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视网膜静脉闭塞

视网膜静脉闭塞

视网膜静脉闭塞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1年内共计138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药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8篇、专利文献24607篇;相关期刊52种,包括河北中医、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临床眼科杂志等; 视网膜静脉闭塞的相关文献由377位作者贡献,包括彭晓燕、卢宁、张卯年等。

视网膜静脉闭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8 占比:0.56%

专利文献>

论文:24607 占比:99.44%

总计:24745篇

视网膜静脉闭塞—发文趋势图

视网膜静脉闭塞

-研究学者

  • 彭晓燕
  • 卢宁
  • 张卯年
  • 张风
  • 惠延年
  • 王光璐
  • 黎晓新
  • 姜燕荣
  • 孙晓东
  • 张惠蓉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邓玉梦; 黄珍; 叶娅; 闫明; 宋艳萍
    • 摘要: 目的 观察强反射点(HRD)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和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患者血脂水平和炎症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横断面临床研究.2016年12月至2020年6月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确诊为视网膜静脉阻塞的118例患者11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BRVO 67例,CRVO 51例,并据此分为CRVO组、BRVO组.眼部检查后3d内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检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绝对数、超敏C反应蛋白(CRP)、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水平;计算单核细胞绝对数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采用日本Topcon公司3DOCT-2000测量患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计数HRD.根据HRD在视网膜不同分布位置将HRD分为视网膜内层HRD、外层HRD、全层HRD.两组连续变量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HRD计数与血脂水平和外周血炎症指标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BRVO组、CRVO组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60.1 ±9.5)、(53.6±15.7)岁;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53.7%(36/67)、24.5%(12/51).两组患者间年龄(t=2.634)、高血压患病率(x2=11.29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x2=2.000)、病程(t=-1.101)、糖尿病患病率(x2=1.315)、眼别(x2=1.742)、基线视力(t=1.792)、眼压(t=0.708)、CRT(t=1.318)以及外周血指标包括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绝对数、CRP、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MHR(t=-0.559、1.126、0.579、1.299、-0.134、0.556、1.230、-0.267、0.48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RVO患者视网膜外层HRD计数与总胆固醇呈正相关(r=0.289,P=0.036);CRVO患者视网膜内层HRD、全层HRD计数与CRP呈正相关(r=0.406、0.343,P=0.004、0.014).HRD计数与BRVO、CRVO患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绝对数、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MHR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HRD计数与BRVO患者血脂水平和CRVO患者炎性指标CRP相关.
    • 赵立宇; 杨芳; 吴昌凡; 张鹏飞; 姜茂华
    • 摘要: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是指视网膜连续毛细血管丛所包围的区域,其本身没有任何毛细血管结构.FAZ是形成精细视觉功能的重要区域,其形态及周围毛细血管密度的变化反映了黄斑的缺血程度,且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Coats病、特发性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视网膜血管病密切相关.应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早期观察视网膜血管病患者的FAZ区域变化可以评估其病情程度及预后.但是FAZ相关数据的测量误差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且目前各生产厂商的OCTA设备用于测量和分析FAZ的方法和算法不同,使得我们无法比较不同设备间测得的数据.相信随着OCTA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FAZ区域的变化将得到更精确的数据分析,给临床工作带来更多的帮助.
    • 褚煜; 喻晓兵; 郑博迪
    • 摘要: 目的 观察并初步探讨视网膜深浅血流密度比值(DSFR)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ME)治疗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北京医院眼科确诊为单眼BRVO继发ME的48例患者4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9例29只眼,女性19例19只眼;平均年龄(58.77±10.88)岁.所有患眼均接受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每一个月1次,连续3个月,其后按需治疗.依据治疗后12个月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将患眼分为水肿消退组(消退组,CRT≤250μm)、水肿顽固组(顽固组,CRT>250μm).