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
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

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昆明
  • 出版时间: 2012-07

主办单位:中国会计学会;云南省会计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已经引起学术界和实务界的重视,基于财政风险的研究视角已经取得丰硕成果,而基于地方政府微观管理视角的研究还比较少.地方政府作为一个市场主体,需要完善和强化内部管理职能,以公共管理理论为依据,将内部控制理论和地方政府债务资金管理流程相结合,通过分析债务风险产生的环节和影响因素,构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事项的内部控制体系,以此丰富内部控制理论,指导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框架的构建.
  • 摘要:本文以2007-2010年在我国沪深两市上市的所有A股公司为研究样本,以上市公司每年获得的政府补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政府补助分配的透彻分析,探究在目前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环境下政府补助的分布特征.
  •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构建动因、构建主体、要素框架、具体业务活动控制范围、内部控制评价等几个理论问题.认为:政府部门内部控制产生源于公共受托责任下的政府治理;其构建主体主要是财政部门,虽然审计机关不能成为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制定主体,但应该作为重要的参与力量,站在独立、客观、公正的审计视角上提出建设性的咨询建议;我国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要素框架应注意吸收企业内部控制框架要素建立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大要素;我国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具体业务活动范围应以财政资金为主线,界定并限于对经济业务活动的控制;最后,本文提出应从风险视角采用一定流程对政府部门内部控制进行有效评价.
  • 摘要:审计委员会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部分,在财务报告流程中扮演重要的治理角色,影响着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近而影响最终的信息披露质量.本文首先系统梳理、评介并归纳了国际上研究审计委员会治理绩效的实证文献,对当前尚未进行深入理论探讨与经验验证的相关重要命题作了进一步的提炼与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特殊制度背景,以2010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布信息披露考核结果的主板上市公司为基本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审计委员会特征对内部控制缺陷和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专业性越强,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可能性就越小,信息披露质量越高;审计委员会职责与权力保障的落实程度越高,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可能性就越小,信息披露质量越高.
  • 摘要:由于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目标、对象和内容千差万别,现有评价方法在反映“顾客需求”、需求与评价指标的耦合及评价指标对结果的影响程度等方面尚存在一些不足.通过建立投资项目绩效评价的质量屋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QFD和DEMATEL的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方法.从评价指标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角度出发,利用DEMATEL方法对质量屋进行改进,并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每个指标对其他指标的影响程度以及被影响程度,找出其中关键评价指标.以某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项目绩效审计算例说明了方法的应用和较强的可操作性.
  • 摘要:内部控制体系是银行的“免疫系统”, 如果银行内控体系存在“实质性漏洞”(material weakness),则其公司治理与外部监管的有效性将难以保证,进而增加银行的风险.本文主要在介绍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相关概念和类型,归纳上市银行现存主要风险的基础上,从内部控制要素中“风险识别与评估”的角度对上市银行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出现缺陷的地方进行了详细地分析,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有助于完善我国上市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为加强上市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 摘要:为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质量,本文以2009年在深市上市的576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这些公司的年度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以及中介机构对其发表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按照2010年最新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以及《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范本》设置评分标准,对深市制造业公司内部控制环境的质量进行量化评价,包括组织结构、发展战略、社会责任、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等方面,最后结合研究成果提出了改进措施.
  • 摘要:2010年财政部积极推动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改制成特殊普通合伙制事务所,本文基于这一政策,利用2009-201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对比研究事务所转制政策对事务所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倾向以及提高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该政策能使转制后的事务所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概率上升;(2)事务所转制政策具有政策效应,能够提高审计质量,但是,事务所转制与审计质量的提高存在一定的不同步性.
  • 摘要:本文通过采集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08-2011年连续4年的数据,对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驱动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自2008-2011年,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等内部控制缺陷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2)企业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企业经营亏损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连续4年均呈显著正相关,收入规模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连续4年均呈显著负相关.(3)企业人力资源内部控制缺陷、交叉上市等变量也显著影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本文的结论不仅有利于学术界加深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形成机理的认识,也有利于市场监管当局改进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监管.
  • 摘要: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提供非审计服务,一直以来存在着较大争论.本文从知识溢出效应视角,来探讨会计师事务所提供非审计服务所带来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认为大力拓展管理咨询等高层次非审计服务是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 摘要:本文利用深圳市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构建的内部控制指数来衡量2001-2010年A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研究内部控制与代理成本的关系.研究发现,内部控制可以有效降低股东与管理层的代理成本、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代理成本;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降低第一类代理成本中,内部控制在非国有企业中起到的作用最大;在降低第二类代理成本中,内部控制在中央企业中起到的作用更大.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实务界和监管机构制定内部控制、公司发展战略方面的政策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
  • 摘要:跨组织合作关系的快速发展使得学术界和实务界都对跨组织管理控制系统提出了研究需求.目前,国外关于跨组织管理控制系统(以下简称MCS)的研究理论基础各异,研究内容零乱而不全面,大样本证据严重缺乏.国内该领域的研究则更加匮乏.本文在整合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组织权变理论和资源观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包含跨组织MCS导因(控制问题与能力)、自身机制(正式控制/非正式控制)、业绩后果的研究框架.学术上的主要突破在于:(1)首次完整地对跨组织MCS的导因、机制和业绩后果加以考察;(2)结合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组织权变理论,并补充资源观作为理论依据,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对跨组织MCS进行研究;(3)梳理出跨组织MCS组成要素及其自身机制,并同时考察了跨组织MCS、导因和业绩后果间的直接影响和调和影响;(4)深入研究了中国特色的制度背景如何作用于跨组织MCS.本文的研究成果还将为企业提升管理控制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指导.
  • 摘要:融资决策一直是财务管理领域关注的焦点,然而,已有研究几乎都把焦点集中在了资本结构问题上,鲜有文献关注“苏越现象”,即“过度负债”现象.本文以2002-2009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过度负债现象的普遍性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过度负债普遍存在于我国上市公司中.进一步研究发现,国有上市公司的过度负债现象更加严重.整体而言,现金持有水平越低,过度负债现象越严重.但是,对于国有上市公司而言,其现金持有水平与过度负债的边际效应低于非国有上市公司.即相对于非国有上市公司来说,国有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水平越高过度负债现象越严重.上述发现有利于有关部门了解我国信贷资源的配置状况和配置效率,同时对于我国正在开展的政企分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证据.
  • 摘要:本文基于新兴市场跨国公司的特性,构建了我国民营企业集团跨国并购融资创新模式:内部资本市场—战略联盟—金融创新.吉利控股案例表明,“(I)—A—(I)”模式可有效缓解我国民营企业集团跨国并购融资约束;内部资本市场是首选路径,海外上市公司是最佳融资窗口,但应形成集团产业聚焦战略和加强投资者保护;多层次、全球性战略联盟是第二路径,但多基地模式及后续高投资问题仍需谨慎;金融创新是有效手段,香港资本市场可为良好融资平台;国内外政府、中介机构等应消除观念歧视,提供必要的并购融资便利.
