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穿网络聚合物
互穿网络聚合物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252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2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1288478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河北工业大学学报、西安工业大学学报、精细石油化工进展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第5届海内外中华青年材料科学技术研讨会暨第13届全国青年材料科学技术研讨会、全国印染助剂行业研讨会暨江苏省印染助剂情报站第26届年会、2010年中国工程塑料复合材料技术研讨会等;互穿网络聚合物的相关文献由527位作者贡献,包括谭晓明、于法港、张田林等。
互穿网络聚合物—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288478篇
占比:99.99%
总计:1288609篇
互穿网络聚合物
-研究学者
- 谭晓明
- 于法港
- 张田林
- 耿耀宗
- 张源源
- 李坤
- 段景宽
- 王正建
- 王泽亚
- 石红娥
- 陈星月
- 陈熙
- 陈莉
- 马胜奎
- 台会文
- 张俐娜
- 江平开
- 耿奎士
- 俞建敏
- 冀运东
- 刘瑞来
- 刘魏征
- 卢永上
- 孔梅仙
- 孔淑玲
- 张冰冰
- 斯琴高娃
- 李善忠
- 李琳
- 杨文阁
- 王君
- 肖继君
- 薛甲
- 郝红
- 陈慧玲
- 麻金海
- 刘军
- 张巨生
- 张留成
- 彼得·克利福德·霍格森
- 李亚男
- 李国明
- 武维汀
- 王友平
- 王廷梅
- 王静媛
- 王齐华
- 等
- 胡运立
- 谢洪泉
-
-
-
方涛;
余欢;
张宇浩;
刘杰胜;
谭晓明
-
-
摘要:
蓖麻油聚氨酯互穿网络型聚合物(IPN)是一种性能优良的聚合物材料,被广泛应用在弹性体、涂料、粘接剂、地坪漆和封装复合材料等方面。近年来,科研工作者对IPN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本文从蓖麻油聚氨酯IPN研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制备方法、分类、动力学分析、结构、性能和应用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
-
-
李亚东;
雷冬;
江小梅;
邓瑾妮;
潘毅;
郑朝晖;
丁小斌
-
-
摘要:
以三联吡啶修饰聚己内酯(PCL-Tpy)、蒽修饰聚四氢呋喃(PTMEG-An)制备得到2种线型结构聚氨酯,混合后向其中先加入金属离子再施加紫外辐照形成热可逆的三联吡啶-金属离子配位键与光可逆的双蒽环加成2种交联,制备出双重可逆交联的动态互穿网络(IPN)聚氨酯,利用核磁共振与红外光谱对交联剂和预交联聚合物的化学结构进行表征。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与凝胶含量测试表明,蒽交联聚合物随辐照时间加长交联度增加;DSC的测试结果表明,Zn^(2+),Sn^(2+)与Ni^(2+)作为配位中心交联强度与可逆温度区间不同;IPN样品中两相均成形成了交联网络。表征结果表明,设计制备的该IPN样品结构在紫外光与热的多重刺激下分子结构可实现由线型到Semi-IPN以及IPN的可逆转变,两相交联性能容易调控。
-
-
刘燕妮;
程前;
王静;
张荣丽
-
-
摘要:
水凝胶具有物理性能可调、生物相容性高、具备刺激响应性等优点,是制备抗菌材料的理想选择。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可以被用于各种抗菌场景聚乙烯基咪唑(PVI)/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Am)互穿网络水凝胶,考察了溶剂、反应时间、引发剂用量等合成条件对于PVI产率的影响,考察了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单体含量等因素对PVI/PNIPAAm水凝胶成形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高溶剂量、延长反应时间、选择合适的引发剂比例能够提高PVI的产率;在制备水凝胶的过程中,引发剂、交联剂的比例越高,水凝胶凝固成形越快;NIPAAm单体含量越高,水凝胶凝固成形越慢且当单体比例过高时无法凝固。
-
-
-
-
梅晶;
刘改华;
张堃;
王丹;
袁新强
-
-
摘要:
目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是一种具有良好透光性、耐候性、电绝缘性和加工性能的高分子材料,但也存在脆性大、耐热性差、易黄变和表面易划伤等缺陷,因此通过形成具有互穿网络结构的PMMA来改善其缺陷,从而拓宽PMMA的应用领域。方法通过文献进行分析,详细阐述顺序型、同步型、Semi型、胶乳型、热塑型和纳米复合型的合成方式,并对具有互穿网络结构PMMA共混体系在导电、功能膜、阻尼、生物医学、涂料等领域的应用进行整理和综述。结论分析了目前互穿网络结构PMMA共混体系相关研究的不足,并提出PMMA在包装领域代替传统透明材料以及在高层建筑中代替钢化玻璃的应用展望。
-
-
-
董延茂1;
王诚1;
袁妍1;
赵丹2
-
-
摘要:
用可膨胀石墨(EG)/聚磷酸铵(APP)/氢氧化镁(MH)协同阻燃水发泡硬泡聚氨酯(RPUF),将环氧树脂(EP)与RPUF共混提高综合性能,用热重分析、氧指数(LOI)、红外等对RPUF进行了表征。EG/APP/MH阻燃体系具有良好的协同阻燃作用,显著提升了RPUF的阻燃性能,降低了阻燃剂对力学性能的影响。当EG∶APP∶MH配比为6∶2∶2,用量为20%时,LOI达到了34%,RPUF的力学性能、泡孔结构、热稳定性最优。环氧树脂提高了RPUF的力学性能、阻燃成炭性能,但增加了RPUF的密度。
