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情绪识别

情绪识别

情绪识别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530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心理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7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248331篇;相关期刊177种,包括人类工效学、现代特殊教育、中国特殊教育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十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2006和谐开发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会议、05中国儿童情绪能力发展论坛等;情绪识别的相关文献由1422位作者贡献,包括赵万云、不公告发明人、王健宗等。

情绪识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7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48331 占比:99.90%

总计:248584篇

情绪识别—发文趋势图

情绪识别

-研究学者

  • 赵万云
  • 不公告发明人
  • 王健宗
  • 李寿山
  • 吕宝粮
  • 周国栋
  • 张帆
  • 彭勇
  • 王清波
  • 王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晓丹; 杜金祥; 李涛; 佘翼翀; 赵瑞; 柯熙政; 康俊玮; 王舒仪
    • 摘要: 针对单一生理信号特征信息不足以及个体特异性与全局阈值不匹配导致的情绪识别正确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Relief F匹配多生理信号特征选择算法。通过小波包分解多生理信号并重构与情绪相关的6个波段,以及经验模态分解提取基于小波系数和重构信号本征模函数分量的8类特征;使用Relief F算法先获得优选特征组,再构建优化特征组权重获得全局最优匹配特征组,以及与其对应的匹配通道;并采用概率神经网络结合全局最优匹配特征组训练情绪分类模型。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好地对愉悦、愤怒、放松、悲伤4类情绪进行分类,其平均识别正确率分别为90.89%、85.39%、82.81%、87.56%,对比单一生理信号平均提升了1.76%,验证了此方法的有效性。
    • 李贤哲; 暴伟; 谢能刚
    • 摘要: 目的对多种情绪进行快速准确的识别,是目前脑机接口和情感计算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针对多情绪分类问题及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设计一种电影片段诱发实验,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9位被试不同情绪的脑电信号进行分析,以期能够快速准确识别不同被试的情绪状态。方法首先采用非侵入式脑电设备收集被试在恐惧、愤怒、悲伤和快乐4种情绪下的脑电信号,通过对信号进行降噪处理,使用时域、频域和非线性动力学的特征提取方法,共提取出15种不同的有效特征,并根据均方根特征和三维时域特征的散点图来验证4种情绪之间的区分性;最后以平均准确率作为分类识别的评价指标,应用K近邻算法对9位被试整体的脑电特征进行训练和分类。结果3种时域特征的识别率差异较大,一阶差分绝对值的均值特征平均准确率达到95%,其余时域特征分类效果一般;频域特征中使用Welch法得到Gamma频带特征识别效果最好,平均准确率超过95%;非线性动力学特征识别率较好,平均分类准确率都超过90%。结论利用Welch法得到的Gamma频带特征和一阶差分绝对值的均值作为最优特征,能够快速准确识别不同被试的情绪状态。
    • 李洁; 袁雪纯; 张千
    • 摘要: 目的为优化人与机器人动作情感交互方式,研究类人型机器人动作单模态情绪表达的可识别性,探究类人型机器人动作情绪识别的影响因素。方法以类人型机器人NAO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基于离散情绪模型,获取机器人NAO动作表达情绪的识别性、效价和唤醒度,研究类人型机器人动作的情绪识别性、效价和唤醒度,基于认知匹配理论研究类人型机器人动作与真人模拟动作、真人自然动作情绪表达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人类能够通过类人型机器人动作的单模态情绪表达,在不同情感语义上进行比较细腻的情绪识别,机器人形态及动作的幅度、速度、力量是情绪识别的影响因素。结论建立类人型机器人动作与情感语义、效价及唤醒度的关系模型,以及类人型机器人动作情绪能量图,为机器人情感表达和动作交互设计提供较为系统的参考模型。
    • 廖健熙; 吕勇; 王振宇; 赵凯
    • 摘要: 为了提高脑电情绪识别的准确率与效率,针对EEG信号数据冗余导致分类精确度低和效率低等不足,训练了一个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进行脑电情绪识别,利用采集到的脑电信号特征提取后进行测试,并与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K近邻(K-Nearest Neighbor,KNN)和logistic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RF识别分类的准确率达到97%以上,优于另外三种分类器,且平均每次训练RF用时521±10.3ms,预测用时仅为29.3±1.5ms,情绪识别效率较高,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应用价值。
    • 朱文慧; 陈高链; 王燕