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测量所有受检眼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层(DCP)、浅层毛细血管层(SCP)血流密度(深浅血流密度),选取3次随访时测量的DCP、SCP血流密度并计算DSFR.DSFR记录方式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ETDRS)-grid和九宫格记录法.消退组与顽固组DCP、SCP血流密度及DSFR比较行采用配对t检验.治疗后3个月,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DSFR在ME治疗反应中的效能.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ME治疗反应的因素.结果 治疗后12个月,48只眼中,水肿消退27只眼,未消退21只眼.消退组、顽固组患眼ETDRS-grid记录法不同区域深浅血流密度(DCP:t=1.804、1.064、0.660,SCP:t=0.581、0.641、0.167)和DSFR(t=0.393、-0.553、0.47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退组、顽固组患眼九宫格记录法最严重无灌注区SCP、DCP血流密度及DSFR分别为(27.10±5.70)%、(28.33±8.95)%、1.35±0.54和(27.54±6.70)%、(29.11 ±0.42)%、1.01±0.40.消退组、顽固组患眼最严重无灌注区深浅血流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7、-0.340,P>0.05);DSF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8,P=0.024).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最严重无灌注区DSFR与ME治疗反应相关(比值比=0.212、0.085,P=0.027、0.024).AUC评估DSFR在ME治疗反应中的效能,结果显示,AUC为0.800,P=0.001,Youden指数1.348,灵敏度67.7%,特异性86.7%.结论 DSFR降低多见于BRVO顽固ME者;DSFR与ME治疗反应相关.
    • 乔灵飞; 姜波; 史春生
    • 摘要: 目的 探讨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ME)病眼单次康柏西普注射后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参数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9年6—11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BRVO继发ME的病人31例31眼,所有病眼均接受抗VEGF治疗,药物为康柏西普.注射前和注射后1月,所有病人均接受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OCTA检查.其中,软件自动测量治疗前后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无血管面积(FAZ)、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网血管长度密度(VLT)和灌注密度(PD)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法分析治疗前后病眼各项资料差异.结果 与康柏西普注射1月后比较,CMT由治疗前(474.2±95.1)μm降低至(320.3±131.2)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25,P=0.000);BCVA由治疗前(54.94±16.87)个提升至(66.78±19.2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91,P=0.015);黄斑区FAZ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7,P>0.05);黄斑区不同区域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网血管长度密度(VLT)及灌注密度(PD)较治疗前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次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后,BRVO继发ME病眼短期内CMT明显下降,BCVA显著提高,且对黄斑区FAZ及视网膜浅层毛细管的视网膜血管密度无明显影响.
    • 李真平; 喻晓兵
    • 摘要: 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是一项能定性定量检测眼底血管的新兴技术,具有无创、快速、可重复性等优点,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疾病(RVO)的检测.OCTA能检测RVO病程中患眼和对侧眼较正常眼的眼底血管变化,可从深层和浅层血流密度、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等来进行分析.对于RVO继发黄斑水肿,OCTA血流图像及enface图像也有助于研究黄斑水肿的来源及与黄斑区血流变化的关系.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是目前RVO继发黄斑水肿的一线治疗,OCTA可用于评估治疗前后视网膜血流密度变化,评估缺血的改变.但OCTA在检测范围、血流伪影、图像分层、血流速度检测范围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有待进一步改善.
    • 吴冠男; 张笑天; 何广辉; 董蒙; 高翔; 王梦; 陈松
    • 摘要: 目的 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RVO)伴黄斑水肿(ME)患者玻璃体腔注射阿柏西普(IVA)治疗后黄斑区微血管变化,初步分析其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4月至2020年2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临床检查确诊的单眼RVO伴ME(RVO-ME)患者30例3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2例12只眼,女性18例18只眼;平均年龄(54.30±13.17)岁;平均病程(3.43±1.97)个月.双眼均行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IVA治疗方案采用首次注射后按需注射.采用OCTA仪对双眼黄斑区6 mm×6 mm范围进行扫描,测量基线时及治疗后1、3、6个月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FAZ周长(PERIM)、非圆度指数(AJ)、FAZ范围300 μm宽度内的血流密度(FD-300)、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以及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基线时患眼与对侧健康眼各定量参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基线时及治疗后1、3、6个月各定量参数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IVA治疗后6个月BCVA与视网膜灌注、黄斑区血液供应参数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相关分析.