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风景画
西方风景画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27篇,主要集中在绘画、艺术理论、电影、电视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9086篇;相关期刊95种,包括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文艺生活·文海艺苑、美术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全国艺术学学会艺术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暨“城市文化建设与艺术创意”学术研讨会、2010年度职教教改论坛等;西方风景画的相关文献由118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常义、毕小君、伊岚纳等。
西方风景画
-研究学者
- 周常义
- 毕小君
- 伊岚纳
- 冯民生
- 刘亚璋
- 刘军平
- 刘华
- 李明
- 林木
- 薛永年
- 郎绍君
- 马凌霄
- 马行奎
- 丁为民
- 丁明明
- 乔松
- 冯克华
- 刘亚娟
- 刘剑
- 刘曦林
- 刘欣
- 刘爱梅
- 刘盛开
- 刘豪
- 包建新
- 华蕾
- 司淑婷
- 吴丽莉
- 吴建陵
- 吴雪霜
- 周文文
- 唐妍
- 唐小未
- 宋卓卿
- 宋文翔
- 宋涛
- 宋玉玲
- 屈凯
- 廖弓力
- 张同标
- 张小进
- 张岳群
- 张文瑀
- 张春华
- 张桐瑀
- 张玉凤
- 张玺
- 张绚梓
- 张雪梅
- 徐君萱
-
-
张绚梓
-
-
摘要:
和谐美是中西方美术创作中共同追求的艺术境界,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对和谐的理解和追求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国艺术家强调画面内涵与神韵的和谐,强调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侧重将人文情怀抒写在山水画中。西方艺术家更偏重形式上的和谐,注重用理性的眼光观察世界,致力于将几何定理、透视规律、结构原则运用于绘画,强调体现事物的客观性。该文以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和塞尚的《圣维克多山》为例,比较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异同。二者在艺术性地表现自然的基础上皆含有主观成分,有相似之处,而二者体现的不同和谐美反映在各自的表现手法与中西方和谐观念的影响中。相比之下,《潇湘奇观图》强调对象外之境的追求,显现了大象无形的山水奇景;《圣维克多山》强调结构与形式的统一,从理性到感性再回归理性,生成既有理性结构、又有直观意味的意象。
-
-
李宇屏
-
-
摘要:
当视觉中的美与秩序关联在了一起,表象便生成了风景,自然也拥有了如画般的审美愉悦。从人类文明的“副产品”到反映着社会、历史与文化关系的代理媒介,风景的逻辑与秩序中体现着文明的变迁与文化行进的方向。对风景的观看涉及到一种更智能而全面的“凝视”状态,在这里表象与媒介、主体与客体、观察与体验共同决定了风景的观看之道。
-
-
-
-
摘要:
《风景入画》[英]肯尼斯·克拉克著吕澎译译林出版社2020年版肯尼斯·克拉克是二十世纪杰出的艺术史家、作家、纪录片主持人。本书是他的早期艺术史名作,也是西方风景画研究的开山之作。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人类过去是如何看待自然、看待世界、看待人与世界的早期关系的,从而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的艺术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
-
赵贵元
-
-
摘要:
我们通过具体分析笔墨语言的特色,可以看出赵贵元先生善于将笔墨和色彩的微妙变化与笔意结构融为一体,将飘忽闪现的西方色彩魅力通过笔意的力度和节奏自然融入,从中可以感受到他潜心研究中国传统山水之精髓和西方风景画所做的努力。
-
-
罗冠武
-
-
摘要:
写生是一位画家必备的绘画素养,由于绘画种类不同,写生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以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为例,对各自的写生方式进行探讨。中国山水画以人为主,"心师造化"的理念使画家写生时重在感受,游于真山水中,感受自然,用心体悟,表现大自然山川的生动气韵和灵气,展现心中的山水意境。西方风景画以自然为主,"科学"的表现观念使西方人更注重客观自然的再现和画面表现的真实性,加入光源和颜色的变化,采用科学的方法,尽可能地还原自然。
-
-
王亭兰
-
-
摘要:
经过历史长河的不断洗涤,逐渐形成了中西方绘画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同样在描绘自然景色时,中西方画家们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艺术风格,它们结合各自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语言遥相呼应,是世界美术宝库的珍贵遗产。本文通过从两种绘画艺术形式的空间处理与表现手法入手,研究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差异。
-
-
杨友生
-
-
摘要:
对陶瓷山水画的空间问题的探索,一直深受中国美学以及陶瓷美术理论的热点问题.而陶瓷美术的创新与审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作用.陶瓷山水画的创作与传统的文人山水画相似,从其构图的方式就可以看出.陶瓷山水画中的时空概念可以从文人山水画的表现技法,以及西方风景画等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尝试通过研究陶瓷山水画,从而对陶瓷山水画的时空观念与技法进行深入阐释.
-
-
戴佳琪
-
-
摘要: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它们分别处在不同的两种文明当中,这两种艺术的审美价值都是人类发展的宝贵遗产。我将 通过伦勃朗和刘松年两位画家的风景画作品和山水画作品来做比较,分析他们作品中的空间与技法,从而来探究中国山水画与西 方风景画的异同。
-
-
-
王娟
-
-
摘要:
虽然中西方审美思想、画材媒介以及绘画技法不同,但是不管是中国的山水画还是西方的风景画,"真"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追求,西方风景画的发展源远流长,用鲜艳的油画颜料作画,求外部之真,真实再现,身临其画。中国山水画笔墨是基础,也讲真,但这个"真"是真精神,真韵味,强调的是物象形态之外的一种内在的气韵和意趣,或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延伸,表达的是一种超乎物外的精神。
-
-
廖弓力
- 《2010年度职教教改论坛》
| 2010年
-
摘要:
传统的中国山水画与源自西方的风景画各有不同的艺术体系与发展路径.通过对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起源、绘画观念、绘画方法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山水画侧重运用主观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创造山水,天人合一,追求以写意表现自然山水及重心略物的意境.西方风景画侧重运用客观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描绘风景,天人相对,追求以写实再现景物,以栩栩如生的真实打动人.
-
-
郁火星
- 《全国艺术学学会艺术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暨“城市文化建设与艺术创意”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是在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孕育、发展起来的,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完全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其审美价值和评判标准也不尽相同.然而,二者都以自然景观为描绘对象,用二维平面展示画家眼中的自然.相同的绘画题材决定了不同绘画形式之间存在着各种关联.本文以山水画/风景画的发展脉络为线索,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在山水画/风景画发展史上,中国和西方走过了完全不同的道路。由于中国山水画的演变模式基本为线性,经过隋唐的发展在五代、北宋达到高峰以后就已经埋下了衰退的种子。南宋山水画用新的水墨艺术语言描绘南方山水,使艺术风格得到了进一步拓展。起步稍晚的文人画在元代找到了繁荣的契机,得以和院体画并驾齐驱,此后地域性的流派纷至沓来,表面上画派林立,实质是陈陈相因,已经无法改变其发展的颓势。西方风景画走的基本上是叠加模式,艺术由于追求的理念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样态,因此流派纷呈,面目各异。然而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它也穷尽了风格流派的多样性。在世界跨入21世纪的今天,山水画/风景画艺术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穷尽了各种发展潜能之后,创新变得愈加困难。如何才能走出山水画/风景画的发展困境,需要一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