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动态
积累动态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80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中国医学、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16846篇;相关期刊55种,包括中国医药导报、种子、大豆科技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23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2012第二届中国草业大会等;积累动态的相关文献由305位作者贡献,包括冯卫生、董诚明、郑俊华等。
积累动态—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6846篇
占比:99.93%
总计:116925篇
积累动态
-研究学者
- 冯卫生
- 董诚明
- 郑俊华
- 郭天财
- 黄琴
- 刘文辉
- 周青平
- 姜玉梅
- 宋晓霞
- 张亚玉
- 梁国玲
- 王文静
- 王燕飞
- 秋太权
- 等
- 罗毅
- 谢彩侠
- 边清泉
- 郭凤根
- 金正勋
- 陈随清
- 颜红波
- 高松洁
- Du Ming
- HOU Ya
- LI Yan-sheng
- LIAN Teng-xiang
- LIU Ju-dong
- LIU Xiao-bing
- LIU Xun-hong
- LUO Yi-yuan
- MA Yang
- WANG Guang-hua
- ZHANG Qiu-ying
- ZOU Li-si
- 丁志勇
- 严照金
- 乔世英
- 于海彬
- 于玲玲
- 任江剑
- 余素
- 侯娅
- 俄胜哲
- 傅密宁
- 傅正宗
- 党建友
- 兰才武
- 关键
- 冯伟
-
-
游永亮;
韩轩;
赵海明;
武瑞鑫;
刘贵波;
柳斌辉;
李源
-
-
摘要:
为揭示青贮玉米(Zea mays)抽雄后期生物产量和饲用品质的动态变化规律,选用‘郑单958’(粮用型)、‘北农青贮368’(青贮专用型)和‘冀青贮1号’(粮饲兼用型)3个代表性青贮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8-2020年连续3年动态取样分析了青贮玉米抽雄期后干物质积累及饲用品质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呈逐渐增加趋势,从抽雄期的8559.2 kg·hm^(−2)增加到完熟期的24380.7 kg·hm^(−2),不同生育期之间差异显著(P0.05),ADF和NDF含量逐渐降低,淀粉含量显著增加(P<0.05)。综合分析公顷产奶量变化趋势显示,1/2乳线期青贮玉米公顷产奶量最高(32027.5 kg·hm^(−2)),为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和饲用品质综合评价最佳生育期。建议1/2乳线期收获青贮用玉米。
-
-
马蕾;
王振龙;
王锐;
常芳弟;
孙权
-
-
摘要:
[目的]为量化葡萄各生育期施肥量,科学施肥避免肥料浪费.[方法]以7年生鲜食葡萄“红地球”为供试材料,设置施肥与不施肥处理,同时全生育期每隔10 d采样1次,探究葡萄的养分积累动态以及养分分配规律.[结果]果实、叶片以及新梢中全氮、全磷以及全钾均占到植株体的60%以上,是养分分配的的主要器官.萌芽期和花期需要施用氮168 kg/hm2,膨大期51 kg/hm2,转色期91 kg/hm2,成熟期55 kg/hm2.萌芽期和花期需要施用磷123 kg/hm2.膨大期122 kg/hm2,转色期46 kg/hm2,成熟期18 kg/hm2.萌芽期和花期施需要施用钾41 kg/hm2,膨大期139 kg/hm2,转色期121 kg/hm2,成熟期147 kg/hm2.[结论]以期为贺兰山东麓鲜食葡萄的科学施肥以及修剪提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实现宁夏葡萄栽培园区标准化、科学化、精准化的目标.
-
-
ZOU Li-si;
HOU Ya;
MA Yang;
LIU Xun-hong;
LUO Yi-yuan
-
-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采收时间江苏地产太子参代谢产物的动态积累变化.方法 采用UPLC-Triple TOF-MS/MS技术对样品进行测定,结合Mass数据等对总离子流图主要分子离子峰进行归属,用SIMCA-P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HPLC法测定太子参中指标性成分(主要代谢差异标志物)环肽A、B的含量.结果 共鉴定出12种化合物.主成分得分图显示,不同采收时间太子参样本能较明显地分开;通过载荷图筛选出差异显著的10种标志物,且这10种标志物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太子参环肽A(HA)和环肽B(HB)分别在7月下旬和8月上旬含量较高.结论 为揭示不同采收时间太子参中代谢物积累动态规律及确定其药材合理采收期提供基础资料.
