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酸龙脑酯
乙酸龙脑酯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9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药学、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0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02153篇;相关期刊54种,包括中成药、中国现代中药、今日药学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0施慧达杯第十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中国药理学会制药工业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会议、中国药学会应用药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会议暨2006年国际生物医药及生物技术论坛等;乙酸龙脑酯的相关文献由333位作者贡献,包括唐灿、李晓光、毕开顺等。
乙酸龙脑酯—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02153篇
占比:99.92%
总计:102239篇
乙酸龙脑酯
-研究学者
- 唐灿
- 李晓光
- 毕开顺
- 陈晓辉
- 吴晓松
- 孙晓
- 张小龙
- 张彦燕
- 张志东
- 徐珍霞
- 戴荣华
- 李清
- 蒋玲燕
- 赵剑
- 陈洪岩
- 伍艳芳
- 何春梅
- 余林
- 俞振明
- 兰才
- 刘中和
- 叶富强
- 吴仕财
- 吴启南
- 周镁
- 姚卫波
- 姚晨旭
- 孙中亮
- 宋晓琛
- 张丽霞
- 张小燕
- 徐海宁
- 徐鸿华
- 戴小英
- 曾伟
- 李云鹏
- 李冬梅
- 杨得坡
- 杨海宽
- 林强
- 林美珍
- 林艺华
- 段俊
- 江香梅
- 汪信东
- 王召滢
- 王谦
- 章挺
- 罗盛峰
- 肖复明
-
-
祝清灿;
孙宜春;
段丽;
罗文平;
刘凯;
李慧馨;
石亚;
王杏
-
-
摘要:
目的:进一步提升缬草药材的质量标准。方法:按2020年版《中国药典》(四部)相应方法进行水分、总灰分和浸出物测定;采用气相色谱法(GC)测定乙酸龙脑酯含量。结果:10批样品水分含量为:9. 81%~13. 60%,平均值为:11. 18%;总灰分含量为:9. 81%~11. 77%,平均值为:10. 94%;浸出物含量为:17. 5%~21. 2%,平均值为19. 75%;乙酸龙脑酯进样量在0. 0487~0. 7300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1. 0),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 16%(n=6),RSD为0. 46%。结论:提升后的质量标准更完善,气相色谱法精密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缬草药材的质量控制。
-
-
杨红燕;
李兆奎;
李玲燕
-
-
摘要:
cqvip:砂仁为姜科植物阳春砂Amomum villosum Lour.、绿壳砂Amomum villosum Lour.var.xanthioides T.L.Wu et Senjen或海南砂Amomum longiligulare T.L.Wu的干燥成熟果实,使用时需临方炮制,煎煮时宜后下[1]。笔者比较各种规格砂仁在不同存在状态下挥发油和乙酸龙脑酯的含量,砂仁粉末存放不同时间乙酸龙脑酯的含量变化,以探讨砂仁临方炮制的必要性。
-
-
刘东升;
姚世霞;
朱旭江
-
-
摘要:
目的 建立沉香化滞丸的质量标准.方法 对方中大黄进行TLC鉴别;使用HPLC法对砂仁中的药效成分乙酸龙脑酯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用TLC鉴别大黄具有较好的专属性;乙酸龙脑酯在0.1171~0.0029 m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92,平均回收率98.6%,RSD等于1.9%.结论 建立的方法 操作简单、准确,可用于沉香化滞丸的质量控制.
-
-
郑美娟;
王小平;
谢伟容
-
-
摘要:
目的 基于顶空气相色谱分析,比较不同炮制方法对长泰砂仁中樟脑、龙脑、乙酸龙脑酯含量的影响.方法 运用顶空气相色谱法,氢火焰离子检测器,RTX-5毛细管色谱柱(30m×0.53 mm×0.25 μm),柱温:80°C,程序升温,检测器温度250°C,分流比25∶1,顶空进样恒温炉温度:110°C,样品流路温度:120°C,传输线温度:120°C,平衡时间:30m in,进样量:0.5 g.结果 该方法不需要前处理,简单快速且准确度高,线性好,r在0.9993~ 0.9996,RSD<3%.结论 长泰砂仁经炮削后其中的樟脑、龙脑和乙酸龙脑酯含量依次为:净砂仁>姜炙砂仁>盐炙砂仁>炒砂仁.炮制方法对3种成分含量的影响为:炒制法影响最大,姜炙法最小,盐炙法居中.
-
-
何丽
-
-
摘要:
目的 建立气相色谱(GC)法测定参苓白术散中乙酸龙脑酯含量的方法.方法 色谱柱为毛细管柱,100%二甲基聚硅氧烷为固定相,柱温100°C,进样口温度230°C,检测器温度250°C.结果 乙酸龙脑酯在0.03002~1.2008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8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35%.结论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乙酸龙脑酯,方法简单、灵敏,可用于参苓白术散中乙酸龙脑酯的含量测定.
