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二氧化锡

二氧化锡

二氧化锡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2163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化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9篇、会议论文94篇、专利文献639174篇;相关期刊332种,包括材料导报、功能材料、仪表技术与传感器等; 相关会议79种,包括2016年全国功能精细化学品绿色制造及应用技术交流会、2011年第十届中国国际纳米科技研讨会、2010年第九届中国国际纳米科技(西安)研讨会等;二氧化锡的相关文献由4627位作者贡献,包括葛美英、何丹农、金彩虹等。

二氧化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9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9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39174 占比:99.86%

总计:640047篇

二氧化锡—发文趋势图

二氧化锡

-研究学者

  • 葛美英
  • 何丹农
  • 金彩虹
  • 焦正
  • 陈洪存
  • 王矜奉
  • 李春忠
  • 尹桂林
  • 黄家锐
  • 吴明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页含; 高文元
    • 摘要: 为制备出可循环使用的高性能光催化剂,实验采用水热法制备的碳微球作为硬模板,以SnCl_(2)·2H_(2)O作为锡源,通过水热合成法使SnO_(2)生长在碳微球的表面,最后通过热处理除去模板得到纳米二氧化锡光催化剂(T-SnO_(2))。利用X射线衍射法(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对制得样品进行表征,以获取产物的微观形貌及结构,并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对产物展开光催化性能的测试。结果表明,制备得到的T-SnO_(2)纳米颗粒平均直径约为40 nm,结晶度好,紫外光(中心波长为365 nm)降解RhB实验显示,当T-SnO_(2)添加量为0.4 g/L、RhB质量浓度为10 mg/L、紫外光照时间为2 h时,脱色率达到95.06%。稳定性实验显示,进行6次光催化实验后,T-SnO_(2)对RhB的脱色率维持88%以上。
    • 王振廷; 贾道增; 尹吉勇; 李洋; 闫仕新
    • 摘要: 为了提高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性能,采用微弧氧化的方法制备二氧化锡负极材料。利用XRD、SEM、循环测试、倍率测试和交流阻抗对材料进行表征与分析,研究了微弧氧化电解液中不同的磷酸钠浓度和石墨烯对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弧氧化膜层表面形成了许多半径小于1μm的球状结构,其主要成分是SnO_(2)和TiO_(2);磷酸钠的质量分数为2.0%时制备的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最好,循环测试初始放电比容量达557.4 mA·h/g,200圈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为103.1 mA·h/g;加入石墨烯后,放电比容量有较大幅度提升,循环200圈后放电比容量仍达到427.3 mA·h/g,且石墨烯的加入显著提高了电池的倍率性能,有效降低了电池的内阻,提高了电池的性能。
    • 王宝钦; 王犇; 冷雨凝; 王仲鹏; 李华芳; 盛会; 刘伟; 王立国