  • 摘要:作为一种投资陷阱,恶性增资在企业的投资决策中日益频现,给企业乃至整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资源浪费.然而,关于恶性增资的影响因素、形成动因以及治理措施等一系列问题,目前理论界并没有给出全面而明确的结论.本文采用实验研究法,以国内某大学的学生为被试,研究了决策责任和决策程序理性以及问责机制对管理者恶性增资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决策责任与管理者的恶性增资倾向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即与低责任的管理者相比,高责任的管理者会表现出更强的恶性增资倾向;没有发现决策程序理性与管理者的恶性增资行为之问的关系;在决策高责任和决策程序理性的前提下,问责机制与管理者的恶性增资倾向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与没有问责机制的管理者相比,有问责机制的管理者会表现出更弱的恶性增资倾向.该研究为解释我国目前管理者恶性增资行为的频现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为决策实践中控制管理者恶性增资行为的发生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治理策略.
  • 摘要:本文从资本投资的视角出发,分析控制权私利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以及资本配置行为在此影响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实证研究发现,控制权私利和公司价值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当控制权溢价水平较低时控制权私利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不显着,当控制权溢价处于中间水平时控制权私利对公司价值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而当控制权溢价水平较高时控制权私利对公司价值产生显着的负向影响.进一步研究表明,资本投资在整个影响过程中都发挥着“催化剂”的促进效应,大股东主要通过资本投资占有控制性资源进而获取控制权私利.
  • 摘要:新企业会计准则已实施四年有余,只有少数上市公司的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最初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企业,在这四年中是如何执行的?已有文献并没有进行系统研究.本文选取方大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进行研究,通过对其2007-2010四年年报的研究发现,该公司已经初步摸清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本质,并且公允价值取得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是在转换环节却存在处理不到位的情况,上市公司极有可能通过用途转换进行盈余管理.为防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本文最后从完善信息披露和加强监管两方面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 摘要: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为我们分析在以“差序格局”为特征的中国社会结构中经济信息传递的现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本文试图以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为分析框架,并以杭萧钢构“安哥拉项目”案例为分析对象,对上市公司的经济信息传递现象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在“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中上市公司的信息传递也存在着以“己”为中心,按照“血缘”或“地缘”关系逐步向外推展具有明显“信息界圈”的信息传递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上市公司要“树立公平信息披露的理念;建立‘信息隔离’等制度;建立和发布‘上市公司公平信息披露指数’和完善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平台建设等四方面的治理上市公司“信息界圈”现象的措施.
  • 摘要:“管理层讨论与分析”(MD&A)前瞻性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证问题.本文运用Logistic模型对抽取的上交所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2007~2010年的MD&A信息进行实证分析后表明:在控制了相关财务指标之后,MD&A“下一年度经营计划”中提及的战略性改进措施越多,则公司次年每股收益增长的可能性越大.同时,MD&A中提及的“重大资本支出计划”与公司两年后每股收益增长的可能性正相关.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MD&A的前瞻性信息具有预测效果.
  • 摘要:本研究借鉴中国深圳证券市场08至10年的经验数据,发现:经理管理防御水平逐年递增,表明管理者为了使自己的职位更稳固,采取了防御措施.管理防御水平与信息披露质量负相关,这表明管理防御水平越高,信息披露质量越低.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说明公司允许管理者持有一定数量的股票可以缓解股东与管理者的利益冲突,提高信息披露质量,进一步说明了管理者持股作为一种激励手段能发挥较好的作用.
  • 摘要:本文根据产权理论,考察产权保护对民营企业信息透明度的影响.本文选取了2003-2008年间上市时实际控制人已为个人或家族的民营企业作为样本,按照产权初始形成方式、产权执行和保护状况的差异,首次将其划分为白手起家的“原生式”民营企业与国有转制民营企业两类.本文认为,国有转制民营企业在产权转移及其后的执行过程中,由于产权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面临着更多的政府事后掠夺的威胁,于是更有动机使企业变得不透明以保护自己的产权不受侵害.实证检验发现,与“原生式”民营企业相比,国有转制民营企业的会计盈余信息含量显著较低,股价同步性显著较高,且上述差异在制度环境差的地区更加显著.这些实证结果表明,产权保护确实会影响民营企业的信息透明度.在产权保护不力的情况下,民营企业降低信息透明度是其实施自我保护的一种重要方式.
  • 摘要:内部控制指数是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数量化表现,能够包含并释放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信息,有助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判断与决策.本文主要对2009年内部控制指数的经济后果性进行研究,从审计收费与审计意见两个角度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审计收费与内部控制指数成正比,审计意见与内部控制指数成反比.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摘要:本文以复杂系统与内部控制相关理论为基石,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应用指引为政策依据,将企业内部控制视为一个复杂系统,对其非线性、适应性、无标度性、随意攻击鲁棒性与蓄意攻击脆弱性等特性进行描述,进而从复杂系统视角揭示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内部相互掣肘、互相制衡的作用机理与动态过程,为科学评价内部控制运行效果、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增强企业风险防范能力提供崭新思路,也为贯彻落实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相关政策提供有益素材,更为全面提升我国企业管理水平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 摘要:审计合谋和财务报告舞弊之间存在共生现象,为我们研究高管激励和审计人员激励间的联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本文通过选取沪深A股2005-2009年发生审计合谋的88家上市公司和176家正常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高管薪酬和审计费用之间的联动关系,并阐述了高管薪酬与审计费用对审计合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管薪酬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存在紧密的经济联系;同时,高管薪酬激励的提高能够有效降低合谋发生的概率;而高管薪酬和审计费用的交互关系加剧了审计合谋的可能性.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揭示了审计合谋和财务舞弊行为频频发生并得不到有效遏制的原因.这也为政府部门在治理财务舞弊和审计合谋的行为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切入点,也拓展了现有有关高管薪酬和审计费用的研究视角.
  • 摘要:在对独立审计行业监管进行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针对我国以政府行政监管为主导的模式建立了较系统的研究框架.通过构建政府机构和独立审计机构的博弈模型,讨论了监管博弈的均衡条件、独立审计机构舞弊概率和政府机构采取普通监管概率对均衡的影响,并通过模型将问题归结到监管成本、舞弊审计额外收益、舞弊审计被发现和未发现的效用与损失、舞弊审计罚金等,进而根据模型提出了提高独立审计机构审计质量、降低监管成本、增大监管效用的建议与方案.
  • 摘要:本文基于综合收益列报的国际背景及我国综合收益列报的引入和发展变化,对我国综合收益列报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完善综合收益列报的政策性建议.本文研究认为:在报表附注中披露“其他综合收益”明细构成项目,增加了信息解析成本,弱化了收益结构信息的传递;目前会计准则尚未从根本上解决“净利润”和“其他综合收益”的本质区别;在资产负债表中通过“资本公积”项目列报其他综合收益信息,会混淆“资本投入”和“价值创造”,也不利于报表间勾稽关系的清晰性.
  • 摘要: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为基础,构造一个制度协调理论架构来解释国有企业监督制度“稻草人”现象,并以这个理论架构来分析国有企业的几种主要监督制度的绩效.制度由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实施机制三要素构成,正式规则提供了一个意愿制度供给,而正式规则的执行才能产生实际制度供给,而制度的执行状况又是由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执行机制之间的协调决定的.制度要素不协调而造成的实际制度供给低于意愿制度供给是国有企业监督制度绩效不好的主要原因,这种不协调主要表现在实施机制缺乏.改进国有企业监督制度绩效的主要路径是通过实施机制改变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的成本收益.
