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二维相关光谱

二维相关光谱

二维相关光谱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118篇,主要集中在化学、物理学、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675812篇;相关期刊33种,包括生态学报、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现代药物与临床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第四届全国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第十六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等;二维相关光谱的相关文献由389位作者贡献,包括孙素琴、陈义平、张汉辉等。

二维相关光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9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75812 占比:99.98%

总计:675916篇

二维相关光谱—发文趋势图

二维相关光谱

-研究学者

  • 孙素琴
  • 陈义平
  • 张汉辉
  • 徐怡庄
  • 周群
  • 孙燕琼
  • 徐可欣
  • 黄安民
  • 吴玉清
  • 吴瑾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彭严芳; 王君; 吴志生; 刘晓娜; 乔延江
    • 摘要: 采用二维相关光谱(2D-COS)技术,以氘代氯仿为溶剂,解析了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标准品的近红外光谱(NIR)。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二维相关切片谱在1600~1800,1900~2230和2300~2400 nm处有特征吸收,其中丹参酮ⅡA在1640和2140 nm处有不同于隐丹参酮的呋喃环双键一级倍频和组合频吸收,1696 nm为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分子中甲基伸缩振动二级倍频,1726和1740 nm处吸收为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环己烯亚甲基伸缩振动二级倍频,2146和2220 nm为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苯环C-C伸缩振动与C-H伸缩振动的组合频,2300~2400 nm处一系列峰为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甲基伸缩振动与弯曲振动组合频吸收。以丹参酮提取物为载体,以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光谱解析特征波段及组合间隔偏最小二乘(SiPLS)筛选特征波段分别建立偏最小二乘(PLS)定量模型,模型的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校正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of square error of calibration,RMSEC)和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均较小。结果表明,2D-COS技术解析特征波段与SiPLS波段筛选所建PLS模型均稳定。2D-COS技术使近红外定量模型更具解释性,可解析出结构差异特征吸收,同一波段可实现结构类似物的同时定量测定。
    • 潘红卫; 童文彬; 雷宏军; 杨光; 史利利
    • 摘要: 施用有机肥是改善土壤物理结构、提升土壤肥力、调控养分平衡的的有效手段之一,但目前有机肥施用对农田有机质和氮素演化的影响尚不清楚。研究了施入有机肥后土壤总有机碳(TOC)、可溶性有机碳(DOC)、无机氮含量的变化特征,并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分析了施加有机肥后土壤DOM光谱学特性的变化规律,结合PARAFAC分析法分析了施加有机肥后不同时期土壤水溶性有机物(DOM)各组分相对含量的变化,利用2D-COS技术分析各荧光组分随时间的变化顺序,此外采用典型相关度分析法研究了DOM各组分相对含量与土壤氮素的响应关系,以探究施入有机肥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素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加有机肥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和硝态氮含量,降低了铵态氮含量;(2)土壤DOM三维荧光光谱图出现了A峰(UV类腐殖酸)、M峰(UVA类腐殖酸)、T峰(类色氨酸),PARAFAC分析结果显示试验土壤DOM主要由陆地源类腐殖酸(C1)、典型类腐殖酸(C2)、类色氨酸(C3)组成。