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肿瘤/放射疗法
乳腺肿瘤/放射疗法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1年内共计157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妇产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7篇、专利文献78477篇;相关期刊26种,包括医学临床研究、实用肿瘤学杂志、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等;
乳腺肿瘤/放射疗法的相关文献由62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淑莲、李晔雄、金晶等。
乳腺肿瘤/放射疗法—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8477篇
占比:99.80%
总计:78634篇
乳腺肿瘤/放射疗法
-研究学者
- 王淑莲
- 李晔雄
- 金晶
- 余子豪
- 宋永文
- 刘跃平
- 王维虎
- 唐玉
- 刘新帆
- 陈佳艺
- 房辉
- 唐源
- 亓姝楠
- 张江鹄
- 陈波
- 俞晓立
- 卢宁宁
- 李宁
- 李建彬
- 任骅
- 郭小毛
- 李瑞英
- 黄晓波
- 于金明
- 冯炎
- 刘莉莉
- 张钧
- 景灏
- 朱莉
- 荣庆林
- 赵淑红
- 邵志敏
- 陈偲晔
- 陈林
- 刘同海
- 吴涛
- 吴炅
- 张丽
- 徐威威
- 徐敏
- 惠周光
- 戴建荣
- 曹建忠
- 木妮热·木沙江
- 朱雅群
- 李涛
- 杜向慧
- 王健仰
- 王宏
- 王文卿
-
-
刘志坤;
贾思聪;
朱莉;
张钧;
李晓红;
朱龙玉;
韩慧娜;
张安度;
段学娟;
尚宇光;
申东星;
裴玲
-
-
摘要:
目的 探讨乳腺癌同时型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sISLM)患者锁骨上淋巴结的最佳局部治疗模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15年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128例sISLM乳腺癌患者,其中锁骨上淋巴结清扫联合放疗组68例,单纯放疗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LRFS)、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0S).结果 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联合组和单纯放疗组5年LRFS、DMFS、PFS、OS均相近(均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锁骨上淋巴结局部治疗模式是影响5年DMFS、PFS、OS的独立预后因素(均P<0.05).亚组分析显示接受单纯放疗时锁骨上区放疗剂量>50 Gy组患者5年OS好于50 Gy组(P=0.047).接受清扫联合放疗时,清扫淋巴结<10个、>50 Gy组患者5年LRFS、DMFS、PFS、OS似乎均好于50 Gy组,但均P>0.05;清扫淋巴结≥10个、50 Gy组患者5年LRFS、DMFS、PFS、OS均似乎好于>50 Gy组,但只有5年DM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结论 手术清扫联合放疗可能是锁骨上淋巴结较好的局部治疗模式.接受单纯放疗时锁骨上区局部补量可能提高总生存;接受锁骨上淋巴结清扫联合放疗时,若清扫程度较低则锁骨上区局部补量可能获益,若清扫程度较高则锁骨上区局部补量可能获益不明显.
-
-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
-
-
摘要:
乳腺癌是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居中国女性恶性肿瘤的第1位和第5位.手术、放射治疗(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多学科的综合治疗策略,大大改善了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放疗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是降低保乳手术和高危乳房切除手术患者复发并延长生存的重要措施,也是不可手术局部晚期和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重要姑息治疗手段.当前,我国乳腺癌放疗领域暂没有统一的标准放疗指南.在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的推动下,基于乳腺癌领域最新理论和实践知识,并结合我国国情,我们制定了《中国乳腺癌放射治疗指南》.该指南旨在指导乳腺癌放疗的实施,促进规范和标准化国内乳腺癌放疗实践,最终达到提高我国乳腺癌放疗水平,改善广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目标.
-
-
姜杰;
黄伟
-
-
摘要:
放疗可以增强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同时为免疫药物提供作用靶点,以PD-1/PD-L1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阻断剂联合放疗增强抗肿瘤活性,并且具有远隔效应.本文就放疗联合PD-1/PD-L1抑制剂治疗乳腺癌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进展及面临的挑战做一综述.
-
-
宣亮;
刘跃平;
任骅;
陈波;
亓姝楠;
李宁;
唐源;
卢宁宁;
杨勇;
吴世凯;
李晔雄;
赵旭冉;
王淑莲;
孙冰;
孙慧茹;
尹珺;
唐玉;
景灏;
房辉;
宋永文;
金晶
-
-
摘要:
目的 探究乳腺癌根治术后单纯胸壁复发(ICWR)患者的照射野及剂量选择,同时分析胸壁再复发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2018年间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和医科院肿瘤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ICWR患者201例,患者术后均未行辅助放疗.胸壁复发后48例(73.6%)患者接受手术治疗,155例(77.1%)患者接受放疗.无进展生存(PFS)率的计算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法.胸壁再复发的计算采用竞争风险模型和Gray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F&G回归法.结果 复发后中位随访时间92.8个月,5年PFS率为23.2%,5年胸壁再复发率为35.7%.多因素分析显示联合手术+放疗和复发间隔时间>12个月患者有较低的胸壁再复发率,复发间隔时间>48个月、联合局部+全身治疗及联合手术+放疗的患者有较高PFS率.155例患者ICWR后接受胸壁放疗,全胸壁照射+局部补量比全胸壁照射可以改善首次胸壁复发后的5年PFS率(34.0%∶ 15.4%,P=0.004).胸壁放疗剂量(≤60 Gy ∶>60 Gy)对胸壁再复发率及PFS率无明显影响(P>0.05).53例未手术患者胸壁瘤床剂量≤60 Gy和>60 Gy的5年PFS率分别为9.1%和20.5%(P=0.061).结论 乳腺癌根治术后ICWR患者局部放疗建议包括全胸壁照射+局部补量,复发灶剂量需加至60 Gy,对未行手术切除者需>60 Gy.ICWR患者仍有较高的胸壁再复发风险,需要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
-
贾思聪;
段学娟;
刘志坤;
张钧;
赵晨光;
朱龙玉;
孔洁;
韩慧娜;
尚宇光;
申东星
-
-
摘要:
目的 Meta分析乳腺癌患者内乳淋巴结预防性照射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纳入比较以内乳淋巴结照射与否为干预措施的临床对照研究,按照Newcastle-Ottawa Scale量表进行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和Stata1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1篇原始文献,13 181例患者进行Meta分析.与内乳未照射患者相比,内乳照射患者5年总生存未见改变(P=0.490).通过以患者治疗日期以及入组人群风险程度为划分标准进行亚组分析显示,于2000年后治疗和入组条件为Ⅱ-Ⅲ期(N+、T3-T4期)高风险患者内乳照射后5年总生存明显提高(P=0.003、0.006).与内乳未照射患者相比,内乳照射明显提高患者5年无瘤生存(P<0.001).结论 在现代放疗技术下,乳腺癌内乳淋巴引流区照射提高了患者无瘤生存率,并且可能会对Ⅱ-Ⅲ期(N+、T3-T4期)高风险乳腺癌患者带来总生存益处.