结果 基线时,与对侧健康眼比较,RVO-ME患眼FAZ面积(t=-4.091)、PERIM(t=-5.098)、AI(t=-9.093)扩大,FD-300(t=7.237)及整体SCP、DCP血流密度(t=8.735、9.897)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6个月,RVO-ME患眼BCVA明显提高,CMT降低,FAZ面积扩大,AI降低(t=8.566、16.739、-6.469、9.719,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D-300及整体SCP、DCP血流密度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17、1.197、0.987,P>0.05).与基线时比较,治疗后3、6个月RVO-ME患眼FAZ面积逐渐扩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979,P<0.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6个月BCVA与基线时、治疗后6个月整体SCP、DCP血流密度呈正相关(r=-0.538、-0.484、-0.879、-0.854,P<0.05),与治疗后6个月FAZ面积呈负相关(r=0.544,P=0.001).ME复发次数与治疗后6个月BCVA和整体SCP、DCP血流密度呈负相关(r=0.604、-0.462、-0.528,P<0.05),与FAZ面积呈正相关(r=0.379,P=0.043).结论 RVO-ME患眼IVA治疗6个月内ME显著减轻,视力提高;SCP血流密度下降,FAZ面积扩大.
    • 付燕; 杨娜; 李丽英; 温晓英; 顾朝辉; 张月玲
    • 摘要: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对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合并黄斑水肿(ME)患眼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单眼RVO-ME患者59例59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1例31只眼,女性28例28只眼;平均年龄(57.4±10.3)岁.病程5 d~1个月,均为初次发病者.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35只眼(BRVO-ME组),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 24只眼(CRVO-ME组).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德国Carl Zeiss公司Cirrus HD-OCT 5000仪测量患眼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及双眼SFCT.所有患眼均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治疗后随访时间6个月,对比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1、3、6个月患眼BCVA、CMT、SFCT变化,以及与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BCVA、CMT、SFCT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同时间点差异的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法t检验.结果 治疗前,RVO-ME患眼平均logMAR BCVA、CMT分别为0.92±0.46、(604.71±169.35) μm.治疗后2周,1、3、6个月,患眼BCVA较治疗前明显改善,CMT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664、59.518,P<0.05).治疗前,RVO-ME患者患眼、对侧健康眼平均SFCT分别为(306.3±65.8)、(241.3±59.8) μm;患眼SFCT较对侧健康眼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72,P<0.05).治疗后2周,l、3、6个月,患眼平均SFCT分别为(267.7±81.4)、(252.3±57.3)、(239.2±46.5)、(240.6±48.3) μtm;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不同时间SFCT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4.341,P<0.001).CRVO-ME组、BRVO-ME组患眼治疗后2周,1、3、6个月SF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眼随访期间均未发生眼内炎、白内障进展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并发症.结论 病程短、初次发病的RVO-ME患眼SFCT增厚;抗VEGF药物治疗可有效降低患眼SFCT,改善ME,提高BCVA.
    • 黄江; 邹维杰; 季晓燕; 华伍梅; 徐森; 杜媛媛; 周忱; 徐国旭; 张积
    • 摘要: 目的 评价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与单纯抗VEGF药物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合并黄斑水肿(ME)的疗效.方法 循证医学研究.分别以视网膜静脉闭(阻)塞、黄斑水肿、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贝伐单抗、雷珠单抗、康柏西普、阿柏西普、视网膜激光光凝为中英文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和在线数据库Medline、荷兰医学文摘Embase、Cochrane图书馆检索相关文献.选取以RVO合并ME作为研究对象,治疗方案采用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联合激光光凝和单纯抗VEGF药物治疗相比较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间2011年1月至2021年2月.排除重复、信息不完整或不相关文献以及病例报告和综述性文献.采用Review Manager 5.4统计软件对文献进行meta分析.选择加权均数差(WMD)和95%可信区间(CI)作为效应量的估计值,并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评价指标为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注射次数.结果 根据检索策略初步检索出461篇文献,最终纳入21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共纳入患者1156例,其中抗VEGF药物联合激光光凝治疗(联合治疗组)576例,单纯抗VEGF药物治疗(单纯药物治疗组)58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6、9、12个月,单纯药物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患者BCVA、C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CVA:WMD=-0.82,95%CI-2.38~0.74,P=0.30;CMT:WMD=-3.12,95%CI-17.25~11.01,P=0.67).对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合并ME者,联合治疗较单纯药物治疗能更有效地降低注射次数(WMD=-0.80,95%CI-1.18~-0.42,Z=4.10,P<0.0001).结论 与单纯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比较,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不能更好改善RVO合并ME患者BCVA和CMT;而对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合并ME患者,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能有效减少抗VEGF药物注射次数.
