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理论
行为理论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315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法律、管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5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31305篇;相关期刊261种,包括法律适用、法制与社会、合作经济与科技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2009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四届全国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与第二届全国智能信息网络联合学术会议暨第四次CSCW学术会议等;行为理论的相关文献由47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正堂、盛宇、胡益锋等。
行为理论—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1305篇
占比:99.02%
总计:31616篇
行为理论
-研究学者
- 张正堂
- 盛宇
- 胡益锋
- 袁庆曙
- 鲁东明
- 刘刚
- 刘洋洋
- 吕雪晶
- 吴昊旻
- 吴浩然
- 孙峰华
- 宫邦友
- 常春
- 张胜荣
- 徐秋栋
- 李克强
- 李敏
- 李薇
- 李鹤
- 熊铁婴
- 王帅红
- 王建强
- 王裕宁
- 王钰
- 胡莹
- 许一
- 许庆
- 许英乔
- 贾斌
- 郑四发
- 陈宝芬
- 陈昂
- 陈胜军
- 黄荷叶
- Ben Atitallah Rihab
- Ben Jedidia Lotfi
- B·F·斯金纳
- Fu Yuanzhai
- LAN Ying
- LIU Bin
- Penny Ur
- WANG Jingbo
- William Hesterly
- ZHU Qing-hua
- 丁悦悦
- 丁永祥
- 丁诗瑶
- 万冬梅
- 万艳丽
- 万迪昉
-
-
何静
-
-
摘要:
近年来,企业高管的“天价薪酬”成为社交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热点,同时引发学术界人士对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思考。本文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参考翻阅的基础上,对相关概念(如薪酬、薪酬差距、公司绩效)内涵进行了界定,同时总结出国内外学者对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主要基于三种理论基础:锦标赛理论基础、行为理论基础、权变理论基础,通过与国外学者的研究相比,提出了目前国内研究的不足,并指出了国内学者未来可以继续研究的方向,以期对未来的公司薪酬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
-
张欣悦
-
-
摘要:
农村环境污染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作为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其研究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意义。本研究基于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概述了态度、行为理论模型,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研究及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
-
李其容;
李春萱
-
-
摘要:
本文以行为理论为基础,从动态视角出发,探讨完整经济周期下,创业者创业市场信心与创业行为间关系的变化趋势。同时,分析创业者所处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导向及自身社会经济地位在创业市场信心对创业行为正向作用变化趋势中的调节效应。本文根据2006—2015年全球创业观察(GEM)与世界银行数据库(WBD),构建混合截面数据来探索创业者创业市场信心的反应及其差异。研究发现:①在经济衰退期内,创业市场信心对创业行为的正向作用会显著减弱。在随后的经济扩张初期,创业市场信心对创业行为的正向作用会明显增强;②处于发展中国家及高经济外向度国家的创业者,创业市场信心对创业行为的正向作用的减弱与增强均会更加剧烈。另外,补充研究发现:③仅在经济扩张初期,创业者社会经济地位能积极调节时间对创业市场信心与创业行为间关系的调节效果。本文揭示了创业市场信心与创业行为间关系的变化趋势及该变化产生的边界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创业心理驱动要素对创业行为影响的动态研究,并促进实践界关注经济衰退对创业市场信心冲击而带来的创业活动萎靡的潜在风险。
-
-
陈永芳;
施晨阳;
叶赟;
聂煜芊;
陈小件
-
-
摘要: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国民经济运行主要指标数据显示,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了部分传统产业,居家隔离限制了国民外出的情况下,“宅”成为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这个“宅着就是做贡献”的时候,有限的活动范围刺激了人们对生活等相关物资的巨量需求,而生鲜外卖平台、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办公等线上平台便成了疫情期间宅家一族的日常生活组成。本研究以杭州市为例进行实地调研,共计发放问卷1000份,收集有效问卷样本965份,根据调查数据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杭州市民对于是否意愿融入宅经济进行分析及预测,并探究其内在影响因素,以期探讨宅经济未来发展状况。
-
-
杨文斌;
王雯悦;
刘莉;
焦学佳
-
-
摘要:
山地聚落是传统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和人居环境科学交叉与融合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该文阐述了山地传统聚落的选址与空间格局的基本构成和相应特点.聚落的选址与空间格局是实际的社会行为,主要依靠社会行为理论指导实现.在此基础上,以河北省山地聚落没口峪村为例,借助"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的基本理念,将影响因素分为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推导出其深层次蕴含的"生存理性"原则,进而分析选址与空间格局之间的联系,并构建相应的概念模型.通过上述研究,总结没口峪村聚落特点,以便村落在今后的发展中,更好地传承和体现当地地域文化,为没口峪村的传统延续和日常生活运转提供支撑.
