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笔意

笔意

笔意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1年内共计151篇,主要集中在绘画、书法、篆刻、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0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老年教育(书画艺术)、今日上海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首届广东省书法研究生论坛等;笔意的相关文献由122位作者贡献,包括覃觅、张红军、刘星振等。

笔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0 占比:99.3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66%

总计:151篇

笔意—发文趋势图

笔意

-研究学者

  • 覃觅
  • 张红军
  • 刘星振
  • 王忠奇
  • 翁志飞
  • 萧含
  • 赵莹
  • 万叶
  • 于升方
  • 任君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贵元
    • 摘要: 我们通过具体分析笔墨语言的特色,可以看出赵贵元先生善于将笔墨和色彩的微妙变化与笔意结构融为一体,将飘忽闪现的西方色彩魅力通过笔意的力度和节奏自然融入,从中可以感受到他潜心研究中国传统山水之精髓和西方风景画所做的努力。
    • 卢东
    • 摘要: 在我看来,卢东绘画的最大特色在其对书写性的追求,以“写”法造型。“写”是中国绘画理论中常用的概念。元代汤厘谓:“画当以意写,不再形似耳。”倪云林更强调“写胸中逸气”。“写”之于工笔,不仅指笔意的书写性,更重要的是在追求状物精微的同时,放弃一味深入的工细描绘。转而追求笔意的率直,以随意性取代工致性,体现出大朴不雕的艺术品格。
    • 牛慧芳
    • 摘要: 黄季刚先生提出的"笔意""笔势"说是研治古文字的重要理论方法."笔意"指文字的点、画所体现的意义,字形中只有不省不变的笔意才可以说解,如果字形发展至只存有变化的笔势,探求"笔意"就要以《说文解字》为主要依据.季刚先生认为"笔势"指汉字书写的笔画,包括"点""画""直""斜",笔势变易的原因有:书写材料和书写工具不同,书写时用笔方法不同,书写者求新求异.黄季刚先生进而提出"笔意可说"和"笔势从变",认为研治古文字既要知晓笔意,又要知晓笔势变化才可以正确释读甲骨文及金文字形."笔意""笔势"说对汉字学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经过陆宗达先生、王宁先生和李运富先生对其内涵不断充实和丰富,"笔意""笔势"至今仍为文字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李静
    • 摘要: 以中国汉字古代书体之一的篆体为设计主题,从篆体的笔意及形体入手,将篆书笔意及形体与现代家具的结构和形态设计相结合,通过提炼和简化篆书的笔意及形体上元素结合本家具方案的设计理念,来诠释中国传统书法的神韵和文化内涵,以此设计出充满民族特色、中国古代字体文化的新中式家具.
    • 赵莹
    • 摘要: 在中国画中,线条与笔法紧密相连。书法用笔,从技法层面,影响了线条艺术的规律、风格和审美品味,是线条这一艺术得以发展的重要审美基石。中国人物画线条,依赖于笔的遒力、峻峭,一笔一画,点画之间使线条以一种美的品性呈现于物象之内,作品的神采、气韵焕然而发,由此,“线”由技艺而升发为一种审美的创造力,成为了魏晋时期人物画艺术表现的灵魂。
    • 赵莹
    • 摘要: 在中国画中,线条与笔法紧密相连。书法用笔,从技法层面,影响了线条艺术的规律、风格和审美品味,是线条这一艺术得以发展的重要审美基石。中国人物画线条,依赖于笔的遒力、峻峭,一笔一画,点画之间使线条以一种美的品性呈现于物象之内,作品的神采、气韵焕然而发,由此,“线”由技艺而升发为一种审美的创造力,成为了魏晋时期人物画艺术表现的灵魂。
    • 史高鹏
    • 摘要: 书法与写字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相比较而言,书法的产生让早期的文字不仅仅具有了实用性,更多了一层艺术性。本 文从写字具有实用性,而书法更具艺术性;写字注重形,而书法更注重意;写字的美是刻意创造的,而书法的美更多的是自然的 流露三个角度阐述了书法与写字的区别和联系。
    • 戴武
    • 摘要: 北魏墓志的特色是随着汉代以来的碑刻技术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在北魏墓志的镌刻过程中,刀属于笔的范畴,发挥受到限制,自然少了存在感,增强了笔意的明确在场性,反映了书写者的书法水平.这或许是北魏墓志区别于碑碣、造像题记和摩崖的价值.
    • 陆明超
    • 摘要: 篆刻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文人参与篆刻是篆刻发展的转折点。 在这过程中,通过展现篆刻刀法、章法、字法的灵活运用,将篆刻这一工匠性质的产物直接升华到了艺术范畴之内,这种篆刻艺术效果多与执刀者的“意”是相通的。 “意”精神更多的是体现创作者对艺术的理解和表现,文章就根据文献中所记载的刀意、章法意、笔意几方面说明晚明时期篆刻“意”的存在。
    • 于升方
    • 摘要: 历代书家论书,尤重"势"评,然何为"势",论述不够详细,或玄之又玄,或与笔法、笔意、字的形态等混为一谈.笔势当与书体演变、时代风尚、论述角度等相关.历代书论卷帙浩繁,文章仅择东汉至宋书论中关于笔势具有代表性的论述加以梳理,以期对书法中的"势"有较为全面的把握,理清笔势与笔意、笔法、笔顺、笔趣之间的关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