    • 摘要: 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辅助共沉淀法制备了过渡金属(Mn、Fe、Co和Ni)掺杂的介孔锡基固溶体氧化物,用于柴油车碳烟的催化燃烧。利用XRD、SEM、氮气吸脱附、拉曼光谱、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和FTIR等手段对催化剂理化性质进行表征;采用程序升温氧化技术(TPO)研究催化碳烟的燃烧活性。少量过渡金属掺杂SnO_(2)可形成四方金红石结构的氧化物固溶体;经过在马弗炉中800°C煅烧6 h后,SnO_(2)基固溶体的纳米球直径为20~30 nm,氧化物仍能保持相对较大的比表面积(20~40 m^(2)·g^(-1)),同时过渡金属掺杂增大了孔径尺寸;固溶体中过渡金属和Sn存在强相互作用,改善了表面氧的移动性和氧化还原性能。过渡金属掺杂诱导固溶体产生结构缺陷,促进了表面氧的可移动性,这也有利于表面氧化反应进行。与非催化反应相比,SnO_(2)催化剂表现出良好的碳烟催化燃烧活性,而掺杂过渡金属后其活性和选择性进一步提升,且碳烟燃烧速率加快,这与其提高的氧化还原能力、增加的表面氧空位以及改善的孔结构有关;其中MnSn具有最佳的催化活性,其碳烟起燃温度(T_(10))为320°C,半转化温度(T_(50))为375°C,CO_(2)选择性达到96%。此外,反应气氛中NO的存在可进一步促进锡基固溶体催化碳烟燃烧,反应遵循NO_(2)辅助氧化机理。
    • 程皓; 郭伟昌; 汪滔; 李铮; 田忠良
    • 摘要: 以ZIF-8为载体,将吸附-还原法与热处理相结合,制备SnO_(2)/ZnO材料并用作锌镍电池负极。通过优化热处理工艺获得粒径、形貌均匀的SnO_(2)/ZnO材料,然后通过XRD、SEM、循环伏安法和恒电流充放电测试研究SnO_(2)质量分数对SnO_(2)/ZnO材料物相结构、微观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温度为800°C,热处理时间为9 h时,所制备的SnO_(2)/ZnO材料物相单一,形貌均匀,平均粒径为22.4 nm;当SnO_(2)/ZnO材料中SnO_(2)质量分数从7.7%增加至23.0%时,颗粒粒径先减小,后团聚现象增加,用作电池负极时平均放电比容量先增加至600 mA·h/g后减小至535 mA·h/g,且电池极化先减小后增加,稳定性也随之先提升后变差;当SnO_(2)/ZnO材料中SnO_(2)的质量分数为15.1%时,用作锌镍电池负极所表现的性能最佳,即循环伏安曲线阴阳极峰电压差为0.281 0 V,第50圈的中值电压差为0.314 5 V,在659 m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时平均放电比容量为600 mA·h/g,200圈后的容量保持率为93.66%。锌负极的放电比容量及循环稳定性得到较大提升,主要是因为SnO_(2)在电池工作过程中形成金属锡,提高负极的析氢过电位,改善了负极的导电性。
    • 裴昱昊; 李芳芳; 曲微丽
    • 摘要: 以SnO_(2)和Cabot Vulcan XC-72为原料合成了SnO_(2)-C材料,并将其用作担载Pd纳米颗粒的载体,从而制备出Pd/SnO_(2)-C催化剂,并研究其在甲酸环境下的电催化氧化性能,在电化学测试中,催化剂的抗CO中毒能力以及活性有明显的提高,通过进一步优化SnO_(2)在载体材料中所占比例,当SnO_(2)占载体质量20%时,催化剂在甲酸中抗CO中毒能力以及活性达到最高。
    • 罗媛; 张桂林; 马书鹏; 朱从潭; 陈甜; 张林; 朱刘; 郭学益; 杨英
    • 摘要: 为了改善基于SnO_(2)电子传输层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界面电荷传输特性和迟滞现象,我们采用低温溶液处理工艺制备了4种不同类型的SnO_(2)电子传输层用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包括由SnCl_(4)·5H_(2)O溶胶-凝胶层(Cl_(4)‑SnO_(2))、SnCl_(2)·2H_(2)O溶胶-凝胶层(Cl_(2)‑SnO_(2))和SnO_(2)纳米颗粒层(NP‑SnO_(2))与SnO_(2)胶体层(Col‑SnO_(2))两两相互作用形成的同质结SnO_(2)双层电子传输层和Col‑SnO_(2)单层电子传输层;并系统研究了不同SnO_(2)双层电子传输层对器件光电性能和迟滞现象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稳态光致发光(PL)、电化学阻抗(EIS)和稳定性测试等表征证实,在Col‑SnO_(2)层下方插入Cl_(2)‑SnO_(2)层可更好地形成紧密接触,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平滑紧凑的SnO_(2)双层纳米晶体结构与钙钛矿层之间具有良好的界面接触和更少的界面缺陷,表现出更优异的电子提取和传输特性。