-
-
-
陈晶;
鲁欣怡
-
-
摘要:
近40年来的领导力研究取得长足进展,然而,在领导力术语规范统一、领导力测量、理论命名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文章提出了领导力六维框架构想——愿景目标、激励员工、团队氛围、工作任务、领导者品质和组织与环境关系,该框架可为领导力研究提供共同的逻辑标尺;建议借鉴人格特质理论发展的经验、结合新技术手段来验证六维框架的合理性,并充分重视文化差异.从领导力理论发展的角度看,六维框架的提出和验证,可以完善本质型和结构型领导理论,为梳理关系型理论作好铺垫.
-
-
周慧;
文高辉;
胡贤辉;
胡梦雅
-
-
摘要:
[目的]在农业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现实背景下,提高农户农业污染认知水平,引导农户采取合理的耕地投入行为,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首先基于认知行为理论从理论上分析农户农业污染认知对耕地投入行为的影响机理,然后利用粮食主产县湘阴县农户调查数据,运用Tobit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1)农户农业污染现状认知、成因认知和政策认知均是影响化学投入品施用量的重要因素,其中,农业污染严重程度、农产品和耕地质量下降状况、农药危害程度、政策了解程度和政府政策满意度均有助于减少化学投入品施用量;(2)受教育程度、非农收入占比、人均承包地面积和承包地质量均对化学投入品施用量产生负向影响.[结论]因此,政府应加强农业污染治理的宣传引导,提高农户环保意识,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同时通过完善农业污染治理的相关环境规制来调整农户的耕地投入行为,最终达到防控农业污染的目的.
-
-
袁晓芳;
邓丰慧;
刘征
-
-
摘要:
目的为解决政府旅游门户网站内容、结构逻辑不清、信息互动形式较差等问题,以引导用户行为决策为最终目的,基于行为理论探究一套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政府旅游门户网站设计策略。方法首先分析行为理论在政府旅游门户网站中的研究现状,总结用户使用此类网站时的行为特征和情感体验;结合相关案例探讨政府旅游门户网站在用户情感与行为方面的设计经验;梳理出塑造用户情感认知并引导其行为决策的设计策略,并通过随州市旅游门户网站的应用实践验证提出设计策略的有效性。结论实践证明基于行为理论提出的塑造用户情感认知和引导用户行为决策的设计策略,可以完善政府旅游门户网站的内容结构规划和互动形式创新,积极引导用户旅游行为决策的制定,从而带动旅游经济的增长,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
-
施悦琪
-
-
摘要:
本文以三所重点高校为案例,通过文本分析法和访谈法调查样本学校评教工作的现状与问题,试图从哈贝马斯认识论与行为理论的视角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研究发现样本学校的评教制度存在行政色彩浓厚,评教工具科学性缺乏,有效性堪忧,程序重过程轻结果,本末倒置等问题.其实施过程反映出形式僵化,忽略过程性评价,主体错位,学生受行政力量挟制,学生消极评教,效果差强人意等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高校对该制度的引进仅停留于技术层面的模仿,忽略了制度背后的历史文化因素,而实施过程中工具理性凌驾于价值理性之上.
