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表面置换

表面置换

表面置换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8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218838篇;相关期刊45种,包括双足与保健、基层医学论坛、实用临床医药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股骨头坏死修复与重建国际研讨会暨辉瑞骨科镇痛高峰论坛、第一届《中华骨科杂志》论坛、第十一届全军康复与理疗学术大会等;表面置换的相关文献由310位作者贡献,包括叶雷、孙俊英、王禹基等。

表面置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0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18838 占比:99.96%

总计:218916篇

表面置换—发文趋势图

表面置换

-研究学者

  • 叶雷
  • 孙俊英
  • 王禹基
  • 王伟
  • 范存义
  • 董天华
  • 刘珅
  • 徐卫东
  • 李奇
  • 林荔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学科

年份

    • WALTER N; WEBER J; KERSCHBAUM M; 胡孔足(摘译)
    • 摘要: 为了解单髁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翻修情况,作者回顾性分析了德国2008~2018年关节登记系统,研究年龄、性别、感染以及假体因素对单髁膝关节置换术翻修的影响。结果发现,单髁膝关节置换术翻修数量10年内增加了46.3%,2018年达到3 105例,年轻患者数量明显增加。感染占翻修因素5.7%,10年内增长67.1%。主要采用双髁表面置换翻修(63.70%),其次采用延伸到骨干固定翻修(16.2%)。作者认为,需要慎重对待单髁膝关节置换术,尽量延迟手术,以减少关节感染。
    • 马涛; 张育民; 郝林杰; 宋伟; 文鹏飞
    • 摘要: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应用于临床有近百年历史,近40年得到了飞速发展,不论从其材料及其制造加工工艺上,还是关节生物力学及其设计方面都在不断进步当中.目前,临床上髋关节的摩擦界面主要有金属-聚乙烯、金属-金属及陶瓷-陶瓷以及陶瓷-高交联聚乙烯等,陶瓷材料的使用明显降低了假体界面的磨损.假体的固定方式仍然主要是骨水泥固定及生物固定两种方式,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生物固定方式,对于骨质疏松以及存在骨质缺失的患者等仍需使用骨水泥固定.随着新的摩擦负重界面、更好的固定方式以及手术技术的提高,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又重新大量应用于临床.虽然人工关节置换术成功率越来越高,但是其术后并发症仍然是临床上迫需解决的难题.
    • 吴显培
    • 摘要: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20世纪医学领域的革命性进步,全髋关节假体失效后要进行翻修手术,翻修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效果差。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同属于髋关节成形术的范畴,其设计初衷是为了尽可能多保留骨组织,以期在假体失效再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时达到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此术式曾在2000年前后风靡欧洲、澳洲,因10年生存率低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标准,而被相关部门限制。因其在年轻、活动量多的男性患者中效果极佳而仍可实施。该文就髋关节表面置换的现状、适应证和禁忌症、技术要点、并发症及展望进行综述。
    • 吴显培
    • 摘要: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20世纪医学领域的革命性进步,全髋关节假体失效后要进行翻修手术,翻修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效果差.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同属于髋关节成形术的范畴,其设计初衷是为了尽可能多保留骨组织,以期在假体失效再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时达到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此术式曾在2000年前后风靡欧洲、澳洲,因10年生存率低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标准,而被相关部门限制.因其在年轻、活动量多的男性患者中效果极佳而仍可实施.该文就髋关节表面置换的现状、适应证和禁忌症、技术要点、并发症及展望进行综述.
    • Darrith B; Frisch N B; Tetreault M W; 胡孔足
    • 摘要: 作者对比了同一个医生243例门诊关节置换与243例住院关节置换患者资料,分析90 d内并发症差异,包括178例单髁置换、146例全髋置换、92例全膝置换以及70例髋表面置换。两组再入院率均为2.1%。两组大并发症发生率为2.1%和2.5%,再手术率为0.4%和2.1%,急诊处理率为1.6%和2.5%,无计划临床复查率为3.3%和5.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对于合适的患者,门诊关节置换并不比住院关节置换增加并发症。
    • 余金林
    •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髋关节置换术(全髋置换、表面置换)对治疗低龄髋关节疾病的疗效分析.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间的患有低龄髋关节疾病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这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患者患者5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全髋置换术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的患者采用表面置换术对患者进行治疗,手术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的情况进行统计与对比,手术6个月之后,对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的情况进行观察与记录.结果 对比结果显示,采用全髋置换术的对照组的手术时间要明显短于采用表面置换术的观察组.手术后,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且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均有了明显的改善,两组的改善结果无较大差异.手术结束6个月的调查结果显示,进行了表面置换术的患者的髋关节的屈伸、外展的活动度要明显好于进行全髋置换的患者,其余活动均无较大差异.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髋关节置换术(全髋置换、表面置换)治疗低龄髋关节疾病均有明显的疗效,但采用表面置换术对患者进行治疗能够较大程度的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值得在低龄患者中推广使用.
    • 郝玉彬
    • 摘要: 目的 分析全髋置换、表面置换治疗老年低龄髋关节疾病近期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6年8月收治的老年低龄髋关节疾病患者82例参与研究,根据治疗方法分成全髋置换、表面置换组,分别实施相应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 全髋置换组手术时间以及切口长度明显短于表面置换组,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差异不大.结论 全髋置换、表面置换治疗老年低龄髋关节疾病对于髋关节功能均有良好改善效果,全髋置换方法相较手术时间更短、手术切口更小.
    • 郭恩琪; 谢庆平; 王亮; 朱孜冠; 卢鸿瑞
