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二维红外光谱

二维红外光谱

二维红外光谱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93篇,主要集中在化学、物理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656113篇;相关期刊38种,包括实验技术与管理、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材料导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十八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会议、2013春季国际PCB技术/信息论坛、首届全国中医药博士后论坛等;二维红外光谱的相关文献由257位作者贡献,包括于宏伟、王建平、常明等。

二维红外光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8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56113 占比:99.99%

总计:656197篇

二维红外光谱—发文趋势图

二维红外光谱

-研究学者

  • 于宏伟
  • 王建平
  • 常明
  • 武玉洁
  • 于鹏云
  • 程瑶
  • 肖霄
  • 韩卫荣
  • 顾丹丹
  • 周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子轩; 刘红; 张雁东; 吴晓静; 程龙玖
    • 摘要: 脂肪酸由于成本低、相变潜热大、热稳定性好的特点,在有机固-液相变材料中应用较多。对脂肪酸进行热分析一般采用热重法(TG)或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得到材料宏观上的热力学性质,但难以对其微观结构变化进行深入探讨。二维红外光谱(2D-IR)在温度扰动的作用下,样品的光谱信号将随之发生动态变化。通过数学处理能够发现样品在相变过程中微观结构的变化。以肉豆蔻酸为例,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在4 000~400cm^(-1)和30~100°C温度范围内对肉豆蔻酸进行一系列红外光谱实验。采用二维移动窗口(MW2D)红外光谱技术,对肉豆蔻酸中的C=O和O-H键进行分析,发现MW2D测出的肉豆蔻酸熔点与传统的DSC测出的基本一致,且两种化学键显示的热数据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对光谱数据进行2D-IR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分辨率的提高,一维光谱中单一的重叠吸收峰对应着二维光谱中的多个吸收峰,根据2D-IR的理论知识,推测可能存在二聚体肉豆蔻酸构型向单聚体肉豆蔻酸构型转变的情况。从峰强度和温度的变化关系中发现,升温时C=O键和O-H键存在三个变化过程,达到相变温度之前,C=O吸收峰强度基本不变,O-H吸收峰强度逐渐下降,说明O-H键偶极矩的变化比C=O键更易受温度影响;相变过程中,两者吸收峰强度都显著减弱且O-H吸收峰强度下降幅度更大;达到相变温度之后,可能因O-H形成的分子间氢键,受热导致由强变弱,O-H上的电子云移向C=O,导致C=O吸收峰强度增大、O-H吸收峰强度减小。同时,结合密度泛函理论,对二维红外光谱的推论进行理论验证,可知存在二聚体肉豆蔻酸向单聚体肉豆蔻酸的转化过程。
    • 摘要: 北京光量科技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高质量科研产品的推广和售后服务工作,在飞秒激光器、稳态瞬态光谱及成像、飞秒皮秒微纳加工等超快领域拥有专业、全套的解决设备及方案。公司目前主要代理的产品有:(1)一体化飞秒激光器、皮秒激光器、纳秒激光器、超连续白光光源、光学参量放大器(OPA);(2)科研级深度制冷CCD、sCMOS、ICCD、EMCCD/EMICCD、深度制冷InGaAs相机、高性能光栅光谱仪;(3)瞬态吸收、荧光上转换、TCSPC光谱系统、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一体化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三级联显微拉曼光谱系统、便携式拉曼光谱仪以及相关光测量设备和元器件等。产品主要覆盖的应用领域有飞秒超快光谱技术、超分辨光学成像、飞秒微纳加工、燃烧、角分辨光电子能谱、阿秒科学、高次谐波、太赫兹、二维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天文天体物理、多光子活体细胞成像等。
    • 杨域博; 陆浩宇; 张文凯
    • 摘要: 法布里-珀罗干涉仪的原理是多光束干涉,由于干涉仪内部是谐振腔结构(F-P腔),当入射光的频率满足共振条件时,透射频谱会出现很高的峰值.利用这一特性对输入的光信号进行频率筛选,从而得到理想的窄带宽脉冲信号.本文简要介绍了F-P腔的基本原理,以及利用F-P干涉仪产生窄带宽脉冲的过程,并介绍了该窄带宽脉冲在飞秒受激拉曼光谱、和频振动光谱和二维红外光谱等前沿光谱技术中的应用.