-
-
王增瑞;
陈书睿
- 《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 2015年
-
摘要:
研究目的:青少年作为社会发展的后续动力,其健康成长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兴奋剂被称作体育运动的"毒瘤",对使用者、体育本身及整个社会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近年来,兴奋剂问题出现了从竞技赛场向学校蔓延、从部分运动员隐秘使用到青少年群体公开使用的趋势,成为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青少年中的兴奋剂问题已经成为反兴奋剂斗争和保护青少年健康共同关注的焦点.。而体育加试是青少年兴奋剂问题的高发场合,也是青少年反兴奋剂斗争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因此,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摸清当前青少年中兴奋剂问题现状,以及理性行为理论视角下,造成青少年兴奋剂使用行为的影响要素和相互关系。rn 研究方法:以某高等体育院校2014年、2015年体育单招考试为例,通过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分析等主要研究方法对现有文献和专家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在获得的现有量表基础上,结合研究目的设计调查问卷,并在专家效度检验和试调查后修改、确立最终问卷;从2014、2015年考生中分别随机抽取200名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361份,有效问卷率90.3%;在SPSS环境下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对所得数据的分析,了解考生中兴奋剂问题的具体情况:是否存在使用兴奋剂的现象;考生使用兴奋剂的诱因;当前反兴奋剂措施及实施情况;作为反兴奋剂斗争的参与主体,考生对当前实施的反兴奋剂措施的态度。从行为理论的角度对考生兴奋剂使用行为意向的产生进行研究:分析青少年对兴奋剂的态度、使用兴奋剂的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情况,以及面对兴奋剂行为选择时自我调节机制的作用,探索青少年兴奋剂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rn 研究结果:对2014、2015年所得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被调查考生中有3%表示曾经服用过兴奋剂,当前青少年中确实存在使用兴奋剂的现象且较为严重;考生使用兴奋剂的内部诱因较集中,23.2%的受访考生表示因考试中检兴奋剂检查缺失产生侥幸心理从而使用兴奋剂、20.6%的考生则表示因对兴奋剂知识了解不足造成盲目服用兴奋剂;反兴奋剂措施方面,51.2%的学生表示从未接受过任何兴奋剂教育、96.4%的考生从未接受过兴奋剂检查;对反兴奋剂的态度方面,近40%的人对开设反兴奋剂教育持有较为消极的态度,认为无所谓甚至没有必要,34.6%的人对兴奋剂检查抱有无所谓的态度甚至认为不应当进行检查。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及自我调节机制视角下对青少年兴奋剂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的探索发现,态度、主观规范及自我调节机制对兴奋剂使用意向的影响回归分析中T检验sig值均小于0.01,态度和主观规范对兴奋剂使用意向的回归系数分别达到0.590和0.780。rn 研究结论:当前青少年使用兴奋剂的现象切实存在;反兴奋剂措施实施不力,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青少年对反兴奋态度暧昧,存在使用兴奋剂的风险。对兴奋剂的态度、主观规范、自我调节效力对兴奋剂使用意向的影响均具有显著性。加强反兴奋剂教育,建立完善的兴奋剂知识体系,形成 正确的对兴奋剂和使用兴奋剂的态度,挖掘青少年面对兴奋剂行为选择时自我调节效能,应当成为青少年反兴奋剂斗争需要关注的重点。此外,还应重视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作用,落实反兴奋剂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态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青少年体育比赛即考试中的兴奋剂检查和处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
-
-
-
马锐强;
张雷;
李东来;
常鹏;
尹黎献;
万冬梅
