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边缘型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90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心理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956788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民康医学、临床精神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相关文献由178位作者贡献,包括童俊、肖泽萍、李江雪等。

边缘型人格障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8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56788 占比:99.99%

总计:956877篇

边缘型人格障碍—发文趋势图

边缘型人格障碍

-研究学者

  • 童俊
  • 肖泽萍
  • 李江雪
  • 杨帆
  • 王兰兰
  • 申荷永
  • 项锦晶
  • 刘惠群
  • 吴昱辰
  • 周华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琼; 陈珏
    • 摘要: 辩证行为治疗是一种综合性治疗方法,是目前唯一有实证支持的边缘型人格障碍治疗方法。近些年辩证行为治疗越来越多的用于进食障碍、心境障碍、物质滥用、应激相关障碍等领域。本文旨在对辩证行为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辩证行为治疗在我国的推广进行展望。
    • 韦晓亮; 张懿; 周武红; 史开天; 王亚平; 刘涛生
    • 摘要: 背景偏执型及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特殊的心理行为模式,给部队安全管理和工作开展带来了隐患,有必要调查青年官兵偏执型及边缘型人格状况,为开展心理干预提供依据。目的了解青年官兵偏执型及边缘型人格障碍分布并初步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由海军军医大学心理系主持调查,于2021年8-9月整群抽样选取1916名青年官兵为调查对象,完成一般情况调查表、人格诊断问卷(PDQ-4+)偏执和边缘分量表的填写,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参与测评人员平均年龄(25.6±5.1)岁,男性1837名,女性50名。本样本中偏执型人格障碍检出率为6.8%,边缘型人格障碍检出率为4.0%;单因素分析显示教育程度(χ^(2)=15.573,P=0.004)、父母关系(χ^(2)=32.628,P<0.001)、家庭经济(χ^(2)=21.297,P<0.001)是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敏感因素,父母关系(χ^(2)=63.507,P<0.001)、家庭经济(χ^(2)=15.857,P=0.003)、爱好特长(χ^(2)=5.051,P=0.025)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敏感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教育程度(P=0.033)、家庭经济(P=0.001)、父母关系(P<0.001)与偏执型人格相关,爱好特长(P=0.049)、父母关系(P<0.001)与边缘型人格相关。结论不良父母关系和家庭经济是两种类型人格障碍的共同风险因素。应对不同人格障碍特点的青年官兵开展针对性心理干预,以提升其心理健康状态。
    • 张瑞珂; 王玉秀
    • 摘要: 目的探索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理论在边缘型人格障碍住院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以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心身疾病科边缘型人格障碍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制定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20年度182例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精神专科护理常规及风险管理;选取2021年度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175例作为观察组,在实施精神专科护理常规及风险管理基础上,借鉴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的原理和步骤,组建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项目小组,制定工作计划,对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进行危害分析和护理风险评估、防控关键控制点,实施住院全周期护理安全管理。比较2组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干预效果。结果2组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住院前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率减少(P=0.001),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对身体伤害严重程度降低(P=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原理和步骤组建项目小组,对边缘型人格障碍住院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进行护理干预,有利于减少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率,降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对身体伤害严重程度,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 胡知仲; 胡茂荣; 陈锦源; 徐静; 庞吉尧
