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白腐病
葡萄白腐病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8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园艺、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2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04202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北方园艺、果农之友、河北果树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2005年全国生物防治学术研讨会等;葡萄白腐病的相关文献由29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长远、赵奎华、梁春浩等。
葡萄白腐病—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04202篇
占比:99.87%
总计:104339篇
葡萄白腐病
-研究学者
- 刘长远
- 赵奎华
- 梁春浩
- 苗则彦
- 薛德乾
- 傅俊范
- 刘崇怀
- 姜建福
- 张颖
- 樊秀彩
- 陈彦
- 孙海生
- 廖新莲
- 王辉
- 刘春艳
- 王万立
- 王德生
- 王英姿
- 郝永娟
- 于宏安
- 冷德训
- 刘耕春
- 姜好胜
- 李宝燕
- 李海春
- 栾炳辉
- 王峰
- 秦韶梅
- 郭继平
- 上官建宗
- 乔吉亭
- 于晓丽
- 于毅
- 代有梅
- 何田方
- 何铁海
- 何锦兴
- 余利
- 余海兵
- 关昕馨
- 冯建国
- 刘万珍
- 刘丽
- 刘冰
- 刘凤之
- 刘刚
- 刘国范
- 刘庆顺2
- 刘文钰
- 刘江山
-
-
-
-
摘要:
每年快到葡萄成熟的季节,白腐病就成为行业的热点话题。因此,果农要重视田间管理,做好预防措施,让葡萄轻松度过危险期。一、危害症状葡萄白腐病主要危害果穗,也可以危害枝蔓和叶片以及叶柄。如果果穗受害,大多从接近地面的果穗下部开始逐渐向上蔓延,初期穗轴和果柄上产生淡褐色水渍状,边缘不明显的病斑,病部皮层腐烂,手搓皮层容易脱落,病组织有土腥味,随后病斑逐渐向果粒蔓延,导致果粒从基部开始变褐腐烂,病斑不明显。
-
-
李玉红;
袁洪丰;
李璠
-
-
摘要:
1症状1.1果穗发病果梗和穗轴最初表现为浅褐色、边缘不规则、水渍状病斑,扩大后组织腐烂坏死,潮湿时果穗腐烂脱落,干燥情况下,果穗干枯萎缩,不脱落。果粒发病,病菌通过果梗侵染果粒基部,初呈浅褐色病斑,迅速扩展到整个果粒,使果实表现为淡色软腐,果粒失去光泽,易脱落,进而发展成灰白色的小粒点(分生孢子器),发病后期遇到干旱天气导致果实干枯,不脱落。
-
-
马光;
苏长青;
高小宽;
吕亚慈;
李会芬
-
-
摘要:
采用梯度稀释法从葡萄园土壤中筛选到9株抑制葡萄白腐病的放线菌,研究了其抑菌情况和离体果防治效果,其中对葡萄白腐病抑菌效果最好的菌株为K5,其抑菌率为62.56%。处理1(喷发酵原液50倍稀释液24 h后再刺伤接种葡萄白腐病菌)和处理2(刺伤接种白腐病菌24 h后,再喷拮抗菌50倍稀释发酵液)两个处理中,K5的相对防效分别为63.75%和58.75%。形态学和16S rDNA测序鉴定表明K5菌株为淡紫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lavendulae)。
-
-
王培松;
李宝燕;
陈敏;
石洁;
王英姿
-
-
摘要:
为明确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对葡萄白腐病、炭疽病、灰霉病的综合防治效果,2017—2018年于山东烟台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125.0~187.5 mg/kg对葡萄白腐病防效在91.97%以上,对炭疽病在87.34%以上,其125.0~250.0 mg/kg对葡萄灰霉病防效在86%以上.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是兼防葡萄白腐病、炭疽病、灰霉病3种果实病害的高效药剂.
-
-
戈大庆;
张吉祥;
李金山;
李振山
-
-
摘要:
进行露娜森悬浮剂防治葡萄白腐病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露娜森悬浮剂对葡萄白腐病防治效果较好,2000倍液第3次药后14 d防治效果达90.2%.3000倍液防治效果为87.7%,略低于健达2500倍液的防治效果,明显高于大生800倍液的防治效果.
