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燃烧
蜡烛燃烧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136篇,主要集中在化学、教育、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87754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实验教学与仪器、中国现代教育装备、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会议等;蜡烛燃烧的相关文献由168位作者贡献,包括魏锐、周磊、杨晶晶等。
蜡烛燃烧—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87754篇
占比:99.88%
总计:87861篇
蜡烛燃烧
-研究学者
- 魏锐
- 周磊
- 杨晶晶
- 杨萌
- 潘国荣
- 胡巢生
- 刘宇
- 周海华
- 张慧
- 成迎春
- 方芳
- 李晶
- 王娜
- 王立新
- 白显圣
- 萨尔·奈特
- 贾晓川
- 金逊
- 陆欣叶
- 高伟
- 黄会敏
- 黄婷
- 丁宇
- 丁智睿
- 东春
- 于志明
- 于润泽
- 于燕燕
- 仇丽君
- 付宜红
- 代鹏
- 任树榆
- 何常群
- 何琳
- 冷虎虎
- 刘传友
- 刘俊
- 刘剑彬
- 刘思萌
- 刘斌
- 刘潇珂
- 刘继宏
- 刘长青
- 包逢祺
- 史一鸣
- 叶红艳
- 叶红艳1
- 吴伟
- 吴新建
- 吴桥墩
-
-
罗芸;
王晓宁;
赵旭阳;
孟德忠;
郝会颖
-
-
摘要:
本文针对高雷诺数下的圆柱绕流问题,以火焰熄灭为例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火焰熄灭时间与障碍物直径、蜡烛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蜡烛燃烧速率成正比关系,与气流流速成反比关系.通过分析发现实验数据与理论分析一致,说明了文章的实验方法可行、结论正确,为深入研究圆柱绕流、火焰燃烧问题及二者之间的联系提供了重要支撑.
-
-
-
莫滨
-
-
摘要:
蜡烛下嵌配重,使其直立漂浮水中,点燃后任其自然熄灭。某中考试题就此现象设置情境考查浮力,但未考虑到蜡烛熄灭时其上部的实际形状并非平面,无法计算体积。在确保其上部是平面的前提下,从不同的角度建模分析了此类问题,其中基于等效观点模型的快速分析方法,可用于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学生解答类似问题。
-
-
代鹏;
刘传友;
李其红
-
-
摘要:
关于蜡烛燃烧的实验研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给出实验方案和实验装置,但是操作麻烦,成功率低.现基于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案结合教师日常的教学经验,设计了三个创新实验,对教材实验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成功率高,有利于开展演示和分组实验,教学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效果.
-
-
赵立经
-
-
摘要:
由于教材中的实验现象不是很明显,因此,本实验改进引入了传感器技术,使蜡烛燃烧的生成物由原实验以实验现象判断转变为数据对比得出,通过对比蜡烛燃烧前后透明玻璃罩内气体成分数据,得出“蜡烛燃烧消耗氧气,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当氧气含量不足时生成一氧化碳”的结论,现象明显,逻辑性强,更具有说服力。
-
-
扈玉歌;
刘继宏;
杨慧
-
-
摘要:
课本蜡烛燃烧实验仅仅探究蜡烛的理、化性质,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思维,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实验适当拓展,引入了数字化仪器——探测蜡烛火焰各层温度差异;探究蜡烛燃烧产生的黑色物质;探究蜡烛燃烧需要的最低氧气浓度。
-
-
胡巢生
-
-
摘要:
梳理、分析3个版本教科书中蜡烛燃烧实验的设计,在操作层面上对教科书实验设计提出商榷,深入研究文献成果的特点,透析不同熄烛方式的原理,利用蜡烛在氧气中燃烧设计蜡烛燃烧实验探究活动,完成蜡烛燃烧产物的检验、观察烛油的形成和隔空点烛实验的改进和探究。
-
-
胡巢生
-
-
摘要:
梳理、分析3个版本教科书中蜡烛燃烧实验的设计,在操作层面上对教科书实验设计提出商榷,深入研究文献成果的特点,透析不同熄烛方式的原理,利用蜡烛在氧气中燃烧设计蜡烛燃烧实验探究活动,完成蜡烛燃烧产物的检验、观察烛油的形成和隔空点烛实验的改进和探究.
-
-
王宝权
-
-
摘要:
结合生本教育理念以"蜡烛完全燃烧"实验的改进为例,提出初中化学实验改进策略,强调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运用"3W策略"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
尚军;
娄文博;
苏青青
-
-
摘要:
当2支蜡烛燃烧时,如果距离较小,会观察到火焰振荡现象,且振荡的火焰可以相互耦合.针对该现象,构建了3支蜡烛构成的单个振荡器模型,利用Tracker采集数据,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重叠峰模型对振荡耦合现象进行分析,利用Origin进行图像处理,观察到火焰随振荡器间的距离增加依次出现同步、异步和不相干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