-
-
林凯;
王仕玉;
郭凤根
-
-
摘要:
目的 探讨岩白菜中熊果苷的积累动态.方法 熊果苷60%甲醇提取液的分析采用Agilent Hypersil ODS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0.1%磷酸,梯度洗脱;柱温30°C;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74 nm.结果 8个不同部位中熊果苷含有量存在极显著差异,依次为成熟叶>老叶>幼叶>叶柄>一年生根状茎>三年生根状茎>二年生根状茎>根.8个采收时期各部位熊果苷含有量也存在极显著差异,其积累高峰在秋季.结论 岩白菜最佳利用部位为成熟叶,最佳采收时期为秋季,此时熊果苷含有量最高.
-
-
辜琼瑶;
李华慧;
黄平;
朱斌;
班洪兴;
奎丽梅;
陈忆昆;
张云;
涂建
-
-
摘要:
通过对云南地方传统软米资源与粘米和糯米的直链淀粉含量及蛋白质的积累动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种类型的稻米在籽粒灌浆过程中直链淀粉积累表现基本一致,以开花后20d为转折点,日平均积累速度前期积累速度快,后期积累速度较缓慢,直链淀粉积累速率的顺序为粘米>云南软米>糯米;3种类型的稻米在籽粒灌浆过程中蛋白质积累动态基本相似,籽粒的蛋白质百分含量,灌浆开始最高,而后逐渐下降.蛋白质含量的日平均积累速度顺序为糯米品种>软米品种>粘米品种,与直链淀粉积累动态相反,籽粒直链淀粉和蛋白质积累之间可能有一定的矛盾关系.开花后30 d内是软米品质形成的主要时期,可以把开花后30 d内气象生态条件作为云南软米生态区划重要指标.
-
-
牛迎凤;
李晓花;
李海涛;
张忠廉;
管燕红;
张丽霞
-
-
摘要:
目的 考察染料木苷、染料木素及大豆苷元在大叶千斤拔植株不同部位分布与积累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C18反相色谱柱,柱温为35°C,以甲醇-0.1%磷酸水溶液(48∶52,V/V)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0 nm,测定和比较不同采收期大叶千斤拔根、茎、叶中染料木苷、染料木素和大豆苷元的含量以及不同生长年限的大叶千斤拔根中三种成分的含量.结果 染料木苷、染料木素和大豆苷元主要分布于大叶千斤拔根中,且在10月份积累量最高,2月份积累量最低;6.5~7.5年生大叶千斤拔根中这三种成分的含量最高,但从种植成本考虑,3.5年采收比较合适.结论 根据大叶千斤拔中活性成分的分布与积累规律,发现大叶千斤拔的最佳采收期为10月份,最佳采收年限为三年半,最佳药用部位为根.
-
-
侯娅;
马阳;
邹立思;
刘晓;
刘训红;
罗益远;
刘娟秀;
兰才武;
袁济端
-
-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生长期太子参代谢产物积累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UPLC-Triple TOF-MS/MS技术对闽产太子参21批样品进行测定,通过多级串联质谱分析,结合Mass数据、软件数据库及相关文献对总离子流图主要分子离子峰进行归属,数据处理用MarkerView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共鉴定出12种化合物;主成分得分图显示,不同生长期太子参样本能得到明显区分;7月份和8月份样品相对距离较近,说明这2个期点的样品化学差异较小;且与6月份样品有较大差异.通过载荷图筛选出差异显著的13种标志物,且这13种标志物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结论:为揭示不同生长期太子参中代谢物积累动态规律及确定其药材合理采收期提供基础资料.
