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角膜碱烧伤

角膜碱烧伤

角膜碱烧伤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35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4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7816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现代生物医学进展、临床眼科杂志、眼科新进展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毒理学会灾害与应急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全国学术交流会、第七届全国创伤外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创伤急救与多发伤学术会议、2010全国中医特色诊疗方法暨适宜技术学术研讨会等;角膜碱烧伤的相关文献由342位作者贡献,包括徐锦堂、高晓唯、李永平等。

角膜碱烧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4 占比:1.56%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7816 占比:98.39%

总计:7944篇

角膜碱烧伤—发文趋势图

角膜碱烧伤

-研究学者

  • 徐锦堂
  • 高晓唯
  • 李永平
  • 王梅娟
  • 王汉洲
  • 罗德生
  • 苏建中
  • 谢德雍
  • 郑红花
  • 丁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佳欣; 邹文进
    • 摘要: 目的:研究多西环素对角膜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1)体外实验:收集人眼角膜基质分离并培养,使用免疫荧光双染鉴定所提取到的细胞为人角膜细胞。多西环素组在传代培养后加入重组人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人角膜细胞分化成角膜肌成纤维细胞,培养2 h后加入浓度为20 ng/mL的多西环素溶液,另设不加入任何药物的对照组和只加入TGF-β1的模型组,放入培养箱继续培养48 h。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CollagenⅠ和Fibronectin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CollagenⅠ和Fibronectin mRNA相对表达量。(2)体内实验:采用36只雌性SD大鼠构建角膜碱烧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多西环素组,每组18只。采用体视显微镜观察大鼠角膜恢复情况并在第3、第7、第14天进行角膜混浊度评分,角膜取材后做HE染色观察大鼠角膜组织结构变化。结果:模型组细胞Fibronectin、CollagenⅠ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较对照组升高(均P<0.05),多西环素组细胞Fibronectin、CollagenⅠ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较模型组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大鼠角膜碱烧伤后第7、第14天,多西环素组大鼠角膜混浊度评分更低(P<0.05);HE染色图片,各个时间点多西环素组大鼠角膜基质结构更规整,第7天多西环素组上皮修复更佳、炎症细胞浸润更少。结论:多西环素可以抑制人角膜细胞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促进大鼠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愈合,减轻角膜瘢痕。
    • 向征; 石赟懿; 谭钢
    • 摘要: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对角膜神经再生的影响作用。方法本研究以亚硝酸钠(NaNO_(2))作为外源性NO供体,在细胞实验中以小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Neuro-2a)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浓度的NaNO_(2)处理Neuro-2a细胞并筛选出NO的最佳神经营养浓度。在动物实验中,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组,10只作为NC组,其余20只大鼠建立角膜碱烧伤模型,再随机分为PBS组和NO组,每组10只。从碱烧伤当天开始,PBS组给予PBS治疗,NO组给予10.00μmol•L^(-1) NaNO_(2)与PBS混合治疗。用荧光素钠染色后观察并记录大鼠角膜上皮愈合情况,计算角膜上皮愈合率。用CCK-8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神经元标记物的表达。于大鼠角膜碱烧伤处理后7 d取大鼠角膜上皮组织,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每组角膜上皮中神经元标志物βⅢ-微管蛋白和神经生长因子(NG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的表达水平。结果10.00μmol•L^(-1) NaNO_(2)处理Neuro-2a细胞24 h后可显著提高细胞活性;使用浓度为0.00μmol•L^(-1)、10.00μmol•L^(-1)、1000.00μmol•L^(-1)的NaNO_(2)处理Neuro-2a细胞24 h后,测得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8.60%、13.00%、19.48%;与0.00μmol•L^(-1)组相比,10.00μmol•L^(-1)组细胞凋亡率降低(P<0.01)。