    • 摘要: 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以情绪调节、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冲动控制不稳定为主要特征,是一种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治疗难度大的精神障碍.该疾病治疗主要以心理治疗为主,但目前主流的心理治疗如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DBT)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更加方便有效的治疗方法.接纳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作为第三代认知疗法中的代表疗法,旨在使个体接纳无法避免的痛苦,发现自身价值所在并承诺行动,最终提高心理灵活性过上富有意义的生活.接纳承诺疗法目前已被应用在多种精神障碍的治疗中,且疗效显著.文章通过阐述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发病机制及接纳承诺疗法的理论模型,分别从接纳承诺疗法的病理模型和治疗模型分析了接纳承诺疗法干预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最后综述了近年来接纳承诺疗法治疗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研究结果,结果表明接纳承诺疗法为边缘型人格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希望的方法,但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明它在边缘型人格障碍群体中的使用及其具体的作用机制.
    • 李耀东; 张国富; 罗小年
    • 摘要: 一些发病率并不低的精神障碍在国内门诊却很少被诊断,比如边缘型人格障碍、人格解体/现实解体障碍、成人注意缺陷障碍及Asperger综合征等.本文简单介绍上述几类精神障碍,分析造成此现状的原因,希望引起医学教育和临床工作者的重视,降低因此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 葛未央; 周华斌; 胡明慧; 张文瑄; 吕晓丹; 张敏; 柳娜; 张宁
    • 摘要: 目的:探讨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SPD)共病边缘型人格障碍(BPD)的人口学及心理环境影响因素.方法:对1804名服刑人员使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PDQ-4)进行评估,筛选出反社会型、边缘型及共病人群,采用自编一般资料问卷、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儿童期虐待量表(CTQ-SF)、冲动性量表(BIS-11)、自杀意念量表(SIOSS)进行问卷调查.结果:ASPD共病BPD组在冲动性、儿童期虐待、焦虑、抑郁、自杀意念各个维度和因子的得分均高于ASPD组和BPD组,除儿童虐待中躯体虐待和性虐待外,其他维度和因子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或P<0.01).Logstic回归显示,情感忽视、抑郁、绝望对ASPD形成共病人格产生影响.结论:童年期情感忽视和情绪问题可能是ASPD患者发展成ASPD共病BPD患者的影响因素.
    • 摘要: 《童年期的认知问题与青少年期和成年早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关》《美国医学协会网络开放杂志》(JAMA Network Open)2021年4月英国伯明翰大学的一项研究考查发现,8岁时注意力持续时间不足的儿童在11〜12岁时更容易出现边缘型人格障碍,在17〜18岁时也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8岁时在抑制控制方面存在困难的儿童在17〜18岁时更容易出现精神疾病症状;10岁时工作记忆存在缺陷的儿童在22〜23岁时也更易罹患躁狂症。研究者认为,需要认真对待儿童的认知缺陷问题,预防策略的重点是尽可能减轻这些特定的认知问题,帮助这类儿童减少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出现相关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
    • 吴兰香
    • 摘要: 当代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短篇小说《与橱中人的对话》以第一人称口吻,讲述了一个"老婴儿"的悲剧故事.从残障研究的视角来看,他的不幸并非源于先天缺陷,而是家庭和社会共同影响的结果.就家庭层面而言,母亲一手营造的封闭性成长环境造成叙述者的"言语信息"和"态度"两种认知能力严重受损,产生心理障碍.就社会层面而言,在工作场所遭遇的"态度性"阻碍打击了他融入社会的信心,导致他更加畏惧人际交往,不敢正常参与社会生活.因为被社会边缘化,缺乏安全感,渴望变回婴儿的叙述者最后躲进衣橱不愿出来,成为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从"老婴儿"到"稻草人"再到"橱中人",小说揭示了残障背后的非个人因素,揭示了残障人士受限制、被排斥的社会境遇.
    • 袁珍; 王丽丽
    • 摘要: 目的 探讨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感知婚姻冲突、生命意义感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 于2017年6月-2020年12月在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和心理咨询门诊连续入组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的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90例作为研究组,连续入组某高校大一到大三学生90人作为对照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均接受儿童感知婚姻冲突量表(CPIC)和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修订版(MLQ-C)评定,研究组同时接受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评定.结果 研究组CPIC各因子评分及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63~3.728,P<0.05或0.01),MLQ-C各因子评分及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81~4.197,P<0.05或0.01).研究组CPIC各因子评分及总评分与SIOSS各因子评分及总评分均呈正相关(r=0.513~0.972,P均<0.01);MLQ-C各因子评分及总评分与SIOSS因子评分及总评分均呈负相关(r=-0.594~-0.237,P<0.05或0.01).CPIC冲突特征、威胁认知因子及MLQ-C拥有意义因子对自杀意念有预测作用(P均<0.05),可解释方差变异的59.0%.生命意义感在感知婚姻冲突和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124,P<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5.11%.结论 感知婚姻冲突、生命意义感是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自杀意念的预测因子,感知婚姻冲突可通过生命意义感间接影响自杀意念.
    • 唐为
    • 摘要: 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与情绪失调、情绪控制较弱和无法抑制的冲动攻击性有关[1]。此种人格障碍的患者常常会出现对愤怒线索的过激反应,从而进入持续不断的愤怒心境,并表现出攻击行为,即BPD的典型特征[2]。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