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混浊
角膜混浊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272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6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685篇;相关期刊164种,包括石河子科技、眼科新进展、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华东地区第13届实验动物科学学术交流会、华东地区第十二届实验动物科学学术交流会、全国兽医外科学第13次学术研讨会、小动物医学第1次学术研讨会暨奶牛疾病第3次学术讨论会等;角膜混浊的相关文献由601位作者贡献,包括邵义祥、吴刘成、杨纪忠等。
角膜混浊
-研究学者
- 邵义祥
- 吴刘成
- 杨纪忠
- 毕树萍
- 刘畅
- 李瑶
- 李绍伟
- 黄一飞
- 倪俊达
- 吕芳奇
- 宁建华
- 张涛
- 朱少华
- 杜之渝
- 糜婷
- 耿滕
- 薛整风
- 郑良凤
- 陈兵
- 陈铁红
- E.
- 任德骧
- 倪尧尉
- 凌雪萍
- 刘双珍
- 刘春
- 刘祖国
- 刘良
- 卢泽艳
- 唐晓昭
- 夏晓波
- 季韧
- 廉文俊
- 廖志强
- 张勇
- 张明昌
- 张柳柳
- 张磊
- 方东
- 朱少栋
- 李伟力
- 李国华
- 李祥敏
- 杨帆
- 潘志强
- 王华
- 王智崇
- 王胜洁
- 管怀进
- 管程齐
-
-
孙克年
-
-
摘要:
角膜炎中兽医俗称外障眼、火蒙眼、眼生翳膜、肝热传眼。现代医学称角膜翳或角膜炎袁是由于角膜炎症或外伤而遗留的瘢痕。形成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角膜混浊,形成云状翳膜遮住黑睛及瞳孔的一种疾病,有于翳膜的色泽不同,故又分为白膜遮睛,蓝膜遮睛,黄膜遮睛等,本病多发生于牛马,其他牲畜很少患此病。
-
-
韩涵(综述);
何宇茜;
张妍(审校)
-
-
摘要:
小分子亮氨酸重复蛋白聚糖(SLRPs)为角膜的重要结构成分,在角膜透明性的形成和维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SLRPs大量分布于角膜基质层中,主要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各成员之间存在补偿性和协同性作用,共同调控基质层胶原纤维的形成和装配,维持胶原纤维排列的高度有序性,奠定角膜透明性的基础。Decorin和lumican分别是Ⅰ型和Ⅱ型SLRPs的主要功能成分,二者基因表达改变或核心蛋白结构异常均会影响角膜基质层其他细胞外基质成分的正常含量和排列关系,导致胶原纤维的形成、装配和排列异常,造成角膜混浊。SLRPs可通过结合促纤维化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等调控角膜创伤修复和基质重塑,为治疗角膜疾病和研究角膜透明性的分子机制提供依据。本文就SLRPs家族成员生物学活性及其在角膜透明性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
李素丽;
吴维青;
谢建生;
李海飞
-
-
摘要:
目的 对1 例角膜混浊新生儿进行染色体拷贝数变异分析,明确其遗传学病因.方法 应用常规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分析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染色体核型,用全基因组低深度测序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芯片(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 array)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分析.结果 G显带结果显示患儿及其父母染色体核型均未见异常,全基因组低深度测序结果显示患儿染色体8q21.I1-q21.13区存在5.5 Mb杂合缺失,为新发突变,缺失区域包含ZFHX4、PEX2等基因,该结果在SNP array平台得到验证.结论 患儿诊断为8q21.11 缺失综合征,ZFHX4 可能是该综合征的关键基因之一.