与0.00μmol•L^(-1)组相比,10.00μmol•L^(-1)组Neuro-2a细胞βⅢ-微管蛋白、MAP2和SMI312三种神经元标志物相对表达量均增加(均为P<0.05)。碱烧伤后1 d、3 d、7 d,与PBS组相比,NO组大鼠角膜上皮愈合率均升高(均为P<0.05)。与NC组相比,PBS组和NO组大鼠角膜组织各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增高(均为P<0.05)。与PBS组相比,NO组大鼠角膜组织NGF、GDNF、CNTF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增高(均为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碱烧伤后7 d,与NC组相比,PBS组和NO组大鼠角膜组织βⅢ-微管蛋白、NGF、GDNF、CNTF的蛋白表达水平均增高(均为P<0.05);与PBS组相比,NO组大鼠角膜组织βⅢ-微管蛋白、NGF、GDNF、CNTF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气体信号分子NO能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以及相关神经元标志物的表达;在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中,局部应用外源性NO进行治疗,可对角膜上皮和角膜神经产生明显的营养作用。
    • 靳荷; 杨彬彬; 蒋冬冬; 郑柳; 丁芝祥; 陆素青
    • 摘要: 目的分析分泌粒蛋白III(Scg3)抗体对兔角膜新生血管(CNV)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健康新西兰白兔45只,未做碱烧伤的5只作为对照组,剩余40只白兔用碱烧伤法构建CNV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20只)和干预组(20只),自碱烧伤之日起每隔2 d结膜下分别注射0.1 mL 1×PBS溶液或0.5 mg·L^(-1)的Scg3抗体工作液。碱烧伤后14 d,Western blot检测对照组与模型组兔角膜组织中Scg3的蛋白表达。分别在碱烧伤后1 d、7 d、14 d应用眼前段分析仪测量CNV的面积和长度,应用角膜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眼表变化,利用蛋白芯片法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等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角膜碱烧伤后14 d,模型组兔烧伤区域出现大量CNV,而干预组兔角膜无明显CNV生长。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兔角膜中Scg3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角膜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模型组兔的角膜缘内出现大量活动性CNV。角膜碱烧伤后7 d和14 d,干预组兔角膜中CNV的长度和面积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均为P<0.001)。蛋白芯片法检测结果发现,碱烧伤后7 d、14 d,干预组兔眼表泪液中ICAM-1、IL^(-1)0、TGF-β1等炎症因子表达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均为P<0.05)。结论0.5 mg·L^(-1)的Scg3抗体能够降低兔角膜碱烧伤后的炎症反应,抑制CNV的生长。
    • 张欢; 姜志昕; 周永莹; 曹秀朋; 王玉川; 李轩
    • 摘要: 目的 探索白藜芦醇(RSV)对碱烧伤小鼠角膜纤维化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 选取SPF级、健康6~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48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RSV组,每组16只.模型组和RSV组小鼠右眼建立角膜碱烧伤模型,左眼不做任何处理.RSV组小鼠用2 g·L-1 RSV溶液滴眼,模型组小鼠用相同剂量的羟丙基-β-环糊精溶液滴眼,连续滴眼21 d.正常对照组小鼠不做碱烧伤和滴眼干预.碱烧伤后21 d,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各组小鼠角膜混浊情况,对角膜混浊程度进行评分;通过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角膜组织结构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角膜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Ⅲ型胶原纤维蛋白α1链(COL3A1)的表达;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角膜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SMA、COL3A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碱烧伤后21 d,RSV组小鼠角膜混浊评分为(2.25±0.89)分,明显低于模型组[(3.25±0.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角膜基质中细胞增多,给予RSV干预后细胞相对减少.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RSV组小鼠角膜组织中α-SMA和COL3A1的表达均弱于模型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RSV组小鼠角膜组织中TGF-β1(0.60±0.17)、α-SMA(0.27±0.05)、COL3A1(0.49±0.2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TGF-β1(1.48±0.50)、α-SMA(0.55±0.18)、COL3A1(1.32±0.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在小鼠角膜碱烧伤中,RSV可以有效抑制角膜组织中TGF-β1的表达及肌成纤维细胞的活化,减少COL3A1沉积,从而抑制角膜的纤维化反应,进而减轻角膜混浊程度.