- 《第十二届全国鸟类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鸟类繁殖期的婚配关系分为单配制和多配制,而多配制又分为一雌多雄、一雄多雌和混交制.一般认为单配制是鸟类较普遍的一种婚配制度,据统计约92%的鸟类为单配制.社会性单配制鸟类中很多都存在婚外配现象,特别是小型雀形目鸟类.杂色山雀是一种社会性单配制的小型森林洞巢鸟类,很可能也具有婚外配现象,但至今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对杂色山雀亲缘关系的鉴定研究其婚外配比例,并探究"优秀基因"、 "遗传相容性"、"遗传多样性"三个假说在杂色山雀婚外配发生机制中的适用性.结果发现:(1)46.9%(15/32)的巢存在婚外配现象,14.1%(27/191)的后代为婚外子代;(2)对婚内子代与婚外子代间体征、免疫力和性比三种性状的比较发现不支持"优秀基因"假说:9个体征参数差异均不显著(Ps>0.05),H∶L(异嗜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无显著差异(P=0.935),子代性比不偏雄(P=0.689);(3)对婚内巢中的婚内子代和混合巢中婚内子代的杂合度(P=0.118)和混合巢中婚外子代与婚内子代的杂合度(P=0.206)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不支持"遗传相容性"假说;(4)对婚外配巢与无婚外配巢的整体遗传多样性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P=o.055),不支持"遗传多样性"假说.综上,认为杂色山雀是社会性单配制鸟类,具有较高的婚外配,但其发生机制不符合三个遗传相关的假说,与行为有关的各种直接收益可能在杂色山雀的婚配外发生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该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
-
-
马锐强;
张雷;
李东来;
常鹏;
尹黎献;
万冬梅
- 《第十二届全国鸟类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鸟类繁殖期的婚配关系分为单配制和多配制,而多配制又分为一雌多雄、一雄多雌和混交制.一般认为单配制是鸟类较普遍的一种婚配制度,据统计约92%的鸟类为单配制.社会性单配制鸟类中很多都存在婚外配现象,特别是小型雀形目鸟类.杂色山雀是一种社会性单配制的小型森林洞巢鸟类,很可能也具有婚外配现象,但至今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对杂色山雀亲缘关系的鉴定研究其婚外配比例,并探究"优秀基因"、 "遗传相容性"、"遗传多样性"三个假说在杂色山雀婚外配发生机制中的适用性.结果发现:(1)46.9%(15/32)的巢存在婚外配现象,14.1%(27/191)的后代为婚外子代;(2)对婚内子代与婚外子代间体征、免疫力和性比三种性状的比较发现不支持"优秀基因"假说:9个体征参数差异均不显著(Ps>0.05),H∶L(异嗜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无显著差异(P=0.935),子代性比不偏雄(P=0.689);(3)对婚内巢中的婚内子代和混合巢中婚内子代的杂合度(P=0.118)和混合巢中婚外子代与婚内子代的杂合度(P=0.206)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不支持"遗传相容性"假说;(4)对婚外配巢与无婚外配巢的整体遗传多样性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P=o.055),不支持"遗传多样性"假说.综上,认为杂色山雀是社会性单配制鸟类,具有较高的婚外配,但其发生机制不符合三个遗传相关的假说,与行为有关的各种直接收益可能在杂色山雀的婚配外发生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该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
-
-
马锐强;
张雷;
李东来;
常鹏;
尹黎献;
万冬梅
- 《第十二届全国鸟类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鸟类繁殖期的婚配关系分为单配制和多配制,而多配制又分为一雌多雄、一雄多雌和混交制.一般认为单配制是鸟类较普遍的一种婚配制度,据统计约92%的鸟类为单配制.社会性单配制鸟类中很多都存在婚外配现象,特别是小型雀形目鸟类.杂色山雀是一种社会性单配制的小型森林洞巢鸟类,很可能也具有婚外配现象,但至今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对杂色山雀亲缘关系的鉴定研究其婚外配比例,并探究"优秀基因"、 "遗传相容性"、"遗传多样性"三个假说在杂色山雀婚外配发生机制中的适用性.