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264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493475篇;相关期刊170种,包括中国急救医学、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中国综合临床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十三次全国动脉硬化疾病学术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养犬学术研讨会、第二届世界华人临床生化和检验医学大会暨第六届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等;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的相关文献由824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坚、胡申江、岳桂华等。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1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93475 占比:99.95%

总计:493739篇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发文趋势图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研究学者

  • 孙坚
  • 胡申江
  • 岳桂华
  • 王小朝
  • 卢岑
  • 王国彬
  • 黄琪
  • 龚园
  • 侯俊
  • 冯雪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梅; 刘兴超; 郑波; 刘润莲
    • 摘要: 目的分析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清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表达水平,探讨两者与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四川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15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按生存结局分存活组83例和死亡组32例。收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及首次入院后实验室检查指标[血清胆红素、白蛋白、肌酐、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PT)、Child-Pugh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并比较血清vWF、TSP-1水平;采用COX危险因素分析影响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死亡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vWF、TSP-1表达对急性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死亡的诊断价值。结果死亡组患者胆红素、肌酐、INR、PT、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血清vWF、TSP-1水平为(95.58±25.36)μmol/L、(1.62±0.63)mg/dL、2.98±0.97、(148.79±42.68)s、(10.87±2.69)分、(23.66±6.83)分,(2.51±0.38)ng/mL、(1.89±0.27)ng/mL,均显著高于存活组[(35.77±10.89)μmol/L、(0.82±0.31)mg/dL、1.65±0.62、(129.77±28.06)s、(8.92±1.93)分、(14.39±4.87)分、(1.50±0.23)ng/mL、(1.13±0.16)ng/mL],白蛋白水平为(6.75±2.37)g/L,显著低于存活组[(28.62±8.77)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分析显示,vWF、TSP-1水平高是急性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HR=3.785、2.961,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vWF、TSP-1诊断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7、0.839,两者联合检测诊断AUC为0.936。结论血清vWF、TSP-1异常高表达可能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不良有关,两者联合检测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不良有较高诊断效能,可为临床早期评估患者预后提供依据。
    • 黄琪; 隋向前; 王敏; 王士生; 蒋凤春; 金信垚; 朱秋静
    • 摘要: 目的测定原发性微血管心绞痛(PMVA)患者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 WF)及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来评估血管内皮功能,分析PMVA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与其抑郁状态评分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心血管内科检查诊断为PMVA的患者65例(PMVA组),正常体检人群42名作为正常对照组,测定其血浆v WF、Hcy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记录所有研究者的贝克抑郁自评量表及汉密尔顿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数值。结果PMVA患者v WF水平[(72.591±33.102)m IU/ml]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3.053±1.856 mg/L)]与正常对照组的v WF水平[(23.765±3.983)m IU/ml]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0.712±0.546)mg/L]比较,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MVA患者贝克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值为(15.920±5.901)分,较正常对照组的贝克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值(5.190±1.509)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MVA患者较正常体检人群存在内皮功能受损及显著的抑郁状态,所有研究者的v WF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与贝克及汉密尔顿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值正相关。