-
-
陈欣梦;
崔文化;
余素;
边清泉
-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采收期迷迭香中迷迭香酸的积累动态规律.方法:样品采用超声提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迷迭香不同采收季节中迷迭香酸的含量.色谱柱:PLATISILTM ODS(250 mm ×4.6 mm,5μm),流动相为V (0.1%磷酸溶液):V(甲醇)=(46:54),流速:0.8( ml/min),检测波长为330 nm,柱温为35°C.结果:待测组分与其他组分分离度良好(R﹥1.5),迷迭香酸在0.348μg~6.96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96%,RSD 为0.09%.迷迭香酸在一年生长期中的含量随着季节变化存在较为规律的梯度变化趋势,从1月开始,呈现出先降低-升高-降低-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在新芽生长期含量较低,秋冬季平均含量高于春夏季.结论:迷迭香酸的含量随植物生长期不同而变化,实验结果为迷迭香中迷迭香酸的含量测定及药材质量控制提供实验依据.%Objective:To study the accumulation dynamics of rosmarinic acid during a whole yearly period of Rosmarinus officinalis L. . Methods:Rrosmarinic acid was obtained by ultrasonic extraction,and its content was determined by HPLC. The column was PLATISILTMODS(250 mm × 4. 6 mm,5μm). 0. 1% phosphoric -metha-nol(volume ratio of 46:546)was used as the mobile phase at a flow rate of 0. 8 ml/min. The UV detective wavelength was set at 330 nm,and the column temperature was set at 35°C. Results:Rosmarinic acid was well i-solated from other components,and the calibration curve showed a good linear correlation at 0. 348μg~6. 96μg. The average recovery was 99. 96%(RSD = 0. 09%). With the seasons change,the content of rosmarinic acid presents a regular gradient change in a yearly growing period. Since January,the content of rosmarinic acid pres-ents a trend of reducing - increasing - reducing- increasing-reducing- increasing. The content of rosmarin-ic acid is low in new buds growing periods,and the average content in autumn and winter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spring and summer. Conclusion:The content of rosmarinic acid has a regular change with the change of growing period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provide experimental basis for the content determination of rosmarinic acid in Rosmarinus officinalis L. and the quality control of herbs.
-
-
范永义;
唐虹;
张玲;
杨国涛;
赵祥;
韦叶娜;
敬银钦;
刘正;
胡运高
-
-
摘要:
研究高直链淀粉型水稻品种菲优188花后各时间段内籽粒中不同类型淀粉含量和积累速度的变化,以及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发现:该品种花后不同时间段内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总淀粉含量及其相关酶活性均存在极显著差异.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积累规律相似,均呈Logistic曲线方程式积累,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积累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也相似,且均与淀粉合成酶呈极显著正相关性.
-
-
-
刘文辉;
周青平;
颜红波;
梁国玲
- 《2012第二届中国草业大会》
| 2012年
-
摘要:
在青海高寒地区对生长2年青海扁茎早熟禾地上生物量积累动态进行了研究,以探讨其地上生物量形成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青海扁茎早熟禾茎(S)、叶(L)、穗(E)及地上总生物量(Bα)的积累均符合一元三次“S”型曲线变化,分别可用(S)=21.04-2.12d+0.10d2-0.00062d3,(L)=2.71+0.55d+0.031d2-0.00022d3,(E)=3.17-1.27d+0.070d2-0.00051d3,(B)a=26.92-2.84d+0.20d2-0.014d3表示.青海扁茎早熟禾自返青至5月中旬进行营养生长,其地上分蘖数、叶面积、叶片数在此阶段迅速增加.5月中旬-6月中旬青海扁茎早熟禾生物量进入快速积累时期,茎、叶、穗及地上总生物量平均日增速分别可达6.836,2.611,2.409和11.876g/(m2·d),同时茎叶比达到最大值(1∶1.61).青海扁茎早熟禾茎、叶及地上总生物量在7月中旬达最大值,分别为220.3,151.7和406.1 g/m2;穗生物量在6月中旬达最大生物量92.3 g/m2.青海扁茎早熟禾在1个生长季中株高(H)、叶面积(LA)、枝条数(NT)和叶片数(NL)与地上总生物量(Bα)间的关系可用(B)a =-4.44+6.44H-58.88LA-0.065NT+0.029 NL表示,株高对青海扁茎早熟禾地上生物量积累直接效应最大,叶面积、枝条数和叶片数通过影响株高间接影响地上生物量的积累.
-
-
LI Yan-sheng;
李彦生;
ZHANG Qiu-ying;
张秋英;
Du Ming;
杜明;
LIAN Teng-xiang;
连腾祥;
LIU Ju-dong;
刘居东;
WANG Guang-hua;
王光华;
LIU Xiao-bing;
刘晓冰
- 《第23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菜用大豆是一种特用大豆,是指在R6至R7生育期间采青食用的大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菜用大豆出口国,但所生产的菜用大豆品质与国际上优质菜用大豆差距较大。食用品质是影响品种市场认可度的最主要因素。有研究表明,蔗糖含量高的品种口感香甜更加受到消费者欢迎,在日本市场销量靠前的品种均为高蔗糖含量品种。但有关菜用大豆籽粒中蔗糖的积累动态研究还较少见报道。本研究以中科毛豆1号、品系121和台292为试验材料,小区为5行区,行长5m,行距70 cm。采取随机区组设计,三次重复,从鼓粒后7d开始,每隔5d进行取样,分析菜用大豆籽粒中蔗糖变化动态以及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异,可以为菜用大豆鲜荚最佳采食期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