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蒙古族舞蹈

蒙古族舞蹈

蒙古族舞蹈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229篇,主要集中在舞蹈、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6913篇;相关期刊126种,包括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大众文艺、文艺生活·文海艺苑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6年度安徽省美学学会年会等;蒙古族舞蹈的相关文献由19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仲春、赵小丁、张喜霞等。

蒙古族舞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8 占比:1.3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6913 占比:98.66%

总计:17142篇

蒙古族舞蹈—发文趋势图

蒙古族舞蹈

-研究学者

  • 刘仲春
  • 赵小丁
  • 张喜霞
  • 苏日娜
  • 翁彬彬
  • 乌尔那
  • 刘凛溪
  • 唐磊
  • 奇梦雨
  • 娜尔纳

蒙古族舞蹈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子扬
    • 摘要: 马是蒙古族重要的图腾之一,也是蒙古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朋友、战友。正是因为这种不可割裂的情感联系,使马成为蒙古族民族民间舞蹈的主要创作题材。本文以当代蒙古族舞蹈作品中的“马形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当代蒙古族“马形象”舞蹈作品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时期,对舞蹈作品中“马形象”的发展衍变展开分析。
    • 周俊豪
    • 摘要: 双人舞剧目《老雁》,由北京舞蹈学院选送并参与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参评现场。纵观剧目《老雁》,独到的表现手法、精练的舞蹈语言、深邃的文化意蕴,既有蒙古族舞蹈厚重而俊逸的质感,又以娴熟而深刻的戏剧方式表达心境。本文将对剧目《老雁》进行整体梳理,结合中国传统美学特征对作品独特之处进行分析,并从中总结与探索,希望借此能为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带来新的思路与参考。
    • 陈笑嫣
    • 摘要: 蒙古族舞蹈的创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历了七十余载的发展,回顾蒙古族舞蹈在这七十余年间的历程,其创作风格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那便是深扎创作的传统本真阶段,整齐划一的昂扬挺拔阶段以及解放肢体关注个体阶段。将视角放在当下,其整体还是传统的蒙古族舞蹈创作类型以及从内容到形式层面都不断寻求创新的创造性类型。了解过去与当下的蒙古族舞蹈的创作特征是为了更好地寻找未来的创作发展道路。这其中不乏去寻找传统舞蹈的现代性编创,寻找化繁为简的身体文化回溯,以及全球在地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回归传统后寻找民族舞编创的现代性意义,在中国语境中塑造中国文化形象。
    • 孙杉
    • 摘要: 在蒙古族舞蹈中,肩部动作是最典型的特征。肩部动作的产生来源于蒙古族人民长期生活的自然环境中,以及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与大自然相适应的生活习惯。肩部动作是蒙古族人民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象征,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产物。本文通过对肩部动作的具体种类进行阐述,着重分析了肩部动作的情感运用、审美运用,阐明了它的重要艺术价值和继承发展的重要性。
    • 梁悦玲
    •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蒙古族舞蹈艺术在题材挖掘、表现手法、内涵意蕴、创作生产等方面渐次出现诸多新的探索与突破。本文即以近年呼和浩特地区蒙古族舞蹈作品的创作排演以及获奖情况为例,就蒙古舞在当代的创新实践做粗浅探析。
    • 王永健
    • 摘要: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理位置主要在草原上,蒙古族人以畜牧为生计,辽阔的草原培养了蒙古族人民勇敢、爽直、热情的性格,并发展出蒙古族特有的民间舞蹈。本文通过探讨一部桃李杯获奖作品《风沙·绿草》,研究草原风土人情在该剧的艺术表现。大草原吹过千年的狂风,在这样一幅画卷中,舞者所演绎的那株绿草是如何迎风而舞的?它的舞动又彰显了怎样的生命之光呢?带着这些问题写作此文,笔者在本文中对蒙古族男子独舞作品《风沙·绿草》的主题进行了简要概述,并以此为引子分析了蒙古族舞蹈技巧在该作品中的使用。
    • 郝琳
    • 摘要: 道具在蒙古族舞蹈教育中对培养少儿舞蹈兴趣、开发智力、传承民族文化、塑造舞蹈形象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当下内蒙古地区少儿蒙古族舞蹈,探讨道具在少儿蒙古族舞蹈教育中的作用和问题,阐述本人对少儿蒙古族舞蹈教育中道具运用的思考,为研发少儿蒙古族舞蹈教材提供参考。
    • 李玉婷
    • 摘要: 蒙古族舞蹈作为民间民族舞蹈中的重要组成,其承载了蒙古族人的精神文明,是蒙古族人游牧文化的抒情载体,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每一个民族舞蹈都有其独特的动作语汇,从而传达出舞蹈中的民族精神特征。一般来说,这种具代表性的动律或是语汇往往都来自于该民族的生活习惯,例如维吾尔族舞蹈中的“移颈”、傣族舞蹈中的“三道弯”等,而蒙古族舞蹈中的民族独特性则体现在肩部的动律当中。作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人常年骑乘骏马,奔驰于草原,而蒙古马身材粗壮,马蹄较大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其在奔跑时的幅度较大,也就间接导致了骑手在马背上需要靠身体的不断协调,从而对马进行驾驭,久而久之在蒙古族舞蹈中,这种产生于马背的独特的体态动律成为了蒙古族马背文明的象征。
    • 牟英琼
    • 摘要: 近年来,我国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这让国民对我国传统文化遗产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极大地增强了国民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与凝聚力。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涉及的领域众多,包括书画、自然科学、手工技艺、舞蹈、音乐等。其中,传统民族舞蹈以其优美的风姿与韵律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成为独特的文化遗产。傣族舞、藏族舞、蒙古族舞蹈、维吾尔族舞蹈,以及各地不同民族风格的鼓舞等,是我国各民族独具艺术特色的文化符号。
    • 蔡乐
    • 摘要: 草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远、内含丰富,是世代生活在草原地区的各民族同胞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在草原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包括:蒙古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哈萨克族、锡伯族等,其中哈萨克族和蒙古族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其性格洒脱、豪迈,通常多住毡房(蒙古包),以马为代步工具;在饮食方面,他们也侧重于肉类,如牛肉、羊肉等;喜欢吃奶制品且当地的奶制品也十分美味,“奶”是他们的主要营养来源,故舞蹈文化受生活环境的影响,舞蹈动作大多都具有模拟性,如擀毡舞、剪羊毛舞、挤奶舞、模仿马的舞步、模仿雄鹰、模仿天鹅等等。本文以哈萨克族与蒙古族的舞蹈为着眼点,通过对草原文化背景下的哈萨克族与蒙古族舞蹈在其文化内涵、舞蹈动作、舞蹈表现形式、舞蹈服饰、音乐特点等方面存在的共性进行研究,发现不同的文化环境总能够孕育出独具魅力的舞蹈艺术,民族文化受其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影响也各具特色。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