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要素替代

要素替代

要素替代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94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经济学、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8738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世界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讨会暨第十三届全国社科农经协作网络大会等;要素替代的相关文献由187位作者贡献,包括吴贵生、张旭青、蔺雷等。

要素替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3 占比:1.0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738 占比:98.94%

总计:8832篇

要素替代—发文趋势图

要素替代

-研究学者

  • 吴贵生
  • 张旭青
  • 蔺雷
  • 于立宏
  • 刘培林
  • 吴丽丽
  • 孙猛
  • 徐昊
  • 成肖
  • 朱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沈悦; 赵强; 朱雅玲
    • 摘要: 新一轮智能科技革命下高低技能劳动力的效率差异与替代效应,为诠释技能溢价和居民消费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基于1995—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增广平均组估计、系统矩估计和门槛估计等方法,研究了中国技能溢价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动态效应和非线性特征,结果表明:技能溢价对居民消费存在“折线型”或“波动型”非线性影响,合理的技能溢价能够有效促进居民消费增长,而过低或过高的技能溢价都会阻碍居民消费增长,且过低技能溢价的阻碍效应更强。因此,应当充分考虑技能与工资的匹配性,保持适度公平和合理技能溢价,发挥收入差距对消费的积极影响。
    • 霍学喜
    • 摘要: 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农村彩礼的高企、农业生产“保命不挣钱”的认识,为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带来了较大冲击。特别是在以农药、化肥等为支撑的现代农业不断涌入的现实背景下,农民受比较收益的影响,离土离乡、进厂进城,用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替代传统劳动力投入已成为当前农业生产的常态,也因此构成了农产品安全问题的现实根源,探索如何破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户安全生产问题无疑成为政界和学界关注的焦点。
    • 高鸣; 张哲晰
    • 摘要: 新时代国内外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的变化,牢牢稳住粮食压舱石,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意义重大。但当前我国粮食生产稳面积压力较大,丘陵山区耕作条件存在短板,尤其是青壮年有效劳动供给不足、“无人种粮”问题突出,其背后折射出粮食生产中经济激励、科技支撑和价值认同等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对此,破解“谁来种粮”困局,在思路上,要坚持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同共进、科技研发与经营模式创新双轮驱动、政策保本与经营增效两翼齐飞。在具体举措上,需要着力强化人才培养,培育新型农民队伍;突出机器替代,推进生产机械化智能化;加速模式转换,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完善机制驱动,健全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
    • 徐昊; 马丽君
    • 摘要: 结合理论和实证深入分析数字经济、资源依赖以及绿色经济发展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第一,丰裕的自然资源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但也会产生明显的资源依赖倾向,抑制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积累水平,这不仅弱化了当前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而且还造成了恶性循环。第二,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绿色经济发展,而且该效应呈现明显的正向空间外溢性,能够有效弥补资源依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第三,中国数字经济与自然资源间关系并非是“互补性资产”而是一种“互斥性资产”,数字经济对资源依赖的具体影响仅体现弥补作用上,数字经济发展不仅没有改变自然资源的使用偏好,反而还加剧了资源依赖倾向,同时该影响还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第四,政府环境管制可以通过影响价格机制进而降低资源依赖度,而且不同管制力度下数字经济的“绿色效益”存在明显差异;第五,资源依赖程度取决于要素间替代关系,资源与其余要素间相对价格又是影响要素间替代关系的关键因素,资源价格的提升可以将数字经济与自然资源间“互斥性资产”关系转变为“互补性资产”关系,进而打造有利于绿色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优势,而且该影响效应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 雷淑琴; 马丽君; 徐昊