  • 摘要: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但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具体作用机理和微观传导方式还缺乏深入研究,而这是作为逐利主体的企业所更关注的问题.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社会责任影响企业价值的作用机理与传导路径进行实证检验,发现社会责任各维度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是存在差异的,社会责任整体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不是直接表现为财务绩效的提高,而是通过企业信誉资本进行传导.
  • 摘要:信息披露制度是现代资本市场的核心制度,信息不对称导致了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委托代理问题.投资者将资金投入资本市场,形成了上市公司各种各样的融资结构.不同的投资者有不同的信息需求.不同的融资结构必然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产生重大影响.由于强制性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无法回避的,所以不同的融资结构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影响集中在自愿性信息披露领域.本文以交易费用理论、代理理论、信号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说论等作为理论支撑,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具体背景,从资产负债率、股权集中度等角度,研究融资结构对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的影响,提出假设.在实证研究过程中,结合研究问题的具体情况,构建了回归模型,并挑选了一些能有效描述融资结构特征的变量,检验了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特征与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的关系.研究表明:长期资本负债率、机构持股比重与自愿性信息披露显著的正相关;国有股比重与自愿性信息披露则显著的负相关,但并没有发现资产负债率、短期债务率和股权集中度对自愿信息披露水平有显著影响.最后,本文提出了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提升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的政策性建议.
  • 摘要:企业会计准则《CAS6-无形资产》所涉及内部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按税法规定可以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从财税角度看既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又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和盈利能力.从会计角度看该税收政策实施需要会计核算的配合,同时形成了两者(会计与税法)的“差异”;它既影响资产负债,又影响损益.本文从多视角分析了企业进行研究开发费税收筹划的可能性与注意事项,试图推动企业用好这一税收优惠并不断创新发展.同时针对这一税收政策的会计影响进行分析,使其既能推动税收政策的实施,又将其对会计信息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最终达到“双赢”的效果.
  • 摘要:本文通过欧盟与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韩国和印度暂时性等效或等效协议的签订,分析了欧盟与上述六国的区域经济和政治合作,基于进出口贸易角度梳理了欧盟和六国经济利益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政治利益,探究了会计准则国际等效背后的国家利益,为我国会计准则国际等效过程中更好的维护国家利益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的参考.
  • 摘要:根据Yuthas (1997)提出的组织道德发展模型,以社会责任为主线,对组织道德发展与信息披露模式的关系提供说明性解释,明确信息披露决策过程中道德因素的作用机理.本文构建了一个包括前常规期、常规期、后常规期三个阶段的道德发展与信息披露模式的关系模型,每个阶段的组织道德特征决定了这个阶段信息披露决策的价值导向,进而形成特定的信息结构.本文的分析还表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信息披露决策都是由外部因素决定的,这说明外部环境的变化——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导向变化影响到组织的道德认知和信息披露.这个关系模型为从道德角度探讨信息披露模式形成的源动力提供了思路.
  • 摘要:现代的经济社会充满了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促使人们渴求真实可靠的信息以供决策.财务报告作为对外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综合性文件,其高质量对财务报告使用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阐述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意义入手,界定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相关概念,继而提出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理论框架.依据此理论框架,本文分析了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主体因素、目标和运行机制,其中,运行机制包括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标准、在评价标准基础上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指标体系的程序与方法以及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指数.目前,对于运行机制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我们将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 摘要:本文通过统计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重述的区域和行业分布的差异,重点研究了财务重述的行业传染效应及影响行业传染效应的因素.通过构建模型和运用面板回归分析,得出行业公司的资金营运能力是影响行业传染效应的门限因素.利用2003~2011年发生财务重述的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对影响资金营运能力的因素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发现重述的性质和公司的资本结构以及董事会特征是影响重述公司资金营运能力的主要因素.最后通过构建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对财务重述在不同区域和行业引发的行业传染效应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证实了财务重述对我国上市公司的传染效应具有区域差异和行业差异.
  • 摘要:本文基于并购和税收效应的相关理论,从并购过程角度将并购的税收效应分解为并购的税收动因效应、税收结构效应和税收整合效应,并以1994-2008年被并购股权的上市公司和2002-2008年并购其他公司股权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并购的税收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结果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存在较为明显的税收动因效应,表现在:并购发生前的盈利状况对上市公司发生并购和被并购的可能性有显著影响,盈利能力强的公司更有可能实施并购,而亏损的公司更有可能被并购,此外,被并购前的实际所得税率越低,被并购的可能性越大.实际所得税率可视为被并购公司各种抵扣、抵免、补亏和享受税收优惠的综合结果,说明上市公司并购存在利用目标公司可弥补的经营亏损和其他有利税收属性的动机.研究还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存在一定的税收结构效应,但是税收整合效应不明显,表现在:并购后并购公司的实际所得税率在并购当年和第二年下降明显,但在延长计算实际所得税率变化的时间区问后发现并购前后实际所得税率的变化与是否并购不存在统计上的相关性.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并为当前有关公司并购税制的政策导向提供了经验启示.
  • 摘要:本文探讨控股股东采用交叉持股方式控制企业(集团)所产生的“双刃剑效应”.公司交叉持股现象的存在有利于稳定公司经营权、防止公司问的恶意收购与兼并、降低交易成本并提高公司经营效率、互相抑制分红要求以增强资本的积聚、改善公司外部环境以减少和降低各种风险、资金筹措调度的弹性化.而其弊端也显而易见,其主要导致虚增公司资本、形成内部控制人问题并危及少数股东的权益、扭曲公司治理结构、影响证券市场的健康运行与发展、限制市场竞争并诱发垄断.世界各国对公司交叉持股现象进行了不同立法规定.借鉴国外成功作法,结合我国国情,建立和完善公司交叉持股制度,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本文建议我国应构建完备的制度体系对交叉持股进行规范,扬长避短,同时应建立国家大中型企业交叉持股数据库,为政府监控提供准确可靠的股权结构的数据.
  • 摘要:分析师盈余预测对公司行为具有约束力吗?本文利用中国资本市场数据,通过考察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准确性与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和会计业绩之间的关系,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分析师盈余预测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具有约束力,分析师预测越准确意味着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低;分析师盈余预测能够降低操纵性盈余进入报告业绩的程度,提高了会计盈余质量,并使会计盈余更能反映管理层的努力.我们的研究表明,分析师盈余预测对约束公司行为、促进管理层努力以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培育市场外部约束机制时,把分析师预测信息质量也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建设,可能更利于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 摘要:本文借鉴Public模型,选取94家房地产上市公司2011年的数据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法研究房地产行业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房地产行业中,智力资本与企业营运效率及企业价值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企业的智力资本中的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都对企业盈利能力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房地产公司股权的国有性质降低了人力资本对公司盈利能力的正面推动作用.