    • 戎媛; 王晓萱; 冯汇; 吴子腾; 韩明达; 孔昊; 鹿永鑫; 于宏伟
    • 摘要: 采用中红外(MIR)光谱开展聚偏氟乙烯分子结构的研究。试验发现:聚偏氟乙烯分子的红外吸收模式主要包括ν_(asCH2)、ν_(sCH2)、δ_(CH2)、ν_(asCF2)和ν_(sCF2)。进一步开展了聚偏氟乙烯分子的变温中红外(TD-MIR)光谱研究。试验发现:随着测定温度升高,聚偏氟乙烯分子ν_(asCH2)和ν_(sCH2)对应的红外吸收频率及强度均有明显的改变。采用二维中红外(2D-MIR)光谱开展了聚偏氟乙烯的热老化性研究。试验发现:相变前,聚偏氟乙烯分子ν_(CH2-二维-相变前)吸收峰变化快慢信息为:3012 cm^(-1)(ν_(asCH2-二维-2-相变前))>2980 cm^(-1)(ν_(sCH2-二维-4-晶体-相变前))>2970 cm^(-1)(ν_(sCH2-二维-5-晶体-相变前))>2990 cm^(-1)(ν_(asCH2-二维-3-晶体-相变前))>3033 cm^(-1)(ν_(asCH2-二维-1-晶体-相变前))。相变过程中,聚偏氟乙烯分子ν_(CH2-二维-相变过程中)吸收峰变化快慢信息为:3015 cm^(-1)(ν_(asCH2-二维-2-相变过程中))>2980 cm^(-1)(ν_(sCH2-二维-4-晶体-相变过程中))>3030 cm^(-1)(ν_(asCH2-二维-1-晶体-相变过程中))>2990 cm^(-1)(ν_(asCH2-二维-3-晶体-相变过程中))>2970 cm^(-1)(ν_(sCH2-二维-5-晶体-相变过程中))。相变后,聚偏氟乙烯分子ν_(CH2-二维-相变后)吸收峰变化快慢信息为:2980 cm^(-1)(ν_(sCH2-二维-3-晶体-相变后))>2970 cm^(-1)(ν_(sCH2-二维-4-晶体-相变后))>3026 cm^(-1)(ν_(asCH2-二维-1-晶体-相变后))>3012 cm^(-1)(ν_(asCH2-二维-2-相变后))。研究发现:聚偏氟乙烯的红外吸收峰(ν_(asCH2)和ν_(sCH2))对热敏感程度及变化顺序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研究拓展了三级MIR光谱对聚偏氟乙烯结构及热老化性的研究范围。
    • 冯汇; 戎媛; 王晓萱; 孔昊; 鹿永鑫; 吴子腾; 韩明达; 于宏伟
    • 摘要: 采用中红外(MIR)光谱开展聚偏二氟乙烯的分子结构研究.实验发现:聚偏二氟乙烯分子红外吸收模式主要包括:ν_(asCH2)、ν_(sCH2)、δ_(CH2)、ν_(asCF2)和ν_(sCF2).进一步开展了聚偏二氟乙烯分子变温中红外(TD-MIR)光谱研究.实验发现:随着测定温度的升高,聚偏二氟乙烯分子δ_(CH2)对应的红外吸收频率及强度均有明显的改变.采用二维中红外(2D-MIR)光谱,进一步开展了聚偏二氟乙烯热老化性研究.相变前,聚偏二氟乙烯分子δ_(CH2)-二维-相变前对应的吸收频率包括:1430 cm^(-1)(δ_(CH2)-二维-1-晶体-相变前)、1420 cm^(-1)(δ_(CH2)-二维-2-相变前)、1406 cm^(-1)(δ_(CH2)-二维-3-晶体-相变前)和1380 cm^(-1)(δ_(CH2)-二维-4-相变前).热扰动下,聚偏二氟乙烯分子δ_(CH2)-二维-相变前吸收峰变化快慢信息为:1430 cm^(-1)(δ_(CH2)-二维-1-晶体-相变前)>1420 cm^(-1)(δ_(CH2)-二维-2-相变前)>1380 cm^(-1)(δ_(CH2)-二维-4-相变前)>1406 cm^(-1)(δ_(CH2)-二维-3-晶体-相变前).