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解
逆解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223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仪表工业、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46083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物理教学、科学技术与工程、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四届现代切削与测量工程国际会议、全国印刷、包装机械凸轮、连杆机构学术研讨会暨第6届全国凸轮机构学术年会、2001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等;逆解的相关文献由575位作者贡献,包括居鹤华、田坤淼、郭鹏等。
逆解—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6083篇
占比:99.76%
总计:46196篇
逆解
-研究学者
- 居鹤华
- 田坤淼
- 郭鹏
- 李家晖
- 蒋梁中
- 周文
- 杨医华
- 刘永兴
- 史善爽
- 周向东
- 唐小琦
- 宋云涛
- 宋宝
- 张成
- 李阳
- 潘洪涛
- 熊宇
- 燕胜
- 王国栋
- 石宝钱
- 程勇
- 从永正
- 原新
- 夏桂华
- 常帅
- 张可强
- 张建法
- 张智
- 张江华
- 徐朋
- 朱齐丹
- 王柯赛
- 王梓豪
- 甘亚辉
- 葛展展
- 蔡成涛
- 郭爱华
- 都海波
- 钱蒋忠
- 陈义国
- 黎俊超
- 丁胜利
- 何志伟
- 何梦玲
- 何炳蔚
- 余一林
- 俞波
- 傅敏
- 兰孝文
- 刘会霞
-
-
胡旺宁
-
-
摘要:
对单平行四边形和双平行四边形两种构型码垛机器人作了运动学与静力学对比分析。首先建立单平行四边形码垛机器人的D-H连杆坐标系,并推导运动学正解和逆解表达式;接着分析了双平行四边形码垛机器人主平行四边形机构对各轴物理轴角的约束关系;然后在典型位姿下分别分析这两种构型码垛机器人各轴的静平衡力矩;最后通过实例计算和仿真验证,验证了所有分析的正确性。结果表明:这两种码垛机器人的运动学算法是一致的,只是轴角的表达形式不同;在典型位姿下,双平行四边形码垛机器人第2轴的静平衡力矩显著小于单平行四边形码垛机器人,但第3轴的静平衡力矩相差不大。
-
-
武明虎;
周喜悦;
庆毅辉;
胡胜;
刘聪
-
-
摘要:
为提高结构复杂、自由度较高机器人逆运动学求解的准确性,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自适应粒子群算法(IAPSO).首先,通过改进DH(Denavit-Hartenberg)参数法建立了6自由度臂型抓取机器人模型的运动学方程;其次,在已有粒子群算法的基础上,利用种群曼哈顿距离实时判定种群的进化状态,并根据进化状态的不同确定自适应学习因子,进而采用不同的位置与速度更新模式;最后,引入带惩罚因子的适应度函数对机器人模型进行单点与连续轨迹求逆解测试,得到误差不大于0.005 rad的关节输出.仿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运动学模型正确,改进的算法兼顾已有PSO算法求逆解的准确性、唯一性与快速性,同时具有更高的求解精度.
-
-
杨雨佳;
神显豪;
刘珊珊;
程日光
-
-
摘要:
为了有效提高机械手控制中逆向运动学求解的速度和准确度,提出一种基于极限学习机-入侵性杂草优化的机械手逆向运动学求解方法;建立工业六自由度机械手的正向运动学模型,并利用训练较快的极限学习机计算机械手关节角度向量,即输出机械手关节逆运动学初解;利用入侵性杂草优化算法对得到的初始逆解进行优化,取最小适应度时的杂草位置作为输出,以便得到最佳的逆向运动学求解.结果表明,相比于基于粒子群优化-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求解方法,所提出方法的机械手末端执行器的精度更高,平均计算时间仅为5.68 ms,实时性更好.
-
-
朱家乐;
吴功平;
蔡相男;
袁鑫
-
-
摘要:
针对长期暴露于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容易诱发各种故障的多分裂架空高压输电线路,以500kV四分裂线路为例,提出一种可行走于两上相线,且便于上下线的带电检修作业机器人机构构型方案及其虚拟样机.分析其行走状态,提出一种机器人行走姿态优化方法,即使用轮线力作为机器人行走姿态优劣判定的标准,建立机器人轮线力与机器人重心分布的特征关系数学模型;通过理论计算作业平台连杆关节参数对机器人重心分布特征关系的影响,提出一种求解机器人作业末端连杆关节参数逆解的算法,通过调整关节参数改变轮线力,使得机器人在线上时的行走姿态达到最优.
-
-
胡淼;
韩江桂;
郭文勇
-
-
摘要:
为了保证舰船在航率并提高其水下应急维修的自动化水平,根据某型维修对象船体的结构尺寸设计了一种固定式的水下机械臂载体结构,并对其进行极限环境荷载作用下的强度和刚度校核;利用解析法和数值法对载体结构末端的水下机械臂运动学逆解进行了计算和验证;搭建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模拟水下机械臂末端切割工具沿着舰船螺旋桨叶片运动,分析并验证水下机械臂的操控稳定性.结果表明:水下机械臂载体结构的强度和刚度均符合结构设计要求,可以输送并搭载水下机械臂及其辅助设备进行水下作业并保证其作业精度;机械臂末端到达目标位置的X向误差为0.5 mm,Y向误差为0.4 mm,Z向误差为0.8 mm,运动学模型及所求逆解正确;水下机械臂运动平稳,其末端作业工具到达预设位置的平均误差为0.49 mm,协调性和操控性较好.所设计的水下机械臂载体结构可以搭载机械臂实现预期的操作任务,操控稳定性较好.