-
-
李晓花;
金玲钰;
岳建军;
聂曲;
张永煜;
杨得坡
-
-
摘要:
通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的文献,对乙酸龙脑酯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进行系统分析,认为乙酸龙脑酯为砂仁中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保胎、杀虫、抗炎、抗肿瘤、心血管活性、止痛、止泻、改善记忆等药理作用。为砂仁和乙酸龙脑酯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了支持,为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
-
-
曹谦;
侯雪楠;
刘宇;
陈泽伟;
张双伟;
张军
-
-
摘要:
目的 建立GC法同时测定仁术脐膏(砂仁、苍术、肉桂等)中4种成分的含有量.方法 该药物无水乙醇提取液的分析采用Phenomenex ZB-1 ms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 μm);载气高纯度氮气;恒压100.0 kPa;进样口温度240°C;检测器温度250°C;分流比50∶1.结果 桂皮醛、乙酸龙脑酯、丁香酚、苍术素分别在0.059 78~1.494 6μg/μL(r=0.999 98)、0.032 46 ~0.856 4μg/μL(r=1)、0.079 40~1.985 1μgμL(r=0.999 97)、0.024 54~0.613 1 μg/μL (r=0.999 99)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7%(RSD=1.18%)、101.5% (RSD=1.96%)、101.0% (RSD=1.38%)、99.7%(RSD=1.89%).结论 该方法准确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仁术脐膏的质量控制.
-
-
陈嘉丽;
赵志敏;
唐才林;
徐新军;
杨得坡
-
-
摘要:
建立了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龙脑樟鲜叶中右旋龙脑、樟脑及乙酸龙脑酯含量的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龙脑樟鲜叶中的天然冰片,硅胶柱层析法精制天然冰片粗品,GC法测定其中右旋龙脑、樟脑及乙酸龙脑酯的含量.色谱条件:色谱柱为DB-5MS(30.00 m×250.00μm×0.25μm),进样量1μL,柱温从90°C开始程序升温,流速1 mL/min,进样口温度280°C.右旋龙脑、樟脑及乙酸龙脑酯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3.4462x-7.4057(r=0.9998);y=3.4881x-0.0026(r=0.9999);y=2.8657x-0.0914(r=1.0000),表明三者分别在99.14~991.37μg/mL、1.92~19.18μg/mL及2.01~20.01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三者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86%、98.36%和101.66%,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1.94%、2.88%和2.18%.从龙脑樟鲜叶中提取纯化后的天然冰片中右旋龙脑质量分数均在98.45%以上,樟脑及乙酸龙脑酯质量分数较低,不含异龙脑,说明龙脑樟鲜叶质量较佳.该法操作简便、准确、精密度高、分离度好,分析时间短,可为龙脑樟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
-
刘中和;
姚卫波
-
-
摘要:
本文分析了气相色谱法(GC)测定香砂养胃丸中乙酸龙脑酯、龙脑及樟脑的含量。试验证明,通过合理设置试验条件,可以保证测定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精密度以及线性关系,样品回收率超过80.00%。GC能够用于香砂养胃丸中乙酸龙脑酯、龙脑及樟脑的含量测定,检测结果安全、可靠。
-
-
吴晓松;
徐珍霞;
张志东
- 《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
| 2006年
-
摘要:
目的:对乙酸龙脑酯滴丸的制备工艺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正交实验法研究滴丸成型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以选择PEG4000:PEG6000(2:1)混合液作为基质,药物:基质以1:4配比,料温为70°C,液体石蜡为冷却剂,冷凝液温度为10°C,滴口内外径为2.5/2.9(mm/mm),滴口距冷凝液面3cm,滴速为40d/min.为最佳条件.结论:该工艺可为乙酸龙脑酯滴丸的制备提供实验依据.
-
-
-
尚建华;
苏敏;
苏玫;
李聪;
马佳;
徐红花
- 《中国药理学会制药工业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会议、中国药学会应用药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会议暨2006年国际生物医药及生物技术论坛》
| 2006年
-
摘要:
目的:比较阳春砂仁中各部位的药效作用,为标准化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大鼠胃液分泌和小鼠利胆实验观察阳春砂仁中3个部位对消化功能的影响;采用正常和脾虚状态小鼠木糖吸收实验观察其对吸收功能的影响;采用正常、吗啡负荷、新斯的明负荷及番泻叶致泻小鼠小肠输送实验观察其对输送功能的影响;采用催产素致小鼠流产实验观察其安胎作用;采用醋酸扭体实验观察其镇痛作用.结果:砂仁生药粉及乙酸龙脑酯对冰醋酸所致小鼠的扭体性疼痛有显著抑制作用;生药粉、挥发油及乙酸龙脑酯有一定的安胎趋势;在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方面,生药粉、非挥发性成分、挥发油及乙酸龙脑酯具有大致相似的作用.结论:挥发油是砂仁的主要有效成分,乙酸龙脑酯具有与此相关的药理作用;非挥发性成分对胃肠道功能有不可忽视的调节作用;生药粉的药理活性高于任一部位.
-
-
-
何苗
- 《全国第二届中药资源生态学学术研讨会》
| 2006年
-
摘要:
本文采用水蒸汽蒸馏法分别提取了文冠果种壳和种仁中挥发油成分,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离和鉴定了挥发油成分的组成和含量。鉴定出文冠果种壳和种仁中挥发油成分72种和109种,种仁中挥发油成分所鉴定的化合物中乙酸龙脑酯含量最高(29.83%),(+)-樟脑次之(22%)。种壳中挥发油成分所鉴定的化合物中,乙酸龙脑酯(7.99%)、(+)-樟脑(10.03%)的含量也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