结果还显示,施加有机肥能提高土壤C1,C2和C3组分的相对含量,试验期间,施加有机肥处理后土壤C1,C2和C3组分的相对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第30 d达到最大值,不同荧光组分随时间的变动顺序一般表现为C1和C2组分先增加,然后C1和C2组合降解促进C3形成,为简便起见,可用C1(C2)↑→C3来描述。类腐殖酸变动幅度较大,施加有机肥对类腐殖酸促进作用更为显著;(3)施加有机肥能提高土壤的生物可利用性,降低土壤腐殖化程度。试验期间,施加有机肥后BIX值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第30 d达到最大值;HIX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第30 d达到最小值。BIX和HIX呈显著负相关(R~2=0.732);(4)C1,C2和C3相对含量与硝态氮呈正相关,与铵态氮呈负相关,且C1和C2组分的相对含量对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的影响较大。综上所述,合理施加有机肥可调控土壤有机质和氮素转化,减少农田面源污染。
    • 郝婕; 董福佳; 王松磊; 李亚蕾; 崔佳锐; 刘思佳; 吕钰
    • 摘要: 采用荧光高光谱成像技术对脐橙表面不同浓度毒死蜱和多菌灵进行判别。实验通过由氙灯光源激发的高光谱成像系统(392~998.2 nm)分别采集浓度为0,0.5,1,2 mg·kg^(-1)的毒死蜱和0,1,3,5 mg·kg^(-1)多菌灵的高光谱图像。使用ENVI软件获取样本的感兴趣区域(ROI);对原始光谱数据采用卷积平滑(SG)、标准正态标量变换(SNV)及一阶导数(FD)方法进行预处理;采用区间变量迭代空间收缩法(iVISSA)、无信息变量消除算法(UVE)和竞争性自适应加权算法(CARS)进行一次提取特征波长,二维相关光谱(2D-COS)方法进行二次提取特征波长。最后采用主成分分析与线性判别分析相结合算法(PCA-LDA)和偏最小二乘算法(PLS-DA)建立基于两次提取特征波长脐橙表面不同浓度毒死蜱和多菌灵残留的判别模型。将原始光谱数据与经过预处理的3种光谱数据进行建模分析,结果发现毒死蜱和多菌灵的光谱数据经过SG处理后模型效果最优。对经SG预处理后的毒死蜱光谱数据和多菌灵光谱数据进行特征波长一次提取,最佳特征波长分别为iVISSA法和CARS法,分别提取出26个和30个特征波长;再采用二维相关光谱(2D-COS)算法对这26个和30个特征波长进行二次提取,分别得到10个和12个特征波长。对一次提取特征波长和二次提取特征波长后的光谱数据分别建模。结果表明,对于不同浓度的毒死蜱,基于iVISSA-2D-COS建立的PCA-LDA模型判别效果最佳,其校正集与预测集判别正确率分别为98.61%和95.83%;对于不同浓度的多菌灵,基于CARS-2D-COS建立的PCA-LDA模型判别效果最佳,其校正集与预测集判别正确率分别为97.22%和95.83%,均高于全波段光谱数据模型和一次提取特征波长模型判别正确率,说明2D-COS可以捕捉可用的荧光光谱信息。该研究采用2D-COS对一次提取最优特征波长进行二次提取后建模,研究结果为脐橙表面不同浓度农药残留的快速无损判别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 李月; 刘贵珊; 樊奈昀; 何建国; 李燕; 孙有瑞; 蒲芳宁
    • 摘要: 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与二维相关光谱(2D-COS)结合化学计量学检测灵武长枣半纤维素含量。采用定量瘀伤装置获得0,Ⅰ,Ⅱ,Ⅲ,Ⅳ级瘀伤长枣模型,通过高光谱和分光光度计分别获得样品高光谱图像和半纤维素含量。蒙特卡洛异常值检测法剔除异常样本后,分别用随机划分法(RS),Kennard-Stone法(KS)、光谱-理化值共生距离法(SPXY)和3∶1比例法对样本集划分校正预测。采用基线校准(Baseline)、去趋势(De-trending)和标准化(Normalize)对长枣原始光谱预处理后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PLSR),优选最佳样本集划分及预处理方法。利用2D-COS将光谱信号扩展到第2维,在全光谱范围内寻找与半纤维素含量相关的敏感波段区间。采用竞争性自适应加权算法(CARS)、引导软收缩(BOSS)、区间变量迭代空间收缩方法(iVISSA)、变量组合集群分析法(VCPA)以及iVISSA+BOSS,iVISSA+CARS和iVISSA+VCPA方法在2D-COS敏感波段区间进行特征波长提取,并建立基于特征波长的PLSR模型。结果表明,样本集经3∶1划分和Baseline预处理后建立的基于全波段的PLSR模型最优,故最佳样本集划分方法为3∶1,预处理方法为Baseline,用于后续特征波长提取。