相变过程中,聚偏二氟乙烯分子δ_(CH2)-二维-相变过程中对应的吸收频率包括:1432 cm^(-1)(δ_(CH2)-二维-1-晶体-相变过程中)、1420 cm^(-1)(δ_(CH2)-二维-2-相变过程中)、1407 cm^(-1)(δ_(CH2)-二维-3-晶体-相变过程中)、1400 cm^(-1)(δ_(CH2)-二维-4-相变过程中)和1382 cm^(-1)(δ_(CH2)-二维-5-相变过程中).热扰动下,聚偏二氟乙烯分子δ_(CH2)-二维-相变过程中吸收峰变化快慢信息为:1400 cm^(-1)(δ_(CH2)-二维-4-相变过程中)>1382 cm^(-1)(δ_(CH2)-二维-5-相变过程中)>1407 cm^(-1)(δ_(CH2)-二维-3-晶体-相变过程中)>1432 cm^(-1)(δ_(CH2)-二维-1-晶体-相变过程中)>1420 cm^(-1)(δ_(CH2)-二维-2-相变过程中).相变后,聚偏二氟乙烯分子δ_(CH2)-二维-相变后对应的吸收频率包括:1432 cm^(-1)(δ_(CH2)-二维-1-晶体-相变后)、1420 cm^(-1)(δ_(CH2)-二维-2-相变后)、1406 cm^(-1)(δ_(CH2)-二维-3-晶体-相变后)和1380 cm^(-1)(δ_(CH2)-二维-4-相变后).热扰动下,聚偏二氟乙烯分子δ_(CH2)-二维-相变后吸收峰变化快慢信息为:1380 cm^(-1)(δ_(CH2)-二维-4-相变后)>1432 cm^(-1)(δ_(CH2)-二维-1-晶体-相变后)>1420 cm^(-1)(δ_(CH2)-二维-2-相变后)>1406 cm^(-1)(δ_(CH2)-二维-3-晶体-相变后).实验发现:聚偏二氟乙烯的红外吸收峰(δ_(CH2))对热敏感程度及变化顺序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拓展了三级MIR光谱在重要的纺织材料(聚偏二氟乙烯)结构及热老化性的研究范围.
    • 冯汇; 戎媛; 王晓萱; 孔昊; 鹿永鑫; 吴子腾; 韩明达; 于宏伟
    • 摘要: 采用中红外(MIR)光谱开展聚偏二氟乙烯的分子结构研究.实验发现:聚偏二氟乙烯分子红外吸收模式主要包括:νasCH2、νsCH2、δCH2、νasCF2和νsCF2.进一步开展了聚偏二氟乙烯分子变温中红外(TD-MIR)光谱研究.实验发现:随着测定温度的升高,聚偏二氟乙烯分子 δCH2对应的红外吸收频率及强度均有明显的改变.采用二维中红外(2D-MIR)光谱,进一步开展了聚偏二氟乙烯热老化性研究.相变前,聚偏二氟乙烯分子 δCH2-二维-相变前对应的吸收频率包括:1430 cm-1(δCH2-二维-1-晶体-相变前)、1420 cm-1(δCH2-二维-2-相变前)、1406 cm-1(δCH2-二维-3-晶体-相变前)和1380 cm-1(δCH2-二维-4-相变前).热扰动下,聚偏二氟乙烯分子 δCH2-二维-相变前吸收峰变化快慢信息为:1430 cm-1(δCH2-二维-1-晶体-相变前)>1420 cm-1(δCH2-二维-2-相变前)>1380 cm-1(δCH2-二维-4-相变前)>1406 cm-1(δCH2-二维-3-晶体-相变前).相变过程中,聚偏二氟乙烯分子 δCH2-二维-相变过程中对应的吸收频率包括:1432 cm-1(δCH2-二维-1-晶体-相变过程中)、1420 cm-1(δCH2-二维-2-相变过程中)、1407 cm-1(δCH2-二维-3-晶体-相变过程中)、1400 cm-1(δCH2-二维-4-相变过程中)和1382 cm-1(δCH2-二维-5-相变过程中).