  • 摘要: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特别是管制理论和专用性投资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在我国资本市场发行管制特征下,企业对股票发行的重要中介组织-承销商的作用评价.借助上市公司再融资时是否选择IPO时期承销商为研究视角,本文发现影响再融资续聘承销商的因素一方面在于承销商IPO时期向管制部门“公关”的能力,“公关”能力越强,企业再融资时更容易续聘;另一方面在于承销商向企业做出的专用性投资的水平有关,表现在IPO与SEO之问问隔时间越短,企业SEO前承销商关联分析师跟踪越及时,企业再融资时更容易续聘承销商;进一步的,通过对企业再融资公告的事件研究发现,相对于承销商变更组,投资者对承销商续聘组反应更为负面,支持了承销商与企业的“串谋”效应.本文的经验研究可以帮我们理解在资本市场管制的制度背景下,财务中介组织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
  • 摘要: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需要相应信息披露制度的支持.本文以机构投资者为调查对象,调查分析投资者在柜台市场上投资决策的信息需求.问卷调查表是以层次性信息披露制度为基础,针对柜台市场的信息披露模式、信息披露的可靠性保证和信息披露内容设计的.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并结合海外柜台市场信息披露的经验和我国资本市场的现实基础,提出柜台市场信息披露制度构建的建设性意见.
  • 摘要:创业板又称二板市场,即第二股票交易市场,是指主板之外的专为暂时无法上市的中小企业和新兴公司提供融资途径和成长空间的证券交易市场,是对主板市场的有效补给,在资本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我国的创业板块从2009年开创之初在短短的两三年飞速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中重要的角色.本文选取创业板这一板块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结合创业板自身特点,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及其动因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有利.
  • 摘要:本文在剩余收入模型评估企业价值的基础上,引入表示市场时机和企业成长性的两个新指标,从企业直接融资选择的角度考察了市账比在我国企业中的真实含义、成长性和市场时机对财务杠杆的影响.我们发现,市账比更多的是表示公司成长性而不是市场时机;市场时机理论对中国企业的融资行为缺乏解释力,这可能与我国的金融环境限制了企业抓住市场时机的能力有关;另外也发现,平均意义上,企业不会主动的发行权益或债务调整到企业的目标财务杠杆.
  • 摘要:本文以我国前10大证券机构发布的2010年上市公司盈余预测结果为基础,根据盈余预测误差的大小将样本公司划分为四类,然后分别研究每一类样本公司是否会为了迎合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而进行盈余调整以及调整的方向和程度.结果表明,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误差在0%~20%范围内的公司、大于20%的公司以及在-20%~0%范围内的公司都会为了迎合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而调增了实际盈余,且盈余预测误差在0%~20%范围内的公司比盈余预测误差大于20%的公司和盈余预测误差在-20%~0%范围内的公司调增实际盈余的程度都大;而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误差小于-20%范围内的公司,其调整实际盈余的行为则不显著.
  • 摘要:传统的投资观点认为,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越好,其市场回报越高,越具有投资价值.然而近年来有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稳定性会影响股票价格,进而影响投资者的股票收益.因此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稳定性和其股票收益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对于提高投资者股票投资的市场回报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选取2001年-2011年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分别设计2年(2004-2005年)、3年(2003-2005年)以及5年(2001-2005年)的组合形成期,根据形成期内的财务稳定性将样本公司分为稳定低增长、不稳定低增长、稳定高增长、不稳定高增长4类组合,观察其后6年(即2006年至2011年)股票持有收益率的变化.然后分类统计观察期(后6年内)的股票收益,结果发现:低增长组合公司的财务稳定性和股票收益之间存在着显著负向相关,而高增长组合公司的财务稳定性和股票收益之问的关系并不显著.研究结论希望能对投资者提高股票收益有所裨益.
  • 摘要:R&D投入以及知识产权是体现现代企业科研创新能力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本文揭示了两方主要发达国家及高新技术企业R&D的现状,重点分析了我国沪深两市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的R&D现状,并通过对我国典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状况的对比分析,进而,得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普遍R&D投入不足的研究结论.
  • 摘要:中国上市公司的普遍存在的过度投资行为,说明管理层对风险表现出明显的偏好,这与委托代理理论中的管理层风险厌恶假设相悖.本文基于公允价值在企业会计准则中被广泛应用的制度背景,把公司业绩按照风险程度以及与管理层的努力程度的关系分为营业业绩和风险业绩,并比较分析高管薪酬与不同风险业绩的敏感度,以期找到管理层风险偏好现象在中国的解释.我们以2007-2010年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1380个样本为研究对象,选取公司业绩中的营业利润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分析高管薪酬与营业业绩和风险业绩的粘性特征.我们发现,高管薪酬与业绩存在粘性,而且该粘性特征在地方控股企业明显高于中央控股企业,而民营企业的高管薪酬粘性特征较弱.我们还进一步发现,高管薪酬与营业业绩的粘性较弱,而与风险业绩存在较为明显的粘性特征.高管薪酬与风险业绩的粘性特征在地方控股企业中显著高于中央控股企业.
  • 摘要:本文利用中国上市公司1998~2010年季度数据,基于8种不同目标资本结构的替代变量,从实际资本结构偏离目标资本结构程度以及资本结构动态调整速度两个方面,分析货币政策对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影响,以及企业性质、融资约束对货币政策与资本结构调整相关性的增量影响.研究发现:货币政策对企业实际资本结构偏离目标资本结构程度有重要影响,而企业性质会扭曲这种影响.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下,国有企业向下偏离目标资本结构的程度小于民营企业,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国有企业向上偏离目标资本结构的程度大于民营企业.进一步,我们还发现融资约束会使货币政策对民营企业的资本结构调整产生增量影响,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下,无融资约束的民营企业向下偏离目标资本结构的程度小于有融资约束的民营企业;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无约束的民营企业向上偏离目标资本结构的程度大于有融资约束的民营企业.在货币政策与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关系方面,仅发现趋向和背离目标水平调整资本结构均是公司常见的行为,而且过度调整的比重较高.
  • 摘要:本文在讨论公司治理、企业风险、财务困境三者之问关系的基础上,根据资产负债表模型,从企业杠杆入手,对企业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价,结合企业风险(以杠杆系数计量)对企业财务困境进行预警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可通过企业杠杆值域及其变动情况的监控对企业财务困境进行预警分析;(2)公司治理缺陷是导致企业财务困境的深层次原因;(3)风险管理失败是导致企业财务困境的直接原因.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一是针对股权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的构建和完善;二是基于战略高度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推行,企业应通过审慎市场调研,增强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同时也应结合全面预算管理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和融资进度;三是结合企业杠杆的财务困境预警机制的建立.
  •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价值相关性问题,通过建立资产计量模型和研究文献推导研究假说,运用我国上市公司A股数据验证模型结论,通过控制净资产和盈余信息,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金融资产具有增量的信息含量.但三类金融资产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同股价显著相关,而持有至到期投资同股价不相关.本文的研究结论与资产计量模型基本吻合,提供了合同结构中的权利计量差异影响投资者决策行为的证据.
  • 摘要: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与列报等问题是会计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通过对环境资产的性质分析,认为环境资产是一种特殊资产,既包括有形资产,还包括无形资产,因此其计量和列报都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本文详细了分析了其确认、计量和列报等问题,尤其是针对不同的情况给出了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
  • 摘要:随着绿色经济逐渐成为全球发展的趋势,环境问题已经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对企业的各项决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出于战略考虑还是出于被动接受,企业需要进行绿色投资,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驱动企业绿色投资,本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竞争机制、环境规制机制和环境伦理机制是企业绿色投资的主要驱动机制.本文进一步将机制背后的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绿色投资产生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政府、环境利益集团、出资者、高层管理人员的态度对企业绿色投资存在显著的影响.
