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劳动收入份额

劳动收入份额

劳动收入份额的相关文献在2008年到2022年内共计291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经济学、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5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034篇;相关期刊165种,包括南开经济研究、世界经济、商业研究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4年“中国数量经济理论与方法创新”学术会议、2013年全国经济学博士后学术论坛、第七届(2012)中国管理学年会——新经济环境下中国管理变革与范式探索等;劳动收入份额的相关文献由400位作者贡献,包括赵秋运、魏下海、吴振华等。

劳动收入份额—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5 占比:21.51%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45%

专利文献>

论文:1034 占比:78.04%

总计:1325篇

劳动收入份额—发文趋势图

劳动收入份额

-研究学者

  • 赵秋运
  • 魏下海
  • 吴振华
  • 丁建勋
  • 董志强
  • 周明海
  • 王宋涛
  • 刘盾
  • 姚惠泽
  • 孙慧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尤姣; 陈进
    • 摘要: 使用中国大陆省级地区2008—2019年的面板数据从多个维度对科技人力资源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科技人力资源在东部地区与劳动收入份额同向变动,在中西部地区与劳动收入份额反向变动;高科技人力资源地区对劳动收入份额有显著正向影响,低科技人力资源地区对劳动收入份额有显著负向影响。在保证研究结论稳健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应的建议。
    • 陈琦; 高冰
    • 摘要: 梳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传导机制,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业务发展和数字产业发展三个角度构建数字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测度,并利用2012—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自东向西梯次递减分布,数字经济通过产业集中度、资本深化、生产率效应降低劳动收入份额
    • 刘长庚; 王宇航; 张磊
    • 摘要: 本文基于2011—2018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其短期效应来自数字普惠金融的数字化程度,长期效应来自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机制分析揭示了数字普惠金融—融资约束—劳动收入份额的传导渠道,微观上表现为扩大了企业雇佣规模。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成长期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更加显著。在金融资源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更大,表现出较强的普惠性特征。
    • 巩师恩; 杜珊
    • 摘要: 产融结合有助于企业获取金融资源,从而影响企业要素配置结构和要素收入结构。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我国A股上市企业参股金融机构相关事实,实证研究了产融结合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产融结合显著降低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其中作用机制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产融结合通过降低企业资本要素使用成本,促使企业使用资本代替劳动,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二是产融结合抑制企业劳动偏向型技术创新,进而降低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考虑中介作用变量资本要素使用成本和技术创新受到企业所有制特征、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以及产业政策等的影响,分类研究发现,在企业参股金融机构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程度上,存在非国有企业显著大于国有企业、非金融发达地区企业显著大于金融发达地区企业、产业政策不支持的行业企业显著大于产业政策支持的行业企业等特征。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从微观视角理解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形成机制,为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优化要素分配格局、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政策启示。
    • 丁建勋; 沈羽; 张鑫
    • 摘要: 理论分析表明,由于不同技术进步路径所导致的相异技术进步类型会形成差异性要素收入分配效应,因而当一国的技术进步路径从以技术引进为主转为以自主研发为主时,所产生的异质型技术进步将导致劳动收入份额呈现出先降后升的“U”型变动轨迹。我国1998—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以技术引进为主、自主研发为辅的技术进步路径形成了以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为主、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为辅的技术结构,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随着技术引进速率减缓,我国技术进步路径逐渐转向以自主创新为主,技术进步类型从资本体现式为主逐渐转向以非体现式为主且呈非资本偏向性,因而引发劳动收入份额止降转升。基于我国技术进步路径转换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分析,提出我国应继续加大自主研发力度以及发挥政府在自主研发中作用的政策建议,以有利于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
    • 朱杰
    • 摘要: 全球一体化趋势如何影响中国劳动收入分配格局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2007—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生产要素分配理论,从“生产要素替代效应”与“生产要素互补效应”两个视角考察了国际化战略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发现,实施国际化战略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支持了企业国际化战略背景下的“生产要素互补效应”假说。机制检验发现,实施国际化战略提高了企业实物资本投资水平、研发创新投资水平以及董事会国际化水平,强化了资本报酬与劳动报酬之间的互补关系,提高了企业高层次劳动需求,进而推动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异质性检验发现,对于资本密集型企业、高成本加成率企业以及所在年度国内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高的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更加有利于生产要素发挥互补效应。经济后果检验发现,国际化经营企业通过提高劳动收入份额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并促使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同步提升。本文研究表明国际化战略是影响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不可忽视因素,研究结论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劳动收入分配制度具有启示意义。
    • 张龙; 房帅
    • 摘要: 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关税数据,通过“倍差法”实证分析了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发现,中间品贸易自由化显著提高了制造业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异质性分析表明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主要是由非加工贸易企业驱动,并不影响加工贸易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且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影响大于非劳动密集型企业,中间品贸易自由化显著提高了企业的技能劳动收入份额和议价劳动收入份额
    • 安孟; 张诚
    • 摘要: 文章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2003—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工资扭曲指数进行了计算,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劳动市场存在的工资扭曲导致了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贸易开放导致的资本强势以及所引进的技术是劳动节约型的,这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外资的流入通过负向的工资溢出效应抑制了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较强的融资能力,促进了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较高的人力资本,议价的能力越强,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正向的作用;政府的财政支持有利于提高劳动收入份额;由于劳动和资本之间存在的替代关系,资本深化抑制了劳动份额的提升。
    • 郭新华; 朱小青; 伍再华
    • 摘要: 文章构建两部门模型诠释技术进步偏向下家庭债务对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影响及其机制,并在测算1997—2017年中国技术进步偏向的基础上,考察家庭债务规模与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样本期内中国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当资本偏向型特征很强时,家庭债务扩张导致自身的劳资议价能力降低,对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放大作用更加显著。因此,政府在鼓励技术进步的同时,应加大劳动收入保障力度和培训投入,提高劳动要素收入占比,促进共同富裕。
    • 江红莉; 蒋鹏程; 胡林柯
    • 摘要: 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高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体系中的比重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驱动力。基于2011—2019年上市公司数据,从数字金融发展视角探讨其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作用机制以及潜在的异质性。研究发现数字金融显著提升了劳动收入份额,在经过内生性问题处理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数字金融的发展增加了高技能劳动力的雇佣、减少了低技能劳动力的雇佣,促进了就业技能结构的升级,进而提高了劳动收入份额;同时既提升了工资率,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其中工资率效应占主导。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因数字金融结构、企业内在特征和外部制度环境等横截面差异而存在异质性。本研究为数字金融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靶向路径构建提供了启示,当前应进一步推动数字金融的深度发展,将数字金融服务的落脚点放在企业技术创新层面,相关政策的制定应因地制策、因企施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