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凌濛初

凌濛初

凌濛初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戏剧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8226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收藏、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州师范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第八届年会暨2011年明代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凌濛初的相关文献由89位作者贡献,包括徐永斌、冯保善、赵红娟等。

凌濛初—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4 占比:1.37%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226 占比:98.62%

总计:8341篇

凌濛初—发文趋势图

凌濛初

-研究学者

  • 徐永斌
  • 冯保善
  • 赵红娟
  • 徐定宝
  • 熊恺妮
  • 傅承洲
  • 孙旭
  • 欧阳钰
  • 王园园
  • 王建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良
    • 摘要: 凌濛初以文言小说为素材来编创“二拍”,首先是通过改动、补充和敷演故事情节,使情节更加丰富合理和曲折生动;其次是具体而有层次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最后是改造文言本事的主题思想,并通过运用诗词和俗语的方式来凸显主题思想,使小说更具有市井风味,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
    • 王琦
    • 摘要: 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发展,加之明朝统治者对人们思想控制力度的减弱,女性的自我意识不断觉醒并得以张扬。凌濛初在《二刻拍案惊奇》中塑造了大量的鲜明女性形象,其便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打破了人们对女性的传统认知。该文从大胆追求自由真挚爱情,忠贞节烈、至死不渝,德才皆备、勇敢正义这3方面分析书中的女性形象,并与宋元话本中的典型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进而探讨女性形象的时代意义。
    • 顾星环
    • 摘要: 明清两朝,吴语叙事十分发达。典型文本如冯梦龙编辑修订的小说集“三言”、凌濛初编写的小说集“二拍”、陆人龙编写的小说集《型世言》、张春帆所著长篇小说《九尾龟》、韩邦庆所著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张南庄所著长篇小说《何典》,此外尚有《海天鸿雪记》《苏州繁华梦》等多部作品,其繁荣程度于晚清达至巅峰。
    • 李葛送
    • 摘要: 晟舍刻书从凌稚隆的评林私刻、闵齐伋的套印到凌濛初大众化坊刻,代表了明朝刻书的三种不同范式,是雕版印刷技术的进步和商业逻辑的必然.三种刻书与社会互动形成公众学术空间、公众人文空间、大众文化空间,反过来又促进了晟舍刻书的发展及其与社会的联动.明末人文主义正是沿着刻书业发展所雕刻出的轨迹运行,人文主义的运动显现为一场刻书事业.晟舍刻书不仅是手工业体系的生成、科技的创新和文化积累的手段,更是一种公共事业,一场社会秩序和观念的生产.
    • 欧阳钰
    • 摘要: 明代文学大家凌濛初,兼擅小说和戏曲创作,并在戏曲理论上形成了自己系统的戏曲美学追求,倡导一种人间真情语。他主张“真”,呼唤真情,并分别从语言、情节结构两方面强调“真”的价值,其背后正反映出晚明个性解放思潮狂飙突进下对个人情感属性的肯定与回归,同时他的贵“真”观念与小说理念又相互渗透,在创作实践中呈现出彼此影响融合的趋势。
    • 欧阳钰
    • 摘要: 明代文学大家凌濛初,兼擅小说和戏曲创作,并在戏曲理论上形成了自己系统的戏曲美学追求,倡导一种人间真情语.他主张"真",呼唤真情,并分别从语言、情节结构两方面强调"真"的价值,其背后正反映出晚明个性解放思潮狂飙突进下对个人情感属性的肯定与回归,同时他的贵"真"观念与小说理念又相互渗透,在创作实践中呈现出彼此影响融合的趋势.
    • 王亚男
    • 摘要: 凌濛初的"二拍"中有一些作品是根据杂剧改编而来,比较文本之间的改编,可以看出拟话本小说与杂剧这两种文体特质的不同.改编之后,一人主唱的形式发生改变,故事的主叙事角色可非正面角色;同时在原故事基础上,增加了与叙事有关的情节或场景以延长叙事的长度,并删减一些审美场景和功能场景,从而使叙事节奏加快;叙事立场的变化也带来了叙事情绪与议论方式的区别.改编作者以对戏曲文体舞台性的脱落,对小说叙事日常化和流畅化的展现,以及创作者身份在作品中的凸显,表现了其对两种不同文体特质的认知.
    • 向琪琦
    • 摘要: “二拍”作为明代市民社会的风情画,其中所描述的女性形象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女性形象的缩影。本文主要提取“二拍”中的各种女性,通过分析她们在整个故事中的性格特点以及其价值观念等等,深入探究这些女性形象的文化内涵及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 慎一虹
    • 摘要: 数十年来,人们对明清小说、凌濛初以及“二拍” 的研究与考论从未间断过,留下了不少相关的论述。本文仅从 “二拍”的作者、内容、方言使用以及创作缘由等方面,对 “二拍”与湖州之间的渊源和联系进行了进一步的疏理总结, 反映出作为湖州人的凌濛初对家乡湖州历史文化方面的贡献。
    • 张聪; 张坤
    • 摘要: 明代万历后期,版画作品的创作越来越多地向文人意趣靠拢,明末这一现象更为显著.文章以明末湖州的刻书家凌濛初为例,通过分析其家族背景 及生平活动,并结合其他刻书家的相关信息,来探究明末刻书家的多重身份;同时从刻书家具体的出版活动入手,分析该群体的职能以及对版画发展带来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