苘麻
苘麻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84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农作物、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3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8篇;相关期刊49种,包括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陕西纺织、环境昆虫学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生态学学会中药资源生态专业委员会第4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分会第11次全国学术研讨会、第24届全国毛纺年会、水利的历史与未来水利史学术研讨会等;苘麻的相关文献由248位作者贡献,包括董政娥、姜著川、管映亭等。
苘麻
-研究学者
- 董政娥
- 姜著川
- 管映亭
- 陈业兵
- 何茜
- 刘伟堂
- 刘小龙
- 刘恩岐
- 刘辉
- 吴孔明
- 周焘
- 周福才
- 唐东山
- 姜伟丽
- 孟志刚
- 巫永华
- 常青山
- 张利霞
- 张宇
- 张巧明
- 张建萍
- 张永军
- 张锐
- 彭莹
- 房琦
- 李军
- 李增梅
- 李德楠
- 李春英
- 李香菊
- 杨晓红
- 杨益众
- 林克剑
- 柏立新
- 汪弘
- 王宁
- 王红强
- 盛艳花
- 肖留斌
- 董崭
- 谭永安
- 赵春建
- 赵洪霞
- 邓启湘
- 邓立刚
- 郑轶琦
- 郭三堆
- 郭予元
- 陈文斌
- 马亚杰
-
-
高国龙;
张兴旺;
姜子健;
黄家风;
都业娟
-
-
摘要:
为了明确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cotton leaf curl Multan virus(CLCuMuV)在新疆的发生分布,对采自新疆13个地(州)的1166份蜀葵、苘麻、棉花疑似病株进行CLCuMuV分子鉴定和带毒检测,并对3种寄主上同期采集的1588头烟粉虱进行隐种鉴定和带毒检测。结果显示,CLCuMuV DNA-A组分及其伴随的DNAβ卫星分子均可侵染蜀葵、苘麻、棉花;基于DNA-A及DNAβ组分的进化分析表明,新疆3种寄主上发生的CLCuMuV与国内已报道的CLCuMuV进化关系一致;蜀葵、苘麻、棉花上CLCuMuV带毒率存在差异,分别为27.87%、33.33%和14.95%;MEAM1和MED隐种为新疆烟粉虱主要种群,分别占26.70%和66.44%,带毒率分别为21.46%和17.63%,说明MED隐种为新疆烟粉虱优势种群,2个隐种均可携带CLCuMuV且带毒率相近;MEAM1隐种在蜀葵、苘麻、棉花上带毒率分别为21.39%、0和28.21%,MED隐种分别为19.61%,8.47%和11.18%,表明2个隐种在不同寄主上的带毒率存在差异。本研究明确了新疆地区侵染蜀葵、苘麻和棉花的CLCuMuV发生及分布情况,并明确新疆烟粉虱主要种群MEAM1和MED隐种在3种寄主上的分布及带毒情况,为新疆棉区防控CLCuMuV发生严重危害提供科学依据。
-
-
耿志同;
韩玉军;
张永倩;
陶波;
马红
-
-
摘要:
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kus具有生长旺盛、结籽量大和适应性强等特点,已成为多种农田中的恶性杂草,研究环境条件对苘麻萌发的影响对进一步探究其生物学特性与综合防治技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室内试验研究温度、光照、酸碱度、水分胁迫、盐胁迫与苘麻种子萌发及埋土深度与其出苗的关系。结果表明,在10~35°C下苘麻种子均可萌发,20~30°C为其最适萌发温度范围;种子萌发对光照不敏感;适应pH范围广,在pH 4~9条件下种子发芽率均在70%以上;水势在-0.2~0 MPa范围内种子发芽率最高,当水势小于-0.7 MPa时,种子萌发受到完全抑制;有较强的耐盐性,NaCl浓度为160 mmol/L时发芽率超过40%;种子对播种深度适应性较强,覆盖不超过8 cm的土层均可出苗。
-
-
关正;
王丽君;
段玲;
周正霄;
张粉果;
王永吉
-
-
摘要:
为了探究干旱环境下苘麻种子的萌发情况,了解苘麻种子对干旱环境的抵抗能力,采用控制试验探究不同温度、光照及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对苘麻种子萌发的影响,测定苘麻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结果表明,苘麻种子最适萌发条件为昼夜温度为35°C/25°C、自然光照(12 h光照、12 h黑暗),随着PEG-6000浓度升高,苘麻种子的萌发初始期和萌发高峰期也会相应延长;随着胁迫程度加深,种子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逐渐下降,但苘麻种子的日相对萌发率与累积发芽率在水势为-0.2 MPa时达到最大,分别为15%和53%;此时苘麻种子的发芽效果高于对照组(蒸馏水处理)。研究表明,苘麻种子对低浓度干旱胁迫具有一定抗性,但高浓度下苘麻种子萌发会停滞。
-
-
孟帅帅;
黄兆峰;
苏杰天;
陈召霞;
姜翠兰;
马子晴;
黄红娟;
魏守辉
-
-
摘要:
为揭示农田恶性杂草苘麻种子的休眠萌发机制,探寻基于休眠调控的绿色防控途径,采用60°C温水浸种30 min+30°C恒温培养的方法测定了不同种群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种子的萌发率、萌发势与萌发指数.结果表明,供试的18个种群中,种群XJ01、JL04和JL01的萌发率分别为89.95%、89.18%和87.77%,显著高于其他种群;而种群HB01的萌发率最低,仅为41.50%.测定了萌发差异较大的种群JL01和HB01种子的萌发关键期指标,发现JL01种群在温水浸种后培养2 h的吸胀数量、10 h破皮数量和20 h露白数量,显著高于HB01种群,其种子数量分别是HB01种群的1.37、1.76和2.96倍.通过进一步比较8个种群种子的萌发吸胀、破皮与露白数量指标,证实苘麻不同种群种子存在显著休眠萌发差异,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母体生活环境不同所致.
-
-
陈文斌;
刘喆;
刘宗泉;
仇保华;
杨益众
-
-
摘要:
[目的]研究烟粉虱对3种寄主植物的田间和室内趋性,为采用"推-拉"技术防控烟粉虱提供参考.[方法]以棉花、苘麻和蓖麻为材料,采用田间调查方法,研究烟粉虱对棉花和苘麻趋性.于室内以罩笼选择法,测定该虫对以上3种寄主植物的选择性.[结果]2019年棉田烟粉虱成虫于8月中旬进入高峰期,若虫于8月下旬进入盛期.田埂苘麻8月中旬上、中、下3张叶片上成虫数量达到90.5头/株,田间棉花上达到30.9头/株,8月下旬苘麻上若虫量达到31.7头/株,棉花上有虫14.1头/株;棉田烟粉虱对苘麻有明显的趋性,苘麻上的烟粉虱虫量始终与棉花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在8月上中旬,近苘麻的棉花植株上烟粉虱有趋向苘麻的趋势,8月下旬后近苘麻的棉花上烟粉虱虫量也比远离苘麻的棉花上多;有60.6%的烟粉虱趋向于苘麻,棉花上只有27.0%,蓖麻上仅12.4%,苘麻与棉花、蓖麻上的烟粉虱虫量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苘麻对烟粉虱引诱效果最好.
-
-
-
孟威;
孙玉龙;
尉士伟;
汪涛;
纪明山
-
-
摘要:
[目的]通过对辽宁省不同地区春玉米田苘麻、糠稷、鸭跖草对硝磺草酮和莠去津敏感性测定,明确敏感性水平,为其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确定春玉米田苘麻、糠稷、鸭跖草对硝磺草酮和莠去津的敏感性.[结果]苘麻、糠稷和鸭跖草对硝磺草酮的抗性指数范围分别为2.7~10.0、1.7~12.8、2.4~3.9,10个种群中分别有9个苘麻种群、7个糠稷种群、9个鸭跖草种群对硝磺草酮表现不敏感,其中采自大连市宽甸县曲吕川村的种群KJ-9最不敏感,抗性指数为12.8.苘麻、糠稷和鸭跖草对莠去津抗性指数范围分别为1.7~4.0、2.1~4.1、2.5~5.5,10个种群中分别有6个苘麻种群、9个糠稷种群、9个鸭跖草种群对莠去津表现不敏感,其中采自营口市大石桥市东昌村的种群YZC-10最不敏感,抗性指数为5.5.[结论]苘麻、糠稷、鸭跖草对硝磺草酮和莠去津的敏感性水平差异较大,大部分都产生了抗性,苘麻为低到中抗水平,糠稷为低到高抗水平,鸭跖草为低抗水平.
