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拍
二拍的相关文献在1961年到2022年内共计45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音乐、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28521篇;相关期刊299种,包括贵州文史丛刊、文史知识、体育师友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第八届年会暨2011年明代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二拍的相关文献由429位作者贡献,包括朱全福、纪德君、万凤姝等。
二拍—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28521篇
占比:99.89%
总计:428972篇
二拍
-研究学者
- 朱全福
- 纪德君
- 万凤姝
- 夏功顺
- 李嘉评
- 熊岚
- 郑秀真
- 金怡璠
- 黄爱华
- 严善本
- 严晓燕
- 任明华
- 伏漫戈
- 傅承洲
- 冯保善
- 刘奇玉
- 刘莉
- 卢青生
- 吴光正
- 屠鸿生
- 康健
- 廖贵发
- 张伟红
- 张克哲
- 张兵
- 张振河
- 张雅安
- 曾婷
- 曾昭聪
- 李志琴
- 李志霞
- 李西林
- 李迎春
- 杨成靖
- 柳依
- 柴剑虹
- 欧阳代发
- 毛永良
- 王园园
- 王平
- 王显春
- 田干生
- 白金杰
- 程虹
- 范鑫元
- 董晓玲
- 谭广旭
- 赖琼玉
- 赵晓彤
- 邱绍雄
-
-
肖向明;
杨林夕;
张美莹
-
-
摘要:
《喻世明言》的入话类型可以分为四种:诗词、诗词+闲话、诗词+故事、诗词+闲话+故事。《喻世明言》作为“三言”最早问世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继承了唐宋元话本小说的入话而又有所发展,在话本小说入话的发展中具有过渡性:较之《清平山堂话本》的入话形式更完备,入话和正话关系更紧密,强调了教化功能。与“二拍”相比,“二拍”的入话形式更规范,入话的篇幅更长,承担着更大的劝善惩恶的任务。
-
-
张文静
-
-
摘要:
相思是古代文学历久弥新的主题,男女双方相爱却无法相见,这一情感从先秦至明清不断被书写至文学作品中,从四言诗到五七言再到明清小说,随着篇幅的增长,相思的描写也逐步细致与生动。明清时期小说发展至鼎盛,白话短篇小说集的代表作“三言”“二拍”中书写的“相思”情节,不仅是“相思”母题的延续,还是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风气的展现。对于“相思”母题的研究,有助于从新的角度观照文学的发展。
-
-
顾星环
-
-
摘要:
明清两朝,吴语叙事十分发达。典型文本如冯梦龙编辑修订的小说集“三言”、凌濛初编写的小说集“二拍”、陆人龙编写的小说集《型世言》、张春帆所著长篇小说《九尾龟》、韩邦庆所著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张南庄所著长篇小说《何典》,此外尚有《海天鸿雪记》《苏州繁华梦》等多部作品,其繁荣程度于晚清达至巅峰。
-
-
-
王一雯
-
-
摘要:
文章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出发,结合其对复调小说中人物对话所展现的自主性的阐述,整理了说书人套语在"三言二拍"中的应用,进一步分析了话本在沿用前代说书人套语时生成的"虚拟说话情境".在"虚拟说话情境"中,"说话的"与"看官"之间的互动对话反向解构了叙事者的权威,使文本产生了叙事缝隙,故事人物获得一定的自主性.因此可以说,"说话的"与"看官"间的对话带来了叙事学意义上的开放性.
-
-
-
王亚男
-
-
摘要:
凌濛初的"二拍"中有一些作品是根据杂剧改编而来,比较文本之间的改编,可以看出拟话本小说与杂剧这两种文体特质的不同.改编之后,一人主唱的形式发生改变,故事的主叙事角色可非正面角色;同时在原故事基础上,增加了与叙事有关的情节或场景以延长叙事的长度,并删减一些审美场景和功能场景,从而使叙事节奏加快;叙事立场的变化也带来了叙事情绪与议论方式的区别.改编作者以对戏曲文体舞台性的脱落,对小说叙事日常化和流畅化的展现,以及创作者身份在作品中的凸显,表现了其对两种不同文体特质的认知.
-
-
向琪琦
-
-
摘要:
“二拍”作为明代市民社会的风情画,其中所描述的女性形象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女性形象的缩影。本文主要提取“二拍”中的各种女性,通过分析她们在整个故事中的性格特点以及其价值观念等等,深入探究这些女性形象的文化内涵及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
-
-
-
魏崇新
- 《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第八届年会暨2011年明代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本文以对“三言”“二拍”的文本分析为主,从义利之分合、理欲之交融、天人报应之互补等方面对“三言”“二拍”的思想观念进行分析,指出“三言”“二拍”突破了儒家的传统义利观,义利并重;在理欲之辨方面,展现了理与欲的冲突;在因果报应观念上强调了人报的价值,体现了天报与人报的互补。这些方面的特点使“三言”“二拍”的思想具有了新意,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晚明社会的思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