    • 杨治坤; 于伟泓; 陈有信
    • 摘要: 目的 观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BRVO-ME)患眼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后黄斑微血管结构改变,分析其与视功能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单颞侧BRVO-ME患者21例2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4例14只眼,女性7例7只眼;平均年龄(58.0±8.3)岁.视网膜静脉颞上、颞下分支阻塞分别为13、8只眼.将静脉阻塞侧定义为受累区.所有患眼均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每一个月1次,连续3个月,其后按需治疗.治疗前后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OCTA仪对患眼黄斑区3 mm×3 mm范围进行扫描,测量其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深层毛细血管丛(DCP)整体、中心凹、受累区血管密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周长(PERIM)、非圆度指数(AI),FAZ范围300 μm宽度内的血管密度(FD-300)以及CRT.治疗后随访时间6个月.治疗前后黄斑区血管密度、FAZ参数比较行配对t检验;治疗后6个月BCVA、CRT与血管密度、FAZ面积及其与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治疗前,患眼logMARBCVA为0.506±0.159,CRT为(375.4±81.3) μm;治疗后6个月,患眼logMARBCVA为0.294±0.097,CRT为(266.3±46.7) μm.患眼治疗前后logMAR BCVA、CR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503、9.843,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6个月患眼SCP、DCP整体血管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1、-0.320,P>0.05);中心凹血管密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01、3.936,P<0.05);DCP受累区血管密度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8,P<0.05).与治疗前比较,患眼FAZ面积、PERIM有增加趋势,AI、FD-300有降低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071、-12.835、2.555、8.610,P<0.0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6个月BCVA与FAZ面积显著相关(t=2.532,P=0.024).结论 BRVO-ME患眼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后CRT降低,BCVA提高;SCP中心凹血管密度下降,DCP受累区血管密度增加,FAZ面积逐渐扩大,PERIM和AI逐渐降低.患眼治疗后BCVA与FAZ面积显著相关.
    • 安伟婷; 赵琦; 于荣国; 韩金栋
    • 摘要: 目的 观察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对缺血型与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的鉴别价值.方法 前瞻性临床观察性研究.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BRVO患者44例4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4例24只眼,女性20例20只眼.所有患眼均经连续3次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后黄斑水肿消退.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UWFFA)及OCTA检查.根据UWFFA检查结果将患眼分为缺血组、非缺血组,均为22例22只眼.采用OCTA仪对患眼黄斑区3mm×3 mm范围进行扫描,测量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SCP)、深层毛细血管层(DCP)的血流密度(SVD、DVD)、中心凹血流密度(SFVD、DFVD)、旁中心凹血流密度(SPFVD、DPFVD)、受累半侧血流密度(SHVD、DHVD)、受累象限血流密度(SQVD、DQVD),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周长(PERIM)、非圆度指数(AI)以及FAZ范围300 μm宽度内的血流密度(FD-300).缺血组和非缺血组间各参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测量血流密度预测缺血型BRVO的曲线下面积(AUC),确定预测缺血型BRVO的临界值及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以AUC>0.9为预测效能良好.结果 缺血组、非缺血组患眼BCVA(t=1.544)、眼压(t=-0.404)、SFVD(t=0.444)、DFVD(t=-0.812)、CRT(t=1.082)、FAZ面积(t=-0.785)、PERIM(t=-0.685)、AI (t=1.04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t=2.194)、SVD(t=-3.796)、SPFVD(t=-4.181)、SHVD(t=-4.700)、SQVD(t=-3.594)、DVD(t=-2.324)、DPFVD(t=-2.476)、DHVD(t=-2.118)、DQVD(t=-6.529)、FD-300(t=-5.11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QVD预测缺血型BRVO的AUC最大(0.917),其最佳临界值为33.75%,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0.9%和81.8%.结论 OCTA可定量评估BRVO患眼黄斑区SCP、DCP的微血管结构,有助于鉴别缺血型和非缺血型BRVO.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