  • 摘要:财务契约理论关于清算价值、再谈判和控制权配置问题的研究,对信贷融资关系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资产抵押是保护债权人利益的一种机制,但抵押资产的清算价值受其专用性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设计抵押条款时应予充分考虑.债务重组(再谈判)是控制权和收益权向债务人转移以获得帕累托改进的一种机制,但是债权人对策略性违约进行惩罚的需求冲淡了这一机制的作用.债权人能够运用限制条款持续地影响企业决策,甚至在企业财务危机和破产程序中夺取整个企业的控制权.这种控制权转移是信贷契约治理代理问题的主要机制.当然,任何治理机制都是双刃剑,最优契约需要权衡约束机会主义行为的利益和导致企业无效决策的成本.
  • 摘要:近年来随着基金数量的增加和竞争加剧,我国基金行业锦标赛具备发挥激励作用的条件.期中业绩排名将影响基金经理的心理,从而投资行为.竞赛年度中的业绩排名对输赢家的投资风格改变是否产生显著影响?本文以股票型和混合型开放式基金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发现输赢中各组基金的投资风格改变方向一致,而羊群效应是导致基金投资风格不稳定的主要原因.输赢家的投资风格改变从程度上看存在显著差异,存在锦标赛效应.而且,锦标赛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影响,输家的年末业绩排名百分位大幅提升,赢家则有近似幅度的下滑.基金投资风格的改变对选股能力和期末业绩排名变动都产生了显著影响.基金在竞赛年度前后半年投资风格的改变引起了市场反应,投资者的申赎决策将考虑基金竞赛前后的投资风格改变.
  • 摘要: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研发决策有没有影响?有什么影响?该文以行为公司金融理论为基础,以2007-2009年披露了研发支出金额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了上市公司总经理过度自信与研发支出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总经理过度自信与研发支出显著正相关,总经理过度自信程度越高,企业研发支出越多.
  • 摘要:以往独立董事治理行为的有效性研究过于关注独立董事的属性特征,使得结论互相矛盾,更有甚者认为独立董事只是“花瓶”.本文则从独立董事所处董事网络的位置特征出发,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衡量了独立董事在整个董事网络中位置的差别及其对降低代理成本和提高代理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公司独立董事网络中心度越高,管理层-股东的第一类代理问题及大股东-中小股东的第二类代理问题都越低,但公司的产权背景会削弱这种作用的发挥;进一步地,独立董事网络中心度越高,公司资产运营越有效率,即代理效率也越高.结论表明独立董事并不都是“花瓶”,不同董事网络背景的独立董事治理行为是有差异的,社会网络视角是区分独立董事治理行为的有效手段,这为“独立董事作用之谜”的解决提供了经验证据.
  • 摘要:本文以2007-2010年度A股主板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按照非效率投资形成的内在机理对其进行分类的基础上,研究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非效率投资的抑制作用.研究发现,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能够抑制公司的非效率投资,公司治理能够有效抑制体制性非效率投资(国有企业的过度投资和民营企业的投资不足),内部控制能够有效抑制技术性非效率投资(国有企业的投资不足和民营企业的过度投资).本文还进一步理清了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发现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在抑制非效率投资中的分工与相机替代效应.
  • 摘要:上市公司股东及董事会的盈余管理策略对股东权益价值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议题.本文通过构造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进行理论解释,讨论股东权益价值与盈余管理策略选择之间动态关系,揭示关于委托代理双方行为策略选择的细致结论.本文研究表明,增加监管需要更加全面审慎权衡考虑带来的成本效益;若发现企业存在明显的“真实盈余管理”迹象,其很大概率也存在灰色“应计盈余管理”行为.
  • 摘要:自由现金流量已成为影响企业财务政策的重要因素,在理论上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与自由现金流量密切相关.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以现金股利为冈变量的模型,选取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后三年的样本数据,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探讨上市公司自由现金流量与现金股利政策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仍然呈现一定的消极特点,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现金股利与自由现金流量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这与自由现金流量理论是一致的,表明现金股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代理成本.
  • 摘要:本文以中国证券市场2006年至2008年成功进行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定向增发市场效应在牛市、熊市中的异化现象.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短期公告效应为正,但长期市场股价效应为负.发行对象对市场效应的影响并不显著,市场行情是影响市场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熊市行情下定向增发短期公告效应和长期市场股价效应均明显好于牛市行情下定向增发短期公告效应和长期市场股价效应.同时研究也揭示了我国定向增发市场的投机心理重于投资意识以及我国证券市场存在一种自我矫正能力.
  • 摘要:本文以我国创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深市创业板公司样本数据,在实证检验创业企业R&D投资与融资结构相互关系基础上,重点实证研究了创业企业人力资本特征对R&D投资与融资结构相互关系的影响程度.为完善我国创业企业治理,加强高管及核心技术人员队伍建设,规范R&D投资行为和优化融资结构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目前,公司通过互联网披露公司报告已是资本市场的普遍现象.那么,互联网公司报告的信息含量与经济后果如何?它能否提升公司价值?本文以201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网站披露为样本,研究互联网公司报告的信息含量,检验其是否会对公司价值产生影响.我们采用内容分析法构建互联网公司报告信息披露指标体系,以此衡量披露水平,并以托宾Q值衡量公司价值.结果表明,在控制公司规模、资本结构、股权集中度及公司风险等因素后,互联网公司报告与公司价值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 摘要:本文选取了我国沪深股市2006-2010年间5928个样本,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回归分析,首先对高管薪酬和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然后对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管薪酬与国有股比例、股权集中度、公司业绩、公司成长性等变量存在显著的关系.并且发现非国有企业的薪酬业绩敏感性高于国有企业,独立董事占比较高的公司薪酬业绩敏感性高于独立董事占比较低的公司.
  • 摘要:论文基于我国证券市场违规监管制度背景,选择了2006~2008年发生违规行为55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以公司是否ST将上市公司区分为声誉好、声誉差两类,利用配对控制样本对信息披露、虚假陈述、交易、内部治理和内幕交易五类违规行为的上市公司市场反映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1)被证监会出具违规公告,意味着上市公司声誉的缺失,由此导致上市公司在处罚公告的前后短期区间内超额收益率显著小于零,声誉机制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监管显著有效;(2)受到罚款类的和发生交易违规的上市公司市场反映显著.
  • 摘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上市公司高管薪酬问题一直是社会舆论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委托代理理论的逐渐深化,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对管理层进行股权激励,以解决管理层与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冲突.高管薪酬的支付是否能为企业带来相应的业绩?管理层持股是否有助于实现公司价值?管理层持股与公司业绩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本文以201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了高管薪酬、管理层持股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情况.最终得到结论:2011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管理层持股比例都与公司业绩呈显著正相关.并且还发现高管薪酬对于提高公司业绩的作用较为有限,而进行股权激励会在一定范围内对公司业绩产生较为积极的影响.但管理层持股的激励方式有赖于高管薪酬的保障,因此两者应当适当配合.笔者认为上市公司在薪酬形式上应当更加多样化,让管理者在关注公司财务业绩的同时关注公司的市场价值.