-
-
-
段景宽;
江平开
-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2009年塑料助剂生产与应用技术信息交流会》
| 2009年
-
摘要:
采用新型脂环族环氧树脂(CER)、甲基六氢邻苯二甲酸酐(MeHHPA)和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TMPTMA)作为基础树脂制备了一种崭新的互穿网络聚合物。通过扫描电镜表征并证实了互穿网络聚合物的形成过程,研究发现由于TMPTMA的自由基聚合反应先于CER-MeHHPA的阳离子聚合反应,得到了一种分步互穿网络聚合物,分步互穿网络聚合物没有发生明显的微观相分离现象。另外,还着重考察了TMPTMA含量对CER/TMPTMA IPNs介电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TMPTMA含量的增加,互穿网络聚合物的介电常数有降低趋势,击穿强度逐渐增加,而互穿网络聚合物的介电损耗在低频下,逐渐降低,在高频下,逐渐增高。CER/TMPTMA IPNs的介电性能与其微观结构息息相关。
-
-
穆中国;
王源升
- 《2006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
| 2006年
-
摘要:
本文对聚氨酯/环氧梯度互穿网络聚合物力学性能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首先参照传统梯度IPNs的结构变化,采用一种新的数学模型描述梯度IPNs材料中梯度组分的分布,采用梯度因子和梯度层数控制梯度组分的分布,研究了梯度因子固定情况下,梯度IPNs力学性能的变化.首先依据数学模型计算得出制备梯度IPNs所需的原料用量.按实验计量加入原料,经适当的预处理后,将其迅速浇铸到预热的聚四氟乙烯模具中,分别在80°C和120°C条件下固化适当时间,即可制得IPNs.梯度IPNs的制法与普通IPNs类似,采用所设计的实验用量将原料逐层浇铸到聚四氟乙烯模具中,每浇铸一层材料的时间间隔是1h,待全部浇铸完毕后,分别在80°C和120°C条件下固化适当时间,即可制得梯度IPNs.利用上述方法分别合成质量比为3、梯度因子为1的3、5、7、9层梯度IPNs,然后对所制备材料的拉伸性能、弯曲性能以及冲击性能进行了研究.
-
-
-
-
-
傅晓平;
张秀蓉;
龙中俊;
陈永福;
钟军;
李岩
- 《第三届中国重庆涂料涂装学术大会》
| 2008年
-
摘要:
采用常温固化的高分子互穿网络体系,使硅烷组合液的分子交联和从本质上增强硅烷组合液抗水的特性,这种硅烷组合液可与由锌粉/片、环氧树脂、水、助剂组成的金属保护屏障乳化聚合物的分子间进行横错交联,改变它们的互穿网络聚合物的性能及微结构,明显地提高双组分水性环氧富锌硅烷金属重防腐涂料的防腐性能,这已通过与三个国家的四种溶剂型和水性金属防腐涂料的对比防腐性能检测得到印证。这种水性环氧富锌硅烷金属重防腐涂料每升的VOC值,不到欧盟新环保油漆、涂料要求的三分之一,也是绿色环保的工业涂料。
-
-
段景宽;
刘翔;
江平开
- 《2007年中国工程塑料复合材料技术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研究了以三官能团不饱和酯(TMPTMA)和脂肪族环氧树脂为基体的顺序互穿网络,并建立了这种互穿网络的形成机理模型.通过差示扫描量热(DSC)仪、转矩流变议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在线检测发现,三官能团的不饱和酯的自由基反应先于环氧树脂的开环加成反应,而先形成第一个交联网络结构,随后环氧树脂发生固化反应形成第二个交联网络结构.采用热失重分析仪表征了脂肪族环氧树脂/TMPMTA顺序互穿网络的耐热性能,实验结果发现,在TMPTMA含量为10份时,该互穿网络聚合物的耐热性能比纯环氧树脂的耐热性能有所提高,而TMPTMA用量超过20份后,此种互穿网络聚合物的耐热性能比纯环氧树脂的耐热性能有所降低.
-
-
胡运立;
邹传品;
苏醒;
陈荣虎;
邱志平;
徐标;
李亚男
- 《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第十三次年会》
| 2006年
-
摘要:
同步法合成了PU/EP IPN硬质泡沫.实验发现:与纯聚氨酯硬质泡沫相比,PU/EP IPN硬质泡沫的压缩强度和弯曲强度明显得到了增强,增强作用随材料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在PU/EP IPN硬质泡沫中,环氧树脂对材料的增强作用随含量增加先增后降,中间存在一个最大值,且最大增强值所需的环氧树脂含量与环氧树脂的环氧值呈正比关系.
-
-
黄茂福
- 《2004国际涂料应用和特种印花学术交流会》
| 2004年
-
摘要:
聚氨酯/丙烯酸酯互穿网络(IPN)粘合剂可以克服丙烯酸酯粘合剂的延伸性差、湿摩擦牢度低、易吸尘和粘搭性强的缺点.本文介绍了互穿网络(IPN)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涂料印花粘合剂的制备方法及其不同配比时,对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摩擦牢度、吸水性、吸灰尘性、皂洗牢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说明,IPN粘合剂是改进聚丙烯酸酯类粘合剂性能的十分有效的方法,比其相同组分时的混合物效果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