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菜用大豆

菜用大豆

菜用大豆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3年内共计584篇,主要集中在园艺、农作物、植物保护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24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26380篇;相关期刊168种,包括大豆科技、长江蔬菜、上海蔬菜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园艺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第23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中国园艺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等;菜用大豆的相关文献由1121位作者贡献,包括顾卫红、杨红娟、张红梅等。

菜用大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24 占比:1.95%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6380 占比:98.02%

总计:26912篇

菜用大豆—发文趋势图

菜用大豆

-研究学者

  • 顾卫红
  • 杨红娟
  • 张红梅
  • 陈新
  • 林国强
  • 顾和平
  • 胡润芳
  • 张玉梅
  • 马坤
  • 宋荣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小斌; 谢宝良; 朱怡航; 郑可锋; 顾清
    • 摘要: 为实现菜用大豆豆荚表型的高通量采集与分析,本研究利用可见光成像技术获取豆荚图像,综合考虑育种工作对表型信息的需求,提出了一套基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菜用大豆豆荚表型信息采集分析方法,并开发了相应的分析系统软件。研究通过试验确定最优参数,实现了菜用大豆豆荚长度、宽度、弦长、弧长、面积、每荚豆粒数、弯曲度、标准色距等表型性状的自动化、批量化提取。通过标定物与豆荚实物的测量验证,图像分析结果可以达到与实际测量值相当的精确度。图像分析得出的豆荚表型指标与人工实际测量值无显著差异(P>0.05),测量误差值均小于0.07,决定系数R^(2)在0.95以上。用水平分割的方法测算每荚豆粒数时,豆荚图像的最优分割数量为15。此外,从豆荚整体的弯曲程度出发,利用豆荚中心点连接上下端点形成的夹角作为衡量豆荚弯曲度的指标,对豆荚弯曲度的描述更为准确与合理。豆荚颜色与标准颜色参考值之间的标准色距能够实现对豆荚颜色性状与育种目标之间差距的定量化评估。本研究提出的菜用大豆豆荚表型采集技术操作简便、成本较低,能减少人工测量误差,提高表型信息可靠性,大幅提升育种工作的效率;同时,此项技术有助于毛豆表型信息的定量化分析和标准化表型数据库的建立。
    • 胡铁欢; 刘艳涛; 曹金锋; 曹平平; 武西增; 何素琴; 孙永媛
    • 摘要: 沧豆0734是以冀豆12为母本、中作122为父本杂交,后代经系谱选育出夏播菜用大豆新品种,该品种大田露地栽培,夏季生育期87 d,株高74.1 cm,主茎节数15.1个,单株有效分枝2.3个,单株有效荚52.4个,单株荚质量84.2 g,百粒鲜质量55.5 g,667 m^(2)鲜荚产量680~820 kg,每500 g标准荚数190个,食用品质B级,适宜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夏季种植。2021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 王冬群; 成美玲
    • 摘要: 为了解春季菜用大豆高雄9号肥料与密度的相关性,本研究采用裂区设计开展了肥料与密度的相关性试验。试验发现在高施肥水平下,株高、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鲜重、豆荚产量、茎叶产量都是F1M1最高;在中施肥水平下,株高、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豆荚产量、茎叶产量F2M1最高,单株鲜重F2M3最高;在低施肥水平下,株高、茎叶产量F3M1最高,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豆荚产量都是F3M3最高。当纯N、P_(2)O_(5)、K_(2)O施入量分别为149、45、104 kg·hm^(-2)时,密度为26万株·hm^(-2),得到最高豆荚产量9.76 t·hm^(-2)。
    • 孟飞; 宋明月; 孙继鑫; 代重阳; 王振军; 王聪
    • 摘要: 以蛭石为基质,以盐敏感品种“日本青”、耐盐品种“绿领八号”及其各自相匹配根瘤菌的共生体为研究对象,在人工气候箱中进行培养,50 mmol·L^(-1) NaCl胁迫处理下,研究不同浓度壳聚糖(CTS)处理对菜用大豆结瘤固氮的缓解效应。结果显示,NaCl胁迫下,CTS处理显著提高了2个品种菜用大豆生物量,根瘤数、根瘤鲜重及植株含氮量。壳聚糖能显著提高2个品种菜用大豆的根瘤豆血红蛋白含量、固氮酶活性以及根瘤细胞浆NH_(3)含量,降低了根瘤类菌体NH_(3)的含量。不同浓度CTS的诱导效果不同,200 mg·L^(-1)的CTS表现出了较强的促进作用,并且与“日本青”相比,“绿领八号”在该浓度下表现出明显的结瘤固氮优势,表明在NaCl胁迫下,CTS可以通过诱导菜用大豆根系的吸收能力,促进固氮酶的活性发挥,加速NH_(3)的转化,进而提高菜用大豆结瘤固氮能力。200 mg·L^(-1)是适宜的CTS处理浓度,该浓度下“绿领八号”具有较强的诱导潜力。