  • 摘要:负债融资是企业经营决策的主要内容,目前许多学者通过股权结构等企业特征,考察了股东、债权人、管理层等之间的利益冲突如何影响企业的负债行为.但这些研究往往以第一类代理问题为研究框架,而本文主要是在第二类代理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和研究终极控制权和成长性对企业负债水平的影响,以此来分析股东之间利益冲突、股东与债权人之间利益冲突分别对企业负债水平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和研究终极控制权与成长性的交互作用对企业负债水平的影响,从而尝试性地回答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利益冲突、股东与债权人利益冲突并存的情况下,控股股东、中小股东和债权人三者之间如何合作或博弈并影响企业的负债水平.研究结果显示:终极控制人的超额控制权具有隧道效应,会显著提高企业负债水平,而企业成长性与负债水平显著负相关:但企业成长性与超额控制权交互项与负债水平显著负相关,说明超额控制权利用负债融资进行攫取行为受制于企业成长性特征,超额控制权的隧道效应随成长性的提高而降低.
  • 摘要:本文系统地回顾了国内外关于机构投资者公司治理角色甄别的研究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国内外文献进行评述,探讨了关于机构投资者公司治理角色各派观点迥异的原因.应采用合理的方法对机构投资者进行类型划分,将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与其所处的制度背景联系起来,研究不同类型机构投资者在不同环境下对不同公司事件的影响,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甄别机构投资者的公司治理角色.
  • 摘要:近年来,强互惠理论日渐被用于研究制度变迁.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制度,其变迁可以纳入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中予以研究.本文在强互惠理论背景的基础上,运用博弈论解释了强互惠存在的原因及强互惠理论分析会计准则变迁的适用性,为会计准则变迁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结论显示:会计准则变迁是自发演化与理性设计的统一,会计准则各关系人的自愿型强互惠促成了会计准则的自发演化,而政府力量介入的政府型强互惠导致了会计准则理性设计式变迁.
  • 摘要:会计信息透明度是股票市场透明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透明度的会计信息可以降低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投资者的预期风险,引导投资者进行价值判断和理性决策,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会计准则趋同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提升会计信息透明度,但会计准则趋同究竟是否提升了会计信息透明度并没有得到检验.基于此,本文选择2007-2010年同时发行A股和H股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构建会计准则趋同指数,研究了会计准则趋同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会计准则趋同确实提升了会计信息透明度.这说明我国会计准则的改革是富有成效性的.
  • 摘要:围绕“物”为中心的传统管理会计将价值管理着眼于“物”成本的节约.这与经济形态转变带来的管理重心从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蜕变是相背离的.架构在行为科学基础上的价值形成逻辑的主线“价值—人的行为创造—人的动机—人的需求”,决定了“人的某种需求”与“企业价值的形成”建立起持续的直接关联,可以成为企业价值实现自驱动的关键.依据心理学、行为学观点推衍的跳闸理论表明,摒弃“物”本,构建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会计可以成为企业价值实现自驱动的关键机制,而这种机制安排应以“行为—价值”为内核.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建构以行为价值信息集成卡为中心,以分解系统、预算系统、人本机制与行为价值账户设置系统和考评助推系统为闭环结构的人本管理会计机制的框架.
  • 摘要:尽管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的趋同,但我国的会计教育模式与教学理念却未同步跟进.本文对国外会计教育目标与教学理念进行了介绍,对国际化背景下我国会计学科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整合思维”作为一种新型的思维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理性思考的态度和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有鉴于此,本文提出我国的会计学科教育改革应转变教育理念和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整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和实施举措,希望能对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的会计学科教育改革起到积极的作用.
  • 摘要: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将需要大量的会计人才,尤其是高水平高素质的会计专业研究生人才.作为培养专业研究生人才的各大高校,其目前的会计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有学术型和专业型(即MPAcc,简称会计硕士,本文所指全日制会计硕士)两种,本文主要从培养对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三个方面对这两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会计硕士培养模式中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 摘要:最近在信息,检测,数据挖掘,风险,技术安全方面产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基于会计舞弊识别的数据挖掘.由于一些数据挖掘算法(回归分析,神经网络,决策树,贝叶斯和堆栈变量方法学,综合财务比率、学习机制)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就可以利用这些算法从大量的舞弊性财务报告(FFS)中提取相关知识.由于会计舞弊识别还很不成熟,所以人们经常提出一些问题.例如:(1)怎样利用上述算法完成识别?(2)怎样从舞弊识别角度来理解和划分这些算法?(3)这些算法是否需要特定的数据?(4)哪些识别方法已经被使用?(5)那种算法是最为常用的?为回答这些问题,本文对这方面的文献进行了全面回顾,而后提出了一般的会计舞弊识别的框架和分类图,并用这个框架和分类图来指导研究.将不同技术或算法在文献中出现的次数计入表格,并且对此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指导意见.
  • 摘要: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以权益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公司价值管理模式(VBM),由最初以资本主导型管理(以战略选择—资本运营与并购策略—权益价值估价与增值为主线),逐渐地演变为产业经营主导型管理(从战略选择—组织内部价值链分析及流程再造—组织间多赢合作与组织内管理整合为主线).在进行基于企业价值链延伸的管理过程中,如何使企业在统一的价值流程框架之下产生协同效应,以达到资源整合与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是每一个企业家所面临的问题.深南电路的是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典型代表,其从客户价值导向的研发——生产精益管理——客户价值引导----柔性组织管理进行了以价值链成本管理为基础的整合,使企业成功的抵御经济危机,业绩大幅度提升,其价值链成本管理经验值得其它企业学习和借鉴.
  • 摘要:关于胜任特征的研究一直是人力资源领域研究和应用的热点,面对我国会计人员数量众多但高级会计人才短缺,且国内会计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跟不上市场需求这一现实,本文试图构建基于胜任特征的会计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型,为培养出“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并最终成为绩效卓越的会计人员”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会计人员自身的职业规划发展提供借鉴.
  • 摘要:八十年代末,西方国家开始研究作业成本法,九十年代以来,国际上先进的制造企业首先开始接受并运用到生产当中.现在,作业成本法的基本观念已经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外制造企业中,但它在我国的企业中应用却比较落后,本文从作业成本法国内外研究情况、我国连锁餐饮业现状作业成本法应用的一般条件与具体实施过程,论证了我国制造企业实行作业成本法是必要且可行的.
  • 摘要:本论文的研究目标是研究有哪些因素影响管理会计制度化过程,并且这些因素对管理会计制度化过程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从而分析管理会计变革制度化过程是如何实现的.我国引进的管理会计方法很多,本研究以在我国应用比较广泛的作业成本法为中心进行研究.通过以我国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制造企业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从而分析影响作业成本法制度化过程的因素.对于同一制度化过程阶段,各因素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并不是所有的因素都会对每个制度化过程阶段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所以,企业在进行管理会计变革的过程中,在制度化过程的每个阶段都要根据具体情况,有侧重点的加强能够积极影响变革实现的因素.
  • 摘要:本文以考察会计产权思想入手,详细梳理了产权会计的发展变化过程.从产权发展过程来看,社会经济的核心要素的变化从最初的本金,到“资本革命”的爆发,资本由单一资本变为多元化资本,企业从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转变为价值最大化,从价值分配到价值分享,并最终彻底发挥产权激励的效果.这个发展演化过程,一直受到“资本观”的影响.在这种逻辑思路下,包括人本会计在内的以“产权为本”的思想及其行为的演化如果推向极端,会出现自然资源放纵使用造成消耗失控,人力资源膨胀和综合素质下降与消耗失控造成的生态环境的恶化.价值创造,是会计自身发展难以回避的重要问题.文章认为,合理有效的引导企业价值创造,达到社会、企业可持续发展,塑造人权会计,是会计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下,在以人为本和和谐社会理念的影响下,树立正确的主导价值观,将有助于我们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会计.
