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当代艺术
西方当代艺术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1年内共计76篇,主要集中在绘画、世界各国艺术概况、艺术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篇、专利文献11185篇;相关期刊51种,包括收藏.拍卖、中国书画、艺术品鉴等;
西方当代艺术的相关文献由80位作者贡献,包括鲁虹、张敏、本刊等。
西方当代艺术—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185篇
占比:99.33%
总计:11261篇
西方当代艺术
-研究学者
- 鲁虹
- 张敏
- 本刊
- 梁嘉
- 潘公凯
- 王瑞芸
- 韦蔚
- OTOphOTO
- Vicco
- Wu
- 万里英
- 付蓉
- 付颖
- 倪胜
- 冯白帆
- 冯翊
- 刘国松
- 刘太乃
- 刘寒青
- 刘礼福
- 南一
- 卢展
- 卢春红
- 吴建安
- 夫博
- 姚谦
- 姜美玉
- 孔长安
- 宋戈
- 展望
- 常天鹄
- 庸现
- 张丹丹
- 张晓凌
- 张晓剑
- 张洁
- 张渝
- 张盾
- 彭伟
- 德乌尔里希·莱瑟尔
- 德诺伯特·沃尔夫
- 扶风
- 曾坚
- 朱平
- 朱敬一
- 李国华
- 李思雨
- 李牧
- 李芳
- 李蕴如1
-
-
王智(摄);
陈晓琦
-
-
摘要:
当以西方当代艺术为参照的摄影新潮日渐势盛的时候,从民族文化艺术传统中寻找新的可能性,是当下摄影创作的一种显见的方向选择。传统是在历史长河中经过不断创造、传承、积淀形成的超稳定的结构性力量.它深刻地参与着民族文化心理的建构,影响着历史的走向。
-
-
武文龙;
卢展
-
-
摘要:
3月13日,位于北京顺义温榆河畔的松美术馆迎来了华人抽象艺术家萧勤在中国的回顾展——"宇宙人萧勤"的开幕。萧勤作为20世纪50年代中叶推动中国现当代艺术的急先锋,致力于在欧洲推动中、西方当代艺术交流;他的作品源自道家及禅宗的哲学思想,在抽象绘画领域创造了鲜明性格并获得西方肯定。
-
-
倪胜
-
-
摘要:
如所周知,艺术终结问题最初是从瓦萨里的观点引申出来的,随后黑格尔从其哲学体系出发正式提出这个问题。当代西方艺术发展,尤其是后现代艺术的发展趋向,导致西方当代艺术理论家们十分重视艺术的终结问题,并且反复争论。
-
-
-
张晓凌
-
-
摘要:
新水墨的产生且日渐鼎盛,既是百余年来中国画现代转型的必然结果,又是艺术家们在跨文化语境中对水墨重构理想的践约。新水墨的形态繁颐,但策略、方法却大致相同——多以西方当代艺术理念解构传统的笔墨中心论,降低或剔除笔墨的文化记忆与属性,将笔墨还原至材料层面,借此重构水墨的新理念、新形态。近年来,这种看似堂皇的观念遭到了普遍的质疑。人们的忧虑是,以西方当代艺术观重构中国水墨,固然可以带来形态的多元化,但亦带来这样的危局.
-
-
马学东
-
-
摘要:
苏富比和佳士得在亚洲以中国当代艺术为基点,进而扩展到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当代艺术,然后再适时引入西方当代艺术。2020年8月,英国艺术品市场研究机构发布了一项数据:在当年的前8个月,香港占全球艺术品市场的份额从2019年的20%增加到了26%,当代艺术在香港拍卖市场的成交额达到3.146亿美元;而伦敦市场中当代艺术拍卖的成交额为3.035亿美元,香港首次超越伦敦,成为全球第二大当代艺术品拍卖市场。
-
-
刘国松
-
-
摘要:
陈炳佳在30多年来的水墨创新大潮中不随人、不跟风,守着自己的艺术立场和主张,把画笔伸向了自己的精神深处,画自己的心灵风景。如今中国画界有的一味回归传统、回归宋元,以古出新,愈古愈新;有的彻底抛弃传统直接和西方当代艺术进行嫁接、接轨,把中国水墨当成一种材料和西方行为、装置、影像、新媒体一样产生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当代水墨"样式。陈炳佳完全不受西方媒体的宣传影响,潇洒而从容地走进了自己心灵深处。我们从他的作品中一眼就可以读出楚人幽古的浪漫、大汉磅礴的气象、稚童无邪的天真、仙佛超脱的性灵.
-
-
冯翊;
无
-
-
摘要:
现当代艺术一直是以西方为中心不断演变的。因此,在全球化的语境下,非西方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总会不可避免地面临本土艺术与现当代艺术发生碰撞。2013年,一种以东方美学精神为主导的"新朦胧主义"被提出,在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多位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的共同建构下,其概念、内涵已经日益得到深化,也愈发成为一种不同于西方当代艺术思想逻辑的美学精神,或可构建以东方精神主导的当代艺术。
-
-
-
-
摘要:
2020年8期在刚结束不久的香港7月拍卖季里,苏富比、佳士得和富艺斯三家国际拍行交出了54.8亿港元的总成交额,其中的现当代艺术就贡献了近30亿港元。以常玉、赵无极、朱德群和吴冠中为代表的早期艺术家依旧强势,占据了4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香港市场的"后起之秀"——西方当代艺术的持续输入,也令亚洲本土艺术的市场空间被不断挤压,渐成群雄逐鹿之势。
-
-
刘礼福;
林松;
常天鹄;
张丹丹;
刘太乃
-
-
摘要:
10月中旬在中国内地举槌的一轮拍卖季中,中国当代艺术板块虽然喜报连连,对此业界普遍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在本土拍卖行推动的"内循环"中被不断挖掘并重新确认了价值,但将此与10月上旬其在香港拍场的表现相比,再放眼整个亚洲的艺术品市场便会发现:西方当代艺术的发展势头远胜中国当代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