-
-
胡淼;
韩江桂;
郭文勇
-
-
摘要:
为了保证舰船在航率并提高其水下应急维修的自动化水平,根据某型维修对象船体的结构尺寸设计了一种固定式的水下机械臂载体结构,并对其进行极限环境荷载作用下的强度和刚度校核;利用解析法和数值法对载体结构末端的水下机械臂运动学逆解进行了计算和验证;搭建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模拟水下机械臂末端切割工具沿着舰船螺旋桨叶片运动,分析并验证水下机械臂的操控稳定性。结果表明:水下机械臂载体结构的强度和刚度均符合结构设计要求,可以输送并搭载水下机械臂及其辅助设备进行水下作业并保证其作业精度;机械臂末端到达目标位置的X向误差为0.5 mm,Y向误差为0.4 mm,Z向误差为0.8 mm,运动学模型及所求逆解正确;水下机械臂运动平稳,其末端作业工具到达预设位置的平均误差为0.49 mm,协调性和操控性较好。所设计的水下机械臂载体结构可以搭载机械臂实现预期的操作任务,操控稳定性较好。
-
-
李一丹;
王明泉;
方子彬;
张浩杰;
程志勇
-
-
摘要:
骨外固定技术是治疗四肢畸形和肢体创伤等疑难骨科杂症常用方法.针对现有骨外固定架组件选择困难、操作复杂、可调节空间有限等问题,通过增加平连接片与Z形连接片对Taylor空间支架优化,提高了支架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利用6个位置参数建立运动学模型并求解正解、逆解,正解的条件数据与逆解的结果数据之间的相对误差小于0.01%,验证了运动学模型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此外,利用MATLAB对该骨外固定架的位置工作空间和方向工作空间进行了仿真,可帮助外科医生选择合适的骨架组件尺寸.运动学分析为该骨外固定架在骨科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
梅瑛;
许文文;
申登高
-
-
摘要:
为实现大型细长类整体结构件的多轴联动加工,提出了一种新型((3-RPR+R)&UPS)+P的5自由度混联机床机构,利用解析矢量法建立了该混联机床机构逆解运动学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运动影响系数法得到了其1阶、2阶运动影响系数矩阵,建立了更为完整的逆解运动学模型;运用Matlab对该混联机床机构逆解运动学模型进行求解,并利用Adams进行了仿真,其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建立的该混联机床机构逆解运动学模型的正确性。
-
-
吴亮;
李宪华
-
-
摘要:
针对七自由度机械臂运动学建模及运动学逆解求解问题,首先,基于SolidWorks建立七自由度模块化机械臂模型,采用旋量法建立机械臂正运动学方程。然后,采用矢量法和位姿分离法两者结合求解机械臂逆解。最后,在MATLAB软件编制逆解程序,得出机械臂8组逆解,将8组逆解代入正运动学方程,并在Robotics Toolbox中进行仿真,便可得到八组逆解的机械臂末端位姿。仿真结果验证了运动学建模的正确性,同时表明该逆解算法能够准确清晰表达八组逆解的几何意义,降低了运算过程,使机械臂逆解求解更加简明,为后续机械臂动力学研究和轨迹规划提供研究基础。
-
-
李宪华;
吕磊;
张雷刚;
宋韬
-
-
摘要:
机器人求逆解过程中主要采用D-H参数法和旋量法来建立机器人运动学模型.D-H参数法机器人运动学分析中应用较多,但由于D-H参数法需要在每个关节处建立坐标系,因此建模过程较为繁琐.旋量法中机器人各连杆坐标系相对于底座建立,建模较为方便并且几何意义更明确.基于旋量理论建立的机器人运动学模型,其逆解一般采用Paden-Kahan子问题方法进行求解.针对6R模块化机械臂,该机械臂后3个关节轴线相交于一点,基于旋量理论建立机械臂的运动学模型,利用几何关系与Paden-Kahan子问题,对该机械臂进行了逆运动学求解,得到了该机械臂的解析解.利用Matlab编制运动学算法程序,验证了逆解算法的正确性.
-
-
郝矿荣;
宁袆;
田勇
- 《2001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
| 2001年
-
摘要:
本文主要目的是探讨三个位移积的特性.众所周知,一般意义上的欧拉角(Euler)和布里安特(Briant)角通常用来描述机器人的旋转运动.然而,对于三个任意位移的积:R=RRR研究较少.应用李代数方法,本文证明了,任一位移R可以分解成三个位移的积的形式;并且给出了其逆解的解析解,这一结果为解决更复杂的运动学逆问题打下基础.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