    • 摘要: 监狱干警可以通过此系统来了解服刑人员的心理状态掌握服刑人员动态,更有效促进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开展。情绪识别技术通过对面部表情的嘴巴张开程度、眉毛上扬角度两项指标进行计算,从而分析服刑人员在生活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若出现异常则与已知身份数据库对比面部特征数据点确定其身份,将异常表情图像保存到异常情绪文件夹对应身份文件夹下。此系统通过python第三方库来完成情绪提取,情绪特征集描述、测试验证来完善。
    • 李景聪; 潘伟健; 林镇远; 陈希昶; 潘家辉
    • 摘要: 情绪是一种大脑产生的主观认知的概括。脑信号解码技术可以以一种较客观的方式来有效地研究人的情绪及其相关认知行为。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图注意力网络的脑电情绪识别方法 (multi-path graph attention networks, MPGAT),该方法通过对脑电信号通道建图,利用卷积层提取脑电信号的时域特征以及各频带的特征,使用图注意力网络进一步捕捉情绪脑电信号的局部特征以及各脑区之间的内在功能关系,进而构建出更好的脑电信号表征。MPGAT在SEED和SEED-Ⅳ数据集的跨被试情绪识别平均准确率分别为86.03%、72.71%,在DREAMER数据集的效价(valence)和唤醒(arousal)维度的跨被试平均准确率分别为76.35%和75.46%,达到并部分超过了目前最先进脑电情绪识别方法的性能。本文所提出的脑电信号处理方法有望为情绪认知科学研究与情绪脑机接口系统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 蔡靖; 周云鹏; 程晓宇; 辛佳雯; 孙慧慧
    •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情绪这一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从过去认为情绪来源于“心”逐渐发展到了当下普遍认为情绪来源于“脑”。针对脑电信号所具有的诸多特性,首先通过去除心电、肌电噪声,滤波提取脑电信号中的有用波段;再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算法(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EMD)对脑电信号进行特征提取,利用提取特征通过空间插值法绘制脑电地形图;接着利用LeNet-5算法开展具体情绪识别,并建立模型。最终通过不断地改进模型,显著提高了情绪识别准确率,准确率最高可达80.1%。
    • 王婷婷
    • 摘要: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将幼儿的情绪归属于健康领域下属的“身心状况”中,按照情绪的向度划分,有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个向度。目前国内外有关情绪研究的书籍和文献不胜枚举,积极情绪属于情绪研究的一部分,大部分的概念界定也有所雷同。但幼儿积极情绪体验这是一个崭新的词汇,本文将从情绪切入,对幼儿积极情绪体验的概念界定、研究主题进行归纳。在此基础上,分析探索“幼儿积极情绪体验”的研究趋势及空间,并提出本课题组的研究展望。
    • 王一岩; 郑永和
    • 摘要: 多模态数据融合旨在利用不同模态数据之间的信息互补机制提升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实现对学习主体和学习情境的精准刻画,进而还原教学过程全貌,挖掘深层次的教育规律,其已逐渐成为智能教育领域重要的技术方法和研究思想。智能教育领域常见的多模态数据类型包括外在行为表征数据、内在神经生理信息数据、人机交互数据以及学习情境感知数据。多模态数据的融合策略主要包括数据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在数据分析的不同阶段选取恰当的融合策略,可以提升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在智能教育领域,多模态数据融合主要应用在人机交互分析、学习者情绪识别、学习投入分析、学业表现预测、学习情境感知五个方面。充分发挥多模态数据在学习过程感知和建模中的核心作用,可以实现对学习过程的有效还原和对学习规律的科学解释。多模态数据融合充分体现了基于数据密集型科学的教育科学研究范式变革,未来应着力于面向多元学习主体和学习情境的全时空多维度数据采集、基于多模态数据融合的学习者认知发展规律研究、基于多模态数据感知与融合的智能教育产品研发以及多模态数据采集的技术伦理问题等四个方面,构建智能时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新样态。
    • 高越; 傅湘玲; 欧阳天雄; 陈松龄; 闫晨巍
    • 摘要: 随着人机交互在计算机辅助领域的快速发展,脑电信号已成为情绪识别的主要手段。与此同时,图网络因其对拓扑结构数据的优秀表征能力,逐渐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为进一步提升图网络对多通道脑电信号的表征性能,文中结合脑电信号的稀疏性、不频繁性等多种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时空自适应图卷积神经网络的脑电情绪识别方法(Self-Adaptive Brain Graph Convolutional Network with Spatiotemporal Attention,SABGCN-ST)。该方法通过引入时空注意力机制解决了情绪的稀疏性问题,并根据自适应学习的脑网络拓扑邻接矩阵,挖掘不同位置的电极通道之间的功能连接关系。最终模型基于图卷积操作进行图结构的特征学习,以实现对脑电信号的情绪预测。在DEAP和SEED两个脑电信号公开数据集上开展了大量实验,实验结果证明,SABGCN-ST相比基线模型在准确率上具有显著的优势,平均情绪识别准确率达到84.91%。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