结果发现:(1)46.9%(15/32)的巢存在婚外配现象,14.1%(27/191)的后代为婚外子代;(2)对婚内子代与婚外子代间体征、免疫力和性比三种性状的比较发现不支持"优秀基因"假说:9个体征参数差异均不显著(Ps>0.05),H∶L(异嗜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无显著差异(P=0.935),子代性比不偏雄(P=0.689);(3)对婚内巢中的婚内子代和混合巢中婚内子代的杂合度(P=0.118)和混合巢中婚外子代与婚内子代的杂合度(P=0.206)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不支持"遗传相容性"假说;(4)对婚外配巢与无婚外配巢的整体遗传多样性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P=o.055),不支持"遗传多样性"假说.综上,认为杂色山雀是社会性单配制鸟类,具有较高的婚外配,但其发生机制不符合三个遗传相关的假说,与行为有关的各种直接收益可能在杂色山雀的婚配外发生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该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
-
-
马锐强;
张雷;
李东来;
常鹏;
尹黎献;
万冬梅
- 《第十二届全国鸟类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鸟类繁殖期的婚配关系分为单配制和多配制,而多配制又分为一雌多雄、一雄多雌和混交制.一般认为单配制是鸟类较普遍的一种婚配制度,据统计约92%的鸟类为单配制.社会性单配制鸟类中很多都存在婚外配现象,特别是小型雀形目鸟类.杂色山雀是一种社会性单配制的小型森林洞巢鸟类,很可能也具有婚外配现象,但至今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对杂色山雀亲缘关系的鉴定研究其婚外配比例,并探究"优秀基因"、 "遗传相容性"、"遗传多样性"三个假说在杂色山雀婚外配发生机制中的适用性.结果发现:(1)46.9%(15/32)的巢存在婚外配现象,14.1%(27/191)的后代为婚外子代;(2)对婚内子代与婚外子代间体征、免疫力和性比三种性状的比较发现不支持"优秀基因"假说:9个体征参数差异均不显著(Ps>0.05),H∶L(异嗜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无显著差异(P=0.935),子代性比不偏雄(P=0.689);(3)对婚内巢中的婚内子代和混合巢中婚内子代的杂合度(P=0.118)和混合巢中婚外子代与婚内子代的杂合度(P=0.206)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不支持"遗传相容性"假说;(4)对婚外配巢与无婚外配巢的整体遗传多样性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P=o.055),不支持"遗传多样性"假说.综上,认为杂色山雀是社会性单配制鸟类,具有较高的婚外配,但其发生机制不符合三个遗传相关的假说,与行为有关的各种直接收益可能在杂色山雀的婚配外发生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该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
-
-
胡益锋;
鲁东明;
盛宇;
袁庆曙
- 《第四届全国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与第二届全国智能信息网络联合学术会议暨第四次CSCW学术会议》
| 2004年
-
摘要:
移动协同一般受到资源的限制,以及移动环境的干扰,影响协同工作的有效进行.基于行为(Activity)设计移动协同系统,以行为为中心构建系统,可以克服上述困难.其中,如何提供行为所围绕的感知信息是关键所在.文章提出了一个基于行为的移动协同感知模型,通过定义行动者实体、目标实体、行为阶段实体等一组感知实体对象及感知行为服务,来提供基于行为的感知信息,并在原型系统中进行了实现.模型提供了移动用户在协同工作行为中群组工作(TeamWork)的所有感知要素,从而支持了用户有效的完成协同工作.
-
-
胡益锋;
鲁东明;
盛宇;
袁庆曙
- 《第四届全国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与第二届全国智能信息网络联合学术会议暨第四次CSCW学术会议》
| 2004年
-
摘要:
移动协同一般受到资源的限制,以及移动环境的干扰,影响协同工作的有效进行.基于行为(Activity)设计移动协同系统,以行为为中心构建系统,可以克服上述困难.其中,如何提供行为所围绕的感知信息是关键所在.文章提出了一个基于行为的移动协同感知模型,通过定义行动者实体、目标实体、行为阶段实体等一组感知实体对象及感知行为服务,来提供基于行为的感知信息,并在原型系统中进行了实现.模型提供了移动用户在协同工作行为中群组工作(TeamWork)的所有感知要素,从而支持了用户有效的完成协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