-
-
陈英华;
张琳;
薛雪;
邓愉
-
-
摘要:
角膜上皮屏障破坏是多种角膜疾病的基础,探讨其危险因素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利用基因敲除技术获得了角膜上皮细胞Cdc42基因敲除小鼠,发现该小鼠角膜荧光素钠染色呈阳性,角膜屏障功能破坏。12周龄出现角膜混浊、白斑。角膜病理观察发现基因敲除导致小鼠的上皮变薄,细胞层数减少。共聚焦显微镜、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均发现角膜上皮细胞间隙增宽,表层细胞剥脱增加,说明Cdc42缺失导致小鼠角膜上皮屏障结构、功能破坏。
-
-
罗鹏;
郑吉龙;
周鹏;
张勇德;
常世杰;
沙宪政
-
-
摘要:
目的 根据角膜混浊的数字图像特征建立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多分类模型,探索角膜混浊度的客观量化方法.方法 采集猪死后眼角膜数字图像,根据事先经验提取其部分颜色特征与纹理特征,建立SVM多分类模型,使用Precision、Sensitivity、F1分数对模型的测试结果进行评估,通过SVM-RFE结合交叉验证寻找最优特征子集,优化模型.结果 角膜混浊程度的分类中,F1分数最高可达0.9744,最优特征子集中特征数量为126.结论 该SVM多分类模型可实现对角膜混浊程度的分类.
-
-
付彩云;
郑燕;
胡雅斌;
徐雯;
柳静;
张丰菊
-
-
摘要:
患者为26岁近视眼女性,右眼裸眼视力为0.1,左眼为0.2;左眼角膜有外伤史,鼻侧遗留角膜斑翳.经术前充分检查,右眼行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左眼行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联合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术后3个月患者双眼UCVA为1.2,左眼角膜瘢痕大部分消除.
-
-
刘继伟
-
-
摘要:
在现如今的集约化饲养的模式下,各个阶段的奶牛均可发生角膜炎,大部分都呈传染快,连续发生。其特征为眼结膜和角膜发生明显的炎症变化,伴有大量流泪,怕太阳光刺激,结膜充血;患病奶牛精神不安,泌乳牛只产奶量下降,其后发生角膜混浊或呈乳白色。蝇虫活动频繁期间该病传播迅速,夏秋刮风和尘土等因素更有利于疾病的传播。
-
-
张欢;
姜志昕;
周永莹;
曹秀朋;
王玉川;
李轩
-
-
摘要:
目的 探索白藜芦醇(RSV)对碱烧伤小鼠角膜纤维化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 选取SPF级、健康6~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48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RSV组,每组16只.模型组和RSV组小鼠右眼建立角膜碱烧伤模型,左眼不做任何处理.RSV组小鼠用2 g·L-1 RSV溶液滴眼,模型组小鼠用相同剂量的羟丙基-β-环糊精溶液滴眼,连续滴眼21 d.正常对照组小鼠不做碱烧伤和滴眼干预.碱烧伤后21 d,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各组小鼠角膜混浊情况,对角膜混浊程度进行评分;通过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角膜组织结构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角膜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Ⅲ型胶原纤维蛋白α1链(COL3A1)的表达;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角膜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SMA、COL3A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碱烧伤后21 d,RSV组小鼠角膜混浊评分为(2.25±0.89)分,明显低于模型组[(3.25±0.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角膜基质中细胞增多,给予RSV干预后细胞相对减少.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RSV组小鼠角膜组织中α-SMA和COL3A1的表达均弱于模型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RSV组小鼠角膜组织中TGF-β1(0.60±0.17)、α-SMA(0.27±0.05)、COL3A1(0.49±0.2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TGF-β1(1.48±0.50)、α-SMA(0.55±0.18)、COL3A1(1.32±0.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在小鼠角膜碱烧伤中,RSV可以有效抑制角膜组织中TGF-β1的表达及肌成纤维细胞的活化,减少COL3A1沉积,从而抑制角膜的纤维化反应,进而减轻角膜混浊程度.