与基于Col‑SnO_(2)单层结构的器件(14.16%)相比,基于Cl_(2)‑SnO_(2)/Col‑SnO_(2)双层电子传输层结构的器件获得了15.01%的光电转换效率,正向扫描的光电转换效率提高了约23.3%,短路电流密度(Jsc)和填充因子(FF)均得到了改善,迟滞现象被明显抑制且表现出更好的稳定性。相比之下,基于Cl_(4)‑SnO_(2)/Col‑SnO_(2)双层结构器件的性能改善稍显逊色,基于NP‑SnO_(2)/Col‑SnO_(2)双层结构器件的性能反而有所下降。
    • 何子正; 徐扬; 李冬云; 王睿; 葛洪良
    • 摘要: 目的:制备一种高效的SnO_(2)空心球材料,对其组成、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并通过光催化探究其降解染料废水的性能。方法: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碳微球,以其为模板制备了SnO_(2)空心球,通过热分析(TG-DSC)、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对材料进行了表征,并将制备的几种材料用于催化降解罗丹明B(RhB)染料。结果:制备出SnO_(2)实心球、SnO_(2)空心球以及In;改性SnO_(2)空心球。结论:本实验制备的3种材料对RhB均具有降解能力,与实心球相比,空心球对罗丹明B的降解测试表现出更好的光催化性能,而In离子的掺杂使空心球的降解效果进一步提高,4 h的降解率可达91.8%。
    • 栾成钰; 单秋杰; 杨超群; 陈林; 陈伟
    • 摘要: 本文采用静电自组装法成功制备了三元复合材料K8[Mn(H2 O)CrW11 O39]/PANI/SnO2,并使用UV-vis、XRD、XPS、FT-IR、SEM-EDS和N2吸附-脱附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并且通过光催化降解刚果红染料的实验,确定了反应的最佳条件为:刚果红溶液的初始浓度为10 mg·L-1,初始pH值为2,催化剂用量为0.002 g时,溶液脱色率可达98.1%.重复回收三次后,溶液脱色率仍达到88.1%.
    • 杨稳稳; 周玉林; 王梦月; 张利亚; 雷建飞
    • 摘要: 利用双水解反应制备含稳定胶束H2 SnO3@Fe(OH)3的胶体溶液,并在静电吸附作用下将其自组装到天然石墨表面,经水热反应构建了表面具有SnO2-FeO(OH)精细结构的石墨负极体系.结构表征结果显示:水热反应后天然石墨表面存在致密的纳米结构包覆层,该包覆层是由超细SnO2纳米晶颗粒(粒径<6 nm)弥散的非晶态FeO(OH)组成.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在石墨表面构建SnO2-FeO(OH)精细纳米结构不仅能提升其充电/放电容量,而且还可改善其循环稳定性.在0.1C充放电流密度下,经表面修饰的天然石墨首次充放电效率达到77.5%,循环100次后放电容量仍能维持在384.4 mAh/g,放电容量较商用天然石墨提高了23%.
    • 张正; 王少华; 赵亚许; 花中秋; 田学民; 武一
    • 摘要: 采用液相氧化法制备二氧化锡纳米颗粒,并利用浸渍法制备Pd负载二氧化锡纳米材料,通过丝网印刷得到气敏传感膜并在其表面印刷分子筛层.基于动态气敏测试系统探究传感器对甲烷气体的灵敏度及其在CO和乙醇干扰气体下的选择性.研究结果表明,在Pd-SnO2敏感层表面印刷Pd-HZSM5层后,传感器对甲烷的响应能力显著提高,并且在体积分数为5×10-4的CO存在时,对甲烷的选择性也得到明显的提升.同样,在质量分数为2×10-5乙醇的存在下,传感器对甲烷的响应也没有受到干扰.通过对分子筛进行表征和催化分析,发现Pd-HZSM5对CO的催化效率可达100%,使得CO在扩散过程中被催化氧化,这可能是印刷Pd-HZSM5分子筛膜从而提高传感器选择性的主要原因.同时研究还表明,在敏感层表面印刷分子筛层并不会影响传感器的响应和恢复速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