    • 杨秋林; 吴锋; 吴彬彬; 张小文; 吴湘军
    • 摘要: 目的研究创伤性凝血病(TIC)患者外周活化蛋白C(APC)、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水平变化与凝血功能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92例TIC患者作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期入院无创伤者9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APC、vWF及D-D水平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指标变化。Pearson相关性分析APC、vWF、D-D与凝血功能相关关系;logistic分析TIC加重的影响因子,生存分析TIC患者的预后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APC、vWF、D-D水平、PT、APTT、INR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9.57、20.83、41.26、50.16、40.08、25.87,P均<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IC患者APC与TT、APTT、INR呈正相关(r分别=0.75、0.69、0.64,P均<0.05),vWF与TT、APTT、INR呈正相关(r分别=0.82、0.77、0.76,P均<0.05);D-D与TT、APTT、INR呈正相关(r分别=0.93、0.90、0.84,P均<0.05);logistic分析显示,APC、vWF、D-D是TIC加重的影响因素(OR分别=0.25、0.95、0.96,P均<0.05)。TIC患者的2年生存率为90.22%。结论APC、vWF、D-D与TIC患者预后的凝血功能有着相关性,可作为临床TIC患者检测、监护的指标,对患者病情加重的预测具有参考意义。
    • 黄珠晏; 李家梁; 韦升市
    • 摘要: 目的探讨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清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总胆汁酸(TBA)、胱抑素C(Cys C)水平与其凝血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5-12月于该院就诊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100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在该院进行顺产的100例健康足月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及不同严重程度患儿的vWF、TBA、Cys C水平之间的差异,分析vWF、TBA、Cys C水平与其凝血功能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vWF、TBA、Cys 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vWF、TBA、Cys C水平与APTT、DD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清vWF、TBA、Cys C水平与其凝血功能有关。
    • 王栋华; 王波元; 周胜富; 肖寒; 兰超; 郑富钧; 李跃平; 樊朝军
    • 摘要: 目的探讨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白细胞介素-6(IL-6)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迟发性脑缺血(DC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确诊的120例aSAH患者,将继发DCI 38例作为DCI组,未继发DCI 82例作为非DCI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及vWF、HIF-1α、IL-6表达情况,分析vWF、HIF-1α、IL-6相关性以及影响aSAH后DCI发生的危险因素;评估vWF、HIF-1α、IL-6对aSAH后DCI的预测价值。结果DCI组脑水肿、动脉瘤位于前循环、Hunt-Hess分级≥Ⅲ级和改良Fisher分级≥Ⅲ级患者比例高于非DCI组(P<0.05)。DCI组vWF水平低于非DCI组,HIF-1α、IL-6水平高于非DCI组(P<0.01)。vWF与HIF-1α、IL-6呈负相关(r=-0.445、-0.471,P<0.05),HIF-1α与IL-6呈正相关(r=0.452,P<0.05)。合并脑水肿、Hunt-Hess分级≥Ⅲ级和改良Fisher分级≥Ⅲ级以及vWF、HIF-1α、IL-6水平升高是aSAH后发生DCI的危险因素(P<0.01)。vWF、HIF-1α、IL-6联合诊断aSAH后DCI的曲线下面积大于单一指标检测(P<0.05)。结论vWF、HIF-1α、IL-6与aSAH后DCI发生有关,三项指标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DCI。
    • 王秋女; 蔡来新; 李育新; 刘德浪
    • 摘要: 目的 探讨血塞通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及影响机制.方法 选取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22例ACI患者,根据不同药物治疗分为3组,血塞通组(n=40)接受血塞通治疗,丁苯酞组(n=40)接受丁苯酞治疗,联合组(n=42)接受血塞通+丁苯酞治疗,治疗1周后,对比3组神经功能、临床疗效、肌张力功能、生活能力、血清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不良反应.结果 血塞通组与丁苯酞组临床疗效对比无差异(P>0.05);联合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血塞通组与丁苯酞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中国卒中量表(CSS)、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明显降低,BI评分明显提升,联合组优于血塞通组和丁苯酞组,丁苯酞组优于血塞通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扣针蛋白5(FBLN-5)、血黏度(BV)、血浆黏度(PV)、血小板聚集率(PAR)、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明显降低,联合组优于血塞通组和丁苯酞组,血塞通组优于丁苯酞组(P<0.05).3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血塞通联合丁苯酞治疗ACI,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恢复血液流变学,提升日常生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MCP-1、vWF及FBLN-5水平有关.