  • 摘要:本文以2004-2010年的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高管具有的银行关系和公司的银行借款可得性、借款抵押要求以及借款成本等借款行为之问的相关性.本文的研究发现:(1)限定其他条件,民营上市公司高管具有的银行关系能够显著提高公司的银行借款率,且在市场化程度越低的地区,银行关系对借款可得性的影响更显著;(2)限定其他条件,民营上市公司高管具有的银行关系能够显著延长公司的银行借款期限,且相同条件下,具有银行关系的民营上市公司能够享受更低的银行借款抵押要求;(3)限定其他条件,民营上市公司高管具有的银行关系能够显著降低公司的借款成本.
  • 摘要:本文以2000-2010年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交易的地方国有上市公司和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地方政府财务困境程度的差异对地方国有上市公司投资支出的影响,并考察了企业纳税额的差异对地方政府财务困境与地方国有上市公司投资支出间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地方国有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程度与地方政府的财务困境正相关,并且地方国有上市公司较低的纳税额能够加重地方政府财务困境与企业过度投资问的正相关关系;地方国企投资不足的情况与以上情况相反,而在民营上市公司和中央国有上市公司中则不存在以上关系.最后,本文得出结论:地方政府出现财务困境时,地方政府有动机通过增加地方国企的投资支出来实现增加财政收入的目的,并且这种干预的动机和结果在对地方财政贡献越小的企业身上表现得越强烈.
  • 摘要: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我国政府补助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2000年之前为初创期,2001-2006年为发展期,2007年至今为趋同期.不同的发展阶段补助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不同.对比1995-2000年,2001-2006年补助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显著提高了;对比2001-2006年,2007-2010年补助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显著降低了;可能的原因是补助由自愿性变为强制性信息、由作为营业利润的组成部分变为营业外收入的组成部分、由在收益表中单独列示变为在附注中列示等等.2006年之后补助价值相关性的下降是对2001-2006年间高估补助信息的一种调整.分年的回归结果基本上支持上述结论.在趋同期,非国有、高科技企业的补助显著降低了股价:要求披露但没有披露补助明细公司的补助显著降低了股票回报率.这些结论对补助政策的改进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前对政府会计的研究远落后于企业会计方面研究.在治理的节点上,政府与企业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共性,进行利益相关者需求分析对整个政府会计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可以将公司治理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运用到政府的相关治理里面.本文在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提出六个方面的政府会计改革新航向,对政府会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根据能力要素法,我国政府绩效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要素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其中公共政策与法规知识、绩效评估与报告知识、会计财务与审计知识、公共管理与行政知识,以及预算理论与实务知识属于政府续效审计人员的核心专业知识;逻辑思维能力、决策分析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属于政府绩效审计人员的核心专业技能;独立公正、廉洁奉公、合格胜任、勤勉负责,以及职业谨慎属于政府绩效审计人员的核心专业品质.
  • 摘要:现有文献对审计师惩戒与审计定价之间关系的研究很不充分,且有限的研究并未获得一致的结论.从理论上说,审计师惩戒对审计定价具有双向影响:一方面,审计师受到惩戒将会降低外部对其审计质量的评价,从而迫使审计师降低审计收费;另一方面,在受到惩戒后,审计师可能提高其努力程度以降低审计失败的可能,从而导致审计成本以及审计收费的上升.本文利用中国证监会2008-2010年做出的关于会计师事务所的行政处罚决定,采用配对的方法,考察了审计师行政惩戒对审计定价的影响,结果发现,事务所在受到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后,其审计收费显著高于受处罚前.这表明,审计师在受处罚后可能会提高其努力程度以提高审计质量、重塑声誉,这将会提高审计成本并导致审计收费的相应提高.进一步研究表明,审计师受处罚后,其客户操控性应计的绝对值确实显著下降.研究还发现,若上市公司客户所在地区法律环境好,则审计师受处罚后审计定价有显著提升,而在法律环境差的地区,审计师受处罚后审计定价并不会显著提高.
  • 摘要:本文以2009年沪深两市的1355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上市公司审计费用与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之间关系.文章中利用回归模型,在控制了企业规模、企业经济业务复杂性、企业财务情况、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审计意见、会计事务所规模、上市公司所在地区经济水平等变量后,以深圳市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计算出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为基础,分析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审计费用与内部控制质量之间呈正“U”形关系.
  • 摘要:近几十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资本市场得到了极其迅速的发展,资本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由于资本的稀缺性导致资本配置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所谓资本配置,即企业将其资本在不同来源之间进行组合,在不同用途之间进行分配的过程. 在企业的筹资活动中,资本的配置主要解决资金来源结构的合理安排的问题;在企业投资活动中,资本的配置主要解决其资本的合理分配的问题.此外,在企业兼并与收购、企业破产与重整中,资本配置更多地表现为企业资本的再配置,而企业集团的资本配置则属于更广范围内的资本配置.而资本配置的问题中最受人重视的就是资本配置效率的问题,这是因为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意味着通过资本市场或公司组织结构完善而有效的运作机制,企业可以将有限的金融资本配置到高资本回报率的项目或公司,同时从低成本回报率的公司或投资项目中适时撤出.因此,资本配置是否有效能够极大的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状况,也会制约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所以如何提高公司资本配置效率,已经成为公司管理层面前的一大难题.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资本配置效率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研究取得了许多宝贵的成果,然而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公司治理的角度,如资本结构等,很少有学者基于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角度对资本配置效率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找到一条提高企业资本配置效率的新思路.由于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助于确保企业的各项政策和方针的顺利施行;有助于确保经济核算工作的正确性可靠性;有助于保护企业财产,使其完整,安全并得到有效运用;有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而即便具有完善的资本市场,已有的诸多研究也已经表明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等是影响企业资本配置效率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本文认为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资本配置效率,确保企业正常的经营发展.本文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资本配置效率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总结,然后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资本配置效率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内部控制有效性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机理.接着着重介绍了内部控制有效性以及资本配置效率的内涵和度量的方法,并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他们之间在不同的约束条件下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再次,本文以上海证券交易所2009-2010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内部控制有效性和资本配置效率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资本市场的现有条件下,有效地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资本配置效率.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了若干针对性的政策与建议,然后分析了本文研究的不足与缺陷,并展望了相关问题后续研究的方向.本文的分析遵循理论分析——实践验证——现状分析的思路,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资本配置效率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探索两者之间的深层联系,希望找到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企业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情况,进而找到一条提高企业资本配置效率,促进企业更好的经营发展的新道路,以此对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一份微薄的贡献.
  • 摘要:一直以来,会计协调文献的研究对象都基本限定于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而审计则被视为准则的一种执行机制,是一种鉴证服务.但无论会计发展史还是制度经济理论分析都显示,这一定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证据表明,审计不仅仅是一种执行机制,更应该被视为一个协调层级,尤其在会计国际协调背景下.