-
-
孙宏睿;
戴乐舒;
叶姗姗;
宋剑涛
-
-
摘要:
黑睛发病,局部表现主要是翳障,黑睛生翳即角膜混浊,是指在角膜损伤修复过程中,正常的角膜组织被纤维组织取代,从而影响了角膜的透明度,是一类影响视力甚至致盲的眼病.中医学对其多有论述,针对黑睛生翳,使用具有退翳功效的中药消除翳障,促进黑睛恢复正常状态,是中医眼科治疗黑睛生翳独特的治法.本文通过回顾文献中治疗黑睛生翳所使用的相关中药,发现退翳类中药多归肝经,多寒凉可清热,或兼有补虚的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退翳类中药具有消炎抗菌、抑制瘢痕形成等作用.本文就退翳明目中药治疗黑睛生翳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
杨永利;
张旭;
高晓唯
-
-
摘要:
目的:评价在白内障手术中应用包括囊膜染色、虹膜拉钩、虹膜切除等辅助技术治疗白内障合并角膜混浊患眼的术后视觉效果,并分析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收集2014-01/2019-03在新疆军区总医院全军眼科中心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合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合并角膜混浊患者105例105眼,所有患者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应用台盼蓝囊膜染色剂,并观察前囊膜染色情况,连续环形撕囊成功率,晶状体后囊破裂及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情况.并于术后1d,1wk,1、3mo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术中撕囊成功率,术前、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患者均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合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通过应用台盼蓝囊膜染色剂(台盼蓝)染色前囊膜辅助成功完成所有连续环形撕囊,并采取了包括应用虹膜拉钩及虹膜切开术等其他措施.将可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105眼.术后追踪观察3mo,术眼术后BCVA为0.82±0.10,与术前BCVA(3.12±0.14)比较有差异(t=174.893,P<0.01).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能使白内障合并角膜混浊患者的视力得到安全有效的提高.辅助技术如囊膜染色、虹膜拉钩、虹膜切除等的应用,能有效降低白内障合并角膜混浊患者的白内障手术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增加手术成功率.
-
-
吴刘成;
张柳柳;
李瑶;
王胜洁;
季韧;
倪尧尉;
邵义祥
- 《华东地区第13届实验动物科学学术交流会》
| 2014年
-
摘要:
目的:Fgf10基因在角膜混浊小鼠(B6-Co)中的克隆测序及表达.方法:正常小鼠和角膜混浊小鼠交配,取胚胎16.5 d B6和B6-Co小鼠皮肤组织,总RNA的提取和逆转录,采用RT-PCR技术分段扩增目的基因,连接T载体,转化感受态细胞,筛选阳性克隆,并测序分析;采用实时荧光PCR的方法进一步检测该基因在B6-Co小鼠中的表达.结果:测序发现在Fgf10基因第三外显子2072和2073 bp之间插入碱基T;实时荧光PCR结果显示Fgf10在B6-Co小鼠中的表达明显下降(P<0.05).结论:Fgf10与B6-Co小鼠EOB表型有关,其表达调控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
陈兵;
糜婷;
倪俊达;
耿滕;
薛整风
- 《华东地区第13届实验动物科学学术交流会》
| 2014年
-
摘要:
背景:乙酰基亚硝基脲(N-ethyl-N-nitrosourea,ENU)诱导小鼠突变是研究基因功能及建立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一种有效手段.rn 目的:研究ENU诱变获得的一例角膜混浊小鼠角膜组织形态变化及对突变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rn 方法:对ENU诱变获得一例角膜混浊小鼠角膜进行组织学观察;繁殖[(B6×D2)F1×B6]N2角膜混浊小鼠,用平均分布于小鼠染色体上的微卫星标记对N2小鼠染色体扫描.采用计算最大优势对数值(LODS)法判定突变基因与微卫星是否连锁.rn 结果:组织切片观察发现角膜混浊小鼠角膜基质含有新生血管,成纤维细胞明显增多.该突变基因被定位于小鼠第2号染色体.rn 结论:成功获得角膜混浊小鼠并将其突变基因初步定位,有望为人类角膜混浊疾病提供一种新的小鼠模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