-
-
-
-
文雪;
陈麟霞;
卞正萍;
骆雪梅;
王鹃;
龙章敏;
郭丽娜
-
-
摘要:
研究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000倍液、1500倍液对葡萄白腐病的防治效果,明确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对葡萄白腐病最佳浓度为500倍液,其次为1000倍液,为六盘水地区葡萄白腐病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
-
-
车升国1;
段冰冰1;
樊庆军1;
吴明阳1;
李新艳1
-
-
摘要:
随着山东省菏泽市深入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扶贫产业发展模式,葡萄作为既可鲜食又可加工的高价值果树被大力发展,种植面积和产量迅速提高,但同时也增加了病虫害发生、流行的可能性。葡萄白腐病又称葡萄腐烂病、穗烂病等,于1878年在意大利首次被发现,我国最早发生于1899年,目前已在我国各葡萄产区发生,是我国北方葡萄产区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发生范围广、危害严重,制约了葡萄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提升,因此,科学的防治措施显得尤为必要。
-
-
周志勤;
韩玲凤;
梁春浩;
关昕馨;
马贵龙
-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拮抗细菌菌株S292对葡萄白腐病菌(Coniella diplodiella)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为明确其分类地位及活性物质产生条件,本研究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同源性序列分析,确定了菌株S292生物学分类地位,通过单因子和正交试验确定了最适发酵培养基配方和最佳发酵条件.结果表明:菌株S292为死谷芽孢杆菌(Bacillus vallismortis);其最适培养基配方为酵母浸粉5g/L,胰蛋白胨12g/L,氯化钾13g/L;最佳发酵条件为培养时间3天,培养温度32°C,摇床转速160r/min,种龄46h,接种量为装液量的5%.
-
-
-
-
郝永娟;
刘春艳;
刘耕春;
王万立
- 《全国第二届农药交流会》
| 2002年
-
摘要:
本文研究了葡萄白腐病是葡萄生产的重要病害,主要危害果实及穗轴,高温多雨的夏秋季节是葡萄白腐病的高发期,果实受害后,很容易受侵染造成大量果粒脱落腐烂.目前的防治药剂多以甲基托布津、福美双等单剂或混剂为主,病菌的抗药性严重,并且防治时期滞后,连阴雨天容易引起病害的流行.建立了无公害葡萄基地,为筛选防治该病的有效药剂,我们对几种新药剂进行了室内药效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为葡萄白腐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
张安盛;
于毅;
张思聪;
李莉丽;
冯建国;
陶训
- 《2005年全国生物防治学术研讨会》
| 2005年
-
摘要:
室内测定结果表明,3﹪克菌康WP50mg/L对葡萄黑痘病、炭疽病、白腐病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分别为88.00﹪、89.63﹪、100﹪,3﹪多抗霉素WP50mg/L对葡萄黑痘病病原菌的抑菌效果为97.04﹪,对炭疽病、白腐病病原菌抑菌效果较差;2﹪加收米WC50mg/L对葡萄黑痘病、白腐病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分别为71.28﹪、80.18﹪,对炭疽病病原菌抑菌效果较差.
-
-
张安盛;
于毅;
张思聪;
李莉丽;
冯建国;
陶训
- 《2005年全国生物防治学术研讨会》
| 2005年
-
摘要:
室内测定结果表明,3﹪克菌康WP50mg/L对葡萄黑痘病、炭疽病、白腐病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分别为88.00﹪、89.63﹪、100﹪,3﹪多抗霉素WP50mg/L对葡萄黑痘病病原菌的抑菌效果为97.04﹪,对炭疽病、白腐病病原菌抑菌效果较差;2﹪加收米WC50mg/L对葡萄黑痘病、白腐病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分别为71.28﹪、80.18﹪,对炭疽病病原菌抑菌效果较差.
-
-
张安盛;
于毅;
张思聪;
李莉丽;
冯建国;
陶训
- 《2005年全国生物防治学术研讨会》
| 2005年
-
摘要:
室内测定结果表明,3﹪克菌康WP50mg/L对葡萄黑痘病、炭疽病、白腐病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分别为88.00﹪、89.63﹪、100﹪,3﹪多抗霉素WP50mg/L对葡萄黑痘病病原菌的抑菌效果为97.04﹪,对炭疽病、白腐病病原菌抑菌效果较差;2﹪加收米WC50mg/L对葡萄黑痘病、白腐病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分别为71.28﹪、80.18﹪,对炭疽病病原菌抑菌效果较差.
-
-
张安盛;
于毅;
张思聪;
李莉丽;
冯建国;
陶训
- 《2005年全国生物防治学术研讨会》
| 2005年
-
摘要:
室内测定结果表明,3﹪克菌康WP50mg/L对葡萄黑痘病、炭疽病、白腐病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分别为88.00﹪、89.63﹪、100﹪,3﹪多抗霉素WP50mg/L对葡萄黑痘病病原菌的抑菌效果为97.04﹪,对炭疽病、白腐病病原菌抑菌效果较差;2﹪加收米WC50mg/L对葡萄黑痘病、白腐病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分别为71.28﹪、80.18﹪,对炭疽病病原菌抑菌效果较差.
-
-
张安盛;
于毅;
张思聪;
李莉丽;
冯建国;
陶训
- 《2005年全国生物防治学术研讨会》
| 2005年
-
摘要:
室内测定结果表明,3﹪克菌康WP50mg/L对葡萄黑痘病、炭疽病、白腐病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分别为88.00﹪、89.63﹪、100﹪,3﹪多抗霉素WP50mg/L对葡萄黑痘病病原菌的抑菌效果为97.04﹪,对炭疽病、白腐病病原菌抑菌效果较差;2﹪加收米WC50mg/L对葡萄黑痘病、白腐病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分别为71.28﹪、80.18﹪,对炭疽病病原菌抑菌效果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