  • 摘要:近年来研究发现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有利于企业价值的提升,而内部控制作为风险管理的机制虽然能够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但是并没有文献讨论内部控制机制与公司治理机制如何交互作用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此外以前的研究多数是研究大型企业,而对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较为匮乏.本文着眼于此,研究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对于企业价值的影响,结果发现(1)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与企业价值正相关;(2)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与企业价值正相关;(3)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机制在对企业价值的作用机制上发挥互补作用.本研究建议中小企业应进一步加强公司治理机制建设,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 摘要:在演化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经营风险审计变迁的机理和路径如下:由成本压力和利润动机所引致的高度结构化的审计流程不再符合审计师的“满意”标准,引发了审计师对 于“新奇”的搜寻,选择机制最终选择经营风险审计;审计结构惯例的刚性和互动主体间的异质性构成的经营风险审计复制“壁垒”、以及市场选择机制和社会文化选择机制结果的不一致决定了复制路径的“曲折”.从表面上看,监管部门通过设计审计职业界遵循的规则所形成的人为秩序主导了经营风险审计变迁的内容,在其背后,实际上是经营风险审计内部规则的自发演化.
  • 摘要:随着新业务的拓展,注册会计师面临很多担忧和难题.通过分析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相关理论及其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影响,探讨注册会计师审计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程序和方法.
  • 摘要:在后危机时代,伴随着资产负债表衰退现象的逐渐显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将由追求利润最大化转为负债最小化,有效的营运资本管理对于企业修复资产负债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国企业的营运资本策略受到信贷规模约束、股权扩容规模约束、贷款利率以及股市收益率等宏观供给面因素的巨大影响.在这种背景下,针对目前国内学者对于营运资本管理的研究仍然从传统的资产负债表的角度着眼于企业的自身特征,忽视了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作为金融市场供给面因素的影响,本文站在管理资产负债表的视角下对营运资本管理的概念、内容和指标体系进行了新的定位;具体研究宏观因素如何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各个不同行业的营运资本管理,这对于我国企业在阴阳经济周期转化中如何优化营运资本管理,度过危机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 摘要:本文研究私人控股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监督和业绩指标质量对经理人激励的影响.具体地,以实际控制人兼任薪酬委员会委员与否来衡景实际控制人监督的力度,利用我国2005-2010年间私人控股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与实际控制人不兼任薪酬委员会委员的公司相比较,实际控制人以董事身份兼任薪酬委员会委员的公司中经理人薪酬-业绩敏感度更高,且这一关联关系只出现在业绩指标质最相对较高的公司中.本文的发现意味着,对于私人控股上市公司来说实际控制人通过直接参与薪酬委员会的运作可有效监督和改进经理人激励,同时该机制的效果依赖于公司业绩指标的质量,这为我国私人控股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正面治理作用提供了证据.本文的发现还意味着,在独立董事和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未得到很好解决之前,完全独立的薪酬委员会未必是最优的制度安排.
  • 摘要:本文主要从理论上分析市场监管对公司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影响.基于不同盈余管理方式对会计准则遵循程度的比较,本文分析了市场监管通过改变事前动机和事后监管影响了公司的盈余管理方式选择:较强的事前动机促使公司选择会计准则遵循度较低的盈余管理方式,但较强的事后监管会促使公司选择会计准则遵循度较高的盈余管理方式.本文认为,降低融资监管对会计盈余相关指标的依赖以及加强事后处罚力度是规范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方式.
  • 摘要:本文以股权分置改革为契机,在借鉴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理论发展趋势,分析股改对我国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以上证A股市场上有代表性的359只股票为例并结合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一系列的研究结论:股改前后25组合的回归方程的截距项全部为0,符合三因子模型的原假设,说明在股改前后三因子模型均能很好地解释股票组合收益率.同时相比股改前,股改后市场因子在解释股票组合超额收益率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规模因子和账市比因子的解释力度也有所增强,并且拟合优度R2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这都说明了股改确实有效提高了我国资本市场效率.
  • 摘要: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可以放松企业的融资约束,使企业更容易获得资金,但由于治理结构的不合理,股东与管理层之问的代理问题,使得企业出现盲目多元化、过度投资等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影响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放松融资约束功能的因素,如成员公司的治理情况、集团性质、集团控制结构、是否整体上市等等,厘清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放松融资约束与国有企业集团投资之间的关系.经过实证分析本文发现,国有集团控制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小于国有非集团控制公司的融资约束,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具有放松融资约束的功能.成员公司良好的治理情况、企业集团整体上市能使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放松融资约束的功能得到良好的发挥;相反,链条过长、控制公司数量过多的金字塔控股结构的国有企业集团会异化内部资本市场的功能.
  • 摘要:本文手工搜集了2006-2010年期问中国资本市场IPO公司董秘非正常离职的经验数据,实证研究了董秘非正常离职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业绩、市场业绩和违规概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董秘非正常离职的上市公司的会计业绩、市场业绩显著更低,违规概率显著更高.本文进一步发现,董秘的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越高、具有会计或投行背景,非正常离职的概率显著更高,而董秘持有公司股份越多,或董秘同时兼任公司高管,则非正常离职概率显著的更低.
  • 摘要:本文首先对审计师质量和资本结构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分析和总结,将理论分析关注在审计师质量的全面衡量指标的选择、资本结构影响冈素的研究以及我国制度背景下公司产权性质的划分几方面,为接下来的实证研究打好理论基础和变量准备.然后,用2004-2008年问沪深股市的上市公司为原始研究样本,结合相关控制变量,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研究发现:审计师质量与资本结构正相关,审计师质量越高,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和流动负债比率也越高;相对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审计师质量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在民营上市公司中更为显著.
  • 摘要:本文研究了公司的商业战略与其避税行为之间的关系。我们通过打分的万式设计于一个变量(STRATEGY)来反映样本公司的商业战略。我们利用这个分数将公司分为探索者和防御者。使用2003至2007年的数据,我们检验了样本公司商业战略和2个维度—实际税率(BOOKETR)和现金税收比率(CASHETR)代表的避税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较高的实际税率(BOOKETR)和现金税收比率(CASHETR)我们发现防御者(DEFEND)公司与探索者(PROSPECT)相比避税倾向更小。这些结论表明,虽然避税会为这些公司带来税收节约,但是避税带来的成本和不确定性超过了收益。同时本文发现,外部监管较强的环境中战略对避税行为的影响更显著,表明不同战略的企业对监管风险的敏感性不同。
  •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日益关注,监管部门陆续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关的政策和法规进行规范和引导,要求部分上市公司从2008年开始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本文从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角度,考察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是否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具体地,我们首先考察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分析师盈利预测准确性和预测分歧度的总体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越高,其分析师盈利预测误差越低,同时预测分歧度也较小.在尽可能控制内生性问题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地,我们考察了产权性质和治理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分析师盈利预测准确性的正面影响在民营企业及处于治理环境较好地区的公司更加明显.这些证据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为投资者提供了有用的信息,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同时,其作用还会受到公司的产权性质和所处地区的治理环境等制度因素的影响.
  • 摘要:本文从理论上详细分析了会计稳健性对投资者保护的作用及具体作用途径,并借用投资者保护的相关系数从实证上证明了会计稳健性与投资者保护程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为将来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实证证据和理论基础.
  • 摘要:本文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0年的数据,检验了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与公司业绩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公司相对没有披露的公司,业绩高;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越充分的公司,业绩越高.研究表明,是否披露以及充分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信息与公司业绩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