通过2D-COS分析发现3个与半纤维素相关的自相关峰(401,641和752 nm);在2D-COS敏感区域(401~752 nm范围内),采用BOSS,CARS,iVISSA,VCPA,iVISS+BOSS,iVISS+CARS,iVISS+VCPA分别提取了14,26,39,12,15,22和11个对应的特征波长,占总波长的18.9%,35.1%,52.7%,16.2%,20.2%,29.7%和14.8%。对比2D-COS和特征波建立的PLSR模型,2D-COS+iVISSA-PLSR模型效果较好,其R^(2) C=0.7479,R^(2) P=0.6047,RMSEC=0.0438,RMSEP=0.0603。研究表明,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结合2D-COS可实现灵武长枣半纤维素含量的快速检测。
    • 刘玉丹; 谢鑫; 谢莉鸿; 田媛媛; 杨梦; 郭旭晶
    • 摘要: 采用荧光光谱、红外光谱、平行因子(PARAFAC)分析及二维相关光谱(2D-COS)分析来解释Fe(Ⅲ)与牛粪发酵DOM的络合异质性及机制.结果表明,PAFAFAC能够识别6个荧光组分,包括类蛋白(C2)、类富里酸(C1)、类腐殖酸(C4、C5)、类蛋白与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结合的荧光组分(C3、C6).2D-SYS-COS分析仅能识别类蛋白和类富里酸荧光物质,DOM中类蛋白荧光为主要的荧光组分.2D-COS分析表明,在334nm处的类富里酸荧光组分优先与Fe(Ⅲ)离子发生络合作用,络合次序为334nm→306nm.DOM中能够优先与Fe(Ⅲ)发生络合作用的为仲铵盐-NH2基团,各官能团组分与Fe(Ⅲ)发生络合作用次序为2265→2771→ 1528→ 1310→1805→1479cm-1.双对数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牛粪发酵沼液DOM能够与Fe(Ⅲ)形成高化学稳定性的络合物,其络合常数在4.34~7.03之间,研究结果能够为沼液施用土壤金属离子的形态分布和迁移转化提供理论指导.
    • 张强; 席北斗; 杨津津; 李绍康; 李翔; 赵昕宇
    • 摘要: 通过三维荧光平行因子分析(EEM-PARAFAC)和二维相关光谱(2DCOS)分析了富含木质纤维素类物料(果蔬废物和杂草废物)和富含木质素类物料(秸秆废物和园林修剪废物)堆肥形成的富里酸的结构和组成.结果显示,两类堆肥物料形成的富里酸结构差异显著.虽然两类物料的荧光组分含量及变化基本相似,但是特征官能团与其荧光组分的变化顺序却不同.富含木质纤维素类物料堆肥形成的富里酸中类酪氨酸和类色氨酸先于芳环形成,而富含木质素类物料堆肥形成的富里酸中芳环先于类酪氨酸和类色氨酸.并且,研究发现在堆肥高温期和腐熟期,富里酸的芳环含量在木质纤维类和木质类物料中分别增加了约10%和5%,脂肪族的含量分别下降了约10%和6%,说明堆肥过程中富里酸结构中脂肪族逐渐降解并伴随其芳香性逐渐增加;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类富里酸、脂肪族基团和羧基是富里酸中芳环形成的关键组分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明确堆肥过程中富里酸的形成提供理论基础.
    • 樊奈昀; 刘贵珊; 张晶晶; 张翀; 袁瑞瑞; 班晶晶
    • 摘要: 高光谱成像技术是一种将成像与光谱相结合的新型无损检测技术,属于间接分析方法;光谱模型的建立非常关键,需综合考察各建模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应用Box-Behnken法设计响应面试验优化冷鲜滩羊肉蛋白质含量的可见/近红外高光谱定量检测模型.使用可见/近红外高光谱成像系统采集冷鲜滩羊肉样本的高光谱图像,分析肉样反射光谱特性.采用二维相关光谱技术(2DCOS),以冷鲜滩羊肉中蛋白质含量为"外界扰动",研究扰动条件下光谱信号的动态变化,解析二维相关光谱谱图特征,寻找与微扰相关的敏感变量.分别采用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icative scatter correction,MSC)和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tandard normal-ized variate,SNV)提取有用信号,优化所选特征波段光谱质量.为实现数据快速降维,减少大量光谱数据处理负担,采用变量组合集群分析法(variable combination population analysis,VCPA)和应用竞争性自适应加权算法(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CARS)对2DCOS范围内特征波段进行二次优选.根据Design-Expert软件中Box-Behnken法设计响应面试验,以特征优选、光谱预处理及多元校正方法为考察因素,各因素中3种不同方法为水平,建立冷鲜滩羊肉蛋白质含量分析的优化检测体系.