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BRVO-ME)患眼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后黄斑微血管结构改变,分析其与视功能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单颞侧BRVO-ME患者21例2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4例14只眼,女性7例7只眼;平均年龄(58.0±8.3)岁.视网膜静脉颞上、颞下分支阻塞分别为13、8只眼.将静脉阻塞侧定义为受累区.所有患眼均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每一个月1次,连续3个月,其后按需治疗.治疗前后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OCTA仪对患眼黄斑区3 mm×3 mm范围进行扫描,测量其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深层毛细血管丛(DCP)整体、中心凹、受累区血管密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周长(PERIM)、非圆度指数(AI),FAZ范围300 μm宽度内的血管密度(FD-300)以及CRT.治疗后随访时间6个月.治疗前后黄斑区血管密度、FAZ参数比较行配对t检验;治疗后6个月BCVA、CRT与血管密度、FAZ面积及其与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治疗前,患眼logMARBCVA为0.506±0.159,CRT为(375.4±81.3) μm;治疗后6个月,患眼logMARBCVA为0.294±0.097,CRT为(266.3±46.7) μm.患眼治疗前后logMAR BCVA、CR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503、9.843,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6个月患眼SCP、DCP整体血管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1、-0.320,P>0.05);中心凹血管密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01、3.936,P<0.05);DCP受累区血管密度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8,P<0.05).与治疗前比较,患眼FAZ面积、PERIM有增加趋势,AI、FD-300有降低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071、-12.835、2.555、8.610,P<0.0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6个月BCVA与FAZ面积显著相关(t=2.532,P=0.024).结论 BRVO-ME患眼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后CRT降低,BCVA提高;SCP中心凹血管密度下降,DCP受累区血管密度增加,FAZ面积逐渐扩大,PERIM和AI逐渐降低.患眼治疗后BCVA与FAZ面积显著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