    • 韦艳; 应燕萍; 凌瑛; 赵慧函; 蒋庆娟; 甘晓; 文萃
    • 摘要: 目的 通过建立大鼠颈外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CRT)模型,观察大鼠CRT的形成情况,同时检测大鼠血清中组织因子(TF)、血栓调节蛋白(TM)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含量,研究其与CRT形成的关系.方法 取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40)、假手术组(n=40)、模型组(n=40),各组分别于术后1 d、4 d、7 d、10 d、14 d随机取大鼠8只,病理切片观察大鼠血栓形成情况,以ELISA法检测血清TF、TM、vWF含量.结果 空白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均无血栓形成,模型组有34只发生CRT,CRT发生率为85%.模型组发生CRT大鼠的TM含量较未发生CRT大鼠明显升高(P<0.01),模型组未发生CRT大鼠的TM含量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1),模型组未发生CRT大鼠的TM、vWF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术后各个时间点,模型组TF、TM含量均较空白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1).术后4 d、7 d、10 d、14 d,模型组vWF含量较空白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1).模型组术后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大鼠血清TF、TM、vWF含量随时间逐渐增加,其中TF、vWF含量在术后1~4 d急剧上升,术后10 d达到峰值,随后急剧下降;TM含量在术后4~7 d增幅最大,术后7 d达到峰值,随后开始下降.结论 大鼠CRT形成与血清中TF、TM及vWF的异常表达密切相关.
    • 曲忠森; 潘永超; 张清德
    • 摘要: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早期慢性肾脏病(CKD)伴有颈动脉斑块患者周围血淋巴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10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和菏泽市立医院肾脏科就诊的143例CKD 1~2期并颈动脉斑块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KD组(n=76)和治疗组(n=67),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正常者50例作为对照组,治疗组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6个月后比较3组患者血脂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比较3组患者治疗第1,2,3,6个月后外周血淋巴细胞MMP-2、MMP-9及vWF水平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KD组和治疗组在治疗第6个月后甘油三酯[(1.42±0.40)mmol/L,(3.58±0.78)mmol/L,(1.78±0.46)mmol/L]、总胆固醇[(4.56±0.78)mmol/L,(6.88±1.39)mmol/L,(5.16±1.14)mmol/L]水平、IMT[(0.78±0.23)mm,(1.56±0.43)mm,(1.06±0.22)mm]和外周血淋巴细胞MMP-9[(124.10±42.96)μg/L,(232.82±90.16)μg/L,(158.57±57.14)μg/L]、MMP-2[(141.09±44.98)μg/L,(262.82±110.98)μg/L,(154.48±56.86)μg/L]及vWF水平[(111.68±42.29)μg/L,(276.82±111.68)μg/L,(142.32±46.44)μg/L]明显升高,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0,4.28,3.45,11.34,12.45,12.35,均P<0.05),但治疗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IMT、MMP-9、MMP-2和vWF水平与CKD组比较均降低,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1,1.22,5.13,4.90,5.90,10.00,均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降低早期CKD伴颈动脉斑块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MMP-2、MMP-9和vWF水平,起到稳定斑块的作用.
    • 商华英; 王红霞
    •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浆心房利钠肽(ANP)、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1(ET-1)水平动态变化与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新生儿肺动脉压力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72例PPHN患儿,根据PPHN诊疗常规中相关标准将患儿分为A组(轻度)32例、B组(中度)26例、C组(重度)14例;另选取同期70例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测定治疗前、后患儿肺动脉平均压(PASP)、血浆ANP、vWF、ET-1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前,A组、B组、C组ANP、ET-1、vWF水平随着PASP升高递增,且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A组、B组ANP、ET-1、vWF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ANP、ET-1、vWF水平较治疗前下降显著,但仍高于对照组(均P<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前与治疗后A组、B组、C组患儿PASP水平与ANP、ET-1、vWF水平均为正相关(均P<0.05).结论 ANP、vWF、ET-1水平变化在PPHN患儿治疗前、后为动态变化,其动态变化程度可反映肺动脉压力程度,对患儿采用动态监测可有效指导临床治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