的关注,进而抑制其避税行为.结论有助于说明在经济增长放缓期中机构投资者对企业避税行为的抑制作用.
    • 闫焕民; 李瑶瑶; 廖佳
    • 摘要: 公司作为营利性组织,纳税是公司的法定义务,避税则是公司的天然动机.近年来,战略管理领域的研究发现,公司战略定位会影响避税策略,并导致诸多代理问题.独立审计作为公司外部治理的重要机制之一,能否对公司战略性避税行为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尤其是在中国审计市场激烈竞争与弱监管并存环境下,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基于审计治理视角,实证检验外部审计对公司战略性避税行为的治理效应及其作用机制,考察公司战略性避税行为的路径合法性及其经济后果.以2009年至2016年中国沪深A股公司为样本,运用Stata 15.0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构建Heckman两阶段模型和处理效应模型缓解内生性问题,保证结论稳健性.研究结果表明,公司战略越激进,避税程度越高;但具备行业财税知识专长的审计专家并未迎合公司战略性避税行为,而是发挥了显著的监督效应,有效抑制了激进战略公司的激进避税行为.在拓展研究中,①对公司避税路径的合法性分析表明,激进战略公司的非法逃税程度更高,但审计专家有效抑制了此类非法避税行为;②对审计专家监督效应的约束机制分析表明,基于"客-师-所"三维度考察发现,发挥审计专家的监督效应主要取决于不同客户业务下的审计独立性;③对公司避税的经济后果分析表明,激进战略公司的激进避税行为能够提升当期公司价值,但会增加公司经营风险,降低财务报告信息质量.通过考察外部审计对公司战略性避税行为的治理作用,揭示审计专家的积极监督效应,并且在三维度厘清了审计治理作用的约束机制,提供外部审计参与公司财税决策监督的经验证据,弥补该领域的研究缺欠;通过考察公司战略性避税行为的路径合法性及其产生的利弊糅合的经济后果,帮助投资者和监管者深入解读公司战略性避税行为及其结果,以完善监管政策,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 徐桂梅
    • 摘要: 随着市民社会的发展,税收债权债务关系的理论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税收法律关系更加强调主体的平等性,税收筹划在税收实务中出现的频率逐年增加.我国法律未规定税收筹划,学者们对税收筹划与避税的关系存在诸多争议.笔者以刘志文等诉鑫德亿有限公司委托合同案为例,通过分析避税行为与税收筹划的内在联系、税收筹划独有的主观要件,对税收筹划进行判定,为税收筹划规制提出一些建议.
    • 孙伟
    • 摘要: 应计制下递延税款的存在会影响会计盈余的真实性.在会税分离的模式下,利用会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企业日渐增多.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提出了暂时性BTDs与应计盈余管理、永久性BTDs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假设,并以2011—2015年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BTDs对盈余管理的识别作用.研究发现:BTDs能够识别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暂时性会计差异与应计盈余之间成正相关关系,永久性BTDs与真实盈余成负相关关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