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轮副
蜗轮副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80篇,主要集中在机械、仪表工业、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24149篇;相关期刊56种,包括中国大学教学、设备管理与维修、梅山科技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4中国国际齿轮产业大会、第九届全国设备与维修工程学术会议暨第十五届全国设备监测与诊断学术会议、第四届全国设备维修与改造技术交流会等;蜗轮副的相关文献由332位作者贡献,包括郑永、周启武、彭东林等。
蜗轮副—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4149篇
占比:99.66%
总计:24232篇
蜗轮副
-研究学者
- 郑永
- 周启武
- 彭东林
- 姜盟
- 汤洁
- 石照耀
- 张临涛
- 徐是
- 李泰安
- 柳在鑫
- 谭化庆
- 何庆
- 刘伟
- 周金宇
- 张光辉
- 晋嘉
- 朱福先
- 李秀莲
- 王江涛
- 王进戈
- 荣浩
- 赵东升
- 陈信
- 陈华峰
- 雷勇
- 严伟鑫
- 严诺
- 于春建
- 付瑛
- 仲酩
- 余小勇
- 侯国斌
- 全建军
- 刘圣祥
- 刘小康
- 刘涵波
- 刘燕
- 单明明
- 卢红
- 叶伟民
- 叶勇
- 向彩霞
- 吴日远
- 周光钱
- 周晓军
- 周泽红
- 唐豪
- 姜连印
- 席广辉
- 张微微
-
-
姜盟;
汤洁;
石照耀
-
-
摘要:
蜗轮副双啮仪是在一对被测蜗轮副做双面啮合时测量蜗轮一转内的径向变动量,得到径向综合偏差,是对蜗轮副进行快速测量的主要仪器之一。该仪器主机具有交叉轴结构,影响测量结果的误差源众多,系统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困难。介绍了蜗轮副双啮仪测量原理和主机结构,给出了基于GUM法的蜗轮副双啮仪系统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不确定度分量分为机械主机、数据采集和软件、测量条件3个部分。列出了不确定度来源及其灵敏度系数的数值,由各不确定度分量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再得到仪器扩展不确定度,即径向综合总偏差、一齿径向综合偏差、双啮径向跳动的测量不确定度分别为5.3μm、4.5μm和2.4μm。开发了蜗轮副双啮仪测量不确定度评定软件,可打印带有测量不确定度结果的齿轮双啮测量报告,给出了双啮测量结果在一定置信概率下的可信范围。该软件对精密仪器测量不确定评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
黄浩
-
-
摘要:
为准确预测蜗轮副齿高热变形量的变化情况,提高蜗轮副的传动精度,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蜗轮副热变形预测方法。通过使用有限元软件对蜗轮蜗杆进行热分析处理,建立环境温度与蜗轮齿高热变形量的关系模型,再结合深度学习,预测蜗轮副齿高变化量。
-
-
-
-
摘要:
重庆理工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以“机械检测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为依托,取得了以纳米时栅和超精密蜗轮副成套技术为代表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等。本学科连续获批重庆市“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和“十四五”市级重点学科,并且“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评估结果均为优秀。
-
-
周紫阳;
许渊;
刘坤;
韩兆举;
杨林
-
-
摘要:
大直径高精度蜗轮副意外变形损坏后修复比较困难,要恢复到原始精度,机加工修复是最可靠的方法.目前国内很少有公司具备加工大直径高精度蜗轮的能力,送到国外维修的修理成本极高.为此需要研究一种经济可靠的维修方法.
-
-
韩彦科;
申阿维;
张亚军
-
-
摘要:
本文介绍了数控机床滚齿机系列常用台面关键零件蜗轮副加工,分析了蜗轮参数选择对加工难度及精度的影响,基于现有机床存在的加工超差问题,提出优化参数方法,并通过试制检验,符合预期效果,达到了提高精度的目的,适宜推广.
-
-
冯爱平;
景国丰
-
-
摘要:
以大规格高精度蜗轮副温升后的变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各变形部位的变形特点,结合实例计算了各部位的变形量,确定了影响背隙的主要因素,并推导了背隙变化量的计算公式。另一方面探究了温升对分度精度的影响机理,推导了精度影响计算公式。为该类转台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装配时的背隙值提供了计算方法,也为实际使用和维修提供了参考。
-
-
-
-
郑永;
彭东林;
陈艳;
张天恒;
周启武
-
-
摘要:
为提高数控插齿机YKD5132X3的分度精度,对插齿机的传动链进行传动误差检测。对数据进行分析后得知,分度误差主要误差源为工件工作台蜗轮副和刀架工作台蜗轮副。针对这两个误差源,使用课题组精化后的蜗轮母机对这两个蜗轮进行加工,并通过在线检测装置实现在线检测。蜗轮修正加工完成后,插齿机装配时,通过TE检测数据调整工件工作台蜗轮副的安装;替代了过去需要多次通过切齿后检测报告进行调整安装的方法,节省了安装时间并提高了安装精度。最后通过切齿验证,插齿机切齿精度由7级提升到了5级。
-
-
-
-
-
-
-
-
-
-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 公开公告日期:2002-08-14
-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圆柱形蜗杆、蜗轮和蜗轮副,在蜗杆和蜗轮啮合时,降低了表面压应力,改善了耐磨性,抑制了发热、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降低了噪音,以及避免了蜗杆和蜗轮之间产生干涉。蜗杆12的轴向断面(或齿垂直方向断面)的齿形不是以往的梯形齿形,而是使该蜗杆梯形齿形斜边的直线段6由沿着齿节线PL由基圆R1和R2滚转获得的摆线SY1和SY21来替代,这两个摆线配置(间隔)预定距离,并且齿节线附近的部分由这些间隔开的摆线之间的共同切线代替。蜗轮是通过用蜗杆12作为滚齿齿切形成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