-
-
欧军军
-
-
摘要:
"檾庄湖",这个对我来说略显久远的名字,散发着一种淡雅恬静的田园气息。让人联想到一片宁静澄明的湖水,湖边生长着一片青翠的苘麻,一位老婆婆正坐在门槛上搓着苘麻,一个穿着绿裙子的姑娘正坐在树荫下用苘麻纳着鞋底。是的,这就是我古老的青湖,那是一片美丽而祥和的人间净土。那捡自小店村的新石器时代的石钺,诉说着青湖的古老和文明。我们原始社会的祖先们,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他们使用石头征服着自然,也用石头刻下了生命的年轮和坚韧。
-
-
吴运东;
王炜玮;
栗萍
-
-
摘要:
以盆栽苘麻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浓度梯度镉(Cd)、铅(Pb)复合作用下苘麻的生长及重金属富集情况.结果 表明,低浓度Cd、Pb复合处理对苘麻生长及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而高浓度下则产生明显抑制效应,株高变矮,茎粗变细及生物量明显减少.苘麻不同部位Pb、Cd的富集量均表现为随着土壤中Cd和Pb浓度的增加而增大,Cd和Pb在苘麻植株中的富集部位表现为为根>叶>茎;苘麻对Cd的吸收能力相对较强,对Pb的吸收能力较弱,对Cd和Pb的富集系数分别大于3.0、0.35,对Cd和Pb的转运系数大于1.67、0.64.苘麻对Cd和Pb具有较好吸收累积及转运能力,是修复Cd和Pb复合污染土壤的潜在理想植物.
-
-
-
李德楠
- 《水利的历史与未来水利史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本文专门就苘麻在明清黄河治理中的使用及其影响情况进行分析,以期有助于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作为纤维类农作物之一的苘麻,因其可用于制作绳索的性能、广泛的地域分布以及较低廉的价格,决定着其成为重要的河工材料,常作为绳索材料用于堵口工程中的埽工和坝工.作为国家主导的大型公共工程,古代黄河治理对苘麻的需求量极大,促进了苘麻的种植,而苘麻的使用与采办有效地确保了河流的安澜,凸显了农业社会在治水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吏治腐败等原因,苘麻在种植、采办、储存、使用等环节,给区域环境、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
-
何报作;
朱意麟;
廖月葵;
黎理;
周媛;
袁正伟;
(曾)静
- 《中国生态学学会中药资源生态专业委员会第4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分会第11次全国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目的:寻找磨盘草与其易淆品苘麻的鉴别特征,建立有效的鉴别方法.方法:LMVP(叶形态-脉序图谱鉴别法),QAERM(定量分析评价鉴别中药品种真伪方法的可靠性的方法).结果:主要区别点:磨盘草叶的睫毛短(75~200μm)、不易察见,叶柄上端具较长的展开毛(长达1.0~1.2cm),中脉下部的三级脉或间脉的夹角多为宽锐角,少近直角;苘麻叶的睫毛较长(200~500μm)、易察见,叶柄上端具较短的展开毛(多长0.1~0.5mm),中脉下部的三级脉或间脉的夹角多为近直角,少宽锐角.同时以上述三组区别点为指标,鉴别结果的正确性(Ac)=97.5%~99.6%;重复性为符合率(ARO)=97.1%,一致性强度(Kappa)=0.94.结论:建立的“叶形态-脉序图谱鉴别法”可准确鉴别磨盘草及易淆品苘麻.操作简便、快速、价廉、可靠性强.
-
-
董政娥;
管映亭;
李军
- 《第24届全国毛纺年会》
| 2004年
-
摘要:
复合生物酶的出现挑起了前处理新的革命、麻类纤维胶质成分的复要性及不同麻类纤维胶质成分的不同、以氢氧化钠为主的传统脱胶存在的问题等都说明采用复合生物酶进行麻纤维脱胶将有重要意义,针对复合生物酶的出现,以及传统处理中木质素去除存在的问题,本文以木质素含量相对高的苘麻纤维为例,对比了单一果胶酶与复合生物酶——脱胶煮炼酶CKD在处理苘麻过程中对木质素去除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彩脱胶煮炼酶处理苘麻纤维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其中,其处理过程中对木质素的去除率比单一果胶酶处理进的去除率高8.18﹪,胶质去除率高3.09﹪,CKD酶处理后的苘麻纤维白度较果胶酶处理后纤维白度高4.7﹪,且其处理后纤维表面较光滑.