    • 马高阳; 蔡岩; 李文静; 吴华蓉; 王慧娴; 高晓唯
    • 摘要: 目的 探究负载替加环素(tigecycline,TGC)的壳聚糖(chitosan,CS)纳米粒复合物对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影响.方法 制备TGC/CS纳米粒,检测其外形、粒径,检测并计算其包封率、载药量及体外释药情况.选取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TGC/CS纳米粒组(A组)、TGC组(B组)、空白CS纳米粒组(C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D组),每组10只,右眼制作碱烧伤模型,以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为对照眼,分别使用TGC/CS纳米粒、TGC、CS纳米粒、生理盐水滴右眼,每日2次,共进行28 d.使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CNV情况并测量新生血管长度,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其角膜结构、新生血管和细胞浸润情况等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角膜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κB,NF-κ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的表达.结果 TGC/CS纳米粒大部分为规则的球形,粒径为(235.84±34.59) nm,包封率为(67.17±0.29)%,载药量为(59.67±0.29)%,体系较为稳定,有缓释功能.TGC/CS纳米粒对兔角膜及结膜无损伤作用.CNV面积在碱烧伤后7d、14 d、28 d时,A组明显少于B、C、D组,B组明显小于C、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C组面积小于D组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显示,碱烧伤后7d各组角膜上皮细胞部分损伤,基质水肿,大量炎症细胞浸润,部分新生血管生成;碱烧伤后14 d各组角膜结构部分恢复,中等量炎症细胞浸润,CNV面积达到顶峰,碱烧伤后28 d各组角膜各层结构基本复原,炎症细胞大量减少,新生血管萎缩,整个过程中C、D两组炎症程度最重,B组次之,A组炎症最轻.Western blot结果显示,A、B、C、D组的NF-κB、MMP-9相对表达均依次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VEGF相对表达量小于B、C、D组,B组VEGF相对表达量小于C、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组与D组VEGF相对表达量基本相同.结论 TGC/CS纳米粒能够通过下调角膜组织中的NF-κB、VEGF、MMP-9的表达减少碱烧伤CNV的生成且对眼表无损害.
    • 张建
    • 摘要: 目的:针对角膜碱烧伤患者采用新鲜羊膜移植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3月到2019年3月期间,35例41眼角膜碱烧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患者进行新鲜羊膜移植治疗观察其眼表情况、视力改善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主观症状改善,眼表情况痊愈或好转,视力提高,并发症减少减轻。结论:角膜碱烧伤患者通过采用新鲜羊膜移植治疗后其临床治疗效果较为明显,能够促进角膜修复,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减少减轻并发症发生,该治疗方法在治疗眼角膜碱烧伤疾病中可靠性较高。
    • 代闫芳; 刘素素; 岳娟; 简守珺; 张芬芬; 魏静静; 司玮; 张红敏
    • 摘要: 目的 探讨双醋瑞因减轻小鼠角膜碱烧伤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 将174只小鼠角膜碱烧伤造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双醋瑞因组、地塞米松组和生理盐水组,分别给予双醋瑞因、地塞米松、生理盐水滴眼制剂滴眼,比较造模后2d、3d、4d、5d各组小鼠的角膜混浊度、病灶面积、上皮缺损面积及炎症细胞的浸润情况.结果 双醋瑞因组造模后4d、5d角膜临床评分明显较生理盐水组低(均为P<0.01),地塞米松组造模后3d、4d、5d角膜临床评分较生理盐水组低(均为P<0.05).对于角膜上皮缺损而言,双醋瑞因组碱烧伤后各时间点角膜上皮缺损面积均小于生理盐水组(均为P <0.05),地塞米松组与生理盐水组角膜上皮缺损无明显差异.对角膜中性粒细胞进行统计发现,双醋瑞因组碱烧伤后各时间点中性粒细胞计量明显少于生理盐水组(均为P<0.01);地塞米松组造模后3d、5d中性粒细胞浸润少于生理盐水组(均为P<0.05).对巨噬细胞进行统计发现,双醋瑞因组造模后3d、5d巨噬细胞均较生理盐水组浸润少(均为P<0.05);造模后5d地塞米松组浸润少于生理盐水组(P<0.05).通过MPO活性测定发现,双醋瑞因组和地塞米松组造模后2d、3d、5dMPO活性均较生理盐水组明显降低(均为P<0.01).结论 双醋瑞因能够减轻小鼠角膜碱烧伤的炎症反应,改善角膜碱烧伤的预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