热扰动下,聚偏二氟乙烯分子δCH2-二维-相变过程中吸收峰变化快慢信息为:1400 cm-1(δCH2-二维-4-相变过程中)>1382 cm-1(δCH2-二维-5-相变过程中)>1407 cm-1(δCH2-二维-3-晶体-相变过程中)>1432 cm-1(δCH2-二维-1-晶体-相变过程中)>1420 cm-1(δCH2-二维-2-相变过程中).相变后,聚偏二氟乙烯分子 δCH2-二维-相变后对应的吸收频率包括:1432 cm-1(δCH2-二维-1-晶体-相变后)、1420 cm-1(δCH2-二维-2-相变后)、1406 cm-1(δCH2-二维-3-晶体-相变后)和1380 cm-1(δCH2-二维-4-相变后).热扰动下,聚偏二氟乙烯分子 δCH2-二维-相变后吸收峰变化快慢信息为:1380 cm-1(δCH2-二维-4-相变后)>1432 cm-1(δCH2-二维-1-晶体-相变后)>1420 cm-1(δCH2-二维-2-相变后)>1406 cm-1(δCH2-二维-3-晶体-相变后).实验发现:聚偏二氟乙烯的红外吸收峰(δCH2)对热敏感程度及变化顺序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拓展了三级MIR光谱在重要的纺织材料(聚偏二氟乙烯)结构及热老化性的研究范围.
    • 田振华; 何静瑄; 王颖; 段炼; 李从虎
    • 摘要: 采用氧化羧甲基纤维素钠(OCMC)作为交联剂,对胶原溶液进行改性并采用二维红外技术分析OCMC与胶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胶原热稳定性的影响.一维红外图谱显示OCMC交联改性对胶原的主要特征吸收峰即酰胺Ⅰ,Ⅱ和Ⅲ带的峰位与强度无明显影响;改性前后胶原的酰胺Ⅲ带与1455 cm-1处吸光度的比值AⅢ/A1455均接近于1.000,以上结果显示交联键的引入不会破坏胶原的三股螺旋结构,但无法获知胶原与OCMC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胶原结构的变化.以OCMC用量为外扰条件建立二维红外相关图谱,进一步分析两者间相互作用.结合胶原结构与OCMC中基团的响应强度及顺序可知:OCMC首先通过羧基与胶原中精氨酸的胍基或赖氨酸的氨基发生静电作用,随后醛基与胶原氨基之间发生希夫碱反应;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以希夫碱反应为主.由于静电作用与交联键的引入,改性后胶原的热稳定性得到提升.随着温度的升高,纯胶原与改性胶原的特征吸收峰均发生红移且AⅢ/A1455值不断降低,说明两者在升温过程中其氢键不断减弱,导致三股螺旋发生解旋,但与纯胶原相比,改性胶原特征吸收峰的红移程度与AⅢ/A1455值降低幅度较小,证实了改性后胶原的热稳定性有所提高.胶原与改性胶原在升温过程中结构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前后胶原二级结构的崩塌均表现为三股螺旋结构被破坏转变成无规卷曲结构;然而在测试温度范围内,三股螺旋结构对温度的敏感度及响应顺序发生明显变化:(1)对于纯胶原,对温度最为敏感的结构是胶原的螺旋结构,而改性胶原的无规卷曲结构是最为敏感的、最不敏感的结构是胶原螺旋结构,反映出改性后胶原的螺旋结构得到稳定;(2)改性后胶原螺旋结构对温度的响应发生滞后,进一步证实胶原的稳定作用主要归功于三股螺旋结构的加固.