    • 摘要: 毛豆即菜用大豆,营养丰富,剪去豆荚两端后煮熟冻拌,有特殊风味,深受消费者喜爱。1品种选择适当早播,一般选用有限生长型的早熟品种,生育期约100~110天。毛豆种子10~11益时即可发芽,15~20益出芽最快,苗期耐短期低温,一般地温达到8~9益即可播种。每亩备种6~8千克。
    • 石家兴; 刘曲园; 塔娜; 弓仲旭
    • 摘要: 本研究采用定点定期调查和全面普查相结合、室内鉴定与田间防治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在呼伦贝尔岭东地区扎兰屯市、阿荣旗、莫力达瓦旗的乡镇、农场,对菜用大豆有害生物开展普查。调查发现侵染性病害19种,虫害8目、17科、30种,杂草19科、60种。
    • 王继良; 赵春霞; 华建鑫; 孙会刚
    • 摘要: 廊鲜1号是以台湾292为母本,以冀豆12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菜用大豆新品种。生育期85.5 d(天)左右,有限结荚习性。株高54.3 cm左右,主茎节数约12.0节。平均单株有效荚数41.6个,单株荚质量80.2 g;每荚粒数2.1粒,每500 g标准荚数175.6个,二粒荚长5.1 cm、宽1.3 cm,标准荚率83.9%。种皮、种脐黄色。百荚鲜质量257.8 g左右,百粒鲜质量71.5 g左右。鲜荚平均产量约680 kg·(667 m^(2))^(-1)。适合河北省中南部地区夏播种植。
    • 陈秋森; 陈凤琼; 刘汉林; 褚霈宇; 王华美; 任春元; 赵强; 曹亮; 于高波; 张玉先
    • 摘要: 为研究外源褪黑素处理对菜用大豆残留杀菌剂降解的影响,以菜用大豆品种浙鲜12为材料,以多菌灵和百菌清为杀菌剂,通过测定外源褪黑素处理对菜用大豆农药残留量、抗氧化系统、解毒系统的影响,探讨外源褪黑素处理在菜用大豆农药降解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外源褪黑素处理提高菜用大豆中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含量以及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有效清除菜用大豆体内活性氧,并且诱导了菜用大豆解毒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强其对残留多菌灵和百菌清的解毒代谢,从而促进残留农药的降解,降低菜用大豆中多菌灵和百菌清的残留量。
    • 林向峰
    • 摘要: 为保障粮食安全,稳定和扩大粮食生产面积,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在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洋溪镇上街村进行鲜食玉米与菜用大豆带状复合间作种植技术试验,结果显示,鲜食玉米与菜用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产值明显高于鲜食玉米和菜用大豆单独种植,每667 m^(2)产值分别提高了862.70元和3 588.56元。因此,总结概括了选配良种、种子的处理与播种、合理设置株行距、科学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和适时采获等鲜食玉米与菜用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
    • 刘娜; 范翘楚; 周佳; 宋雅静; 张古文; 冯志娟; 卜远鹏; 王斌; 龚亚明
    • 摘要: 炭疽病是菜用大豆生产上发生的常见真菌性病害,破坏力强,发病时在豆荚表面形成黑色斑点,严重影响鲜荚外观商品性和品质,已成为我国菜用大豆生产上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为明确浙江省菜用大豆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本文对采集的菜用大豆炭疽病样本进行分离纯化培养,基于柯赫氏法则分离到引起菜用大豆炭疽病的病原菌,并通过病原菌的菌落形态特征结合其rDNA-ITS区域的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造成浙江省菜用大豆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为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和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为筛选可以用于防控菜用大豆炭疽病的杀菌剂,测定了分离得到的病原菌平头炭疽菌Cts18和胶孢炭疽菌Cts22对生产中常用杀菌剂多菌灵和戊唑醇的敏感性,发现多菌灵对Cts18、Cts22的抑制中浓度(EC_(50))分别为2.13μg·mL^(-1)和96.12μg·mL^(-1),戊唑醇对Cts18、Cts22的EC_(50)分别为0.27μg·mL^(-1)和0.63μg·mL^(-1)。结果表明,平头炭疽菌Cts18相比胶孢炭疽菌Cts22对多菌灵和戊唑醇更加敏感,其中戊唑醇可作为生产中防控菜用大豆炭疽病的杀菌剂之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