    • 摘要: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applying the anatomical resurfacing implant in treating joint diseases and improving hand function.Methods A total of 15 cases with proximal interphalangeal (PIP) joint or metacarpophalangeal (MP) joint diseases were treated with arthroplasty and resurfacing artificial joint replacement from April 2013 to March 2014.There were 2 patients with primary osteoarthritis,2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11 patients with post-traumatic arthritis.Pre and postoperative pain was evaluated by 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Grip strength,active range of motion of the joints and DASH scores were measured as well to assess the treatment outcomes.Results Primary wound healing was achieved in all the patients.Postoperative follow-up period ranged from 12 to 20 months,with an average of 14.5 months.Pain was significantly alleviated from a 6.3 VAS score preoperatively to a 1.5 score at the latest follow-up (P < 0.05).The average grip strength increased from (11.0 ± 2.4) kg preoperatively to (12.5 ± 3.5) kg at the latest follow-up (P > 0.05).PIP joint active range of motion increased from (30.0 ± 11.2)° preoperatively to (45.2 ± 14.8)° at last follow-up,the difference being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MP joint active range of motion increased from (21.7 ± 7.6)° preoperatively to (25.6 ± 9.3) ° at last follow-up (P>0.05).The mean DASH score decreased from 46.3 ± 9.6 to 30.9 ± 11.6.The improvement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Implant dislocation was seen in one PIP joint in the middle finger and one MP joint in the thumb.No other complications such as implant rupture,peri-implant fracture or infections were noted.Conclusion The anatomical resurfacing artificial joint replacement is effective in treating joint stiffness,joint deformity and joint pain.The short-term results are satisfactory.Surgical approach and management of surrounding scarring tissues are subject to further investigation.%目的 探讨表面置换型手指人工关节在治疗关节病变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我们共收治15例手指关节病变患者,行人工关节表面置换术.术前诊断为骨性关节炎2例,类风湿关节炎2例,创伤性关节炎11例.根据术前和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握力、关节主动活动度和总体手功能DASH量表评分等参数来评价疗效.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伤口工期愈合,随访时间为12~20个月,平均14.5个月.患者关节VAS从术前(6.3±1.0)分降低到末次随访时(1.5±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手握力从术前(11.0±2.4) kg增加到末次随访时(12.5±3.5) k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指间关节主动活动度从术前(30.0±11.2)°提高到末次随访时(45.2± 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掌指关节主动活动度从术前(21.7±7.6)°提高到末次随访时(25.6±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手功能DASH量表评分从术前(46.3±9.6)分降低到末次随访时(30.9±1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至末次随访,1例中指近指间关节和1例拇指掌指关节发生假体脱位,无假体断裂、假体周围骨折和假体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手指关节表面置换术是治疗手部关节疼痛、关节僵直,纠正关节畸形的有效方法,近期疗效满意,但对手术入路的选择和周围瘢痕粘连组织的处理仍需进一步探索.
    • 崔鹏1; 姜文学2; 范猛2; 万彦林2
    • 摘要: 背景:金属-金属髋关节假体适合活动量较大年轻患者,但界面之间摩擦会导致金属碎屑释放金属离子入血,准确的测定及分析有助于指导临床操作。目的: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髋关节表面置换及金属-金属全髋置换患者不同时间血清钴(Co)、铬(Cr)、钼(Mo)离子水平并对比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髋关节表面置换患者共32例40髋,金属-金属全髋置换患者12例14髋,将6例正常人血清金属离子水平均值作为正常参考值,所有患者置换后均通过X射线及CT测量假体位置,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可较准确测定髋关节置换后患者的血清金属离子水平。结果与结论:表面置换假体Co离子水平置换后1年到达顶峰,较正常值高7.7倍;Cr离子水平置换后9个月到达顶峰,为正常值7.5倍;Mo离子水平总体为上升趋势,置换后5年为正常7.8倍(P〈0.05)。全髋置换后5年Co、Cr离子水平分别为正常值10.6倍和9.8倍。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可较准确测定髋关节置换后患者的血清金属离子水平,表面置换血清Co金属离子置换后1年到达峰值,Cr离子置换后9个月到达峰值,置换后5年趋于平稳。置换后5年全髋置换离子水平略高于表面置换。结果证实,金属-金属界面假体髋关节置换后金属离子水平较正常明显升高,且存在较明显的上升与趋于平稳的趋势,浓度高低与髋臼假体位置有密切关系,并受置换后关节功能影响明显。
    • 崔鹏; 姜文学; 范猛; 万彦林
    • 摘要: 背景:金属-金属髋关节假体适合活动量较大年轻患者,但界面之间摩擦会导致金属碎屑释放金属离子入血,准确的测定及分析有助于指导临床操作.目的: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髋关节表面置换及金属-金属全髋置换患者不同时间血清钴(Co)、铬(Cr)、钼(Mo)离子水平并对比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髋关节表面置换患者共32例40髋,金属-金属全髋置换患者12例14髋,将6例正常人血清金属离子水平均值作为正常参考值,所有患者置换后均通过X射线及CT测量假体位置,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可较准确测定髋关节置换后患者的血清金属离子水平.结果与结论:表面置换假体Co离子水平置换后1年到达顶峰,较正常值高7.7倍;Cr离子水平置换后9个月到达顶峰,为正常值7.5倍;Mo离子水平总体为上升趋势,置换后5年为正常7.8倍(P<0.05).全髋置换后5年Co、Cr离子水平分别为正常值10.6倍和9.8倍.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可较准确测定髋关节置换后患者的血清金属离子水平,表面置换血清Co金属离子置换后1年到达峰值,Cr离子置换后9个月到达峰值,置换后5年趋于平稳.置换后5年全髋置换离子水平略高于表面置换.结果证实,金属-金属界面假体髋关节置换后金属离子水平较正常明显升高,且存在较明显的上升与趋于平稳的趋势,浓度高低与髋臼假体位置有密切关系,并受置换后关节功能影响明显.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