    • 孙瑞卿; 石林; 陈义平; 孙燕琼
    • 摘要: 通过水热法合成新型硅钨酸化合物[Cu(en)2(H2O)]n{[Cu(en)2][SiW12O39.5]}n(OH)n·n(en).化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空间群,呈一维双链结构,配体与簇阴离子间的氢键构成二维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通过游离的乙二胺(en)分子、羟基与簇阴离子间的强氢键作用连结成三维超分子.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磁微扰及热微扰下的二维红外光谱、固体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和热重分析等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研究.X射线粉末衍射(X RD)显示,化合物测试谱图和单晶结构数据模拟谱图主要峰位重合,峰形基本一致,表明合成的化合物较纯.红外光谱(FTIR)显示,在1100~700 cm-1,出现了饱和Keggin结构4个特征振动吸收峰,3600~3300 cm-1处νas(O—H)吸收峰由于形成氢键峰出现了宽化;5~50m T磁场变化下的2D-IR COS显示,890,800和780 cm-1处较强的磁响应峰分别为 νs(W Od),ν(W—Ob—W)和ν(W—Oc—W),这是由于磁性粒子Cu与簇阴离子上的端氧配位导致钨氧骨架伸缩振动时偶极矩随磁场发生变化;50~120°C热微扰2D-IR COS显示,920 cm-1处出现很强的 νas(W Od)响应峰,762 cm-1处的 ν(W—Ob—W)和748 cm-1处的ν(W—Oc—W)响应峰相对较弱,验证了结构分析中簇笼上端氧形成的氢键比桥氧的氢键多,强氢键作用导致整个簇阴离子骨架对热响应敏感;固体紫外-可见漫反射(U V-Vis DRS)光谱表明,化合物分别在309和558 nm处出现了O→W的LMCT跃迁和Cu2+的d→d跃迁.热重分析(TGA)显示,失重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主要失去游离的乙二胺分子和羟基,第2阶段失去配位乙二胺和配位水,第3阶段540°C后,钨氧簇骨架开始坍塌.探讨不同pH条件下化合物与染料罗丹明B(RhB)的复合反应情况,实验表明强酸性条件有利于复合反应,生成紫色复合物沉淀,在pH 1时绘制RhB的标准浓度曲线,并利用紫外吸收光谱检测复合反应后试液中残余的RhB的吸光度,通过进一步计算得出RhB与化合物复合反应的最佳配比为4:1,为去除工业废水中难以降解的有机污染物RhB提供了新的途径,显示了化合物的潜在应用前景.
    • 黄晓辉; 黄晓星; 应少明; 毕文超; 高小梅; 陈义平; 孙燕琼
    • 摘要: 通过水热法合成两个同构新型锗钨酸化合物[M(phen)3]2[GeW12O40]·2H2O[M=Zn(1),Co(2)].属于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nma,配体与簇阴离子间的氢键构成二维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通过配体邻菲罗啉(phen)的π?π和C—H?π分子间作用力连结成三维超分子.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PXRD)、红外光谱(FTIR)、磁微扰及热微扰下的动态红外光谱(2D-IR COS)和热重分析(TGA)等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研究.PXRD显示化合物测试谱图和单晶结构数据模拟谱图主要峰位重合,峰形基本一致,表明合成的化合物较纯.FTIR显示在3400 cm-1附近出现较宽的吸收峰是νas(O—H)吸收峰,在1650~1350 cm-1之间出现的峰是phen芳环的骨架伸缩振动峰,在1100~700 cm-1出现了饱和Keggin结构4个特征振动吸收峰;5~50 mT磁场变化下的2D-IR COS显示,在1300~1500和3000~3300 cm-1范围内,化合物1和化合物2出现明显差异,可能是化合物中过渡金属(Zn(Ⅱ),Co(Ⅱ))造成配体phen苯环中C—C骨架振动伴随C—H?π氢键中νas(C—H)振动时偶极矩随磁场的变化.TGA显示失重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主要失去游离的水,第2阶段失去配位邻菲罗啉,第3阶段620°C后钨氧簇骨架开始坍塌.探讨了化合物对五种人体肿瘤细胞系(胃癌细胞HGC-27、SNU668,肝癌细胞Huh7,肠癌细胞HCT116、SW480)的体外抑制作用.发现两个化合物对这五种人体肿瘤细胞的半抑制浓度IC50都小于100μmol·L-1,有机配体和锗钨氧酸簇的协同作用使得化合物1、2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大大增强;化合物1、2对于这五种人体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两种化合物对肠癌细胞SW480的抗肿瘤活性最高,对胃癌细胞SNU668的抑制作用最低.虽然化合物1和2同构,但是过渡金属的不同,导致于它们的抗肿瘤活性差别较大,化合物2对五种人体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都比化合物1强,其中化合物2对于肠癌细胞SW480的抑制作用是化合物1的2.7倍,为进一步研究作为多酸抗癌药物提供方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