-
-
董芳芬;
戴立言;
黄妙云;
翁星;
江柳清;
徐本华;
李小波
-
-
摘要:
目的 探究体表铅点标记辅助iSCOUT图像引导定位系统在乳腺癌调强放疗摆位误差监测及校正的应用价值,并计算PTV外放边界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9年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调强放疗的25例患者,利用体表铅点标记辅助iSCOUT系统基于金标配准算法进行图像引导定位,分别记录3个平移方向左右(x)、头脚(y)和腹背(z)的初始摆位误差以及图像引导校正后的残余误差统计分析,进一步比较图像引导校正前后误差对计划剂量的影响,最后计算合理的计划靶体积(PTV)外放边界.结果 25例患者在体表铅点标记辅助iSCOUT图像引导定位下进行150次摆位验证,x、y、z轴向残余摆位误差绝对值分别为(1.53±0.96)、(1.30±0.99)、(1.34±0.92) mm,均小于初始误差值的(2.63±2.12)、(2.41±2.45)、(3.07±2.77) mm (P<0.001).残余误差导致的剂量偏差百分比也比初始误差的小,在PTV的D98%、D2%、Dmax,心脏Dmax、健侧乳腺Dmax、患侧肺及双肺Dmean等具有显著差异,与原计划偏差百分比分别由2.18%、3.19%、10.66%、8.75%、48.21%、10.50%、3.66%降低到0.38%、0.23%、2.31%、0.04%、13.78%、6.35%、0.41%(P<0.05).图像引导后PTV外放边界估算得x、y、z轴向外放边界分别为1.87、1.75、1.69 mm.结论 体表铅点标记辅助iSCOUT图像引导定位系统在乳腺癌放疗体位验证及校正中的应用具有可行性和应用价值,且为临床PTV外放边界提供新的参考.
-
-
王雪;
王玮;
李建彬;
郑刚;
张文玉
-
-
摘要:
目的 以内乳淋巴结清扫(ImlND)前勾画的内乳淋巴结临床靶区(CTVImlN)为参照,对比不同勾画方法构建的ImlND术后CTVImlN靶区间差异,探讨ImlND后CTVImlN勾画的合理方法.方法 选取已行患侧ImlND且术前、术后CT图像资料完整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MRM)患者20例.依据RTOG指南在术前CT图像上勾画健侧及患侧CTVImlN(CTVpr-I、CTVpr-a).在术后CT图像上分别采用形变配准(DIR)法、视觉对照法、精确测量法勾画术后患侧CTVlmlN,并分别命名为CTVDIR、CTVv、CTVM.比较CTVv、CTVM、CTVDIR与CTVpr-a间靶区中心间距、靶区体积以及3种不同方式构建的CTVImlN的适形指数(CI)及包含度(DI)差异.结果 CTVv、CTVM、CTVDIR与CTVpr-a的靶区中心间距分别为2.17、1.44、1.25cm.CTVpr-a、CTVpr-I、CTVv、CTVM 和 CTVDIR 的靶体积分别为2.10、2.17、2.04、1.88、2.07 cm3(均 P>0.05).CTVv-CTVpr-a 间、CTVM-CTVpr-a 间 CI 均为0.16,CTVDIR-CTVpr-a间 CI 为0.43,明显高于前两者(均 P<0.01).CTVv-CTVpr-a、CTVM-CTVpr-a 间 DI 分别为0.26和0.24,CTVDIR-CTVpr-a间DI为0.58,明显高于前两者(均P<0.01).结论 准确勾画ImlND术后的CTVImlN是困难的,但相比较而言,DIR法所勾画靶区的空间位置适配度优于视觉对照法和精确测量法.
-
-
-
-
赵旭冉;
王淑莲
-
-
摘要:
乳腺癌术后放疗提高了局部区域控制率和生存率.乳腺/胸壁和锁骨上下淋巴引流区是常见的照射部位,放疗时甲状腺会受到一定剂量的照射,长期生存患者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减)的风险.既往二维技术放疗无法评估甲状腺受照剂量,放疗诱发甲减很少受到关注.随着放疗技术的发展,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技术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增加,如何选择合适的放疗技术、如何对甲状腺进行剂量限制成为临床上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本综述系统性总结了放疗诱发甲减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和监测,以帮助临床医生在放疗技术选择和计划评估方面做出治疗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