    • 摘要: 双碳目标下,节能减排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征收能源税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应对能源问题的重要手段。由于我国并未形成完整的能源税收体系,考虑到数据可获得性,本文以当前较为完善的成品油消费税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实证研究其节能效应。研究表明,我国能源税制可以通过“成本内部化”和“倒逼创新机制”产生显著的节能效应,但是也受到以下约束:能源税负的设计并未充分考虑能效与环境成本的影响,其对能效低、环境成本高的能源产生节能效应反而略显不足;能源税的节能效应呈现明显的“累退性”,收入悬殊地区和产业结构非优化区的节能效应明显落后于收入非悬殊区和产业结构优化区;受制于明显的收入结构差异,我国能源税的“累退性”逐步凸显,而且厂商可以凭借价格、工资以及劳动力市场供需机制将能源税负转移给家庭部门,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和非现代产业部门所受的影响最为深刻,产生明显的人力资本扭曲效应,反而不利于能源节约型技术的研发与推广;能源税的征收可以为经济发展带来“双重红利”,能源税产生的人力资本扭曲效应受到所得税优惠的反向调节作用,由于税负转嫁的影响,企业所得税的调节作用较个人所得税更为明显。因而能源税的“累退性”应成为能源税制完善和创新的关键所在,与所得税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应成为税制协调的发力点。
    • 张晓晗; 马恒运
    • 摘要: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劳动力出现弱质化现象,由此带来了人们对农业化肥利用效率的担忧。基于2004—2018年全国小麦主产省面板数据,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推导化肥利用效率函数,建立化肥利用效率和影响因素函数关系,实证研究劳动力弱质化对小麦生产化肥利用效率影响,并估计机械化对劳动力女性化和兼业化的替代效果,考察机械化对化肥利用效率的调节效应。结果显示:我国小麦主产省化肥利用效率仍然偏低(34%左右),总体上农业劳动力弱质化并未影响小麦生产化肥利用效率,因为机械化调节效应弥补了农业劳动力弱质化不足,但是老龄化对化肥利用效率有负面影响。为此提出:为避免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和老龄化可能带来负面影响,需要继续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力度,研发推广适用于农村劳动力现状的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替代作用和调节效果,确保农业化肥减量增效计划实施效果。
    • 吴致冶; 安同良
    • 摘要: 在有限的前沿技术公开度之下,巨大的技术势差是制约中国制造业核心技术突破的重要原因。从宏观上讲,经济和技术政策均会对技术变革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微观上讲,核心技术突破所获得的持续利润增长决定了企业技术研发的创新投入动机。利用产品质量模型并借鉴L-V理论,引入前沿技术势差、要素替代弹性等关键变量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发现:较为宽松的技术竞争环境能够带来更高的研发产出效率,而降级技术势差初始门限值则能激发企业较高的研发投入动机;相反,要素替代弹性的上升则不利于研发投入的产出效率增加。为此,中国制造业核心技术的创新和突破,不仅需要宽松的技术竞争环境,还需要降低与国际前沿技术之间的势差。
    • 成肖; 李敬
    • 摘要: 劳动争议纠纷的增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采用1998—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表明:劳均劳动争议案件数与劳均资本存量显著正相关、与劳动收入份额显著负相关,劳均资本存量与劳动收入份额显著负相关;劳动争议增加将促使企业用资本替代劳动,产生资本深化现象,而资本深化程度的提高会降低劳动收入份额,并且资本深化在劳动争议影响劳动收入份额中发挥完全中介效应。因此,应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增强对劳动争议的调解处置能力,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 吴丽丽; 连梦娇; 邓灵璨
    • 摘要: 运用2004—2018年小麦和棉花的投入产出数据,构建包含要素价格信息的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实证检验要素禀赋变化对农业生产要素替代与技术选择的影响及其作物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短期内,要素禀赋变化存在明显的要素替代效应。无论小麦还是棉花,机械与劳动力之间均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说明农业正在经历以人力畜力为主时代向以机械化、信息化为主时代的转变;作物比较发现,小麦的机械—劳动力替代强度明显高于棉花,说明不同作物机械化发展不平衡,未来农业机械化发展要注意调结构。长期内,要素禀赋变化会影响长期技术选择,无论小麦还是棉花,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都诱致了劳动力节约型技术进步。因此,未来应持续推进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进程,利用价格信号来调节要素需求与要素投入;要顺应农业向机械化、信息化时代转变的历史潮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要充分重视不同作物机械化发展不平衡问题,调整农业机械化发展结构,促进农业生产的全面机械化。
    • 李梦; 李青
    • 摘要: 为进一步厘清设施蔬菜要素禀赋变动与要素替代变化,运用2008—2019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数据,建立生产函数对具典型代表性的设施黄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8—2019年设施黄瓜生产过程中,劳动、资本投入呈稳步上涨的趋势,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之间基本是呈现"双升"趋势,仅在2011、2018年间出现了下降现象,说明资本的重要作用凸显,农业生产在悄然变化.由此得出,劳动土地比和资本土地比均促进土地生产率的提高,但化肥折纯用量的作用并不显著;土地劳动比、资本劳动比以及机械作业费均对劳动生产率提高有着促进作用,其中机械技术代替劳动要素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金密集投入土地会使土地生产率提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