结果表明,波长473,679,734和814 nm处存在较强的自相关峰,473~814 nm范围内的特征波段为冷鲜滩羊肉蛋白质检测的敏感区域;MSC和SNV能够消除肉样自身散射作用的干扰,CARS和VCPA对特征波段进行二次优选,分别优选出了16和9个特征波长;各因素对蛋白质可见/近红外光谱模型预测性能的影响顺序为特征优选方法>预处理方法>多元校正方法,优选出2DCOS-SNV-LSSVM模型具有较高的运行速率和预测能力,其Rc=0.8588,RMSEC=0.0058;Rp=0.8604,RMSEP=0.0057.研究表明,Box-Behnken法在可见/近红外高光谱(400~1000 nm)建模参数优化选择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实现滩羊肉品质智能监控与质量安全快速无损分析,为分析对象光谱模型的优化及提高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提供理论参考.
    • 梅岸君; 李佳; 王长伟; 董鑫; 王丽丽; 王天瑛; 吕程序
    • 摘要: 土壤养分元素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上的谱峰多,为了探索适宜检测分析的氮、磷、钾养分元素谱峰,采集土壤样本188~ 981 nm范围内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开展二维相关分析.利用同步谱自动峰解析特征波长敏感性,通过同步谱和异步谱交叉峰解析特征波长间关系,结合能级比较特征波长激发难易.研究表明:498.174、499.101、499.948和500.717 nm谱线适用于氮元素分析;253.323、253.649 nm谱线适用于磷元素分析;766.414、769.970 nm谱线适用于钾元素分析.优选的谱线可为改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检测土壤养分效果提供理论支撑.
    • 李婉秋; 施暖暖; Marios Drosos; 李恋卿; 潘根兴
    • 摘要: 通过荧光猝灭滴定法探究玉米秸秆炭(MSB)、水稻秸秆炭(RSB)和花生秸秆炭(PSB)中DOM的光谱特征及其与Cu2+的络合机理.结果 表明:三种生物质炭的DOM均具有较高的亲水性和较低的芳香性,其中RSB-DOM的芳香性相对较强、分子量较大,但DOM含量低,PSB-DOM含量最高,芳香结构中含氧官能团较多.MSB和RSB-DOM中均含类富里酸组分C1和类腐殖酸组分C3、C4,RSB-DOM中还有类色氨酸组分C5,PSB-DOM则由两种类富里酸组分C1、C2和较长波长类腐殖酸组分C4组成,3种DOM均以类富里酸组分为主,占比达54.93%~86.29%.Cu2+与类腐殖酸组分的稳定常数(logKM)高于类富里酸组分,且类腐殖酸组分C4的络合能力(f)最强,类腐殖酸组分的logKM和f值总体上表现为:PSB-DOM>MSB-DOM>RSB-DOM.二维相关光谱分析发现,类富里酸组分对Cu2+最敏感,而Cu2+优先与类腐殖酸组分结合.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揭示生物质炭的DOM对Cu2+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
    • 白宗秀; 朱荣光; 王世昌; 郑敏冲; 顾剑峰; 崔晓敏; 张垚鑫
    • 摘要: 为了探讨快速无损检测羊肉糜中狐狸肉掺假含量的可行性,该研究利用高光谱技术结合特征变量筛选方法开展了其定量检测研究.利用遗传算法、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和二维相关光谱分析(Two-Dimensional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2D-COS)3种方法分别对代表性样品全部846个波长进行特征波长筛选,得到207、34和14个特征波长;基于全部波长和特征波长建立羊肉糜中狐狸肉掺假含量的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和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模型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全部波长和特征波长建立的SVR模型性能均优于PLSR模型.其中,利用2D-COS方法提取的14个特征波长建立的SVR模型(即2D-COS-SVR模型)性能最优,其预测集决定系数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928和3.00%,相对分析误差为4.85,表明高光谱结合2D-COS-SVR模型可以有效实现羊肉糜中狐狸肉掺假的定量检测.该研究结果为开发低成本肉类掺假检测系统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